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精選22篇)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精選22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精選2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

  暑假伊始,帶領全校教職工一起研讀《有效教學十講》。余文森教授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透過對課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這是餘教授二十幾年來對課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讓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內景。

  雖然只學習了前五講,但是發現,平時教學實踐中的許多想法在這裡得到了驗證,許多困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在書中餘教授把新課程的改革說得很透徹,新課程教學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學模式來個大改變,教師的教學就要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發展個性,拓寬知識面。這就是有效教學的全部內涵。

  讀著前五講,有很多體會和感觸,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一、要從實際出發,注重拓展的有效性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了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為了貫徹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曾出現了“拓展探究熱”,只要能與課堂教學內容扯上點關係的就要拓展,老師在課堂上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卻不加引導。過分拓展的結果是造成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無謂浪費,忽視了文字內容的教學。

  二、要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自認為設計得非常巧妙的一個問題提出後,學生並沒有積極回應?創設一個感覺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並沒有積極參與?這時我們常常會責怪學生基礎差,複習不及時,學習不主動。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創設的情境是否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相匹配。

  讀了餘教授這本書,我瞭解到了關於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餘教授指出:學生不能獨立解決,須在老師教導下,透過同學間的合作、幫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處在最近發展區,教學正是要立足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展開。還指出:有效課堂應該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於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

  這個理論讓我受到許多啟發,這不就是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地“備學生”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於開發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歷史閱讀。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往往只關注教材,關注教學環節,卻很少去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設計的教案因為不符合學生實際而讓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難以生成有效的學習成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預設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沒有預設即課前的精心準備——備課,課堂上就毫無章法;沒有生成,再好的預設也無用武之地,這就不能活學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最終意義。於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如何精心預設,如何促進生成,就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新課程強調重視生成,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餘教授在書中也為我們列舉了一些生成的誤區,特別是指出了重視生成並不表示可以忽視預設,並強調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預設?還是應“備學生”,“瞭解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把握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和思維特點、興趣點、興奮點,把握思維活動的走向。”的確,“備學生”是一節課成功的重要條件。

  預設應是一種基於“生成”的預設,這樣才有利於教育創新,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使課堂更得心應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一。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思路可以是:師生互動——產生與預期目標不同的問題——提出新目標——產生新問題——尋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標。這樣將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而教師也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地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空間,這種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教師適時關注課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從而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恆主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同樣,只有當教師站的足夠高時,才能駕馭課堂,才能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時常總結、不斷反思,終身學習。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2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真的讓我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呢?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一)“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當學生已經能夠閱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當然,這時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教師的教學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就是教學的針對性。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一般化的教學,一般化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需要強調的是,在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也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注重發揮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當學生處於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先學後教。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一種可以採用也可以不採用的方式、方法。

  我們來看幾個以“先學後教”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特徵的著名教改實驗:

  1.嘗試教學:“先練後講,先試後導。”嘗試教學簡單地說,不是教師先講,而是讓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先嚐試練習,在嘗試過程中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它的教學基本程式可分為五步:

  一、出示嘗試題;

  二、自學課本;

  三、嘗試練習;

  四、學生討論;

  五、教師講解。

  2.洋思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課堂教學分以下五個環節:

  一、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

  二、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並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

  三、學生彙報自學結果,在彙報時,“後進生”有優先權;

  四、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

  五、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師當堂批改作業。

  3.盧仲衡老師指導的“自學輔導教學”。其主要的步驟有五個:

  第一,啟發。就是提示當天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閱讀。就是學生自己閱讀課本。

  第三,練習。既然讀懂了課本,就可以做相關的練習題。

  第四,評議。就是當時知道結果。這一步很重要,做了練習之後,讓學生當場核對或訂正答案。

  第五,小結。教師下課之前總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我國著名的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依據教學是一種變動的、動態的觀點,把教學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完全依靠教師階段”;第二個階段叫“基本依靠教師階段”;第三個階段叫“相對獨立階段”;第四個階段叫“基本獨立階段”;第五個階段叫“完全獨立階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觀點,到了高中,學生就進入了“基本獨立階段”。學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內容,即使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能要多看幾遍,但是總歸能看懂80%。這時候需要老師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師要硬教100%,那麼學生的80%的獨立能力就要喪失,老師的教就不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會阻礙學生的發展。這就是無效的教。我們的教學就要立足於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來展開,這樣的教學才會促進發展。我們的教學要瞄準、針對這個發展區,透過教學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把不會的變成會的,把不能的轉化為能的。

  (二)“溫故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

  一切教學都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是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也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教學的一種方式、方法。泛泛來談,這條規律似乎涵蓋了前兩條規律的內涵,但是,我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它的獨特內涵和意蘊。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新知識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原有知識,所謂溫故知新。沒有“故”哪兒來“新”?這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

  寫到這裡,我又想到了這本書的名字,那麼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說,有效教學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僅讓學生學的輕鬆,老師教的輕鬆,而且教學效果好。一句話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學質量。

  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3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認真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得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物件,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積極認真地思考,讓學習真正發生,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創造情境,激發興趣,關注課堂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資訊、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認為,教學反思:有著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著眼:教學反思只有著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著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

