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精選5篇)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

  一、劇情簡介

  2003年,東江市為復興大運河文化,助力大運河申遺,成立了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基層幹部路長河被指揮部破格錄取。在師長、朋友、領導等的幫助下,路長河頂住壓力,成功協調搬遷了汙染大戶光明印染廠,為運河治理幹出了一個漂亮的開門紅。不久,路長河發現有企業偷偷向運河排放汙水。一番較量後,企業採納了路長河的建議,建造了一個汙水處理廠,從根本上解決了汙水汙染河道的問題。路長河又投入到運河沿岸歷史街區居民搬遷工程中。

  他耐心地與居民溝通,終於讓所有居民放心地簽下了搬遷協議。其後路長河一直奮力奔波在運河治理的第一線,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運河復興的事業之中,他成功阻止了千年古鎮吳鎮的古建築拆除工程,保護了運河兩岸的千年古韻。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真實展現大運河的新時代風貌,《運河邊的人們》創作團隊曾深入浙江多地及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運河沿線省市採訪調研,歷時一年多完成劇本創作。主創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運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要用一個當下的故事寫出大運河的發展,反映浙江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決心,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

  主創團隊在沿著大運河一路採風、採訪的過程中,為該劇定下了創作基調——既要能傳播時代主旋律,也要有生活的煙火氣。據悉,整部劇在杭州、湖州實地取景拍攝完成。拍攝期間,劇組實地取景1200餘次,場景搭建近百處,動用外籍演員上千人次、群眾演員3萬人次,調動船隻近百艘,希望能向觀眾展現出一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新時代運河畫卷。

  二、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精選5篇)

  《運河邊的人們》是由王雷、韓雪、王龍正、許齡月領銜主演的電視劇,該劇以大運河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在運河岸邊的東江市發生的故事,主要聚焦黨員幹部路長河的勤政實幹,透過治理河道汙染、保護生態環境等打造大運河旅遊金名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於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精選5篇),僅供瀏覽。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1

  近日,由王雷、韓雪領銜主演的長篇現實題材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登陸CCTV—1黃金時間,該劇開播幾天,穩居全國收視榜前列,甚至劇中片尾曲《一路花香一路唱》也引發了網友熱議。

  這部以當代為背景,展現大運河煥發新生的主旋律作品為何能贏得觀眾的喜愛,我想最主要的在於它足夠真實動人。該劇沒有陷入喊口號式的主旋律敘事,而是將所有的表達透過具有煙火氣的故事融入到一群普通人生活的描述之中。不僅表達出運河治理一線工作者的 “大情大義”,還有每一個人物個人的“小情小愛”,那些細緻入微的情感表達直戳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初心不改,運河治理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運河邊的人們》以東江市的大運河治理和保護為線索,透過大運河的治理與繁榮發展,多維度展現了一幅新時代畫卷。而生態環境保護者的“大情大義”正是在這幅畫卷中展現出來。

  由王雷飾演的路長河是本劇治理運河主力軍中的代表人物,他原是當地港航局的一位普通執法人員,做工作一絲不苟,性格耿直,卻受到單位同事和領導的排擠。當東江成立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後,在單位沒有人願意去的情況下,路長河自告奮勇,被抽調至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

  自此,他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大運河的生態治理而發生了改變。

  路長河自願到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絕非一時的心血來潮。事實上,他始終是一個堅定的生態環境愛護者、保護者,一個負責的水監執法人員。在第一集開頭,當路長河發現蘇氏集團的免檢船隻超載且運輸違禁品,一路緊追,又是騎腳踏車,又是下水換坐快艇,一部好萊塢驚險動作大片的即視感。在第二集,路長河在運河邊看見光明印染廠的工人大成帶人往水裡扔垃圾,他立即上前阻止,要求對方將垃圾扔到衛生站……

  幾組鏡頭將路長河工作認真負責、鐵面無私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在人生的重要選擇時刻,路長河表現出對內心理想的執著追求。在單位不受歡迎,工作壓抑,本來有機會去高校工作,給自己的岳父梁家軒教授當助教。萬事俱備之際,他卻臨時變了卦,去了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因為他一心想在生態治理方面做點實事。

