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讀書的心得體會
親子讀書的心得體會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在愛的教育下茁長成長。在我即將做媽媽的時候,常常跟周圍的鄰居媽媽們聊一些育兒心得,在那個時候我聽說了一位“驕傲”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能認識2000多字,到了四五歲就完全可以自己閱讀了!當時我在驚歎她的孩子“聰明”的同時,我認識到了孩子的能力一定比我們大人原想的要超前、巨大的多!
到了我自己做媽媽的時候,我變自己看一些網頁,研究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徵,並且抓住了孩子識字的關鍵期2~2.5歲。在這個時期我們給孩子做了好多字卡,教他認識一些簡單的字,每天重複,邊考邊教,大約在認識了200多個常用字的時候,然後就開始給孩子訂閱《幼兒畫報》這樣的雜誌,這個雜誌的好處是既有文字的故事,又有碟片用標準的普通話在講同樣的故事,因此孩子透過看碟片,翻看畫報就自己認識了更多的字,慢慢他自己從閱讀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發現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的另一個方法------那就是“閱讀”!就這樣再給孩子買一些網上有專家推薦的,幼兒喜歡的圖書,他就慢慢變成“書蟲”了。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家長們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且我們也深知閱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有了閱讀才能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判斷,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礎。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資訊和價值多元的觀念,需要透過閱讀與書不斷對話,逐漸學習獨立思考,因此閱讀是學習的基礎!
另外親子共讀,營造閱讀氛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也很重要。在家裡,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在週末時儘量安排時間與孩子到書城看書,在這種閱讀氛圍下,
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提高。同時,還可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在親子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貴在堅持。我們家長每日要為工作奔波勞累,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給予我們的孩子!其實孩子們也不會剝奪我們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要陪著他閱讀15至30分鐘就已經足夠了!
好的讀物能豐富孩子的心靈,擴充套件孩子的視野。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塑造自已良好的人格。
童心童真——快樂閱讀
康越家長
女兒豆豆上小班了,作為母親的我由於工作原因始終不能盡責,不僅不能正常接送孩子,就連偶而的家長會、園內活動都很少參加,陪伴女兒的時間更是少的可憐。女兒卻一直對我懼怕多於親熱,也許是同她在一起的時間太短了,對她瞭解不多,嚴厲多於寵愛。
今年幼兒園裡組織繪本漂流活動後,我為女兒報了名。拿到繪本後,女兒特別高興,當天我一下班就拉著我的手讓我給她講書上的故事。我平時很少有時間陪她講故事,主要是書上的故事比較長,講一遍要好長時間,再就是一本書裡往往有好多故事,一個講完了,豆豆就纏著我講下一個,這樣一個晚上的時間都消耗掉。於是給她講故事、陪她讀書是我最頭疼的事情之一。一看到女兒拿書過來,我就有頭疼的感覺,不過這天女兒卻對我說:“媽媽,你今天工作辛苦了,我來給你講故事吧。”我眼前一亮,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今天女兒這麼乖的,居然給我講幫我故事,我很意外,雖然不大相信,但我還是很高興地接受了她的建議。於是,豆豆打開了這本名叫《母雞蘿絲去散步》的繪本,然後看著圖片講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故事。每一頁圖片只有一句話,第一句是母雞蘿絲去散步,第二句是她走過院子,第三句是她走過池塘,接下來是走過磨坊、走過草堆、走過籬笆牆、走過蜂房,最後回到窩裡,一共只有8句話但是圖上畫了一隻狐狸跟在母雞蘿絲的後面,並且一次次捉雞,一次次失敗,豆豆就看著圖自己講這個故事,雖然還不認識字,但是她已經理解圖中所畫的故事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當她看到狐狸失敗的時候她會說:“它好笨呀。”當她看到狐狸把蜂房撞倒時,她會講:“狐狸要倒黴了。”當她看到母雞蘿絲回到家時,她會講:“蘿絲安全的回到了家裡。”從《母雞蘿絲去散步》這本書開始,每星期一,豆豆都會從班主任那裡領回一本新的繪本,回到家裡自己先看或者叫大人把書上的文字講一遍,然後就自己一邊看,一邊講,透過自己觀察繪本上的內容,她把繪本里的故事情節增加了許多。
現在,女兒豆豆雖然還纏著我講故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她講我聽,她的自動能力在不斷的進步中,現在連一些比較複雜的故事《三隻小豬》、《壁虎借尾巴》、《七色花》等等都能自己講給我聽。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進步,是我最開心最幸福的事,繪本給我們一家帶來了快樂。
對付不聽話的寶寶換種方式如何
兩三歲的小孩子似乎總是不聽話,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無論你輕言細語還是嚴肅地說上多少遍,他們總是不肯聽,因此常常令眾多的父母煩惱。
仔細觀察發現,不是小孩不聽話,而是做父母的不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這種年齡的小孩已具備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這種潛在的能力只有透過適合其年齡特點的說話方式才能夠被啟用並得到充分發揮。那麼,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說,兩三歲的孩子才會聽話呢?