  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最佳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4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第一講之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情和課堂教學觀察,發現對資訊科技現狀和制約資訊科技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較清醒的認識。資訊科技普遍兩種存在兩種現象:一是課堂教學結構鬆散,時間浪費的多;二是形式多樣,缺實質性內容,一節課讓學生掌握的東西太少。

  而這些現象與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隨意性直接相關,經過深入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隨意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表達、教材的使用、教師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學的組織等方面,為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從“六要”起步,即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流程要精細、教材使用要適度、教學語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規範、教學禮儀要強化。教學的隨意性折射出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更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度,態度決定教學的成敗。

  資訊科技教師只有堅持從我做起、從“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資訊科技教師要強化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也有一個實效性的問題。我們認為,教學反思:有著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著眼:教學反思只有著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著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要從習慣著手,即從學習的習慣、修訂的習慣、提煉的習慣、交流的習慣著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的實效是一個評價範疇的概念。但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實效又是一個有準確內涵的概念,廣義上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有效達成”。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其教學實效有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表現兩個方面,外在的表現就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等,內在表現則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等。

  針對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和學科任務,我們認為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實效定位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有興趣、有激情,全面參與學習活動,自主探究時凸顯個性,協作學習時又能融合互動。是否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設計學習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②學生的資訊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獲娶加工處理、管理、交流和表達資訊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學是否從應用的實際出發,不唯技術而技術,體現“在應用體驗中構建知識、提高資訊素養”的理念?

  ③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生歸納、推理、分析、綜合、評價等深度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創造能力初步培養。教學是否關注學生動腦,是否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強調學生學會規範表達操作?

  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是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學是否設計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環節,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學習環節?這裡所說的“最大限度”其實也是一個概指,更為合適的說法可以是“儘可能的”。其反應課堂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5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閱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小學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痴(雖主觀上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覆講解。

  3.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裡,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說,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麼“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絡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6

  我余文森閱讀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從中能學到很多,瞭解了自身的缺陷,發現了自身的問題。透過閱讀《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改進自身存在的問題,使自己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生活中去。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的教學、優質教學,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會了才有樂趣這三條教學規律是繞不開的。任何好的教學都是有意無意遵循了這三條規律。

  首先是“先學後教”,也就是以學定教。當學生處於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要先學後教,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律、規則。當學生已經能夠閱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在我的教學過程,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過短,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獨立地思考問題。我應該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問題。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先練後講,先試後導。同時要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然後是“先教後學”,也就是以教導學。當學生不具備獨立閱讀教材和思考問題時,也就是學生還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教學生學會閱讀和學會思考上。當學生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必須先教後導,邊教邊學,但教師的著眼點不是為了不教,學的著力點在於自主、獨立學習,因此,教師要致力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沒有貫徹邊教邊學,以後要注意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錢夢龍老師的語文導讀教學法,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都值得我去認真的學習體會。

  最後是“溫故而知新”,也就是學會了才有興趣。沒有故哪來的新,這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要麼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識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溫故而知新的本質是化難為易。由於變容易了,學生就能學會。因為學會了,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學生不懂,學不會,就會越來越沒興趣,這樣學習就進入了惡性迴圈。在我之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溫故而知新,及時複習鞏固之前學習的內容。

  總而言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透過閱讀《有效教學十講》,我有了不少收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堂課都高效,杜絕負教學,努力避免無效教學。知識技能是學科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學科的思維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今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做到教與學相結合。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7

  在第XX個教師節這天,教育局長為我們送來了精神食糧——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

  作為教師,我們理當好好學習這本書。學校開展了“讀局長贈書,思有效教學”讀書活動,我利用空閒時間認真閱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思索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際行動。

  整本書有十講,分別是: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以及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這本書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幾年來對課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他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透過對課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透過生動的小案例,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

  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書的主題,把教學的有效性擺在第一講,勿庸置疑,教學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為什麼要有效教學?余文森教授在書中寫到:“我想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我們的學校課程學習時間已經擠佔了學生的所有課外學習的時間,學生幾乎沒有個性化的學習!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識都是一摸一樣的,這絕對是國家的災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也提到“明智的、善於思考的教師只有在課堂中有效教學,才能為學生贏得更多的自由時間”。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努力告別無效、低效的課堂,不能以搶佔學生的時間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應構建有效的課堂。

  對於有效教學,餘教授還提出了三條“鐵律”第一條鐵律,就是“先學後教”,他指出要以學定教。他強調的是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第二條鐵律,就是“先教後學”,以教導學。余文森教授指出在學生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時,要先教後學,或是邊教邊學。這裡的教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在課文中獲取資訊。這樣也就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第三條鐵律,就是“溫故而知新”,余文森教授說學會了才有興趣,所以“溫故”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指導學生系統的梳理知識,把已掌握的知識建構成新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單詞與詞彙的梳理尤其重要,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建構成知識網,學生記憶更快,更牢固。

  總之,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那麼在完成時,你就會非常快樂。這就是“有效、高效”!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8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書中談到了“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書中把理論和教學案例聯絡起來,深入淺出地進行了分析,作為一名美術教學工作者,我感觸頗深。

