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莊子的心得體會

學習莊子的心得體會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和後學所著,主要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化研究價值的著作,學習了這本著作後,我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莊子》這部作品記錄了很多體現莊子思想的文章,其實剛開始時,我覺得這些文章有點深奧,後來,學習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後,我對這些文章有了一定的瞭解。

  《莊子》中記錄許多關於莊子對生死問題的態度的文章。莊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絕對自由,因而在對待生死問題上,他採用的主要是一種超越、超脫的態度。《莊子·至樂》中講到莊子的妻子死了,但莊子並沒有痛哭不止,而是“方簸踞鼓盆而歌”,認為“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由此可見他對待生死的超脫態度。

  其實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須經歷的階段,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對之釋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自己親人好友的離世,我們心裡會很難過,很悲痛,但我們不能總是沉墜在這些悲痛中,而是應該儘快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從小在她外婆身邊長大,跟外婆的感情很好,不久前,她外婆去世了,這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她意志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按她的話說就是每天猶如行屍走肉,無心學習,甚至借酒消愁。我勸了她好幾次,讓她想開點,但都是無濟於事。學習了《莊子》後,我覺得我應該讓她也讀一下《莊子》,學習一下莊子對待生死的超然態度。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學習《莊子》後,我發現《莊子》裡提到的養生之道很值得我們借鑑。《莊子·養生主》中說到:“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認為遵從自然之道可以保護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親,可以享受天然的壽命。並且還引用了“庖丁解牛”這一故事來說明“順應自然”是養生的道理。順應自然,要儘量避免與自然外物發生衝突,《莊子·人世間》中提到“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之者,逆也。”說明了這一點。而養生最重要的是養神、養心,即要時時保持心情恬靜平和的狀態。

  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對什麼事情都耿耿於懷,應該學會淡泊一切,《莊子·刻意》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要求世人們時刻保持一種恬靜的心境。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假如長時間處於一種情緒低落的狀態時,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遇到了很多困難,心情一直很不好,同時,家裡人的`期望又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我頓時感到很彷徨,很迷茫,心裡好像壓著一塊大石頭一樣不舒服,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在變差,經常會覺得頭暈腦脹,稍一吹風就會感冒。後來,我試著跟家裡的人說自己的狀況,家裡人安慰了我一頓後,講了一句話:“順其自然吧。”就因為這句話,我慢慢地把自己從不良的情緒中抽離出來,提醒自己凡事順其自然,保持平靜心態。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所以對《莊子》中順應自然,保持平和心態的養生之道感觸頗深,同時也告誡自己,在以後的人生的道路上,要謹記著自己的那一次經歷,謹記著《莊子》中所提到的養生之道,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莊子》中還體現出了許多的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這令我們深思。在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這樣下去,受害的必然會是人類自身。《莊子·天道》中指出:“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主張人和自然和諧共處,只有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體會到“天樂”,《知北遊》中還提到:“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物亦不能傷也。為無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也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並且,在《北宥》中說到:“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說明了如果違背的自然規律,整個自然不能順利執行,那麼自然萬物將會失去秩序,人們也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縱觀現在的社會,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現在的生態環境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了,很多大城市中,藍天白雲、清澈流水已經很少能見到,走出家門口像呼吸一下空氣,聞到的只能是一陣陣的臭味??許多物種的迅速滅絕,森林樹木的大面積減少已經給我們敲起了警鐘,如果再不注意保護自然,最終傷害到的一定是人類自身,為了使人類得以平穩地生活,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一定要實行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莊子·秋水》說過:“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認為世界萬物沒有貴賤之分。《齊物論》也說明了世界萬物看起來是千差萬別的,但歸根結底卻是齊一的。《莊子》所表現出的萬物平等的觀念是很引人深思的。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一直覺得人類是萬物中的主體,有了這種觀念,很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任意主宰其他動物的生命,於是毫無顧忌地殘忍地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而虐殺弱小的小動物。我們知道,無論是報紙,電視上還是網路上都經常報道著這樣的新聞:有些人甚至是正在讀書的學生為了取樂而用各種難以想象的殘忍地方式來虐殺小動物,這樣的新聞令人看了都覺得慘不忍睹,無法再看下去,但現場的虐待者卻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無比開心,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一下《莊子》所說的“萬物一齊”,明白到弱小的動物與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不能動不動就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用殘忍的方式來奪取他們的生命。

  並且,從《莊子》的齊物論中,我還想到了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問題。在現代社會,人們間總會存在著地位和財富的差距,於是,很多人對待別人態度就會與別人所擁有的財富和地位密切相關,在對待那些有地位有財富的人用的是恭恭敬敬的態度,而在對待那些沒地位的貧苦人民用的卻是一種輕視和厭惡態度。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但學習了《莊子》的“齊物論”後,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人與人之間無論貧窮貴賤都處在平等的地位,我們不能以人們的財富地位為標準來看待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和以後的就業方向,我更深一層地想到了,身為一名老師,應該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而不能專寵學習成績好或家庭背景好的學生。並且,《莊子》的“齊物論”在主張萬物平等的同時也承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所以,我又想到了假如以後真的成為一名老師,我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莊子》中所透露出來的批判精神也是不容忽視的,不僅包括了對人性,道德的批判,還包括了對統治權威的批判。《山木》中說到:“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身。”通過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批判了人們為了追求名利而忘乎其身,認為他們實是可悲。而《莊子》中對統治權威的批判則是最令我欣賞的。“民之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敢不偽!伕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批判了封建專制統治對百姓的殘害。

  在那個時代中,對於種種封建專制的壓迫和殘害,百姓們早已忍耐成性,而這種容忍在某種程度上也縱容封建專制的腐敗,而《莊子》所透露出來的對封建統治的批判精神則是令人佩服的。同時,《莊子》還表現出對儒家仁義的批判,認為儒家仁義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返其本,妄作孝梯而僥倖於諸侯富貴者也。”並用“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來說明儒家仁義的消極性。我認為,《莊子》中所透露出來的這種敢於批判權威思想和的固有觀念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