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基礎實驗心得

機械設計基礎實驗心得

  學習了機械原理這一門課程。主要研究機械中機構的結構和運動,以及機器的結構、受力、質量和運動的學科。這一學科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機構學和機械動力學。

  機械設計基礎實驗心得【1】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和一個學期的學習經驗,《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挺有意思的,它大部分是理論的東西,而且各個章節互相聯絡,平面、空間機構的講解及自由度分析、各種連桿機構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靠自己理解及記憶。

  在期末,老師採取了讓學生上臺講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每個學生都分配有自己的講課內容,或是理論概念,或是習題解析。 我們組的任務是講解:擺動導杆機構。

  講解要求:講解設計作圖步驟(課件中)。

  我們已知:機架長度AC,K,設計此機構

  由於θ與導杆擺角ψ相等,在設計此機構時,僅需要確定曲柄 AB。

  步驟:

  ①根據計算θ,θ=180°(K-1)/(K+1);

  ②任選C作∠mCn=ψ=θ,作角分線;

  ③取A點,取機架AC。

  ④過A點作極限位置Cm的垂線AB,即是曲柄AB。

  在該章的學習中,大多采用圖解法,運用所學基本理論中的基本關係式,清晰地以線圖的形式表現在圖紙上,具有直觀, 定性簡單,容易理解,檢查正確性方便的特點。

  該上課方式的優點: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信心和興趣。

  隨著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多數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強壓下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引入該課程的時候,老師給學生耐心解答所有問題,關心愛護每位學生。激發他們對機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熱情。透過不同的授課方式和淵博的知識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程不再枯燥無味。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現在所有職業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應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光掌握方法,最重要的是操作。

  三、課程內容調整,重視人性化教學。

  四、引入現代教學方法,使用現代各種軟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懂書本上的東西,還學會了生活中經常利用的軟體知識。

  在聽其他同學講課和提問的過程中,我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導,我在學習中體會到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要做好預習,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掌握基本概念。

  3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5學會自學。

  6重視實驗課程的學習。

  在這次親自上臺講課的實踐中,我體會到了老師在課堂上面對全班同學教學的感受,這是平時在座位上所體驗不到的。我覺得老師的這種方法很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平時聽課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努力學習,真

  正掌握書本知識才能像老師一樣在臺上坐到條條有理,從容不迫。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更有責任感,認真聽課,努力學習,不斷思考,並且耐心細緻地對同學負責,再學習中養成高度負責,認真對待的良好習慣。藉此我也謝謝老師給我們的這次機會,我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

  篇二:機械設計基礎心得體會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機械原理這一門課程。主要研究機械中機構的結構和運動,以及機器的結構、受力、質量和運動的學科。這一學科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機構學和機械動力學。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和一個學期的學習經驗,《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挺有意思的,它大部分是理論的東西,而且各個章節互相聯絡,平面、空間機構的講解及自由度分析、各種連桿機構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靠自己理解及記憶。

  在期末,老師採取了讓學生上臺講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每個學生都分配有自己的講課內容,或是理論概念,或是習題解析。 我們組的任務是講解:擺動導杆機構。

  講解要求:講解設計作圖步驟(課件中)。

  我們已知:機架長度AC,K,設計此機構由於θ與導杆擺角ψ相等,在設計此機構時,僅需要確定曲柄 AB。

  步驟:

  ①根據計算θ,θ=180°(K-1)/(K+1);

  ②任選C作∠mCn=ψ=θ,作角分線;

  ③取A點,取機架AC。

  ④過A點作極限位置Cm的垂線AB,即是曲柄AB。

  在該章的學習中,大多采用圖解法,運用所學基本理論中的基本關係式,清晰地以線圖的形式表現在圖紙上,具有直觀, 定性簡單,容易理解,檢查正確性方便的特點。

  該上課方式的優點: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信心和興趣。

  隨著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多數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強壓下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引入該課程的時候,老師給學生耐心解答所有問題,關心愛護每位學生。激發他們對機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熱情。透過不同的授課方式和淵博的知識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程不再枯燥無味。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現在所有職業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應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光掌握方法,最重要的是操作。

  三、課程內容調整,重視人性化教學。

  四、引入現代教學方法,使用現代各種軟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懂書本上的東西,還學會了生活中經常利用的軟體知識。

  在聽其他同學講課和提問的過程中,我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導,我在學習中體會到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要做好預習,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掌握基本概念。

  3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5學會自學。

  6重視實驗課程的學習。

  談《機械設計基礎》課改的幾點體會

  摘 要: 本文從高職院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入手,闡述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構知識體系,採用多元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 關鍵詞: 《機械設計基礎》 高職教育 以學生為中心

  《機械設計基礎》作為機械類高職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它是研究機械共性問題的主幹學科課程。其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常用機構和通用機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和應用方面的知識,並初步具有靈活運用設計資料和查閱機械零件手冊的能力,為學習後續專業課程和技能實訓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門重點課程,它更是機械製圖、機械製造基礎、金工實習、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等必修課程的理論基礎。

  部分教師似乎只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致使在後期的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中不知從何下手,而在工作中,不善於將理論聯絡實際,導致應用操作不合理甚至發生重大錯誤。

  因此,透過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將課程內容與就業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設計能力,提高自我找錯,及時改正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學生學習後續專業知識,而且有利於學生的就業,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現我將《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1.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中心

  有研究者將教學的觀點歸納為兩種:第一種觀點,強調教師的教和傳授,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現代漢語詞典》對教學詞條的解釋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認為教學就是把教師的所知所能告訴、展示給學生,使之聽到、記憶、看清、模仿、學會。第二種觀點,強調學生的學,認為教學就是使學生學會、會學。認為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從自身活動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到底哪種合適?