  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動中能更大程度地張揚和展現自己的個性。因為美術課程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性強且活動結果無對錯之分的課程。在這種以美的薰陶為主的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釋放。因此,在美術課堂中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同時,也應努力尊重、保持、發展學生的個性。在美術教學中該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呢?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引導:

  (一)在教學情境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和調控者,透過各種方式、手段,有意設定一定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產生激情,主動參與,釋放激情,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探究慾望、創造慾望,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

  (二)在教學內容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要靈活地掌握課程的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生活、興趣出發,選擇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知識內容,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施展自我的個性魅力。

  (三)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開拓思維、綜合的運用多種材質,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表現力,促進個性的形成。採用集體合作的方式,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增強體驗,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彰顯其個性。鼓勵想象,求異創新,畫畫要畫出個性。

  透過以上的教學活動,一定會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明確一個良好的學習流程,即:構思──選擇製作材料──學習、運用不同的創作形式、技法、進行大膽、自由表現──個性化風格形成。這樣,學生能夠找到適合展示自我獨特個性的藝術語言,培養學生對於審美的個性情感,最終成為一個具有獨特藝術個性、獨特審美修養的人。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9

  《有效教學十講》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為小學語文學科工作室正在進行福州市基礎教育課題“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為了讓課題組成員能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決定帶領大家開始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學習。《有效教學十講》是推薦大家讀的第一本專著。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眾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脫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陳松泉老師”的啟示

  陳松泉,一個年輕且富有創意的老師,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並自主擬定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想想,他的學生會是多麼的幸福,而他的教學,又要接受怎樣的挑戰?

  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擬定學習目標,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自主學習的境界。這樣的教學境界不要說對小學生很難,就是對中學生來說,也是不容易實現的。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樣的目標還比較遙遠,尤其是對於那些實效還沒有真正落實的課堂來說,還是海市蜃樓。小學階段的孩子,最關鍵的是學會,學會必要的知識技能,學會必要的學習方法,只有先學會,才有可能會學,學會是小學階段有效教學的第一指標。小學生年齡太小,知識和生活經驗比較缺乏,難以一下子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不是包辦。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否則,自主就有可能導致自流,加劇無效學習。目前的課堂,教授知識的多,教給方法的少,學生無法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難以實現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一學段,關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段,要重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語感。這一時段是學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的關鍵時期,對於學生學會語文學習尤為重要。第三學段,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適當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進一步的學會學習創造條件。

  有效教學的課堂,需要新的建構。

  “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

  有人提倡要快樂學習。因而,就有許多人不斷追求快樂學習的方式。快樂學習改變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有許多不良元素一併產生,比如:降低了學習的速度,弱化學習的標準,以追求快樂。這樣的學習儘管有快樂,往往無實效。學習與玩耍不一樣,因為有特定的目標,是有壓力感的。有壓力必然有痛苦,絕對快樂的學習是難以真正存在的。“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習的快樂”不但追求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追求獲得結果實現目標的快樂體驗。“快樂學習”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快樂”既要關注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要注重學習成果帶來的快樂體驗。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個人努力,獲得必要的知識,獲得獲取知識的必要方法,強化學生實現目標時帶來的成就感,以成就感增加快樂體驗,再以學習的快樂體驗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學生才有可能把學習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的快樂”不等於“快樂學習”。

  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裡?

  許多教師在課前用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預設,可課堂上依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關鍵問題在於教師的課堂實施和運作,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追求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師應具備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的課堂,儘管教師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教學板塊目標太多,教師沒有合理控制學生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能力顯得薄弱,沒能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必要的引導,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課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師無法發現課堂低效的根源,顯得無奈。

  課堂開放了,教師應該怎麼做?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時的課堂觀察與反映能力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觀察,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教學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合理解決教與學的關係是課堂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的課堂,很多老師教的,是學生自己能獲得的知識,教師過多的教授削弱了學生實現自我學習的成就感和積極性,也花費了課堂的大量時間,使得在關鍵問題上的指導時間不足,教學層次明顯降低,教學效益得不到保障。

  有效教學,教師的課堂實施是關鍵。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0

  生日之際,收到呂主任送的一本書:《有效教學十講》。扉頁上呂主任的寄語讓我既感動又倍覺激勵,我決心好好研讀這本書。該書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家。他長期致力於課堂教學與校本教研的研究,針對課堂教學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他撰寫了多篇有關論文,並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他的報告很受中小學教師的歡迎。這本書就是他的關於課堂教學和校本研究的論文和報告結集而成。

  看這本書,我對教育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英國文豪蕭伯納說:“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願與大家分享我的收穫。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和優質教學

  原來一直簡單地認為,只要我上的課能讓學生愉快地學到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我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然而看了書中的論述,不禁為自己的膚淺汗顏。餘教授指出: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方法,進入某種過程,並且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應該是每個教師都會想到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怎麼衡量呢?最基本應做到的就是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自覺自願養成學習習慣,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歡樂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學也應使教師本人獲得提升。我覺得有一個詞能夠很好地概括這個意思,即“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為了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必須不斷自我充電,從而不斷地自我完善和進步;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只關注學生,也關注自己,能夠自我提高教學的調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餘教授有一句話非常鼓舞人心:教師不斷從教學當中獲得教育智慧,獲得專業成長,這是教學最根本的吸引力。