藉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還不能直接依據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等判斷語句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各種實物、形象作為“外力”,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因為在這些物象當中,飽含著他們多種純潔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較喜歡黑貓警長、白鶴阿姨、啄木鳥醫生,討厭毛毛蟲、蒼蠅、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蝟等。依據小孩的情感傾向,有意識地經常使用這些物象與他們交流,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小孩對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為反應。如鼕鼕睡覺不喜歡蓋被子,爸爸說“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覺了。蚊子就會嗡嗡嗡地叫著說:‘唉,我的肚子好餓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點吃的吧。’鼕鼕,你身上蓋好被子,蚊子使勁一咬,哎喲!這是什麼呀?一點也不好吃,還把我的牙齒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鼕鼕聽完,乖乖地把被子蓋上了。此後,每當睡覺時,只要媽媽說一句“蚊子又要出來找吃的了”,鼕鼕就會主動地蓋好被子。
藉助以小孩為“主角”的故事
快3歲的鼕鼕特別依戀媽媽。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就哭鬧不止,幼兒園的阿姨、家裡的保姆怎麼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媽媽嘗試著編了一個故事講給鼕鼕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這麼講的:“有一個小朋友,媽媽給他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鼕鼕。可是,這個小朋友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叫跟—屁—蟲,小名叫蟲蟲。因為他總是像一條小蟲子跟在媽媽的屁股後面。他到幼兒園,班上的同學就問他:‘你就是蟲蟲同學吧。’鼕鼕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聽的,蟲蟲這個名字多難聽呀,以後媽媽不在的時候,我再也不哭了。於是,這個小朋友就又變成媽媽的好鼕鼕了。”愛聽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們心目中,虛構的情節也是真實的生活,而且對故事的內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時,他對自己在其中的表現就格外關注,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滿意,他就會高興和喜歡,並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主角的行為傾向;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不滿意,他就會反感或害怕,並在實際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為傾向。這種說話方式在運用過程中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藉助小孩心目中“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常常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表達這樣的意思:你這樣做不對,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也就是說,與小孩接觸親密、關係親近的人的態度與行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但小孩對待權威人物的態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而不在現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譬如在家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有可能成為權威。藉助這些可親可敬的人來引導小孩的行為,常常很靈。例如鼕鼕夏天洗完澡後,不肯讓媽媽往身上抹爽身粉,媽媽就對他說:“寶寶洗了澡,抹上這個粉就會感覺特別舒服,再也不長那種討厭的紅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膚像白雪公主一樣白,多可愛呀。幼兒園的申老師知道了,也會高興的。”因為老師知道了會高興,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藉助有趣的活動來鼓勵
俗話說:小孩愛吃搶飯,的確如此。一個小孩吃飯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幾個小孩一起吃,他們就會爭著吃、搶著吃。是飯菜香嗎?不一定。原因就在於這不僅僅是吃飯,還是一場小小的比賽。小孩子一般都喜愛活動,活動的趣味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對他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小孩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透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比如,小兵不到3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幹”,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慾望。實際上,小孩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家長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家長多種方式的啟發,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麼反應,家長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後的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家長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偏差。
●智力發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家長的指令,但就是不願意按家長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家長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願做。
父母逼幼兒學外語雖用心良苦卻可能事與願違
