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
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
作業指導書是對工作進行工作指導令或操作規範、操作規程、工作指引等等提供指導。下面小編整理的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1
(一)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必須填寫《有限空間作業記錄表》,辦理程式如下:
1、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施工單位提出申請,由所在專案的工程部負責辦理《有限空間作業記錄表》。
2、落實進入有限空間的安全防護措施,確認安全措施和有限空間內氧氣、可燃氣體、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的檢驗結果。
3、指派監護人員,監護人員與作業部門共同檢查監護措施、防護設施及應急報警、通訊、營救等設施,確認合格後簽字認可。
4、工程部負責人在對上述內容全面複查無誤,報專案經理審批後,方可進入作業。
(二)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綜合安全技術措施
1、作業前,應指定專人對監護人和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包括有限空間作業的結構和相關介質等方面的知識,作業中可能遇到的意外和處理、救護方法等。
2、切實做好有限空間的工藝處理,所有與作業點相連的管道、閥門必須加盲板斷開,並對裝置進行吹掃、蒸煮、置換,不得以關閉閥門或水封來代替盲板,盲板應掛標誌牌。
有攪拌器等轉動部件的有限空間內作業,電源的有效切斷可採取取下電源保險絲或將電源開關拉下後上鎖等措施,並加警示牌,設專人監護。
4、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30分鐘應取樣,嚴格控制可燃氣體、有毒氣體濃度及含氧量在安全指標範圍內,分析合格後才允許進入裝置內作業。有毒有害氣體含量不得超過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氧含量應為19。5%以上。如在裝置內作業時間長,至少每隔2小時分析一次,如發現超標,應立即停止作業,迅速撤出人員。
5、取樣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間容積較大時要對上、中、下各部位取樣分析。
6、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必須遵守動火、臨時用電、高處作業等有關安全規定,《有限空間作業記錄表》不能代替上述各作業票,所涉及的其他作業要按有關規定執行。
7、有限空間作業出入口內外不得有障礙物,應保證其暢通無阻,以便人員出入和搶救疏散。
8、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一般不得使用捲揚機、吊車等運送作業人員,特殊情況需報經公司批准。
9、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應有足夠的照明,裝置內照明電壓應不大於36V。在潮溼或狹小容器內作業應小於12V,所有燈具及電動工具必須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10、作業現場要配備一定數量符合規定的應急救護器具和滅火器材。
11、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前,應首先擬定和掌握緊急情況時的外出路線、方法,有限空間內人員應安排輪換作業或休息。
12、有限空間作業可採用自然通風,必要時可再採取強制通風的方法(嚴禁向有限空間內通氧氣或富氧空氣)。
13、對隨時產生有害氣體或進行內防腐作業的場所應採取可靠措施,作業人員要佩戴安全可靠的防護面具,由安全人員親自監護,並進行定時監測。
14、發生中毒、窒息的'緊急情況時,搶救人員必須佩帶氧氣呼吸器進入作業空間,並至少留一人在外做監護和聯絡工作。
15、在檢修作業、件發生變化,並有可能危及作業人員安全時,必須立即撤出;若需要繼續作業,必須重新辦理進入裝置內作業審批手續。
16、作業完工後,經檢修人、監護人與車間負責人共同檢查裝置內部,確認裝置內無人員和工具、雜物後,方可封閉裝置孔。
(三)進入有限空間前應做一次全面檢查,凡是取樣分析不合格、無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未全面落實和工具行燈等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均不準進入內部作業。
(四)進入有限空間內進行檢修作業,應開啟裝置的所有手孔、人孔、風門、煙門,保持裝置內空氣流通,必要時可向裝置內通風;對於通風不良、容積較小的裝置,作業人員要進行間歇作業,不準強行連續作業。
(五)進入罐、容器、塔、井內作業時,應按作業點的高度或深度搭設安全梯或配備救護繩索為應急救離使用,在作業中嚴禁向外投擲材料,以保證作業安全。
(六)進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有限空間內作業時,要按要求戴好個人防護用具。
(七)進入有限空間內作業的人員應清理衣兜,禁止攜帶與作業無關的物品,所帶入的工具、配件等必須登記清楚,作業結束後應一一清點,防止遺留在裝置內部。
(八)在清理裝置容器內的可燃物料殘渣、沉澱物時,必須使用不產生火花的工具,嚴禁使用鐵器敲擊碰撞且不準穿戴化纖織物。
(九)作業中斷時間在150分鐘以上或作業、件發生改變,需繼續進入內部作業時,應重新辦理作業票,作業者要嚴格按照作業票規定的時間進入內部作業。
(十)作業完成後,作業人員和現場監護人員必須共同對裝置容器內外進行檢查,雙方確認無誤,且均在作業票上簽字後,方可封閉人孔。
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2
第一、 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
第二、 單位應對從事有限空間危險作業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內容包括:
(一)有限空間作業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範措施;