  對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以後,我發現要實現有效教學並非易事,我們正走在有效教學的路上,或者某個時候曾經達到過。學無止境,優質教學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餘教授指出:優質教學一定是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優質教學的定位是:優質,高效,高境界。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1、有思想。教師要有思想,對教學工作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

  2、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指點有方,啟迪學生。

  3、有激情。教師有激情才能夠帶動學生走進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情境中,並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

  4、有個性。教師要經過長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

  5、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學,就是高層次,高境界的教學。

  二、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及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美舍的英語教學的特色之一就是課堂上注重情境的創設和新知的匯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的體會是創設情境能夠讓孩子們更自然更愉快地學習新知識,記得更牢固。書中對此做了更詳盡的解釋和陳述。情境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餘教授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橋樑,有了這座橋樑學生就容易實現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情與理性,以及舊知與熟知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和有趣。書中關於情境的創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

  提示,就是情境的創設必須聯絡生活,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湯”,枯燥的知識,是很難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識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學生消化。

  關於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餘教授作了五點歸納:

  1、基於生活。即注重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挖掘利用學生的經驗。

  2、注重形象性。首先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其次應該是形象具體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3、體現學科特點。即緊扣教學內容,凸現教學重點。

  4、內含問題。內含問題的情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

  5、融入情感。這一點引用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最為貼切: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三、如何寫教學反思

  寫教學反思也是我們美舍的一大教學特色。我在美舍執教有一年了。這一年當中,我從起初被動應付地寫乾巴巴的教學反思,到習慣主動地把課堂的精彩瞬間或教學嘗試記錄下來,我感覺自己受益其中。教學反思使我不斷揚長避短,改進工作。至於如何寫教學反思,我總是天馬行空,想到什麼寫什麼。今天寫課堂中出現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寫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所採取的措施……看了書中的論述,我才知道反思有這麼多門道。

  餘教授說,自我反思是“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師只顧埋頭拉車,默默耕耘,從不抬頭看路,也不反思回顧。那麼他永遠無法實現自我發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夠提高教學經驗的質量,還能夠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形成優良的職業品質,促進教師緘默知識的顯性化。就教學工作而言,依據反思所涉及的教學程序,可將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師的自我反思又可以從教學實踐、理論學習和相互借鑑三個層面展開。我們通常所作的教學實踐的反思應立足於以下三點: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一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或者有收穫之處,長期積累下來教學經驗必將日益豐富;2、查詢失敗的原因。教師應本著豁達的胸懷,無論教學設計得如何完美,課堂教學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3、記錄學生情況。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利於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自從看了書中有關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後,我寫反思不再隨意而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記錄收穫、不足和學情。

  餘教授指出,教師要善於從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那麼,我這篇讀書心得,也算是在理論學習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學十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教學中的一處迷人的風景,在此也向贈書之人致以深深謝意!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1

  餘教授的思路清晰,語言到位,從教學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等十個大的方面闡述了教學的有效性是什麼?怎麼達到有效的目標?以及在探索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與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與反思。

  “簡單地說,對話是師生基於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透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話、特別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別是對語文教學來說,語文學科擔負的任務是透過言語的交流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教學實踐中接觸相當多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運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寫性語言”,這種語言不能像學術論文的“解釋性語言”那樣精確,其意義往往不固定,有待於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去創造,去加深認識和理解文學作品,因此語文課堂中的師生對話具有特別的重要地位。可以說語文課堂中對話的開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因此具體地探討這個問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是對照余文森教授對於“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語文課堂上的對話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覺得餘教授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幫我解決了許多問題,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要想課堂有效就必須得最佳化課的諸要素。我覺得要最佳化課堂諸要素首先要從老師入手,其次才是學生的配合。

  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瞭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範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後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侷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2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困惑,也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依據。

  “有效”這個詞,多少人在談在論,多少人在努力在做,多少人為其絞盡腦汁?但是其間有多少要素?怎樣才是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說真的,雖然教了初三好幾年,但讓我明瞭地表述,也覺得很難。餘老師考量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三個指標就非常清楚明瞭——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學習體驗!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是——降低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脫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學習心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我們把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課程的學習時間無限的膨脹了,擠佔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確立節約時間(學習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非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我們首先解放學生的時間,至少保證讓學生擁有自己操作的時間。時間留出來之後,我們老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全方位準備,針對學情精心處理教材,深挖教材,吃透教參,準備好要教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確立一兩個訓練點。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來掌握新知識。設計好“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節省課堂的時間。

  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裡?許多教師在課前用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預設,可課堂上依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關鍵問題在於教師的課堂實施和運作,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追求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師應具備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的課堂,儘管教師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教學板塊目標太多,教師沒有合理控制學生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能力顯得薄弱,沒能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必要的引導,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課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師無法發現課堂低效的根源,顯得無奈。

  課堂開放了,教師應該怎麼做?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時的課堂觀察與反映能力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觀察,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教學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而更需要合理安排時間。一堂課,一般由學、講、練三部分構成。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精練。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讓課堂的40分鐘產生最大的效益。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完成的質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時,你是非常快樂的!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來,天天在教室補課的人,天天佔用課間或其他學科的課時來補課的人,雖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3

