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精選15篇)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
青山不墨以馬永祥、鄭毅、魏建中、華青為代表的林區工人、幹部、知識分子和家屬勇於面對三年自然災害的巨大生存挑戰,完成了由原始方式伐木到機械化木材生產的歷史轉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精選1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
觀看了電視劇《青山不墨》,劇中勞動模範是廣大勞動者中的傑出代表,他們聽黨話跟黨走,時刻響應黨的召喚,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他們都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治名利、甘於奉斌,讓後人在學習他們優秀事蹟的過程中汲取信仰力量,厚植愛黨愛國情杯,激發昂場鬥志,這是最為可責的,我也要不忘初心使命,活一天於一天,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看著這部電視劇,我的心是溫暖的,勞動模範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這一輩子我植樹造林這條路是走對了,黨和人民已經給我極高的榮譽了,但我不能睡在功勞簿上,趁著身子骨能動,看山護林,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匠人精神,發揮勞動模範示範引領作用,多培養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帶領更多的人自覺投入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該劇導演李文歧,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擅長拍攝東北題材電視劇,曾操刀《東北抗日聯軍》《愛在延伸》《雪城》《返城年代》等劇作,拍攝之前,導演李文歧攜主創團隊曾多次參觀馬永祥紀念館,博物館、資料館,拜訪林業工人及其親友,到各地方林業局、林場學習專業林業知識並查閱史獻。與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一座座拖松機的大版出出。他發現,一座座楊鬱蔥蔥的青山很快就變成了“禿山”。
大森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因,是上蒼賦予我們的堂貴財富、是咱林區人的命根子!大山裡的樹木生長期很長,尤其是珍貴樹種——紅松,需要生長百餘年才能成才,正因為他有了這樣清醒的認識,才有了在之後的20多年裡,帶領職工在福民經營所造林11萬畝,存活200萬株的壯舉。他對大山大森林不僅有樸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學的精神,他不斷探索營林規律,帶領職工營造的11萬畝人工林,成活率達到96%以上,成幼林撫育合格率達到97%以上,採伐跡地更新率達到100%,創造了高寒地區育林的奇蹟。
電視劇中的一幅幅畫面讓我想到了在我學生年代讀過的一篇課文——《松樹的風格》。松樹不擇地勢環境,不擇土壤的貧瘠,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社地生長起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濯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於早彷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林業工人這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紅松品格的體現!他們猶如一棵梯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紅松,不畏嚴寒,堅韌剛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種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成長。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2
近日,一部講述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以馬永祥、鄭毅、魏建中、華青等為代表的林業英雄模範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等不同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的電視劇《青山不墨》在央視一套播出,透過觀看,使我感觸頗深。
該劇以伊春林區不同發展時期的重要事件為線索,記錄並展現了伊春林業工人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蹟”,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劇中弘揚了馬永順精神和紅松精神,熱情謳歌了幾代林業人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擔當,充分反映了幾代林業人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埋頭苦幹的創業精神、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保護森林生態、守護綠水青山的追求和情懷,充分體現了我們林業人艱苦奮鬥,勇於拼搏的精神。每一位林業工人對青山、對家園的保護令人動容,他們的命運走向和價值追求所傳達的迎難而上、拼搏進取的精神激勵著觀眾,同時也激勵著林區廣大幹部職工要切實投身到國土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作為一名80後的新時代林業一線工作者,看到反映林區生產生活題材的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心情非常激動。還記得2002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來到當時的碧倉庫林場工作,第一次走進大山,第一次住工棚,第一次睡通鋪,第一次植樹造林,第一次穿上防火服,第一次參與森林火災的撲救工作,第一次┈┈┄這許許多的第一次累積起來就是20個春秋冬夏。在這20個年頭裡我看到了林業工人為國家經濟建設默默的付出,做出了很多很多的貢獻。