(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過程;
(三)檢查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四)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
安全培訓應當有專門記錄,並由參加培訓的人員簽字確認。
第三、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措施
第四、 有限空間作業應當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後作業”的原則。
第五、 作業前,專案負責人對參與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包括作業空間的基本情況和危險因素等方面的知識,作業中可能遇到的意外和處理、救護方法等。
第六、 切實做好作業空間的工藝處理,所有與作業點相連的管道、閥門必須加盲板斷開,不得以關閉閥門或水封來代替盲板,盲板應掛牌標示。
第七、 進入帶有攪拌器等轉動部件的有限空間內作業,電源的有效切斷可採取取下電源保險絲或將電源開關拉下後上鎖等措施,並加警示牌,設專人監護。
第八、進入有限空間前,採取有效通風措施,嚴格控制可燃氣體、有毒氣體濃度及含氧量在安全指標範圍內,確認合格後才允許進入作業。有毒、有害氣體含量不得超過GBZ1-200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氧含量應為18%-22%。如在裝置內作業時間長,至少每隔2小時分析一次,如發現超標,應立即停止作業,迅速撤出人員。作業中斷30分鐘,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應重新送風,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入。
第九、 取樣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間容積較大時要對上、中、下各部位取樣分析。
第十、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必須遵守動火、臨時用電、高處作業等有關安全規定,所涉及的其他作業要按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一、 有限空間作業出入口內外不得有障礙物,應保證其暢通無阻,以便人員出入和搶救疏散。
第十二、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一般不得使用捲揚機、吊車等運送作業人員,特殊情況需經安全部門批准。
第十三、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應有足夠的照明,裝置內照明電壓應按相關規定執行,所有燈具及電動工具必須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第十四、 作業現場要配備一定數量符合規定的應急救護器具和滅火器材。
第十五、 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前,應首先擬定和掌握緊急情況時的外出路線、方法,有限空間內人員應安排輪換作業或休息;有限空間的坑、井、窪、溝或人孔、通道出入門口應設定防護欄、蓋和警告標誌,夜間應設警示紅燈。
第十六、 有限空間作業可採用自然通風,必要時可再採取強制通風的方法(嚴禁向有限空間內通氧氣或富氧空氣)。
第十七、 對隨時產生有害氣體或進行內防腐作業的場所應採取可靠措施,作業人員要佩戴安全可靠的防護面具,由安全人員親自監護,並進行定時監測。
第十八、 發生中毒、窒息等緊急情況時,嚴禁盲目施救,搶救人員必須佩帶氧氣呼吸器進入作業空間,並至少留一人在外做監護和聯絡工作,同時撥打急救電話。
第十九、 在作業發生變化,並有可能危及作業人員安全時,必須立即撤出;若需要繼續作業,必須重新辦理進入裝置內作業審批手續。
第二十、 作業完工後,經安全負責人、監護人與專案負責人共同檢查裝置內部,確認裝置內無人員和工具、雜物後,方可撤離。
有限空間作業指導書3
1. 編 號:A-C 001—007風機類
2. 名 稱:靜電除塵器風機內部、原料布袋除塵風機內部、成品布袋除塵風機內部、耐熱多管除塵風機內部、脫硫布袋除塵風機內部、煤粉布袋除塵器風機內部
3. 位置:焙燒車間、原料車間、脫硫車間、輔助車間 4. 作業內容:裝置安裝、焊接、更換
5. 危險特性:此類空間外觀呈半封閉狀態,作業場地狹小、通風不暢、照明不良、人員進出困難且與外界聯絡不便。主要危險因素為觸電、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等物體打擊傷害。
6.勞保用品:安全帽、工作服、帆布手套、防塵口罩、絕緣鞋、絕緣手套等。
7.工 具:安全帶、氣體檢測儀、對講機、通風風機、照明設施等。
8.作業程式:xxx
8.1作業前
8.1.1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辦理《危險作業許可證(有限空間)》,所涉及的其他作業要按有關規定執行; 8.1.2明確具體作業人員及其安全職責。
8.1.2.1作業負責人:對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全面負責。
8.1.2.2安全科:對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措施進行稽核,對作業過程中安全措施執行情況、票據填寫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8.1.2.3監護人員:對作業人員的安全負有監督和保護的職責。
8.1.2.4安全專項人員:對內部有毒、有害氣體及氧含量檢測,並對結塊、裝置、措施等安全情況進行檢查。
8.1.2.5作業人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入有限空間實施作業任務。
8.1.3作業審批。作業前必須經安全科、主管領導對有限空作業審批,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員安全。
