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體會作文1300字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體會作文1300字

  賽德克·巴萊,臺灣賽德克族語,意為真正的人。

  大陸154分鐘版,結構緊湊,節奏流暢,就像片中的賽德克族人一樣,渾身都是健美的肌肉,無一絲贅肉。這麼長的片子,卻無一處尿點,害得我這個因經常久坐電腦前而腎虛的傢伙,從中途起就開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結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強忍著洶湧的尿意,堅持看完片尾的演職人員表,以這種微不足道的方式表達我對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員的敬意!

  全片沒有一處尿點,卻有太多的淚點和沸點,在霧社事件過後,我已記不清有多少個淚點與沸點併發的時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螢幕,既不想錯過那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面,又害怕漏過字幕,眼睛和腦子都忙不過來,血管裡的血幾番沸騰奔湧,而淚水肆虐橫溢~

  片子製作精良,畫面美,音樂美,場面宏大,臺詞精煉,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種酣暢淋漓、蕩氣迴腸的血性!以致觀影的時候,我甚至能聽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湧的聲音~

  走出影院,腦中迴盪的是《賽德克.巴萊》中那震憾心靈的音樂與歌唱,以及那些點燃血管中的鮮血的臺詞:真正的人可以犧牲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看,什麼是野蠻的驕傲!這一戰之後,我們要選擇的不是怎樣活著,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死去--

  不自由,勿寧死!人類社會的"文明",總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進。原住民們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習俗,放棄自己的信仰,淪為"文明"或所謂"文明人"的奴隸。當對資源的掠奪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傾銷又是以一種奴役的方式在推進,那麼"野蠻"的反抗就勢在必行。

  原住民們以獵*、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對抗飛機、機槍、大炮甚至毒氣彈,這是怎樣慘烈的戰爭?而賽德克婦女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無後顧之憂,也為了給他們省下不多的食物,紛紛先行上吊自縊;殘存的男人們則在臉孔紋上賽德克圖騰,誓死抵抗、寧死不屈,這又是怎樣悲壯而極致的倔犟與驕傲?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有些人的價值觀中或許是愚蠢的,而在我看來,這種驍勇與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貴的一點價值。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正是在於有了比"活著"更重要的追求。只有人類,才會產生這樣的意識:寧可選擇慘烈地站著死去,也不願苟且地跪著活著!這種對生命的尊嚴和質感的獨特追求,不僅是塞德克族人的,也不僅是中國人的,而應是屬於全人類共有的特性!

  去看片之前,先在網上搜索資料瞭解和預習有關本片的歷史背景,也順便瀏覽了部分網友的評論。有網友批評說本片價值觀混亂,賽德克族人的血腥殺戮、對生命的不尊重叫人反感。

  但我看完全片,雖然也覺得有些鏡頭的確血腥,尤其是對婦孺兒童的殺戮更是挑戰觀眾的底限,但仔細一想,歷史上有哪一場戰爭哪一支軍隊做到了對敵方弱小生命的尊重與保護?在以命相搏的戰場,人類很容易迴歸最原始的動物本性,影片不避諱不掩飾地展現了人性中最野蠻的"動物本能"~

  而"文明"並沒有與"野蠻"截然相反,反而異曲同工!片中"文明人"所推行的所謂"文明",就是在給原住民孩子教授文化的同時也用耳光讓他們學會馴服;在剝奪原住民舊有的生活習俗之時卻不給予起碼的生活保障和平等尊重,原住民辛勞工作卻沒有報酬,一根木頭的外皮完損無缺,比一個原住民的生命更重要,而原住民的女人滄為"文明"的統治者的性*!要讓本就血勇的原住民接受這樣野蠻的"偽文明",又怎能不遭遇血戰到底誓死不降的`反抗?當一遭遇被奴役的原住民的反抗,"文明人"們那溫情脈脈的面紗就被徹底揭下,暴露出本來的醜陋與卑劣:日本人對付這些並不掌握現代先進武器的"野蠻人",居然動用了飛機空投生化武器!這才是最勿庸置疑的最極致的野蠻!

  原住民的部落之間也有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的血腥殺戮,但這就和大自然中所有的動物間的廝殺一樣,大家至少沿用的是同一種大家都能認可並接受的法則,這種統一法則有一種原始的平等,能達成一種原始的和諧共處,雖然野蠻,但並不會對每個部落帶來毀滅的危機--並不是只有肉體的消亡才叫毀滅,有一種毀滅是文化上的毀滅,精神上的馴服。賽德克人最終選擇的是寧可肉體上被毀滅,但卻要為自己精神上的永生--迴歸祖靈--而戰!他們不是不知道結局會是死亡甚至滅族,也不是不懼怕死亡,只是在他們的價值觀裡,有比活著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

  當他們拿起武器,決定"出草",就已明白了結局的不可避免,所以領頭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會說--這一戰之後,我們將不再考慮怎樣活著,而是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死去!

  於是,女人們先行自盡,男人們則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有一種死亡是永生--誰能說在這樣的"毀滅"背後,不存在一股永生的精神力量呢?

  而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有時候是很容易模糊不清的。比如莫那魯道的死敵、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和他的族人,他們對日本人的統治骨子裡是反感和憎恨的,可是日本巡警小島個人表現出的和善以及殖民統治中溫情的一面,讓他們困惑,他們幾經掙扎,最終因為個人意識的侷限和環境時機的逼迫,讓他們淪為了幫助日本人剿滅自己同胞的幫兇~

  本片還讓我印象深刻、嘆惋不已的是片中那兩個被日本的殖民文化哺乳長大的原住民孩子,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比其他日本巡警更高的學歷,並擁有了自己的日本名字,但由於他們的原住民出身,他們仍然低人一等,成為日本人歧視、同胞鄙視的身份最尷尬、心靈最痛苦的一類人。他們的遭遇和結局最為悲慘:他們為兩方文化所不容,不能面對雙方的逼迫和對結局的悲觀認知,他們只能選擇先殺了家人再自殺~而死後,他們的靈魂既進不了日本人的神社,也進不了賽德克族人的祖靈~

  看至此段,我不由得感嘆,人倒底是群居動物,是需要依附於某一個團體或某一種文化才能生存的,一旦不被任何團體和任何文化所接納,死亡似乎就只能成為最好的且是惟一的選擇--

  這部影片,對生命的價值,活著的意義,人類與自然,個體與團體,野蠻與文明,尊嚴與驕傲,戰與和,生與死,做了太多的探討與思考,為了支援魏德聖,支援《塞德克.巴萊》,也為了能更深入細緻地領略本片的內涵,我決定明天和後天再去電影院支援票房,連看三天!明天去時會帶上紙筆,記下今天來不及領略和思考的那些亮點,對本篇觀後感進行補充和修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