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怎麼寫
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怎麼寫
導語: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一)
我的孩子考上了北大非常好的專業(專業要的分很高),這次高考總成績在西城是前三名以內(隱去文理),英語和語文單科成績都在北京市前20名以內。
孩子從小興趣愛好廣泛,小時候彈鋼琴——中途廢了,中學時彈吉他——半截歇了,高中時吹葫蘆絲——現在還有動靜,就唯獨畫畫還是其最喜歡的——鉛筆畫、圓珠筆畫,從小到大任性畫著。最愛看影片——法國《虎口脫險》,喜歡NBA,喜歡德國足球隊,更喜歡F1法拉利車隊的舒馬赫。在去年十一舒馬赫進行賽車生涯倒數第三站的時候,愣是拖全家到上海看F1去了,這要是讓班主任老師知道還了得?因為學校一再叮囑放假在家,各科要“閉門思過”。
說說課外學習,所有校外補習班,包括學校自己辦的,不管花錢的免費的,孩子從不參加,即使今年寒假學校高考班加課,也是這樣,挑2天頂不過去的上上。孩子認為,只要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講,記住知識點,做好作業,就行了。可能我們覺得這說起來簡單,結果能是這樣嗎?我想這還要檢查幾段式的成效:預習中的問題課上能否講到?講到了能否聽懂?聽懂後能否能記住?記住後能否能舉一反三?講不到和聽不懂的,課後還要問老師同學,記不住的和舉一反三的要常練習。孩子不想聽已經掌握的課,認為耽誤時間。其實這不能怨老師,現在的教育又不是私塾——因人施教,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基礎來掌握教學進度,“快”的同學就要將就一下,所以,補習班的事情隨孩子定,自己把握吧。
記得我在這裡某個帖子曾說過,務必要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學習的成果跟學習時間沒有絕對正比關係,但也不會出現反比。例如有的人身在內心在外,稍有風吹草動心就跑了,這點,要學習一下出家人的打坐和讀經的功夫。更有學生甚至根本看不進去學不上來,聽讀練習左進右出,模樣正確但做功無效。這樣的學習效率是應該要當事“演員”和家中“觀眾”好好反思一下的。
我的孩子有21點左右睡覺的習慣,有F1直播的時候夜裡都起來“值班”——有國外時差,但這情形不多(去年12月底舒馬赫退役了,賽車就從此不看了)。春節後到高考前也沒有睡覺超過22:30的,這樣會保證白天上課的精神。早睡不會失眠?習慣了就好了,失眠是因為我們大人心事太多,腦子裡天天上演無窮集的肥皂劇,一樁樁一幕幕的迴圈放映沒完,小孩子沒那麼多事兒。
關於家長:我們對孩子的管理是“放”,放不是放縱,管也不是管死。這樣管理的理由是源於孩子的自覺性非常強,對事物的看待比較理性。我們在學習上沒有管理過孩子,憑其自覺,即使功課上有小過失,也沒有在過錯上責備過,相信孩子自會吃塹長智的。我也勸各位千萬不要用過重的言語教導孩子,例如說自己的孩子笨或不如某某,看到孩子因試卷低階錯誤而影響成績時,可以說:你如果做對了,考分還會更高之類的話,其實提醒的作用是一樣的,沒必要挫傷和戳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們的身心都是脆弱的稚嫩的,有時孩子理解不了我們刀子嘴後面藏著的豆腐心。
孩子從小學習不錯,也從沒給其設立過學習上的榜樣——如向某某學習之類的,我們認為沒必要,徒增壓力。其實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孩子,之所以選擇經濟,可能是因為我經常看些經濟類文章和報道,孩子也跟著看,潛移默化了。家中所有的課外讀物,孩子都看,只要感興趣的,全捋一遍,高考衝刺階段,也每天看書報雜誌。當然太專業的就看不懂了,連環畫現在還看呢,倒是不喜歡電腦遊戲。
在管理孩子的事情上,我們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照顧其生活起居,教育一些學校不教的中國傳統文化,全是修枝剪葉的小活,沒操什麼太大心,移樁伐乾的動靜不曾發生。學校家長會12年來我從沒去過,都是愛人代勞,回來溝通一下。記得今年初,家長會後愛人聽取某老師意見時,其反映,雖然孩子歷來是學校的第一、二名,但有時他任教的這科作業完不成,我知道後即刻與孩子溝通,委婉的問各科作業多不多,做得完嗎?當得知在“雪片飛舞”時偶有捨棄,我問:會影響自己什麼?回答是:做不過來就挑著做,一看就會,純屬耗時走流程的,沒時間就不做了,一眼看不懂的要做,多點兒時間也認了。我沒有過多責備,只是說要尊重老師,要給人面子,今後儘量減少這樣的事發生。
關於社會:孩子們像破繭而出的幼蟲,不諳世故,學校閉門造車的事又太多,學生極度缺乏社會實踐課,關心關懷他人的機會根本沒有(獨生子女原因),現在的思品課政治課都是應景的教育,除了應付考試,我們家長看看都覺得空洞,再加上現今社會禮崩樂壞,也根本指望不上學校除書本以外能給孩子們教授如何做人,德育看來只能靠自己言傳身教了。如今的學校除了競賽就是評比,一切圍繞著書本,圍繞著升學,不讓學生帶上眼鏡誓不罷休,說句難聽的.話,我們這是缺“德”的教育。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不及時糾正,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不良習慣,這改起來就費勁了,一旦習慣變成了習性就去不掉了,有可能還會透過基因遺傳下去。
上面提到了“德”,關於“德”的品行教育有很多內容,單就“積德”二字,我是這麼給孩子講的:聽到過老北京罵人——“你就積點兒陰德吧!”這樣的咒人“教誨”嗎?知道什麼是積陽德、積陰德嗎?來來補課。
什麼是陽德:自己的善行讓人知。如署名的賑災募捐、落款的築路建屋等等,這些他人都可對號入座的感恩戴德。
什麼是陰德:自己的善行未人知。如隱名在街頭獻血、埋姓於貧困助學等等,這些他人不曉只有天知的無量功德。
陽德主外,陰德主內,陽德有榮,陰德有壽。培養人的慈悲心,還要先從積陽德這初級階段開始做起,要想讓凡人拋棄世俗間的功名束縛,還要有相當的修行積累才行。當然了,積陰德的法力是最大的。在現實生活中陽德和陰德表現形式互補,各顯其功。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品德差點兒的才會計較。不過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我們要想脫凡入聖必須勤陽德,重陰德。
算命有言:“面由心生”,民間有語:“相隨心變”,說的都是人的面相可轉。這善能使鬼變成人,惡也能使人變成鬼。生活中,有的人五官挺端正但並不美,仔細想來,是其臉上每一細胞裡都缺少善的內涵。有的人相貌平平,卻令人感到親切和不凡,這是其面部各細胞間“善”的組織液都“透”出來了。
這是我給孩子發的一封郵件,我看到孩子讀了,不知小小年齡是否理解,但我覺得夠淺顯了,但願今後能知行合一。
總之,學習沒有太多捷徑,要靠積累。什麼叫積累,就是“累”的聚積。我孩子握筆的中指一側有個硬結,肯定永遠不會消除了,雖然這與一貫的不良持筆姿勢有關,但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學習成果的積累和不良習慣的形成。
最後談一下對知識、學問、文化、智慧這幾個合成詞不嚴格的淺顯理解:
什麼才叫知識,它是人們透過日常的“見聞覺知”逐漸積累起來的大百科常識。它跟上學與否沒關係,再粗俗的人都會有很多知識。
什麼才叫學問,它是將人們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生活中去。它跟讀書多少沒關係,有一技之長的工人、農民,他們可能是文盲,但手藝出眾,這就是學問。
什麼才叫文化,它是用所學到的“文”修正自己的行為,化掉自己的稟性,變化自己的氣質。沒有“化”的人應該叫“文人”,而不是“文化人”。它跟教育程度沒關係,這樣的人太多了。
什麼才叫智慧,它是人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只是更進一步地認識事務,還是在“知”的層面上,慧是相應的提出解決方案。它跟學歷高低沒關係,我們平常要只有智沒有慧也不圓滿啊。
人拙手笨地寫了一天,也希望各位望子成龍的家長心想事成,課本以外的千萬不要忘記教,那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責無旁貸。
高中家庭教育心得體會(二)