8.1.4安全交底。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將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業人員。現場負責人應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方案進行作業準備。
8.1.5封閉作業區域及安全警示。作業前,應封閉作業區域,並在出入口周邊明顯位置設定安全標誌和警示標識。
8.1.6開啟出入口通風。作業者應站在有限空間外上風側開啟出入口,對自然通風不暢的區域可採取強制通風等措施。
8.1.7安全檢查。
8.1.7.1由電工切斷裝置主傳電源,在相關裝置的配電房和現場操作箱掛上 “禁止合閘”等標識,檢查工具、線路、照明、安全措施、工作人員勞動保護穿戴是否齊全等。
8.1.7.2對設施及附近易燃易爆情況進行檢查。
8.1.7.3對裝置內部進行檢查、檢修時,要隨身攜帶報警器、檢測儀,報警器報警後立即離開作業場所。
8.1.8氣體檢測。有限空間作業應嚴格履行“先檢測後作業”的原則,在有限空間外按照氧氣、可燃性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順序,對有限空間內氣體進行檢測。
檢測時應記錄檢測的時間、地點、氣體種類、濃度等資訊。檢測記錄經檢測人員簽字後存檔。正常時氧含量為 19.5%- 23.5%。低於 19.5% 為缺氧環境,存在窒息可能;高於 23.5% 可能引發氧氣中毒。
8.2作業中
8.2.1電氣裝置和照明安全。作業時所用的一切電氣裝置,必須符合有關用電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照明應使用12伏以下的安全燈,使用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電動工具,必須按規定配備漏電保護器。
8.2.2監護、檢測。監護者應在有限空間外全過程持續監護。監護者應能跟蹤作業者作業過程,實時掌握監測資料,並適時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資訊溝通。發現異常時,監護者應立即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並協助作業者逃生。監護者應防止未經許可的人員進入作業區域。 作業過程中應對有限空間作業面氣體濃度進行連續監測,並隨時採取必要措施。
8.2.3個體防護。應根據危害程度正確選擇佩戴有效的防護用品進行作業。包括安全帶、安全繩、安全帽和呼吸防護用品等 。
8.3作業後。必須經有關人員確認,清查工具及人員,確認無誤,經工作負責人許可後,方能關閉人孔。及時將《有限空間作業許可證》存檔。
9.救援方式:自救或進入救援。
自救是最佳選擇方式。進入作業過程中,發現有任何暴露變化或者其他的報警提示,進入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並迅速撤離。 進入救援風險較大,需要救援人員做好必要防護,嚴禁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擴大。
10.救援裝備:空氣呼吸器、通訊對講機、安全繩索、氣體檢測儀、手電筒、急救箱、氧氣包、擔架、警戒帶、急救車輛等。
11.救援流程:
11.1一旦發生事故,立即報警。啟動相應預案。
11.1.1在發生事故以後,監護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向班組長或車間主任彙報事故現場情況,包括:時間、地點、受傷人員及現場情況等
。 11.1.2班組長或車間主任立即通知救援人員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對事件進行評估,決定是否啟動預案。
11.1.3如果不符合啟動預案的條件,按照常規處理後終止。
11.1.4如果符合條件應立即啟動預案,通知車間成立應急救援小組並將事件電話通知主要負責人及安全科。
11.1.5應急救援組馬上實施應急救援措施,排除各項安全隱患。
11.1.6隱患排除後,終止應急預案。
11.2採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按照先檢測、後施救的原則;凡要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事先測定其氧氣、有害氣體、符合安全要求後,方可進入。在未準確測定氧氣濃度、有害氣體、嚴禁進入進行施救防止事故擴大。
11.3救援人員實施救援時,應首先做好自身防護。救援人員應佩戴空氣呼吸器。
11.4受困人員被救出有限空間後,應第一時間對受傷人員做簡單 的處理,以減輕傷害,並送醫院進行救治。
11.5針對事故應急處置方法。
11.5.1出現缺氧窒息事故處理
發現有毒氣體中毒或窒息事故的人員先採取急救措施,強制通風或切斷有毒戒指來源,同時向車間主任彙報。嚴禁盲目施救。
車間領導向廠級領導彙報,並按預案相關部門的的職責範圍通知相關人員趕往事故現場。
做好對危急事件現場的安全管理,避免由於混亂造成系列不安全事故發生,對事故現場採取必要的組織措施,保障救援工作的有效性。
經過現場採取急救措施,有關人員配合醫務人員將傷者送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救護和觀察直至結束。
11.5.2出現觸電事故處理 立即拉開電源開關切斷電源。 如電源開關距離太遠,用有絕緣柄的鉗子或用木柄的斧子斷開電源線。或者用木板等絕緣物插入觸電者身下,以隔斷流經人體的電流。
當電線搭落在觸電者身上,可戴絕緣手套,用乾燥的衣服、手套、繩索、木板、木棍等絕緣物作為工具,拉開觸電者及挑開電線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撥打急救電話7599710,說明傷情和已採取的相關措施,以便讓救護人員事先做好急救的準備。講清楚傷者(事故)發生的具體地點。說明報救者姓名(或事故地)的電話,並派人在現場外等候接應救護車,同時把救護車輛進事故現場的路上障礙及時予以清除,以利救護車輛到達後,能及時進行搶救。
11.5.3其他事故。
現場救護、知情等人員應做好受傷人員的現場救護工作。如受傷人員出現骨折、休克或昏迷狀況,應採取臨時包紮止血措施,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儘量努力搶救傷員,將傷亡事故控制到最小程式,損失降到最小。
應急人員趕赴現場後,應當立即採取措施對事故現場進行隔離和保護,嚴禁無關人員入內,為應急救援工作創造一個安全的救援環境。同時,應立即組織開展事故調查,為儘快事故恢復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