國家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們的林業後代更不會忘記,森工人幾代拼搏、積攢下的那藍天碧水、莽莽林海是為子孫後代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作為新一代林業基層幹部我們一定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立足崗位,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在日常工作中,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在其位、謀其政、幹其事、求其效,攻堅克難,銳意進取。“讓伊春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不斷培育發展內生動力,宣傳好一代又一代林業英模們的光榮事蹟,弘揚和繼承好林業英模的不怕艱苦、吃苦耐勞、不記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伊春林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林業人為之奮鬥的綠色中國夢作出自已的貢獻。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3
近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的電視劇《青山不墨》,以巍峨群山、浩瀚森林的磅礴氣魄,滿腔的澎湃激情和巨大的歷史縱深感,展現了新中國林業戰線廣大職工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不同歷史階段為支援國家建設、改革開放、生態保護、轉型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作為新時代林區的黨員幹部要繼承老一輩林業英模們這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用實際行動在新時代長征路上踐行初心使命。
賡續奉獻堅守情懷。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三代林業人傳好接力棒,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同歷史階段橫跨半個多世紀的奉獻與堅守,創造了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蹟”,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每一次任務的完成靠的是無私奉獻,靠的是永不放棄,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作為新時代林區的黨員幹部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的赤誠衷心,立志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在面對複雜局面複雜問題時能夠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創造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賡續求實創新理念。生產建設時期,馬永祥堅持不懈、不畏困難,透過“四季挫鋸法”“流水作業法”等多項發明創造,提高生產效率,完成國家任務;改革開放時期,馬永祥勇於突破、大膽改革,“計件工資”“營林承包”擊碎落後體制,帶領林區闖出一條新路。意識到錯誤後,馬永祥等人停下過度開採的步伐,自願成為護林員,日復一日地保護山區的樹木,並且親自將自己砍伐的樹木一棵棵補上。經過半個世紀的悉心培育,山區又一次變得鬱鬱蔥蔥起來。我們作為新時代林區的黨員幹部更要學習這種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裡做、做出實效,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用創新的措施破解難題,並從創新過程中取得更多的成績。
賡續艱苦奮鬥作風。一方面,我們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任務艱鉅,國家建設需要大幅度提高木材生產產量,生產任務一再加碼,困難一波又一波,糧食不夠,工作條件艱苦,鋸子作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夠用;另一方面,環境十分惡劣,人們講話嘴裡撥出白氣,眉毛掛著冰渣,房屋屋簷掛著冰簾,林中還有熊瞎子、老虎、狼等猛獸出沒。在這樣的環境下伐木生產和生活,可想而知林業工人有多艱難。但是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戰天鬥地,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生產指標。我們作為新時代林區的黨員幹部要繼承和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的作風,發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那麼一種精神,敢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賡續林業精神血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馬永順、張子良等林業英模把青春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只要祖國有需要,幹什麼都願意,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鍊出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吾輩要以林業英雄為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保持“永遠在路上”的堅定不移,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敢無畏,奮力走好新時代林區綠色化轉型發展的趕考之路!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4
《青山不墨》,以當年林業英雄馬永順、孫海軍、張子良等林業英模事蹟為原型,講述林業三代人從採伐英模到育林英模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展現了伊春林業職工不畏艱難、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質。