  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所以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很重要。如果學生能快樂生活在學習樂園,那麼他們一定在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會有很大的收穫,學生幸福學習我認為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

  一、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滿懷激情面對學生,用慈愛、欣賞的眼神去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讚賞帶給學生,把鼓勵和支援、關愛和愛護、尊重和相信帶給學生,蹲下去和學生交流,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藹可親的形象,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慾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精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動手、探索、討論、交流、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的氛圍,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勵起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也特別集中,思維也特別活躍,學生的頭腦才能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在創設情境中教學,學生才能有效的學習新知。

  三、開啟思維,在創新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能引起趣味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激趣引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鼓勵學生的這種好奇心。

  (二)、激趣設疑

  “大疑大進,小疑小進,不疑不進”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師要將課堂40分鐘都放在教學設計上,要將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將生活中與課堂有關聯的樂事、趣事、知識穿插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達到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它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啟示,讓我們不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更要成為一名有效教師。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4

  說來慚愧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誰,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是我在昆明雲師大培訓時,學校幫我買的,說實話我沒有想認真去思考的學習這本書過,就是那麼一瞬間同事跟我說,你讀讀這本書,要寫反思的哦!我帶著“任務”去看了這本書,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喜歡”上這本書了,也深深的對余文森教授產生了傾慕之情,他是偉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麼的精闢,給了我心靈很大的震撼!

  說著說著,我發現我偏離了主題,我今天要總結的是《有效教學十講》的內容,可是我覺得,要想理解一個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對這個人要有興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慾望。好吧,那我說說讀了這本具有教育指導意義的書後的心得,我將會以餘教授的思路為主線分成10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教學的有效性。

  每一個敬業的教育者首先考慮的就是:我的教學有效嗎?可以說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個標準,那麼標準是什麼呢?餘教授提出有3個指標,分別是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

  (1)學習速度就是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生的時間分為學習時間和非學習時間,其中學習時間又分為課程學習時間和課外個人學習時間。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

  這一點: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確立節約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兒童。

  (2)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學業成績上,還應該考慮成績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績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價值很重要,如果沒有智慧的價值再高的成績也不能說明你學習到什麼。

  (3)學習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夠養成學習的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真正的有效學習是在學習這個過程後把“最近發展水平”變為“現有發展水平”,把“預設性的發展”與“生成性的發展”結合,學生從“被學習”到“養成良好習慣”一直到“個性化的學習”。總結的說做到了學生髮展與教師成長共同進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教學的生成性。

  教學的成功在於高水平預設加上精彩生成。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

  三、三維目標。

  首先必須知道的是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要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雙基”指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維目標要以雙基作為載體和依託,在實施三維目標時把雙基放入三維目標中,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教學結論相對來說是單一、封閉、簡潔的,過程相對來說是多樣、開放、複雜的。我們要把知識技能當成學科的軀體,把過程方法當成

  學科的思維方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用整合的理念進行教學,才能得到好的“結論”。

  四、教學情境。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深知創設生物教學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進入生物知識的海洋,帶著興趣和快樂去探究未知世界。我們老師可以藉助實物和影象、藉助動作或者活動、藉助語言創設、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與矛盾、藉助背景、藉助問題等方法來創設的教學情境。生物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要基於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體現生物學科特點、融入師生可以共鳴的情感、提出有內涵的問題,這樣才能創設出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五、教學關係。

  教學,就是教師跟學生、教跟學。

  學生具有向師性和獨立性。學生都具有學生感,都希望有一個好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生思想多數是不會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都有相當強的學習能力,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為導向,教師只能引導、鼓勵學生去學習、思考、觀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學習、思考、觀察。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以及兩者的關係,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

  一個優秀的老師會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導

  作用,從教到學最終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其次態度對學生成長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態度一定是關愛和尊重,慎重利用“冷漠”這一種態度。

  六、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

  每個教育者,都會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學方式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都離不開三條“鐵律”。

  (1)在依賴期,使用“先教後學”——以教導學。

  (2)相對獨立期,使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3)各個時期都要“溫故而知新”——學會才有興趣。

  七、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

  新課程教學中出現諸多問題,如把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虛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內容泛化、學生主體的凸顯與教師使命的缺失、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問題對新課程改革來說是一種阻礙,作為老師要明確:

  (1)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實際,真實可行的。

  (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於教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對文字的學習,過早、過多的補充內容甚至偏離文字大談其它都是不對的。

  (3)重視學生自主性的同時不能推掉老師的引導作用,一味的強調和表揚學生的個性見解,不做有價值的引導,出現忽視對文字的基本尊重現象是教育者的失敗。

  (4)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是都離不開“有價值”的教學。

  八、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

  新課程學習方式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有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體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新的學習方式具有八大特徵:

  (1)主動性。學生由於對知識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責任感,產生從“要我學”到“我想學”的現象。

  (2)獨立性。每個學生除了特殊情況外基本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常常表現為“我能學”。

  (3)獨特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為其獨特個性,存在著差異。

  (4)意義性。學生透過將新舊知識相互聯絡即透過“同化”學會處理新情況和學習新知識,也就是以思維為核心進行理解性學習。

  (5)交往性。師生、學生、師師間透過交往,分享知識使自己知識增值,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