  他的決定無疑讓岳父的一番協調和努力白白浪費。

  但路長河是個不怕得罪人的人,即使當地排汙最大企業——蘇氏集團的周海濤是他同學、好哥們,他也不留情面,在涉及運河治理工作時依然照章辦事。

  路長河還是個不怕吃苦的人。擔心運河堵塞的資料和三年前不一樣,他主動去加班探測;在工作中他勇於擔當,衝鋒在前,冒著大雨親自去清理淤泥……

  路長河的勤政實幹,他對大運河的感情,是一種“大情大義”,表現出一位當代運河治理工作者自覺的發自內心的使命擔當。

  “救救運河” 老專家心繫生態的無私精神

  《運河邊的人們》聚集了一些影視圈的老戲骨,他們精湛的表演為本劇增色不少。馬少驊飾演的大學教授梁家軒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梁家軒是路長河的岳父,一位知名學者,同樣是運河治理、生態保護的堅定支持者。

  由於運河受了汙染,附近居民因為食用了運河的魚而導致集體中毒。得知這個訊息後,梁家軒教授心中悲痛,揮筆寫下了一篇文章《救救運河》,“希望能有人救救運河,救救這條母親河,也希望運河能給東江帶來史無前例的騰飛。”文章發在報紙頭版頭條,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梁家軒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還體現在他對待路長河的態度上。他覺得女婿不適合坐機關,便舉賢不避親地要推薦路長河去大學,做他的助教。路長河第一次拒絕了梁家軒的好意,第二次答應了卻又中途反悔。對於這種出爾反爾的舉動,梁家軒卻沒有生氣。因為他能理解路長河的內心想法。

  因此,與其說梁家軒的心胸寬廣,不如說他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情懷。這種心繫生態的無私精神讓人動容。

  “舍小家、為大家”,普通人真情中見偉大

  主人公的事業與生活,是《運河邊的人們》交叉進行的兩條敘事線。透過這兩條線,勾勒出了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之中的理想與追求。如果說“事業”體現的是大情懷,那麼“生活”則處處洋溢著溫暖人心的小情小愛。

  這種小情小愛在路長河和妻子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面臨種種困難的時候,體現得尤為明顯。

  路長河的妻子、本劇的女主人公樑子言是由韓雪扮演的,飾演過很多“女強人”角色的韓雪,在《運河邊的人們》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淡淡的居家妝容,簡單利索的馬尾辮,勤快、賢淑的幾個生活化舉動,就將一個美麗溫婉、心繫家庭的女性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

  路長河因在港航局被誤解而停職,還要寫檢查。樑子言知曉真相後,一把將檢查搶過撕碎,她說:“沒有做錯事,就沒有必要去寫檢查。”她見不得自己的丈夫受委屈。

  在港航局分房失敗,路長河很愧對妻子。但樑子言卻沒有任何怨言,她只希望丈夫以後遇到問題先告訴她,讓她一起面對。

  這些細微的小事,深刻描繪出樑子言對丈夫路長河深情的愛和包容。

  第五集中,樑子言的小姑子路小惠出國上學需要錢,樑子言卻予默默支援,她當掉了母親留下的首飾給小惠做學費;婆婆生病住院,樑子言紮上圍裙,幫忙料理起了麵館……無論是做妻子,還是母親、嫂子,樑子言都盡職盡責,無怨無悔、含辛茹苦地扛起了生活大小事。 樑子言的賢慧和堅強讓人欽佩,甚至當女兒媛媛患上抑鬱症後,她怕影響路長河工作,都不忍心告訴他。

  當路長河得知這一切之後,感慨萬分。他在廚房給妻子樑子言道歉,保證以後會照顧好這個家,也會支援妻子的新工作。樑子言瞬間落淚。

  這一段細膩的夫妻情,被王雷、韓雪演繹得異常動人、催淚,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在瑣碎的生活自然流淌的真情與幸福。

  在這一刻,“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在路長河和他的家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運河邊的人們》裡,基層工作者、各界人士在治理運河時表現出的“大情大義”,勇於擔當,如陽光普照,照亮和溫暖人心;而劇中小人物的“小情小愛”又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感人肺腑。  這樣有大義、有小愛的主旋律電視劇自然會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甚至讓人感動落淚。因為觀眾最愛看的就是宏大敘事主題下小人物的情感和命運。而且,《運河邊的人們》這部劇最高階的地方在於,從不刻意煽情,表達很剋制,含蓄,在引起共鳴的同時又給人力量和思考。我覺得,這應該成為今後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方向。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2