林區三代人的卓越風采,一群人,紮根莽莽林海;一條心,無懼艱難奮戰。他們一腔熾熱,不負青山,青山也定將不負人民!他們從砍伐支援國家基本建設到育林管護保護森林,真正刻骨銘心地還原了從開發資源到保護資源的歷史歷程,逐步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如今,伊春轉型跨越發展正當其時,新一代的林業人正逢其時、使命在肩。作為林場黨支部書記,我深深感悟到老一輩林業工人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的情懷,忠誠無畏、甘於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林業人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要以他們為榜樣,在精神上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增強學習本領,成為青山綠水的忠誠守護者。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牢記囑託、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以投身生態保護修復的鮮活實踐好“林區三問”新答卷,為實現“生態立市、旅遊強市”、“讓伊春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貢獻新一代林業人的力量!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5
電視劇《青山不墨》在蒸汽機車鏗鏘有力的“咔噠咔噠”行進聲中拉開序幕,滿目潔白、千山漫雪的興安山脈,堅毅樸實、高門大嗓的伊春林業人以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背景歌聲撲面而來,宛如一泓巨大的漩流瞬間把時光溯回到建國初期那個激昂的年代。
敢於奮鬥、堅持艱苦創業。林業工作千頭萬緒,複雜冗繁,作為林業工作者更應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伊春林業人喝雪水睡冰窟窿,在爬冰臥雪中弘揚樂觀主義情懷,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臥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展現了黑龍江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共成長的壯美畫卷。作為在伊春工作生活的我來說,觀看這部劇另有一種別樣而獨特的感受,劇中的場景如同兒時的往事一般一幕幕撲面而來。在觀看過程中,被新中國成立之初林業工人身上所展現出的艱苦奮鬥、愛崗敬業、改革創新的“林業精神”所震撼。深刻感悟老一輩林業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在新時代引導我回望歷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幹事創業的信念,立足本職工作,勇於擔當,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業務能力為林區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我將積極投身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偉大事業中,帶頭用積極的行動引領廣大職工開展美化綠化、植樹造林工作,為建設美麗伊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6
近日,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大型生態文明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劇中的一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這水有靈、山有靈、樹有靈、人是靈中之靈,水走彎道、山走起伏,這樹跟樹得在一個林子裡,它才能長高長直溜了。人哪,也是這樣。
《青山不墨》以伊春林業戰線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林區三代人英模事蹟為主要素材,藝術再現了伊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發展的三部曲,描繪出“綠水青山永續利用”的多彩畫卷。
《青山不墨》的播出,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渴飲雪、飢啃饃”,見證了林業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戰風雪、鬥嚴寒,為共和國建設、為保護生態做出的貢獻,付出的艱苦努力,更為林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鍊出來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作為一名林場職工,我一定牢記囑託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讓英模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發揚光大,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為新林區的發展改革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同時,也要教導我的孩子繼承和弘揚老一輩艱苦奮鬥的精神,讓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在林區新一代青年人身上發揚光大,以林業英雄為榜樣,在精神上勇於擔當、積極進取,在工作中踏實肯幹、吃苦耐勞,不斷磨礪自身,更好地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7
觀看了《青山不墨》這部劇,很快把我拉到了童年時代,那時爸爸就是伊春市原桃山林業局的工程師,我小的時候耳聞目染的就是爸爸設計的森林圖紙,預計的各個林號林班的樹苗栽培。
伊春是國有林區,《青山不墨》講述的是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三代林業人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河的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開發保護祖國山川林業工人的奮鬥、奉獻故事,此劇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主要素材進行創作的,呈現了三代林業工人橫跨半個多世紀的奉獻與堅守,雖然覺得時代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但奉獻是一樣的。有信仰的活著,林區工人們值得我們由裹敬佩。