我認為,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必要加強。現在的高中生大都是住校的寄宿生,實行月假制,也就是每月只放一次兩三天的假。由於學習忙,寒暑假也比小學初中的短。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相對較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時間短,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而高中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和性格定型期,家庭教育對他們來說猶為重要。而高中的家長都是三十多歲到四十多歲,正處在事業的高峰期,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時間和精力也相對較少。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個時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正如一個家長所說“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教育好我的兒子,讓他成材。”事實上,孩子的成材也是家長成功的一個重要體現。那麼,高中階段的家長怎樣實施家庭教育,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呢?我想,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很多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報。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支的習慣。前美國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總裁,洛克菲勒,每個星期給孩子的零花錢只有三十美分,相當於人民幣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們每週把自己的每一筆支出都記錄好,下週領零花錢的時候交父親檢查。後來,他的兒女,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不要依靠億萬富翁的父親。新時代要求我們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入和支出的習慣,就可以將自己的財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井井有條,而不會由於金錢問題而時時捉襟見肘,疲於應付。學會理財,也就是學會規劃人生,會理財將會使你一生受益無窮。一段時間過去後,要讓孩子算算賬,一個學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錢。
另一個方面也要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嘗試去賺錢,瞭解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必須透過勞動獲得。這樣有利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證。
二、寬容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嚴是愛,松是害”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千百年來,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說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範例。但是對“嚴格要求”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使孩子習慣接受,不會批判的思考,個性喪失,創新意識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靈壓抑,性格孤避,過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在今年6月末日報道的,13歲考上大學的天才兒童曾永康的悲劇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格,更應該寬容。嚴格不是苛責,苛求,應該嚴而有度,嚴而有序,嚴而有理,寬容不等於放縱,放任,不等於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等於可以原諒孩子的所有錯誤,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鬆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家長要處理好要求的嚴格與環境的寬鬆,過程的嚴格與結果的寬容的關係。寬容是對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氣,嚴格要求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事嚴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終良好習慣。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進入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孩子開始發育了,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你要東,他偏要西。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歡懷疑別人,卻又缺乏科學依據。
因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瞭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必須瞭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著身心的成長髮育,逐漸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
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儘可能支援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和他們平等交流,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確處理。另一方面,家長又不能過於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後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比較嚴重的反抗行為,家長可以採取獎賞訓練的方法,強化孩子的順從行為。
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新教育理念認為:“人人有材,人無全才,因材施教,個個成材”。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材,而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是成材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成材,成材的道路千萬條,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學校就有獲得了湖南衛視舉辦的20XX年超級男聲第二名的佟楠和20XX年超級女聲第二的黃雅莉,他們能在數萬名選手裡頭脫穎而出,不能不說是人才,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這都是他們自己揚長避短,學校和家長因材施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