  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以小人物的視角,去呈現了一個大運河改造的宏大主題內容。隨著劇情的漸入佳境,《運河邊的人們》非常不錯的觀眾口碑也正式形成。一部小人物視角的主旋律電視劇,為何能夠贏得劇迷們的普遍認可?我個人的看法是,至少以下三點原因非常值得注意和討論一下。

  第一點,小人物視角切入宏大敘事,不刻意建樹崇高,卻更容易在煙火氣當中形成崇高。

  《運河邊的人們》的核心故事,是大運河如何重新實現清澈,運河兩岸的居民如何實現安居樂業。這個故事主題顯然是主旋律的,是具備宏大敘事特徵的。運河兩岸的排汙企業治理、運河河道的清淤工作、兩岸文化建築的保護和宜居建設等等,都是可以從宏大敘事角度進行創作的,但是,這種宏大敘事往往更適合新聞報道、報告文學等作品的創作思路。而電視劇本身的藝術規律則是“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當中“春風化雨”。

  反觀《運河邊的人們》在敘事路徑上,從路長河、樑子言、周海濤等小人物的視角出發,把運河治理和建設的宏大主題內容,和小人物本身的生活、工作進行了有效結合。這種小人物視角之下的故事,雖然沒有刻意建樹崇高感,但因為生活當中的濃郁煙火氣、運河兩岸居民站在地面上的喜怒哀樂等等,而變得更為真實,這是一種獨屬於電視劇藝術的細碎性真實,作為講故事的藝術形式,劇作也只有建樹了這種真實,才更能實現主旋律題材最終的崇高感。

  尤其是在路長河這位男主角的敘事上,他只是運河治理和改造工作當中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但是,當這個小角色自己就住在運河邊祖傳的房子當中的時候,當他上下班騎著腳踏車走在運河兩岸老街區的時候,當他也要為老婆的工作和孩子的生病發愁的時候,角色的真實感就可以立得住了。繼而,這個小角色在工作當中的堅韌與努力,便在運河兩岸的大地上生根發芽了。劇作最終長成的,則是運河治理和改造的參天大樹,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敘事昇華。

  第二點,文化敘事去灌注情感精神,角色之堅韌與運河工程之偉岸,以文化為背景基石。

  《運河邊的人們》最為讓我動容的地方,其實是這種文化敘事的態度。要真正精準地開啟這部電視劇,我個人的看法是,靈魂人物應該是馬少驊老師帶來的梁家軒角色。這個角色為觀眾們帶來了真正的運河文化,和對於運河文化濃郁的時代情感。很多時候,梁家軒這個角色帶來的故事,非常誠懇地回答著劇作的重要問題,為什麼要進行運河治理工作,為什麼要打造運河兩岸的生態宜居環境,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大運河,在我們手中,又應該發展到何處去等等。

  文化的厚重感,形成了劇作敘事當中一股濃郁的角色使命感。在梁家軒這個角色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的傳承和使命,同時,在梁家軒的學生們那裡,這種使命感也得到了傳承。路長河為何敢於“六親不認”地治理運河汙染,又為何身先士卒和工人們一起清理淤泥,甚至於為何對運河兩岸的老建築充滿“深沉的愛”,這裡邊,有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同時,也有一種傳統文化的自身積澱。因為有這種文化的加持,角色性格有根了,穩紮穩打在地面上。

  乃至於樑子言在運河兩岸老街區改造當中的工作努力,其實都有一股子父輩文化傳承的力量在做支撐。《運河邊的人們》這部電視劇作品,主旋律的故事內容,和文化傳承的精神氣息,實現了非常不錯的融合。這種融合,讓整部電視劇都充滿著厚重感,而且能夠指導觀眾們的生活,文化之使命,與國家之前行,實現最佳共振效果。