一位當年從事木材運輸工作伊春林業戰線退休的老工人激動地說:“老一輩林業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戰風雪、鬥嚴寒,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林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一腔赤誠,不負青山,向林業工人致敬。”尤其是電視劇中一聲‘順山倒中’引起多少人滿滿的回憶,他曾經採伐過木頭,抬過木頭,裝過車……劇中太多角色能讓人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劇中人’的經歷就是‘人間真實’的一道道縮影啊!”
老一輩林業人把青春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只系社有費恩。子什麼都願意。正因為有著無散和他們一樣的天私世出,才有我們個天的民族自信和民族驕傲。
作為後輩的我們要繼承和發楊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新時代的拓展之路上不但砥礪前行,還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
《青山不墨》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歡、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為主題的生態文明大劇,非常值得一看。看懂了悟懂了才能活得明白,才能更加珍惜我們身邊的藍天碧水青山。
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島作歇。與其說我們在看“戲”,不如說我們在品味生活。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8
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在央視一套播出以來,我每天都堅持收看,對該劇劇情有了大致的瞭解。該劇人物中馬永祥、鄭毅、華青等為代表的林業英雄模範,是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主要素材進行創作的。該劇再現了新中國成立至今林業工人紮根林區艱苦創業的.感人故事,呈現了林業工人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詮釋了林業工人歷經開發建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華美篇章。
《青山不墨》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理想信念,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林業工人的主人翁精神。為提高工作效率,他們群策群力,積極研究機械伐木的辦法。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樹木的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他們砍伐的速度。於是,林業工人們又採取了一邊砍伐,一邊植物的方法來養林、育林。經過半個世紀的齊心努力,山林茂密,鬱鬱蔥蔥,又充滿了生機啦。
我的父親也是一名林區的林業工人,是我生活和工作過的那個林場的第一批伐木工人,母親隨父親來到林區後也一直參加林場的營林生產。正因為我是在林場出生和長大的,劇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的記憶中有著許多相同的印記,感覺是那樣的熟悉,彷彿就是我們的父輩當年艱苦創業勞動情景的再現。我的記憶中對育林功臣孫海軍的事蹟留存的要多一些,因為我也曾參加過整地刨穴、植樹造林,打帶撫育等營林生產,對孫海軍的事蹟也能身同感受,深刻理解。這在增強我對該劇情景浮現和期待的同時,也對該劇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主題思想進行了深入思考。
觀看《青山不墨》後,會進一步激勵我們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理想信念,發揚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埋頭苦幹的創業精神、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激發科研工作者,加強林業科研,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投身到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9
觀看電視劇《青山不墨》後,被強大的開劇場面所震撼,那熟悉的工作流程和震山一吼的“順山倒”撲面而來,如一頁頁書在心頭翻過,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
如此引人入勝的電視劇反饋我們的是什麼?為什麼組織我們去收看?讓我們明白什麼?帶著多個問號去思考、去觀看。老一輩林業人,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工作在茫茫林海,克服了惡劣的氣候,戰天鬥地,體現了林業人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體現了林業人高度的政治覺悟、愛國情懷和崇高的思想與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一片森林為了祖國建設需要而變成荒山,一片綠洲為祖國的發展而變成了一片荒地,老一輩林業人在奉獻的同時欠了一片承諾!而我們就要接過這個承諾,封山育林、悉心培育、精準管護,由伐木人變成守護人,還青山一片碧綠,成前人一心承諾,共守共建青山綠水。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0