  此前,包括《機械設計基礎》所有的中、高職機械基礎類課程都沿襲本科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填鴨式”教學,輕視實驗和實訓,甚至有些學校沒有機械基礎實驗室或成為擺設,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全國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近幾年,眾多學校都派出骨幹教師遠赴德國學習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逐漸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了本科教育“重教學,輕理論”的教學模式,提出了“用實踐教學督促理論學習”的全新教學模式,並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專案化、模組化,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的新型教學模式逐漸形成。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機械設計和創新能力,具有機械裝置安裝與維護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學科實驗能力,同時為學生後續專業課的學習及將來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實現此目標,我們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的全新教學模式。課程教學的專案化、模組化實現課程內容重構,方便不同專業的同學學習。課程設計方法體現“與專業結合,為崗位服務”的宗旨,課程教學方法“以行動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應用性、實踐性。透過專案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逐步提高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同時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具備綜合職業素質和崗位競爭能力。

  2.重構知識,以就業為目的

  堅持實用為主的原則最佳化教學內容,淡化純理論分析,強調應用性知識的靈活運用。對教師而言,在課時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追求全面講解,其結果是對學生來說最重要了解和掌握的內容常常是蜻蜓點水,無法深入,這就需要教師最佳化和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講清難點,簡化非重點”。在選取例項時,注重例項的典型性、覆蓋性、挑戰性和趣味性,並經過精心設計和改造,適合學生學習,既保證了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又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落到了實處。在學習過程中要符合認知規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並結合專業知識,與其就業相結合,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例如,對於軸的強度計算和設計步驟等難度較大,對較為繁瑣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讓學生對軸的型別、功用和結構設計重點掌握,對複雜的設計計算過程簡單瞭解,並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和應用基本和常用知識,為興趣較濃的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留出餘地。

  透過對畢業生的資訊反饋及對用人單位的調研發現,既懂得原理又會操作,正是高職學生特點和優勢所在,只有掌握了機床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駕馭它,進而減少不合理操作及由此帶來的日常維護和維修問題。根據調研情況分析,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實際生產中常見的問題再三強調。例如,失效分析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的重點內容,是設計零部件的基礎,是選擇傳動系統的依據,而失效本身是造成機床維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講課過程中對帶、鏈失效形式,需詳細講解,並仔細分析每一種失效的原因,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分析,對於齒輪、蝸桿、軸承等的失效形式,則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在由淺至深的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學生也會注意自己的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效操作,從而增加機床的使用壽命,降低成本,提高崗位能力,為就業打好基礎。

  3.教學手段,以多元為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按照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方式更為簡單,採用以你問我答的形式,這對本科生是行之有效的,而面對職業教育領域的學生未必奏效。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有本質的不同,與此同時,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水平更不同,所以,職業院校的教學方法要有自身的特點。我們要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專案教學法、引導文法、任務驅動法、“頭腦風暴法”、

  對比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任務驅動法。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的真正動力,而任務驅動則是透過任務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機械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講授僅僅起到啟發和引導學生設計思維的作用,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親自實踐,習題、大作業、設計方案討論、參觀等教學環節必不可少。例如,在學習機械傳動時,以減速箱為設計目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透過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

  現場教學法。高職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甚至能熟練操作多種機床,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對理論與實踐的轉換工作做得還不夠細緻,使大多數學生只會簡單操作,不能將實際和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既然有這麼多實踐的機會,為什麼不把課堂搬到實訓基地,真真切切地開啟機床,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各種零件的結構、工作狀況,這樣的教學模式生動、深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比法。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採用對比法,例如,學習三種機械手(平面連桿機構機械手、凸輪機構機械手、不完全齒輪機構機械手)的對比學習,培養了自身的創

  新意識,消除了學習機械的恐懼心理,激發了學習熱情。

  多媒體教學。生動的多媒體教學,把靜態的二維影象演化為動態的三維模型,使枯燥的傳統教學變得直觀和生動,從而彌補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足和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利用網路資源,拓寬學生的眼界,使最新的科技資訊及時傳播,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除了教學手段多元化外,考核模式也要推陳出新,除了採用傳統的“一張考卷”定能力外,我們還可以考慮採用小課題形式。例如,若干機械課程設計的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可單獨完成,也可自由組合,也可設計多個方案。在此期間考慮到學生知識面不足的問題,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高,要由淺至深逐步過渡。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意識的培養。作為學生的必備素質,團隊意識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學生的就業前景。

  總之,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前修課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要不斷地進行,不斷地改革,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和調整,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改革必須和其他專業課結合起來,使整體教學脈絡通暢,使《機械設計基礎》更有利於啟用創造性思維,形成設計能力,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D].華東師範大學,2001(3).

  [3]胡曉華.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路[J].科技資訊(學術研究),2007(27).

  [4]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

  [5]劉建寧.淺談職業教育改革下的課程教學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7(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