  第三點,小家之夫妻扶持,到大家之共同建設,溫暖表達背後,是安於道、樂於業的運河幸福感。

  運河敘事,終究是去呈現當下運河兩岸居民們的生活百態,和大家如何在百態的生活當中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幸福感。所以,這部電視劇著墨很多的地方,便在男女主角構建的小家生活上。這個運河邊的小家庭,住著祖上傳下來的小房子,雖然擁擠,但卻溫馨。尤其是在夫妻扶持方面,該劇為很多家庭劇開創了正向敘事的範本內容。路長河忙於事業,但同時也是家裡邊的頂樑柱,母親的事情,妹妹的事情,岳父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這份責任和擔當,實際上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修齊治平,唯有小家之責任建立,方能擔任大家之囑託與寄予。

  反觀妻子樑子言,生活當中的溫暖閃光也是隨處可見。她雖然有著光鮮亮麗的工作,但依舊願意在不忙的時候去幫助婆婆經營運河邊的麵館,面對小姑子上學沒錢的窘境,她也能夠悄悄賣出自己的鐲子幫助湊齊費用。而且這些事情,都在最為平淡的生活當中水到渠成,並不刻意,並不故意確立高尚。在路長河跟樑子言的生活當中,觀眾們能夠看到一種最為溫暖的夫妻關係。

  《運河邊的人們》營造出來的這種夫妻溫暖,最終盪漾為一種運河兩岸居民的共同溫暖。小家溫暖塑造的成功,最終也為真正的社會大家溫暖服務。該劇透過小人物的視角,透過這些溫暖的生活故事,呈現出來的是運河兩岸的生活圖譜,這種安於道、樂於業的狀態,更像是新時代的清明上河圖。當然,這次的河,是大運河。而這次的圖,則是作為電視劇存在的《運河邊的人們》。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3

  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運河邊的人們》真精彩,只要開啟劇情,就會一路追更下去,讓人慾罷不能。這是大運河的魅力所在,更是發生在大運河畔這許許多多的故事的吸引力所在。歸根結底,《運河邊的人們》是一部有著廣闊眼界,又相當接地氣的作品。

  眼界寬胸襟廣:一條大運河,串起大中國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運河邊的人們》雖然聚焦的是東江市治理大運河的故事,但正如大運河申遺時所說,運河不僅僅是東江的運河,更是所有中國人的運河。只有全段都治理好了,才有資格成為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由此,在剛剛播出的劇情中,即將調任的孟書記對李靜山說:“大運河是一篇大文章,既然歷史把這個神聖的使命賦予了我們,我們就要不辱使命,要有決心,把運河打造成富有這個時代特性的景觀河、文化河、生態河,打造成真正的人民運河。”

  孟書記的這幾句話,也很精準的反映了整部《運河邊的人們》在保護大運河、治理大運河的理念之上所表現出來的誠意與熱忱。畢竟,這條有著2000多年曆史,長達1700公里的大運河,對於中華兒女來說早已不僅僅是一條可以通航的河道,也不僅僅是一條可以灌溉兩岸的豐盛水系,它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出了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如今,大運河也在陸續見證著發生在自己身上日新月異的變化,正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看未來的宏大視角。

  回望已經播出的劇情,以路長河為代表的“護河使者”們在治理運河的過程中的經歷,也從另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到國家在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層面的持續進步與發展,無論是開篇與運載有害化學品的貨船較勁,還是後來和偷排汙水的國有大廠多次斡旋,以及在得知葉家老宅被偷偷賣掉後直接找臺商溝通,特別是在得知大領導來視察本地企業時,徑直過去亮罰單……一件件一樁樁,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向來耿直又質樸的路長河在治理大運河過程中所付諸的努力,也讓我們看到整個時代大環境也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條大運河,所連線的不僅僅是過去和未來,更是連線中國和世界的紐帶:“讓中國的大運河走向世界,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將是運河歷史的新篇章,我們有幸能夠成為創造歷史的一分子,要更清楚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從這點看,整部《運河邊的人們》以小見大,成為我們看世界的視窗,也是我們走向世界的暢通無阻的“長河”。

  接地氣很走心:源源運河水,滋養岸邊人

  雖然整部劇有著恢宏大視野,但劇的故事和人物,卻又都充滿生命力。別的不說,僅看《運河邊的人們》這樣極具煙火氣名字,就能很清晰的感受到,這裡有著平和且舒緩,真實又接地氣的故事,那些被運河水所滋養哺育的人們,也一定會用實際的行動,來反哺這條母親之河。

