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小故事(精選16篇)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精選16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精選16篇),歡迎大家閱覽!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
最早的文字出現於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裡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於洹水決堤,衝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後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於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餘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2
漢字是我們中國的表意文字,從古到今,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事例有兩個,一個是寫錯字,一個是寫漏字。一天,我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寫得不工整,就是寫漏;不是寫的不好,就是寫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業時候去上廁所,就是做作業時看電視,我從不把漢字放在眼裡。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一定要把漢字寫好,媽媽總是說不寫好漢字就不是中國人,我聽到這句話,立刻把漢字寫好。
直到上四年級時,我發現我的字沒有以前那麼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漢字寫好,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不寫好字就不這麼辛苦。但是,每當我把漢字寫得不工整時,媽媽就批評我,嚴厲地說:“你要把漢字寫好,不可以半途而廢!”我卻左耳進右耳出,把媽媽的話全忘了。直到今天,我才領悟到寫好漢字是多麼重要啊!
如果怕一點辛苦而不去把漢字寫好,那麼漢字這幾千年的歷史不就荒廢了嗎?我們一定要寫好漢字,把寫漢字放到學習的第一位,這樣就不會寫不好漢字了。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4
一天,蘇東坡到妹夫家走親戚。妹夫秦少游舉辦酒席,宴會上舉杯祝酒,順口吟出一首絕句詩,一則字謎:“我有一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席間,蘇東坡一聽就附和,微笑著說:“我有一物分兩旁,一邊好吃一邊香,一邊上山吃青草,一邊入海把身藏。”這時,蘇小妹文思敏捷,脫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雙翅,半身長四蹄。長蹄跑不快,長翅飛不起。”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同一字,你猜到了嗎?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5
楊修是東漢相國曹操的謀士。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後花園。落成時,操去觀看,在園中轉了一圈,臨走時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瞭解其意,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對工匠們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你們把園門造得太寬大了。工匠們恍然大悟,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驗收。操大喜,問道:“誰領會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虧楊主簿賜教!”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6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現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後來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著,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7
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團和圓的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因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因錯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8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麼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裡,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麼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並沒有怪罪他。
後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9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有趣。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裡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 ‘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 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 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 ‘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 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 ‘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雲和煙。 天上天天飄白雲,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符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後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0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餘,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儘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於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於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接受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後,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天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後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羶’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並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該我說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狸見狀搭了腔,說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乾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魚,既羶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狸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一定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後,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之後,始祖又告訴狐狸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狸問:“那如何是好?”於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麼,到底這個字該怎麼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後,狐狸根據始祖預先設定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羶’的後半部分‘-ɑn’在後.”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麼?”狐狸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後.”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1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有趣。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裡誰請客。
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 ‘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 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 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 ‘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 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 ‘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雲和煙。 天上天天飄白雲,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符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後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2
“天”字屬於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後來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說:“天不過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裡活動,為什麼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面,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不過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麼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著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麼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終於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後就過上了輕鬆安逸的日子。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3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幹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紮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於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紮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後,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後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計程車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4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裡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鐘,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溼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
石室擦乾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5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16
《紅樓夢》裡賈寶玉吟過一首描寫竹子的詩,其中兩句是:“竿竿清欲滴,個個綠生涼”。後人修訂翻印時曾將“個個”字改掉,有人對此提出非議,意見是說“個個”多麼像清翠欲滴的竹葉啊,觸字生景,為什麼要改呢!
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後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由於漢字的字形變化是漸進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許多漢字還留有象形的尾,仔細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來。魯迅先生說,漢字的基礎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畫物像它的形狀,以此形狀表達它的含義。“烏”與“鳥”字相比,正好切去鳥頭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橫。畫鳥不點睛,這是為什麼?我們知道,古人在造字時,對於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徵。烏通體黑色(頸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稱鴉)。烏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顏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瞭。所以“鳥”字點睛,“烏”則不見其睛。
據說在南北朝時,有一位畫家張僧繇,在牆上畫了四條龍,後來經人多番要求,給其中兩條畫了眼睛,這兩條龍便騰飛昇天了。成語“畫龍點睛”即來源於此。“烏”字耐人尋味,恰在這不點睛上。以上所述雖然是兩件事,但道理是一樣的。據說,小烏雛出生後,其母要餵養它六十天,待羽毛豐滿可以獨立覓食時,它要叼食六十天報養其母。這叫反哺。因此烏在古詩文中成為孝道的象徵。在傳說中也有許多與它有關的。浙江省有個義烏縣(現為義烏市),在漢代稱烏傷縣。相傳有個叫顏烏的孝子,當父親去世後,獨個兒一筐一筐地背來黃土,為父親壘墳。這時群烏也趕來相助。試想烏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結果烏的嘴都受了傷。人們便將這個縣取名為烏傷。到唐武德年間,改為義烏縣,名字顯得更為典雅含蓄。
烏是一種喜歡群居的鳥類,它們在田野中生活。有這樣的一故事:春秋時代鄭國和楚國交戰,楚國在夜裡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軍帳沒有拆除,以便迷惑鄭軍。鄭國並不瞭解楚軍的底細。這時鄭軍中有個士兵遠遠瞭望一下,便肯定地說:楚軍撤走了。別人問他:楚國的軍帳尚在,何以見得楚軍退走了?(當時沒有望遠鏡,肉眼是無法看清楚的。)他說:楚軍帳幕上落滿了烏鴉,如軍隊尚在,是不可能有這種現象的。由此可見,古人對烏的生活習性是觀察得何等細微。
漢字裡象形字不多。《說文解字》裡象形字只有364個。漢代以後,一千多年來只造了“傘、凹、凸”等少數幾個象形字,現在已不再用這種方法造字了。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後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儉、仙”等字的構字成分,“貝”是“財、購、貿、狽、敗”等字的構字成分,“馬”是“驢、馱、駕、媽、罵”等字的構字成分。因此,從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義、音,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一大批現代通用漢字的字義和讀音。
經過長期變化,很多象形字都變得不象形了,可是,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還沒有發生文字體系的大變動。在同一文字體系中,字形的變化是漸進的。因此至今有些漢字還留著一條象形的尾巴,仔細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來,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雲、電、雨、傘、門等。
前邊談的象形字是就字的來源來說的。有些字不管它的來源,單就它現在的字形來說,也有很強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東漢許慎說什麼“打竹板奏樂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來”也好,也不管宋朝蘇東坡說什麼“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喜眉笑臉的。“哭”字,不管有人說它是“犬的叫聲像人哭”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像個頑童在張口大哭。新興漢字“乒乓”,不但像聲,而且像形。後起漢字“甩”不是很像一隻手用力往外扔東西嗎?簡化字“風”不是很像橫掃落葉的狂飆嗎?“喜”字不是很像人們張口喜樂的樣子嗎?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種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且不說抽象的意義無形可象,就是具體的東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來的。用這種方法構造漢字沒法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漢字由表形向表意發展,於是指事字和會意字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