  (6)體驗性。每個人都要親身參與活動,從中得到經驗,重視這些經驗,並把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融合,使學習活動成為完整的活動。

  (7)問題性。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可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之後學生才會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識同時產生新問題,不斷的產生不斷解決,達到探究未知的目的。

  (8)創新性。學習就是要不斷的突破和超越,帶著懷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滿足現狀、執著追求。

  只有把這八個特徵相互聯絡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從傳統轉變成適應時代變遷的新學習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

  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物件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三個核心要素,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學校每週一反思,對自己的教法、教學有效性等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師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標誌和靈魂,是同事之間以專業發展為指向、透過多種手段發展,旨在實現教師可持續主動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並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互助可以貫穿教學活動的所有環節,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的過程,我們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聽評課、觀摩課以及讀書交流等等都是屬於互助的過程,這些互助活動有助於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集體力量與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改進教育實踐的質量,更好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3)專業引領。專家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如:我剛剛結束的脫產置換學習還有各種各樣的遠端培訓、權威專家給我們上的觀摩課等,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好多有關教育的教學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型別。

  校本研究有三種基本型別,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學習型教研。教學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教育者角色的教學;研究型教研體

  現的是教師作為研究者角色的教學;學習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學習者角色的教學。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校本研究,處於好教育者、研究者、學習者這三種角色,全面發展,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最佳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我想我還會再看一遍《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讓自己溫故而知新。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5

  師生關係對教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師生這一教學關係師、生各起什麼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帶著這些問題翻開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學十講》書本,覺得收穫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觀點,概括了學生具備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個是“向師性”,第二個是獨特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向師性”心理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教師不是有意無意的在學生中降低在學生中的威信,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永遠是高大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教師對學生要尊重、關心,努力幫助他們,不辜負學生對自己的依賴和期望,使師生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這樣,才能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充分發揮學生向師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當然過分強調向師性,有時會僵化學生的思維。作為教師,不能懼怕學生的獨立性,不能代替學生感知和分析。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並給以合適的引導。塑造出一個個有獨立性個體的學生。為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性為導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及其兩者的關係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

  文中引用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一段話,來闡述教師態度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學生眼裡,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透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透過言傳身教,透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要以自己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來感化學生。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態度行為,從平時的細節做起,做一個對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教師。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用動態的觀點來闡述教學關係,這是論述教學關係的精髓。根據這一觀點,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也是漸進的,學習某一章節往往也要經歷幾個階段。每個教學階段對教學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規律:如開始階段教學方式可教一點,學一點,練一點;最後階段的教學方式可完全由學生自學。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於教學過程的發展階段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否則就會嚴重阻礙教學階段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文中提出一種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手段“對話”。“對話”能使學生的全部潛能在對話關係中得以釋放和發展,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全成長;“對話”可以恢復教育的人本主義性質,有利於人性的昇華,有助於防止教育的異化現象;“對話”有利於人們在交往中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對話意識。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離開了生命體的平等,離開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必須學會傾聽、欣賞、評價——架起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樑。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心理特性來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來教育和影響學生,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來選擇適應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教學,要利用“對話”等有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6

  我終於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啃完,掩書思考,心中感慨良多,從教學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後到校本研究的三種基本型別,每一講都是娓娓而談,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餘教授運用生動的案例把有效教學深奧理論化解成讓教師能接受的十講內容,引導教師如何從目前的無效、低效課堂到有效、高效課堂的發展,確實值得大家思考。現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十講》,寫下幾點體會,起拋磚引玉,供老師們參考。

  1.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

  要努力讓良好的師生關係成為促進合作、激勵創新的催化劑,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產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要儘量接近學生,要讓學生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對手。教師不要感覺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當成一個看管犯人的警察或專逮老鼠的貓,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要用同理心和學生進行交談(《師生間的溝通藝術》),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包容學生的缺點,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2.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

  由於不同學科在構建有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會因為學科特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學科要構建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問題導引三段論”課堂教學模式來引導來開展課堂教學,首先是運用各種媒介與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比如運用時政評論問題方式匯入,提出與課堂教學相關問題。其次是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問題,開展自學生疑、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最後是教師解疑答疑,學生精練鞏固階段。

  3.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時,必須先教後學,邊教邊學,教是為了不教。“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學後教”的典型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講,講就有針對性,學生多練習,練就要有效性。練習一定要經過教師的經過精心的設計與準備,單一追求多講與題海式的多練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時間適當的還給學生,要想使學生有收穫,就必須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現在包辦式的教師不給學生時間課前預習,他們認為現在上課要講的東西太多,教學

  任務完不成,教學進度趕不快,講練習的時間太少,就加班加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但沒調動起來,反而學生們產生的厭學心理。我覺得教師應透過調查研究先了解學情,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適當的講與練,象我們生活中的主食與副食一樣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佈置有效作業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保障。

  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實在太重了,因此教師要“減負”,只有“減負”才能“提質”。按照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就是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保障有效課堂教學檢測結果。有效課堂過程是精彩的,結果同樣是重要的。