七十載風雲變幻,三代林業人浴火涅磐。4月6日起,由王洛勇、李幼斌、顏丹晨領銜主演的大型現代林業建設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在中央一套黃金檔播出,這是一部以伊春林區發展時期的重要事件為線索,以享譽全國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林業英模的感人事蹟為主要素材,記錄並展現了伊春林業工人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蹟”,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電視劇中那一聲聲響徹心扉的“順山倒嘞”,時時縈繞在我的耳畔,作為80後的我沒有經歷過戰天鬥地,爬冰臥雪的年代,但是我的情感已經深深地和劇中的那些人物交融在一起,彷彿自己也置身在那“臘月雪,老爺們活的三九鬧”的小興安嶺深處,我彷彿看到馬永祥、鄭毅、華青等劇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正在從那林海雪原、正在從那蒼翠山岡向我走來……
劇中馬永祥的人物原型馬永順,是新中國的第一代林業工人。他靠一把彎把子鋸一人完成6個人的工作量,並創造了日產22。5立方米木材的奇蹟,成為全國林區手工伐木產量之最。他結合木材採伐遇到的實際問題,創作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評為黑龍江省、東北林區特等勞動模範和全國勞動模範,毛澤東親自向他頒授了一枚金質獎章,他先後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
劇中管局局長鄭毅深愛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密切聯絡群眾,“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領導幹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在黑龍江林業大發展時期那位不計個人功名,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獻給林業事業的張子良。
我在華青這個藝術形象上,已經看到孫海軍的影子,聽到孫海軍在小興安嶺林海濤聲中莊嚴的誓言:獻身林業是我無悔的選擇,綠一片青山是我不倦的追求。
在《青山不墨》的歌聲裡,我看到裡面那每一個藝術形象,都閃耀著伊春林區乃至東北林區人一腔赤誠,不負青山,“紮根莽莽林海,無懼艱難挑戰”的精神光芒。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小興安嶺廣袤的土地見證了伊春開發建設七十餘載的奮鬥歷程,更要牢記囑託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在煥發青春活力的路上相逢,共同欣賞正在徐徐展開的伊春生態美好畫卷,共同聆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樂章。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1
“林區人吶,這輩子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樹吃樹,但是這種靠法能靠多久?你不養山、養水、養樹,早晚你得沒吃沒喝。”這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攝於鐵力,取材於伊春,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一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電視劇。青山不墨,碧水丹青給廣大觀眾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現了蔚藍的精神盛宴,一脈純厚的綠色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伊春人,見證了伊春這座林業城市“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全過程,也見證著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只有守護好我們的藍天、綠水、青山,我們才能有好日子過,也才能過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僅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更讓我聯想到伊春森工集團美溪林業局公司順利河林場分公司獲得“龍江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的唐鳳立。採伐時他擔任生產技術員,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跡,擇伐、皆伐、衛生伐,塊塊映射出他疲勞的身影。“渴飲雪、飢啃饃”,住宿工棚、爬冰臥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產計劃。停伐後,擔任營林技術員,為了恢復更新,種雲杉、種紅松,也種希望。種汗水、種辛勞、也種高尚,種出了滿山翠綠,也種出了白髮蒼蒼。和他從事一樣工作的林業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求回報。老一輩林業工人把無悔的青春獻給了黨,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種出了綠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種出了千秋綠色,萬代屏障,種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賡續東北開發精神、建設精神、振興精神,保護生態精神的血脈。他們心懷夢想,崇尚勞動,腳踏實地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觀看《青山不墨》讓你感覺到伊春的自然生態之美,讓你置身於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著松枝,蕩起綠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彈奏著和絃,青山與綠水環抱的生態之美。行至伊春,你會近距離感受到生態文明思想之光芒。牢記囑託接續奮進,綠色崛起踔厲前行。堅持“解放思想、綠色轉型、生態立市、旅遊強市”的發展理念,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2
近段時間,我正在收看央視一套熱播的《青山不墨》。
《青山不墨》一部反映新中國林業建設的電視劇,由王洛勇、李幼斌、顏丹晨等主演,它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國建設初期,林業工人為建設林場,建設新中國付出的艱辛努力。
