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
數學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數學教學目標,也正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點體會:
一、設定問題情境化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從無知好動的幼兒轉變為小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永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新教材中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在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第一冊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想象、猜測的特點,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再現,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有趣地展現出來,特別易於誘導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方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同學吹泡泡,學生邊吹邊數、教室裡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啦,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麼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著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隻貓沒有釣著時用什麼數表示?用“0”表示,充分讓學生體會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一年級教材,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為“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認識時間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教學“大家來鍛鍊”時,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校園讓他們發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問題。教學得數是“8”和“9”的加減法時,讓學生擺一擺、塗一塗,在擺和塗中去發現加法和減法算式。悟出方法,既發展思維,又開發智力。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透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正如孔子說:“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實驗教材特別重視遊戲活動,如:“猜數遊戲”,“出手指遊戲”,“幫小動物找家遊戲”,“下棋遊戲”等,讓學生從遊戲中去體驗,去發現方法,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
3、重視模擬活動。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模擬活動。如:教學“認識前後”設定模擬賽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模擬父母整理房間,模擬宇航員“遊星空”,“數星星”,提出數學問題,在情理交融中達到迅速理解,使課堂喚發出生機與活力。
4、重視合作交流活動。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慾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5、重視評價活動。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評價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它是對知識、對問題的.反饋。評價的手段,首先用教師的反饋評價影響帶動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教師的反饋要全面、具體、民主,評價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勵性,使學生知道從哪些方面和以什麼樣的標準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其次要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培養反思能力。如“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你覺得自己的解法正確嗎?你選用的方法最好嗎?引導學生從比較中全面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後開展互評,既要會評價自己,還要會評價別人,發揮評價地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四、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透過自己塗一塗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後,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新課程實驗中,老師要帶著新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