  教師佈置作業時要做到:精選、先做、全批、及時反饋,對學生經常容易做錯的題目要彙編“錯題集”。學生做好作業是想當重要,很多學生做作業不認真,認為做作業就是為了向老師們交差,應付老師的檢查(持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居多),學生間互相抄襲作業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師要不停的給學生灌輸做作業的思想,讓學生們知道,不經過深入研究每一題而盲目亂寫的做作業就是浪費時間。學生的作業要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只有這樣確定的每一個答案,才是有意義的,要本著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完成,要經過自己深思熟慮、最後工工整整的書寫;所寫的答案能橫向和自身比較,縱向和他人挑戰的經過自己大腦認真確定的答案,把作業中涉及的知識點弄清,要能給他人講解。

  總之,新課改的形勢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休作用,以學定教,透過多種教學方法,以教導學,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7

  我校王主任給我們帶來了幾本書,我有幸讀了其中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受益匪淺。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講解。可以說,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覺得這句話對老師也同樣適用,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我在學生預習的時候,有嚴格的規定,設計了導學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組詞,辨析形近字等)

  ②詞語(抄寫,理解,成語的收集等)

  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點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辭句,含義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寫等)

  ④初讀感悟

  ⑤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幾個問題)。

  這些內容看似繁雜,可是,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制定三維目標。對於三維目標要求我們應該既關注知識技能,又關注過程方法,還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知道我們強調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我們在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階段當中應該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檢測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導學案中的訓練檢測,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設計進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導學案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設,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多元互動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透過同學合作解決了。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在討論教師的態度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中,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其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的核心就是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態度主要表現在:語言、動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師對學生的不良態度,是對學生的一種“心靈施暴”或者“情感敲詐”,即為支配或冷漠。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情境的主要型別:藉助實物和影象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動作或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教學情境;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價值中,作者利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情境的價值。書中是這麼說到德國一位學者說過這麼一個比喻。他說,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餚時,不知不覺地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情境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情”,一個是“境”。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境就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用情景教學,可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最佳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組織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醜小鴨》這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瞭解,並透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吾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導學案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8

  學習《有效教學十講》,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們教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習了《有效教學》,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自己的教學不是高效的。要想使孩子願學,就必須讓孩子專注於課堂、專注於學習、專注于思考、專注於創新。

  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可以說,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課堂關注要全面化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源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除了考慮採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法,在課堂上滲透學法的指導;在注意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句的同時,更要全面合理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並注意開發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學好,並進行遷移運用,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獲得共鳴的樂園,洋溢著歡笑和幸福。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關注到所有的學生,不能因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達的固定範圍的影響,而使哪些在課堂有限時間內教師無暇顧及到的學生被逐漸邊緣化。所以,教師應該注意不同學情層次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要順學而導,重過程,重學生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鼓勵,堅持鼓勵與糾正相結合的原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換言之,教師決不能因為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就此放棄或把注意力轉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設計和教學環節,應該對學生參與教學的總體情況進行關注和掌控,還要及時加以調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還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係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應改變傳統的聽話就是好學生、教師的話就是真理的觀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透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19

  有幸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看完之後,有很多感觸。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真正落實教學的有效性還真是不容易啊!而餘教授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餘教授在書中寫到:“對一個老師來說,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我們的學校課程學習時間已經擠佔了學生的所有課外學習的時間,學生幾乎沒有個性化的學習!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識都是一摸一樣的,這絕對是國家的災難!”所以我想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努力告別無效、低效的課堂,不能以搶佔學生的時間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應構建有效的課堂。

  在教學中,該怎樣做到有效呢?在書中,餘教授將我們指出了方向。首先,要將課堂活起來。我們學校踐行的生本課堂,其思路和餘教授的不謀而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真正成為知識的超市”。課堂上,小老師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學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動、教師參與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來,有實實在在的收穫。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是孩子們嚮往的課堂,也是向我們心中的有效課堂邁進一步。

  當然,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使用,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我將不斷地去探索,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使每一位學生有所收穫;使每一節課都能給人美的享受!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20

  暑假時,讀了許多遍的《有效教學十講》,對有效教學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把平時看到聽到的各種相關理論聯絡起來,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好處:

  這個書內容直觀,語言直白,例項較豐富,易懂,對有效教學從概念到具體操作方法都有敘述,比較全面,作為教師平時沒多少時間查這些新概念新說法,可以作為工具書,操作上有疑惑的時候可查閱。方便。但是書本作者總是在迴避一個很直觀的問題,即分數和作者觀點相背時的對策,常用妥善處理,協調,逐步改進,摸索等模糊字眼帶過,所以雖然講得天花亂墜,讀完多次也是心中無底。讀是讀了,實際中遇到問題還是迷茫。教師學了這些思想方法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感覺風險好大的,實施中的問題誰來買單?教師,領導,還是學生?還是總得有做小白鼠的,我不做誰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進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學習,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教學過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說的,要和當時的情境想適合。比較難。努力靠近。

  2.積極主動改善師生關係:傳統課堂是“地心說”,高效課堂是“日心說”。學生是“太陽”,課堂教學教師要繞著“太陽”轉。課堂氣氛: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爬黑板,敢下桌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後,緊張活潑,讀、說、議、評、寫貫穿始終;拓展、挖掘、提高,重視能力培養;學生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參與;課堂效率高,效果好,達標率高。把握難度大,說說容易做做難,具體操作難度更大。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教學內容和時間,學習方向把握,結果和過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透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兩率”入手,即解決課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學習率。注重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才叫好老師。