  一直很喜歡編劇馬繼紅的作品,包括她曾經所創作的許多軍旅題材作品,以及不久前曾獲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的《外交風雲》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此次的《運河邊的人們》與既往的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這裡並沒有英雄或領袖人物,也沒有重大事蹟,所以,無論劇情還是角色,都需要全新的架構而成,如何能讓故事更加飽滿,人物更加鮮活,劇情宛若真實的紀錄,其實是很考驗編劇功底的。但就播出的效果而看,《運河邊的人們》的主創團隊,無疑交出了非常優秀的答卷,不僅劇情引人入勝,在影像方面的表達也讓人印象深刻。

  導演潘鏡丞很好的把握住了作品的年代氣息與生活氛圍,王雷、韓雪、王龍正、許齡月等幾位主演,也很精準的拿捏到了人物的氣質特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王雷飾演的路長河,這是一位生在運河畔、長在運河邊,視運河為生命的年輕人,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他都密切關注著運河的最細微變化。無論是監管河道的普通工作人員,還是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的骨幹,他都時時刻刻以身作則,從來不徇私情,即便被誤會,甚至被陷害,也都未改初衷,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工作者的閃亮風采。

  《運河邊的人們》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無論是圍繞運河治理的工作人員,還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以及更多關心運河保護與治理的專家學者們,雖然其間也有作奸犯科之人,但大部分人都讓我們看到了正直與坦誠。由此,在追劇過程中,身為觀眾的我們,雖然也會為層出不窮的破壞阻撓或影響大運河生態的事件和人物而焦慮,但幸運的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負這條流淌了千百年的大運河,未來總是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這也是這部劇,透過無數的人物和事件,帶給我們的美好與希望。

  劇中路長河的一句話說的好:“一個沒有個性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能記得起鄉愁”。追劇到現在,戰臺烽也有一個感慨,好的劇,也是需要有靈魂的,無論是創作的初心,還是故事的核心,《運河邊的人們》飽含著對運河的熱愛,對祖國的歌頌,讓我們於其中不僅看到了山山水水、村村鎮鎮,看到了運河流經的無數城市,更能看到這新時代的壯美畫卷。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4

  大運河,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從古流到今,利國利民。《運河邊的人們》大概是第一部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現實題材劇,該劇表現了新一代運河兒女為保護、修復、利用運河而做出的努力,使運河成功申遺而享譽世界並得以更好地保護和造福後代。該劇通篇貫穿著大運河歷史知識的普及和政治、經濟、文化價值的發掘。說書堂的說古、大學教授的探源,生動活潑,講清楚了大運河的來龍去脈以及今天如何正確對待這份遺產的問題,表現了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生態保護相互借力、相得益彰的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文化自信,很有時代新意。

  圍繞東江市運河段的開發,展開了兩種不同發展理念的矛盾衝突,即以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幹部路長河為代表的正確理念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的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急功近利的開發理念的鬥爭。發展是硬道理,但借發展經濟而向運河排放汙水、破壞生態就不可行。曾幾何時,似乎無人敢於質疑這種忽視環境代價的野蠻的發展方式,路長河依法扣留蘇氏集團的貨船卻被停職檢查,他反對將運河邊葉家老宅售予臺商以作為招商引資的條件,被扣上阻礙東江市經濟發展的大帽子並被調查,由此可見當時的情勢。《運河邊的人們》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面現實,曾經清澈粼粼的運河正在變得汙濁。正是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的發展理念,造成許多地區的嚴重汙染,眾所周知的太湖、滇池以及運河等等湖泊河流的環境惡化,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特別是各類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呈高發態勢,成為國土之傷、民生之痛。如果不抓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必將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促使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文化相協調、相促進,徹底扭轉了只顧眼前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的短視觀念,樹立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正確理念。《運河邊的人們》主要情節就是圍繞運河如何開發、保護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後代的理念展開的,最終走上了一條更能凸顯其生態環境價值、文化價值和長遠利益的保護性開發的正確道路。

