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讓我感悟很深的書——《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記錄那些具有重大意義是事情,可是,翻開書,裡面卻大多是戰爭!什麼“馬拉松戰役”“溫泉關之站”“紅白玫瑰戰爭”……
一次戰爭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麼多的人力,精力,財力,為什麼不拿來建設我們的家園,反而去破壞它呢?我不解。都說戰爭是富人發起的,死的卻是窮人。你們還記得在南京車站痛哭的那個小男孩嗎?還記得在核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人嗎?他們重則死亡,輕則致殘,連在肚子裡的胎兒都不能倖免。可是,我試問,他們有什麼錯要遭此滅頂之災呢?他們都是無辜的啊!
戰爭對全人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可為什麼還要戰爭呢?那些被權勢衝昏頭腦的人啊,清醒吧!
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度,那裡有鮮花,有歡樂,伴隨著幸福……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篇2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充套件——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技術進步的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資訊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並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讀後感。三觀的形成應該並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麼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麼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於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我們以後所有的知識資訊都可以晶片植入並且實時更新,那麼要怎麼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晶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後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篇3
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鉅製,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後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一戰”結束後,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佔了滿洲,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這等於把它們置於“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並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為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鬥。終於,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麼,為什麼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後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篇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裡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全球通史》讀後感。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本書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的趣味性史書,它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與發展、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因自身閱讀能力有限,我只能從中擷取部分感興趣的內容走馬觀花。下面就談一下我在讀後的感受。
一、兩性間的不平等兩性間的不平等是源於新型農業太繁重,女人終於不堪負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嗎?我的認識是這種不平等雖然在新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的,但不是因為太繁重,而是因為生活得需要所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勞動力,在同樣的時間裡,照料同一塊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幹活就可以生產出滿足所有人需要的糧食。這樣一來就有空閒的勞動力回到家裡。那麼為什麼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過是因為女人的生理能力決定的,因為孩子總是女人生的,過去因為食物採集,無法多生孩子,現在口糧夠了,女人可以多生幾個,保證種族繁衍。於是女人理所當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後來的發展卻不是一開始可以預料的。雖然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同樣辛苦,但是沒有產出,就沒有發言權,於是,漫長的幾千年,女性淪為第二性。這一幕甚至現在仍在上演:無論開始是怎麼受千萬寵愛所以做全職太太的,過個5年8載,便成為多餘的人。當然,帶著豐厚嫁妝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二、文化的力量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隨遇而安平靜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類“交流”為幌子,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放眼望去,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發展”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度,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這是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找到的場景。
三、日益劇增的危機感《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作者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例如現在的朝美兩國,不停地研發新式的武器,日益劇增的矛盾,可是他們卻沒想到如果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那麼我們在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想一想,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必須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篇5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裡無世界,世界史裡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並立於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著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世界才開始成為“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著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範圍內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臺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現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才剛剛有力量趁著歐洲內訌,紮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他後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律?
從發現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透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透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於長期的宗教戰爭,國立衰敗。由於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物價大漲,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濟命脈。並在其國力衰敗之後,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著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財的英國後來居上。一方面內部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勢,成為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絡,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採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著歐洲大陸忙於戰爭,發展壯大。美國趁著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隻瞎貓碰到了歐洲內戰的死耗子這麼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為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脫胎於歐洲,並戰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