  4、課後儘可能實現“零”作業,如需佈置,儘量佈置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提升學生能力的拓展作業。風險極大,現階段實行在無法保證分數的前提下,極有可能引起學生,家長,學校多方面誤解。

  5、教材分析依據“無邊界原則”。不講“進度”,只要“目標”,人人學會才是目標。用一種思路做十道題,不如一道題找出十種思路。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培養學生能力。

  6、關注學生弱勢群體,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謂成功,唯有“水漲”才能“船高”。

  總的說,有效教學也好,素質教育也罷,一切看起來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21

  透過學習《有效教學十講》理論,感觸極深。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

  在資訊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教育時代,“一對一”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從單一的學習環境轉變為課堂、網路、社會全空間學習環境;從單一課本逐漸轉變為學習資源網路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在小學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與學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方面,“一對一”數字化對其起到很好的最佳化作用。

  1、語言知識的最佳化:

  藉助動畫遊戲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語言知識。

  藉助學生感興趣的遊戲複習已習得的字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自主參與遊戲的同時,有效地複習了他們曾經學習過的字詞。

  2、語言技能的最佳化:

  透過各種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讓學生體驗用語言表達和交流的樂趣。透過設定讓學生“猜動物謎語”的遊戲活動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教學環節清晰,關注學生的資訊量,利用電腦,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課堂顯得活潑有趣,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愉悅。

  3、學習策略的最佳化:

  利用聽、說、遊戲、小組合作等靈活實用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擺脫枯燥的學習氛圍,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設計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練習題,請學生利用已經習得的知識進行正確的選擇。學生在這個學習活動中不但提高了認讀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4、情感態度:

  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顯示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收穫的快樂,並能夠自主學習。學生有了電腦,學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師提供的語音素材糾正讀音,也可以瀏覽網頁,學生們覺得它們真是學習的好幫手。

  5、文化與文化意識:

  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探究各個國家文化傳統方面某些特點從而培養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了解世界的熱情。

  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兒童線上中的遊戲資源,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遊戲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課堂練習形式多樣化,學生更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充分利用網路教室的軟體,讓學生積累資源,相互交流。在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課堂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在教學環境中,透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如教學《花鐘》一課時,可配合電教媒體,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各種鮮花,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透過這樣的電化教育,不僅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得到了溝通。還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心理距離,便於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產生豐富的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記憶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所學知識。

  總之“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將從根本上引發教學模式的變革,也為最佳化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平臺。作為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教育內涵的發展、適應教育未來的發展、適應人未來的發展。

  《有效教學十講》學習心得22

  寒假來臨,閒來無事,茶餘飯後我再次捧起余文森老師的《有效教學十講》用心品讀著,覺得獲益匪淺。窗外凜冽的寒風呼呼的吹著,而捧著這本書坐在燈下,似一股暖流傳遍全身,帶給了我溫暖、寧靜與快樂,更重要的是,這部凝聚著餘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智慧與心得的教育專著,無論是他機智幽默的語言,還是精闢入裡的教育哲思,都為廣大教師尤其是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奉上了一頓受益終生的精神大餐。它還督促我去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透徹地理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合上書,萬千感慨充滿心間,下面便是我讀完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豐富課堂教學,寓教於樂

  也許,對小學於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而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它佔用了無邪好動的孩子們大量的娛樂時間;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來說,一個知識點一年又一年,一個班又一個班的重複講授,也會讓教學活動變得機械、乏味,猶如喝白開水一般。但是,正如餘老師在書中所說:“學生不是作家筆下的小說,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是畫家筆下的圖畫,我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更不是電視機前無奈的觀眾,你演什麼我就看什麼……所有的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帶著自己的經驗、帶著各種各樣的情緒來到課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這一神聖的工作中去,寓教於樂,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愉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並藉助文字充分挖掘課堂樂趣,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從而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但活躍的課堂他必須是實在的,有實效的,能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而不單純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擺的花架子,純屬形式,走過場。這一點,於教授在聽過許多名師的講課後,也談到了這一點,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會實效性不高,所以豐富課堂教學,不代表不要實效,而是要寓教於樂。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重於過程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這為我們制定三維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從以往的“填鴨式”的灌輸教學中走出來,根據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掌握相應的技能與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只著眼於目前的應試教育,應本著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入手,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有人說“教師應當做一條流淌著的河流,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看,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社會上需要的是複合型的人才,不僅要有一技之長,還必須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從新給自己定位,不能只滿足於一桶水或一條河的傳統做法,教師要努力做“壓水井中的引水”,教會學生如何藉助現有條件動主地從社會這本大書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並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

  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就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自主嘗試學習,教師最後再予以方法上的點撥,當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必須依靠教師,我們就“先教後學”,無論採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目的就是最終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技能,自己學會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是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能不斷地從教學當中有所收益。

  泰戈爾說:“卵石的臻於完美不在於錘的敲打,而在於水的且歌且舞”,教師就如那且歌且舞的水,精心打造著一件件世界上最美的“藝術品”。寒夜裡,捧讀此書猶如心頭照耀著一輪太陽,暖暖的,卻無比的寧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