《青山不墨》對場景的真實性,對細節的真實性要求很高。特色非常明顯,環境真實,人物面臨的困難重重。
開篇一陣暴風雪就撲來。一批新來的工人到達火車站。這批工人來自山東,這麼大的風雪也讓這批工人不是很適應。道路結冰,走路都會跌跤。煎餅凍脆了,掉在地上都碎了。一個晚上,雪就把房門堵住了。
細節上,人們講話嘴裡撥出白氣,眉毛掛著冰渣,房屋屋簷掛著冰簾,劇中不僅有熊瞎子在出沒,更有老虎在出沒,還有狼也在出沒。在這樣的環境下伐木,工人的勞動強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實這些內容起初並不能吸引我,直到我看到第一作業大隊隊長王鬍子面對困難(糧食不夠,工作條件艱苦,任務重,伐木人手不夠,人心不齊,鋸子作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夠用。)覺得任務不可能完成,就不願接受任務,結果被書記撤了職。王鬍子乾脆自己給自己放假,不上班。隊中的幾個工人不服從新隊長馬永祥的指揮,甚至有人說他頂替大哥王鬍子的職位,這是“豬八戒啃豬蹄”。我很擔心也很好奇,馬永祥能翻過王鬍子(馬永祥的結拜兄弟)這座大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嗎?我迫不及待想第二天接著往下看。
劇情出乎我的意料,他倆怎麼和好如初的,我反覆看了好幾遍,想弄清原因。原來,王鬍子非常誠實,認為任務指標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隊長,書記撤他的職他不鬧情緒。結拜兄弟,一起從日本鬼子的槍口下逃出來的馬永祥當隊長後,王鬍子不在背後說風涼話,而是故意鬧情緒不上班,逼馬永祥大膽拿自己開刀樹立權威,助馬永祥建立威望。
馬永祥是無私奉獻的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對國家有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這些林業工人在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拼盡全力支援國家建設。在沒有機械工具缺少糧食的困難情況下,馬永祥透過琢磨改進工具,提高效率來完成任務。他發明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線工人的智慧提高產量。又在高產穩產的同時樹立起植樹造林思想,實現了越採越多永續利用的生態迴圈。
劇中,林業工人馬永祥勇於突破、大膽改革,“計件工資”、“營林承包”擊碎落後體制,帶領林區闖出一條新路。在林區綠色轉型時期他帶領家人種樹,成立護林隊與濫砍盜伐、毀林賣林的犯罪分子鬥爭。其事蹟和精神感動聯合國,終獲聯合國綠色環保獎。
觀看《青山不墨》時,我對劇中人物馬永祥佩服至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抱怨,不畏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大膽創新,以國家利益為重,替林業工人著想。他既給工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提高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砍伐任務。他無愧於全國勞模的稱號,他的心繫林業、勇於突破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我。
由此我想到了班級管理。班裡總有幾個調皮搗蛋,自律性差,整天惹是生非,讓任課老師頭疼的孩子。這些孩子,我也是絞盡腦汁,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比如,小付同學,不會吹笛,我親自教他;紀律不好,給他管理別人的機會,想借此約束他自己;學習不好,肯定他其他方面的長處,給予其信心;作業方面,可以給他靈活,只要他能掌握所學知識;不放過他的任何一點進步和優點,發現就全班表揚;經常和家長溝通,家長態度很好,但效果基本沒有。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感覺效果不大,儘管和他交流,他態度不錯,只是沒達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心裡有點失落。這些孩子,就是班級管理中擺在我面前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仍然需要我的耐心,我的智慧。
總之,我遇到的困難,和馬永祥的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我要向馬永祥學習,敢於直面困難,多向名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勇於突破自我,敢於創新工作。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3
近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的主旋律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以主題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贏得廣泛口碑,收視率攀升。這部年代大劇,以催人奮進的藝術感召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第二個百年奮鬥新徵程的中國人,奉獻了展示中國力量講述中國故事的精神大餐。宏大主題敘事、重大歷史轉折、紅色基因傳承,彰顯了百年來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堅定信念。《青山不墨》堅守人民立場書寫人民史詩,以人民的力量築起生態文明屏障,護佑子孫萬代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一、以重大歷史轉折為節點深化生態文明主題
《青山不墨》作為主旋律電視劇亮點非常多,但生態文明主題格外引人注目。20世紀末,黨中央國務院旨在透過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復的途徑,改造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實施了“天保工程”戰略。從而將大小興安嶺納入可持續發展體系,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拉開大幕。《青山不墨》主題敘事並非聚焦這一時間節點,而是追溯歷史,定位在中國社會迎來翻天覆地重大轉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全力以赴建設社會主義新家園。以建國初期開發建設為時間節點,深化生態文明主題,歌頌生態文明先驅,正是《青山不墨》對主旋律電視劇的貢獻。