  運河的開發利用,看起來是理念衝突,背後實際上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在利益博弈中看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看人物品質。利慾薰心的人眼裡是沒有環境的,只有眼前利益,真正熱愛運河的人,是不會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而眼看著運河被汙染、環境被破壞、文化遺產被譭棄的。《運河邊的人們》塑造了一批真正熱愛運河、保護運河的人物群像,梁家軒教授,喬雨博士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路長河。路長河為什麼在保護運河這件事情上那麼堅決?他的家就在運河邊,他在運河邊長大,他目睹美麗的運河一天天汙濁下去,心裡無法接受。這是不應該的啊,不能就這麼毀掉我們的家園和祖宗留下來的運河遺產啊,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這是一個有良心的人內心都會自覺發出的聲音。他是黨員、是幹部,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只要是損害人民利益的,就必須制止,絕不退讓,不管壓力來自哪裡。每一項工作,都要考慮是不是有利於人民的長遠利益,這是原則,原則是最大的良心。路長河頂住了來自上面的壓力、來自利益集團的威脅、拉攏、陷害,甚至負傷,堅決不退讓。他性格耿直倔強,所以,許多人都認為他不適合機關工作,不適合官場,缺乏人情世故的圓滑變通。但正是這樣的性格,才能認準目標,堅持原則,咬定青山不放鬆,幹成事業。這才是一個黨員幹部應有的品質,是黨員幹部應有的形象,與徐副區長的巧言令色、八面玲瓏、精緻利己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好在劇情讓路長河這樣有原則、敢擔當、能幹事的幹部一路走高,從基層一直走到運河集團的領導崗位,滿足了觀眾最樸素的善良願望。

  《運河邊的人們》以路長河一家人的命運為線索,關聯到其他人物,輻射開來,交織出一幅運河兒女的成長、奮鬥經歷。路長河的大學同學好友周海濤有商業頭腦,適逢商業大潮乍起,與蘇氏集團的恩恩怨怨以及後來的個人奮鬥,起伏跌宕,幾經波折,折射出商海中的爾虞我詐。路長河的妻子樑子言就是被商家陷害入獄,改變了她的人生軌道。還有喬雨,因為博士論文選題研究運河而經歷了匪夷所思的波折,但是她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論文為運河保護、申遺助力。這些運河邊的人們,無論經歷什麼坎坷挫折,都沒有改變他們作為運河兒女對運河的真摯情感,運河就是他們的精神紐帶,使他們共同經歷風風雨雨,走過了一程運河人生,構成一幅運河風情畫卷。當然,也有一些情節值得商榷,比如樑子言工作室集資案,是有人設計的一個陷阱,在沒有抓到主犯謝延的情況下,事實不清,能否對樑子言判刑結案?把樑子言當替罪羊判了一個冤案。最後主犯歸案,樑子言無罪釋放,也沒有任何說法,冤了就冤了,只能算樑子言倒黴。這些情節似乎還有些不夠嚴謹。總體來看,《運河邊的人們》是一部敢於直面現實、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有古老的運河文化特徵和新發展理念帶來的新氣象。

  運河邊的人們觀後感5

  這段時間,浙產長篇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開播後即位列當周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第一。

  “劇中滿滿的‘煙火氣’很吸引人。”《運河邊的人們》首播後,這成了不少觀眾的追劇理由。該劇一開場就描述了主角路長河一家三口在自家屋子裡吃早飯的場景,油條、豆漿、雞蛋,穿插著三人的日常對話,這樣的場景讓人覺得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備感溫馨。

  今年,電視劇市場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層出不窮。其中,浙產劇表現不俗,從《春風又綠江南岸》《幸福到萬家》到《運河邊的人們》,它們以真實為底色,用真切可感的劇情和表現形式打動著觀眾。記者日前採訪了《運河邊的人們》主創團隊,以他們的創作故事為切口,探尋浙產現實主義題材劇背後的“出圈密碼”。

  源於生活,創作“生活”

  大運河,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而《運河邊的人們》把目光落腳於運河邊一群普通人的生活,透過勾勒他們在歷史程序中的理想與追求,反映整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該劇編劇馬繼紅曾創作了《彭德懷元帥》《外交風雲》等重大革命題材劇,但寫現實主義題材劇,寫什麼、從哪兒寫,她坦言“開始落筆時很艱難”。

  馬繼紅告訴記者,為了寫好這部作品,她從杭州出發,沿著運河,去了湖州、嘉興、紹興、寧波,又去了江蘇揚州,山東棗莊、臺兒莊,河北滄州,北京通州等地,歷時兩個月,幾乎把大運河走了一遍,一路上採訪了和運河相關的100多人。最終,從大運河沿岸的各種人物故事中,她感受到了充滿煙火氣的細節,也有了創作的底氣。

