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學習心得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一

  “生本教育”對生命的禮讚,對生命的尊敬,它讓我們重新來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郭思樂教授說出了我們多年來一直想說而又說不出的說話,教育應該使學生健康地快樂地成長,郭教授說:“滿載著不完美不滿意地蓬勃地成長”。“生本教育”首先是教育觀的問題,教育不應當是圍繞分數轉,為了升學轉,應當迴歸到它的根本:人的成長,人的發展。試想今天我們強加給學生的這一切真正是他們想要的嗎?真正對他們一輩子有用嗎?他們之中即使少數的人成功了,但他們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郭教授提出的依靠學生自主地學習,可主宰、獨立、自由地獲取,是自然合理的教育新思路。

  “生本教育”理念下我們如何開展教學? 郭思樂教授提出了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由教師提供一個最根本的,最簡單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的成果),班級交流學習(提出更深刻的問題),熟悉學習(鞏固學習內容)四步教學模式。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引領著學生,既能讓學生夠得著,又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教師的設計要把握知識的要點,又要把握整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激勵者。郭教授指出,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才能走出師本,走向生本。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二

  20xx年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頭中心小學參加了我鄉小學教師業務能力培訓研討會,在這3天的時間裡,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學理念,觀摩了幾位數學教師的精彩講課,並聽了我鄉名師的相關報告,及有關縣教研室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透過這次培訓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平臺,提出學習目標,並讓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以教材為本,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四、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再陌生,不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五、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在講課時,多數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幾天的活動安排中,讓我明白了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老師放手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學習,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見解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積極採用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收集資訊,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透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總之,透過這次為期三天的培訓學習,令我大開眼界,使我領略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師的精彩報告及教研員的精彩點評,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在今後的課堂中,我將以這次所學的教學模式為前提,不斷學習,積極嘗試,潛心理出屬於自己、符合我們學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績,打造更優異的學生。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三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我學習了 “生本教育”教學理念,觀摩了一位教師的精彩講課,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透過這次培訓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平臺,提出學習目標,並讓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以教材為本,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四、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

  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再陌生,不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五、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在講課時,多數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幾天的活動安排中,讓我明白了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老師放手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學習,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見解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

  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積極採用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收集資訊,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透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總之,透過學習,令我大開眼界,使我領略了 “生本教育”理念,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在今後的課堂中,我將以這次所學的教學模式為前提,不斷學習,積極嘗試,潛心理出屬於自己、符合我們學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績,打造更優異的學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