黑龍江自然秉賦得天獨厚。作為資源大省,黑龍江在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解放區和戰略後方,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往前線,取得了解放戰爭最後勝利。和平建設時期,黑龍江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糧食、木材、石油、礦物、畜牧等資源。作為中國森林工業基地和生態安全屏障,黑龍江以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有效地阻擋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蒙古高原的沙塵暴,並以豐沛的水分調節了中國北部氣候。據2021年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數字顯示,目前黑龍江林地面積2617公頃,森林覆蓋率47.3%,森林蓄積達到22.4億立方米,是名符其實的生態大省。
從資源大省到生態大省,正是電視劇《青山不墨》所反映的歷史階段。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人民的心聲。《青山不墨》以為人民立言,為時代謳歌的責任擔當,做到了這一點。《青山不墨》所要追溯的歷史,所要展示的劇中人正是無私奉獻的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他們在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拼盡全力支援國家建設。在沒有機械工具缺少糧食的困難情況下,發明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線工人的智慧提高產量。又在高產穩產的同時樹立起植樹造林思想,實現了越採越多永續利用的生態迴圈。馬永祥、鄭毅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原型馬永順、張子良。正是這一批新中國奠基人,以三代人的力量守護著大青山,探索出一條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生態的路子,為後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二、以追求寫真的藝術手法鐫刻中國精神的時代豐碑
《青山不墨》作為主旋律電視劇,以精湛的藝術手法營造氣氛、雕刻人物性格、描繪生活細節、製造矛盾衝突。所有藝術手段的運用其前提都是突出現場感,強調照相機般的真實。使電視劇具有一種“穿越氣質”,帶領觀眾親身體驗了極寒天氣冰封山林的伐木大會戰。隨著畫面不斷閃過,一個個特定時空,帶入感極強,其爬冰臥雪寒風刺骨感同身受。
每一部電視劇都會呈現獨特的環境基調,從而為作品鋪設一條敘事渠道,讓故事壘架而起,凝重的青銅底色就是《青山不墨》嚴肅莊重的色調。無論是採伐現場工棚道路,還是林場院落居家擺設,都呈暗色調,與聖潔的白雪形成對比。在青銅底色和白雪環繞下,每位演員身上似乎都能敲擊出錚錚鐵骨的聲音,雄偉而強悍。
在這種底色上,生動的人物形象,讓一切都活色生香起來。為土味十足大刀闊斧地雕刻提供了基質。以往,我們常常失望於有的主旋律電視劇,會在突出宏大主題敘事時,失手於人物表達上,造成人物空洞不接地氣的硬傷。《青山不墨》劇組選擇的群眾演員都是60多歲能夠有力地承載這段命運的林業工人。他們最容易找到感覺,他們渾身都散發出開發建設時代的氣息。從喊森林號子“咱們工人,哼哈嘿”“有力量,哼哈嘿”,到勞動間歇圍攏一起大談特談狍子野豬習性,還有長期伐木練就的一副順風耳,連幾百米之外的木頭幾分鐘後“順山倒”都能分辨出來。這些普通人但又並不普通的英雄群像,就這樣烙印在觀眾心裡。
電視劇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追劇,很大程度上需要契合觀眾的心理期待。而高水平的矛盾衝突設計,往往會把戲劇推向高潮迭起,引發收視效果。矛盾衝突的設計也即埋伏著很多包袱,從而使故事情節步步深化,形成內在張力。《青山不墨》的矛盾主要來源於上級不斷壓擔子提高產量,而生產工具落後、糧食短缺。面對五萬立方、十二萬立方等任務加碼,甚至“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的緊張局勢。增產就等於上戰場,勇者上逃者下。馬永祥接替王福民擔任一大隊長,表面上是王福民鬧情緒不上班,實際上是逼馬永祥大膽拿自己開刀樹立權威的手段。當上級準備樹王福民為負面典型時,這個迷底才由鄭毅揭開。而此時,觀眾才猛然醒悟,被情節深深地感動,滿足了觀眾不希望兩兄弟鬧翻的心理期待。
為原汁原味地展現黑龍江大森林原始自然風光,劇組從原始森林到崎嶇山路,從林場小院到工地窩棚,都採用了實景拍攝。冬季正是伐木黃金季節,在千里冰封嚴酷的自然環境下,不僅展示了中國工人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也將黑龍江的大美風光盡收眼底。
三、以現實主義創作自覺傳承英雄文化基因
黑龍江是盛產英雄傳奇的地方,是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誕生地。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開發建設時期,每個歷史階段都會誕生一大批文藝作品,歌頌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無數催人奮進的英雄故事。
從蕭紅、蕭軍、金劍嘯、舒群、羅烽、白朗等抗戰文學先鋒的家國情懷,到延安革命老區帶來的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理念;從蕭紅《生死場》、金劍嘯《興安嶺的風雪》、抗聯的《露營之歌》、解放區的《中華女兒》《趙一曼》,到新中國的《林海雪原》《趙尚志》,以及新時代的《黑龍江“四大精神”頌》《東北抗日聯軍》《戰火中的芭蕾》《共和國血脈》《超越》等大批文藝創作,都在歌詠這塊土地上平凡而永恆的英雄人物。
優秀的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精神給養,時代呼喚勵志之作。《青山不墨》以現實主義創作自覺,傳承了這塊土地世代吟誦的英雄文化基因。作為一種優秀的精神資源,《青山不墨》在新時代引導我們回望歷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幹事創業的信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油鼓勁。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4
