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
篇一:教育專著讀書心得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裡,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資訊。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篇二:教育專著讀書心得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篇三: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假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第一點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這樣談論 “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要上課,晚上有時還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裡來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數學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給我啟開了一個視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基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並有
潺潺不斷的水流,這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學時遊刃有餘,才能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第二點是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我還明白閱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對學生也有益。讓每一個孩子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過於喜歡閱讀。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裡旅遊。閱讀是為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的建議、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如同一條條歡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她讓我明白麵對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時代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己讀書,還有引導學生讀書。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是師生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