  “寫‘主旋律’必須要接地氣、接人氣,浙江在大運河的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發。”馬繼紅說,她在劇中寫了唐伯這一角色,是一個在運河邊做船模的人,透過他同主角們的一些對話,大運河的部分發展史緩緩呈現出來。馬繼紅採風時曾在大運河杭州段坐過遊船,也在博物館看到過各式各樣的船模,這一角色就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運河邊的人們》的導演潘鏡丞認為,“生活”是這部劇的關鍵詞,當把生活的細節作為劇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現給觀眾後,才能塑造出鮮活的情景,呈現真實可信的劇情。

  現實主義題材劇創作,浙江擁有豐富的素材。《運河邊的人們》不僅取材於浙江,更是全程在杭州、湖州拍攝。正因為該劇主創團隊紮根現實,選用了浙江大地上的鮮活素材,才讓觀眾得以透過一個個細節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共鳴和共振。

  除去“光環”,迴歸真實

  人,一直是電視劇創作的核心。馬繼紅說,一部好劇的生命力始終在於人的鮮活。

  《運河邊的人們》的核心人物路長河,出生在運河邊的一戶貧困家庭,伴著河水長大,讓運河變清是他心中最質樸的理想。他做事固執,會一根筋地和違規運載化學品的企業死磕到底,也會為捍衛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屢次找偷排汙水的國有大廠……但他到底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因為自己的“不知變通”而處處碰壁。在治理運河的過程中,他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有挫折、有成長。

  可觀眾恰恰是從這微妙的人物處境中捕捉到了共情的力量。曾經,部分現實主義題材劇讓角色離生活很遠,看似“爽”的背後,卻因為主角光環的設定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其實,正如油鹽醬醋茶構成了生活的味道,所以才會有酸甜苦辣鹹,當卸下劇中的人物光環,哪怕現實一地雞毛,這些質樸真切的情感往往更打動人心。

  馬繼紅還以劇中的另一個人物——路長河的頂頭上司李靜山為例。他勤政實幹,愛惜人才,卻也有著自己的不足。在已播出的劇情中,他和路長河有數次摩擦。有觀眾曾因為其中幾次摩擦為路長河鳴不平,認為李靜山也很衝動,過於情緒化。但馬繼紅說,現實主義題材劇中的角色不能拔高,更不能“造神”,正因為李靜山的侷限性,這個人物才更加豐滿。而他與路長河在工作上的分歧,也體現了運河治理路上的急流暗湧。

  這是一幅有血有肉的新時代運河人群像。主創團隊明白,不掩蓋人物的生活印記、不迴避社會發展的曲折,才能更好地詮釋個體命運、時代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關係。當劇中人物富有真實質感,觀眾才更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並體會到從困境中走出的艱辛和夢想變為現實的喜悅,讓更多人能從中獲得積極生活的動力,從而彰顯電視劇創作介入現實、反哺社會的力度。

  直面熱點,解剖難點

  《2021中國電視劇發展報告》中提到,“煙火氣”正成為青年觀眾眼中的優質國產劇關鍵詞之一。但煙火氣,不能只是“一股氣”,電視劇創作要透過書寫現實的“煙火”來展現真正的精神核心,讓觀眾有思考、有嚼頭。

  業內人士表示,在任何一個時代,現實主義作品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不是走馬觀花的表面反映,而是透過生活中的現象對社會熱點進行梳理、剖析。創作者要敢於觸碰改革陣痛、直擊行業痼疾,深入現實問題、尋找解決之道。

  《運河邊的人們》圍繞大運河治理與保護,把環境汙染和生態保護、城市建設與文物傳承、長官意志與社會公平、小富即安與共同富裕、申遺的利與弊等社會話題有機融入劇情,在劇中引發討論的同時,還延展到了劇外讓觀眾有所思考。有觀眾稱:“觀看《運河邊的人們》,我真切體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在邏輯和客觀必然。”

  無疑,《運河邊的人們》是浙產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一出重頭戲。接下來,浙江還將推出《我們這十年》《縣委大院》《富春山居》等一批聚焦現實、反映時代的作品。我們也期待,這些現實主義題材劇能為浙產劇攀高峰、築高地再添一把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