4月6日,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登陸央視一臺黃金檔,劇本以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題材,藝術再現黑龍江省森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發展的三部曲,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描繪出“綠水青山永續利用”的多彩畫卷。
遲遲吾行,戀戀不忘,這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綠色之歌,勾起我從事林業工作的曾經回憶。1988年,我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林學系,就職在黑龍江省森工林區,經歷了以木材生產為主業的“林大頭”,經歷了林業“兩危”的堪堪動盪,看到了林區“兩自立”那面旗幟,相見於電視劇中馬永順、孫海軍等原型與事蹟,經歷了林業工作向森林資源培育轉變的轟轟烈烈,見證了林口林業局成為我國第一個人工林儲存面積實現雙百萬畝的慶典場面,經歷了國家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的痛定思痛,經歷了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二期,經歷了黑龍江省國有林區營林體制深化改革,2018年,又經歷黑龍江省國有林區重大變革,如今從事林業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林業工作經歷,如今傾聽它緩緩流淌的心聲,與它共眠、與它歡笑、與它相守。
《青山不墨》觀後,會進一步激勵我們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理想信念,發揚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埋頭苦幹的創業精神、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激發科研工作者,加強林業科研,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投身到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
一曲墨緣,生生相息,丹青妙筆,流蘇如畫。
梁希先生的一句“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鼓舞著我們前行。
有關《青山不墨》的觀後感15
中央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青山不墨》,以林業英雄馬永順、張子良等為素材,記錄林業工人為國家建設英勇奮鬥的故事。據說在我的家鄉取景了,但是沒空追劇,看了第一集的開頭,好多場景勾起了回憶。
用現在的話說,我的初中高中是一貫制,具體哪一年記不清了,為了紀念全國勞模林業英雄馬永順,學校改名為馬永順中學,每年開學典禮,馬老都會來給同學們演講。班主任因為課堂紀律發脾氣的時候會說,你們是我教過的最差的一屆,但是畢業若干年後,她說你們班的學生都勤奮,踏實,你們的未來都不會差的,我的同學們,現在在各個行業,各個省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我姥爺是小火車司機,就是圖三那種,我爺爺是車輛段我,應該是維修火車的,據說我爺爺在那個年代的舞臺劇智取威虎山裡,還出演過角色,他們就在這平凡的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默默無聞,再單位是顆螺絲釘,在家裡是頂樑柱,養活了一大家子人,我的阿姨舅舅叔叔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憑藉勤勞的雙手,衣食無憂,富足美滿。
我童年就在圖四圖五這樣的小平房裡度過,平房應該是爺爺分的集體房,有個小院子,可以搭棚放東西,爺爺給我在樑上吊了個鞦韆,我從小就睡不著午覺,下午就一個人在鞦韆上面蕩啊蕩,夏天的晚上在院子裡乘涼吃飯,冬天的傍晚就坐在炕上,望著窗外等爺爺的糖葫蘆,爺爺退休後每天出去打牌,每天都會給我買,有時候會買兩串,一串凍在外面留著明天吃。我奶奶生育了三個兒子,我爸是老大,奶奶一直想要個女兒,可惜沒有,我又是第一個孫女,所以受到的寵愛格外的多。小時候雖然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回想起來也是幸福的
我家住的地方叫森鐵道口,就是通往森林拉木材的火車的地方,但是我沒有見過鐵軌和火車,可能老早就拆除了吧,但是我小的時候,每年冬天仍有很多汽車往下運木材,那種解放牌大卡車,木材比車廂稍微長一些,用鋼繩捆著,輪胎在雪地上滾動著,吱吱呀呀,我很怕從這些車旁邊經過,怕鋼繩突然折了,木頭掉下來
有木材從山上運下來的那幾年,我爸爸冬天就像圖六那樣,天不亮就帶上水,乾糧跟著大卡車去山上找木材,然後整理到卡車上,卡車裝滿後司機開車運下山,他們繼續在山上找木頭,等卡車返回時直接裝車。為什麼是找,因為有專門的伐木工人砍木頭,伐木工只負責放倒,我爸爸這批人負責搬運。後來木頭越來越少了,每年冬天經過家門口的車也越來越少,再後來就封山育林,不允許砍伐了。
林業英雄馬永順,不止是為新中國建設提供木材的砍伐工,後來他又去植樹,要把以前砍掉的樹還給大山,留給子孫後代。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感謝馬老,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給我們留了一片青山。
我2006年上大學離開家,至今已有16年了,這16年變化很大,家鄉年輕人越來越少,以前的小平房也都拆掉了,政府棚戶區改造,家家都搬進了樓房,小城面貌也煥然一新。我爺爺在我研究生畢業那年走了,這麼多年,我仍然想念他,時不時會在夢裡夢到他,我想告訴他我現在生活的很好,還有兩個可愛的小女兒,我想讓他過上更好的生活,他是一個一輩子都勤勤懇懇,沒有享受過的人。
現在東北人口外流嚴重,東三省尤其以黑龍江最嚴重,這有很多因素,我也是外流一份子,但是我仍然想念我的家鄉,每逢佳節倍思親,逢年過節都想回家看看,看看家裡的奶奶,回平房看看看物件,雖然好幾年沒忍住,平房破爛不堪,但就是想回去,哪怕只在屋裡轉轉就出來。我也帶我的孩子回去過,她們極其不願意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似乎理解不了我的情懷。
疫情三年了,生活不易,回家更難,看到這部劇有感而發,不同年代的人承擔著各自的責任,老一輩人為我們建設了一個新中國,我們要在和平富足的年代裡,實現祖國的復興,讓雄雞始終高昂頭顱。帶著對過去的懷念,繼續生活,過去不只是經歷,給了我們勇敢,信心,回味過去才能感悟如今的幸福,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