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三篇
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三篇
篇一: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
《中國文化概論》這個課程,給我的感受是,這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瞭解自己和我國的文化特色。
在堂課上,老師慷慨激昂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總是以一種獨特的詼諧幽默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還經常為我們唱歌,給我們介紹全國各地的民歌。我覺得大學課堂就應該這樣輕鬆而又歡快。對比現在的大學課堂,只知道學習專業知識,不懂得學生的感受,壓力大而又不風趣。總之,很喜歡老師的課,以後我做教師了,也要學著幽默一些。
透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釋、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還有各個民族的不同風貌和文化習俗,他們熱愛歡歌熱舞,待客熱情。一首首當地民歌,一場場地道熱舞,一次次歡快的聚會,都能夠體現他們的風情萬種。
篇二:中國文化概論學習有感
在學習這門學科之前,雖然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幾年,但是對中國文化這一概念其實並不十分明晰,這學期,透過把中國文化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來講,我才有機會從更深的層次去接觸和認識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概論課上,聽老師講的最多,最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聽課都讓我感覺到自己認識的膚淺,欽佩先哲們的超脫與偉岸,每一次都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中國文化的廣袤,透過文字演進,書法藝術,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學習,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於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喜歡佛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眾生皆是佛,或者說有佛性。佛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既深且廣:印度佛教對於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產生很大的刺激和提升作用,使宗教的超越信仰開始補充、校正、融入以世俗主義為核心的本土傳統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大量佛家名相與詞彙,大大豐富了漢語語彙,融入我們日常用語,潛移默化地影響思維方式,比如:世界、實際、相對、絕對、覺悟、因緣、方便、解脫、彼岸、淨土、平等、眾生、現行、知識、唯心、慈悲、剎那、劫難,還有:口頭禪、三生有幸、不生不滅、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淨、、花花世界、想入非非、一絲不掛、大千世界,等等。
透過學習,我們瞭解到,學佛人的人生目標應該是和明確的“斷惡修善,成佛作祖”,希望成佛以後救度苦難的眾生,讓眾生擺脫輪迴,成佛正果,破迷開悟。佛家思想中因果報應、靈魂轉世的信仰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善惡皆有報、一切皆緣分、隨緣放下等等,也許我們並不能向達摩祖師一樣經歷苦行最後得以修成正果,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靠近靜以修身,德以養性的境界,使自己不致迷失在當今信仰缺失的流亡中。
但是反觀當下,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去模仿西方的文化傳統,彷彿國外的都是先進的,都是科學的,不管有些國家、有些人是否願意,中國文化或者說國學,都註定要成為21世紀乃至更長時期內人類所推崇的文化,就如同中國的崛起不可遏制一樣。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並傳播這一理念,不僅將增加國人的自豪感,並且能提醒國人及時靜下心,認真面對自己的文化,面對現實的紛紛擾擾,從中發現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理解所謂“中國特色的道路”的含義,也能從中找到個人未來的.道路。 作為身處21世紀劇變洪流中的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篇三:學習《中國文化概論》感想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對自己民族精神核心的瞭解應該是從這門課開始的.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課都有學習文言文,高中的歷史教材也都有中國文化史的學習,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東西,雖然內心深處為之感到驕傲,但感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而進入大學之後這種距離感逐漸消失了,同時又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為一箇中國人,,居然這麼不懂中國;作為華夏族的人,居然這麼不瞭解這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是,越學文化,越感到自己沒文化,於是每上一節課,內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對於教中國文化的老師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因為越感到自己沒文化,越感到老師有文化。
中國文化是多元複雜的,但他是從不間斷的向前發展的。正如學者們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文化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懷。無論是佔中國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還是影響深遠的老莊哲學,他們探索的方向其實都是一種為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人,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孔子主張的“仁”,莊子探求的“逍遙”,都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做好君王,要對天下仁。做好社會中的一份子,要尚禮守綱倫。做好自己要達到逍遙之境,追求一種自由的人格。諸此種種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國的學派多為唯心學說,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這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裡追求內心修養,注重內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國傳統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會更多的追尋內心的道德感,而這種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篤”。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中國人的評價是內向,我想 這種內向的性格應該和中國傳統多為注重內在的探求有關係,而另一反面這種傳統使得中國人極為智慧,含蓄,難以捉摸。這種內在的探求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生命自身的認知和探求,這體現了極為鮮明的人文情懷。當然人文情懷最大的體現莫過於中國古代沒有想西方那樣遭受宗教神學的桎酷,沒有想西方那樣對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絕對信仰。中國的信仰是多元化的,這些信仰有的並不那樣堅定,但是隻要對自己有益處的神就去拜,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命的希冀。是一種極大的人文情懷的體現。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大的感受就是他太博雜,差異性很大,但是即使博雜,但是它們之間能夠和平共處,體現了中國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我想如此磅礴的文化,就是窮極畢生之力,也難以瞭解得完。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他所傳遞的價值觀是一種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所以注重文化的發展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作為中國的大學生。瞭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應該是我們發自內心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