隨著外語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很多中國父母開始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制定“零歲”學外語計劃,送孩子去雙語幼兒園,從孩子會喊“爸爸”、“媽媽”,就教他“Daddy”、“mummy”……總之,父母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創造學外語的環境,殊不知,他們的良苦用心卻不一定對孩子有利。
美國幼兒園不教外語
據記者瞭解,美國幼兒園一般不教小孩子說外語,他們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學第二種語言是不可思議的。新澤西州黑格斯頓市中心幼兒園的芭芭拉老師告訴記者,英語是幼兒園裡的官方語言,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也都用英語來進行。
由於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幼兒園並不反對孩子回到家裡說母語,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幼兒園只教英語,而且從字母開始。芭芭拉表示,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個過程,幼兒的發音器官不成熟,發音尚處於較幼稚、未定型階段,雖然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新知識,但如果學的是純正的外語還好,如果走了樣,將來改都不好改,反而不利於以後的外語學習。
幼兒園裡一名華裔兒童張多多的父母也說,美國兒童一般都是從十多歲起才正式開始學習外語。美國父母對孩子沒有中國人那種“望子成龍”的思想,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學外語的事情可以慢慢進行。
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啞巴”
此外,過早接觸外語還容易讓孩子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而患上自閉症。
家住曼哈頓的李女士是講廣東話的香港移民,請的保姆是講方言的武漢人,先生是講普通話的北方人,電視裡的動畫片則是純正的美國英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語言環境裡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到後來乾脆什麼都不說,只是終日低頭玩自己的玩具,變得像啞巴一樣。本以為過一段時間會慢慢好起來,誰想今年都6歲了仍是“金口難開”,並拒絕上學。經醫學專家診斷,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無所適從,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症。
紐約州教育廳官員羅漢中近日表示,幾乎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聰明的孩子,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在
教育上也應考慮因人而異。即使對在1—2歲間就具有較強表達能力的“資優兒”,父母也不要過早地強迫他們學外語。
幼兒學外語要有地道的雙語環境語言學家指出,母語學習能力可以轉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種不同的語言上,只要引導得法,又有地道的語言環境,就不會有干擾的情況出現。像美籍華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漢語環境,學校和社會提供了英語環境。
張多多的父母告訴記者,很多中國移民看重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黃香蕉”。所以,他們在家裡一直與多多說漢語,而多多在幼兒園接受的是英語教育。長期堅持的結果是,多多不僅英語流利,用漢語與父母溝通也沒有問題。看到多多有“雙語”的本領,還能到臺上表演背唐詩,幼兒園裡其他孩子的父母非常羨慕。一些義大利裔的父母后悔不已地說:“早知我們也從小教孩子學義大利語了,現在孩子只能說英語,我們不遷就他,他就不與我們交流,想扭轉也來不及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地道的雙語環境,父母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元旦親子活動
一、設計思路:
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親子教育已成為近年來早期教育中的一個焦點,和諧和寬鬆的家庭氛圍已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的今天,家長們都在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但最具有操作性地便是我們創設環境、空間、時間、物件,讓幼兒在親子活動的互動中,培養孩子表達的勇氣和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使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親情得到滿足和溝通,促進孩子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活動中,父母可從觀察孩子的遊戲形式,瞭解其特質,對他們持合理的期望,引發孩子不同的潛能,並能多鼓勵孩子發現新的點子,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珍惜共處的分分秒秒,濃郁的情和愛在其激盪。
結合以上特點,我班策劃了本次慶“六一” 親子游藝活動。
二、活動總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家長感覺到節日的來臨,共同分享節日的歡樂。
2.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用演出的形式,大膽的向大家展現所學的本領。
3.家長有進一步瞭解自己孩子的機會,加深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
三、活動組織者:小一班 教師。
四、活動時間:定於2005年12月3 日 上午:9:00分
五、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話
集體合唱:歡樂頌、新年頌
肖:尊敬的各位家長、各位老師、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新年好!在歡聲笑語中,我們迎來了充滿希望的二○○六年。元旦就要到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下面,讓我們伴隨著優美的舞姿一起走進這歡樂時刻吧!
(二)、家長代表講話
(三)、幼兒節目表演:三句半
(四)親子游戲
1、堆紙杯
堆紙杯,在不倒的情況下並在指定時間內(三十秒),誰最高者就得獎。
2、搶椅子(幼兒遊戲)
3、佔圈(幼兒和家長共同遊戲)
一名家長和孩子為一隊,邀請數對聽音樂 ,音樂停止後誰佔到圈誰贏,每次淘汰一隊,最後一隊為勝利者。
4、投中目標
家長拿紙球,幼兒拿紙框站在前方,家長把紙球投進去,進數目最多者為勝。
5、掌上明珠
要準備好一個乒乓球和一個乒乓球拍。參賽者將乒乓球平放在乒乓球拍上,沿著桌子走。走至終點,球未丟就得獎。桌子豎排三張。參賽者沿桌子繞一圈。
我和孩子在故事的世界裡一起成長
因為兒子開口說話比較晚,為了培養孩子說話交流的能力,我常常用“軒軒的故事”,幫著兒子一問一答回顧一天的活動,而我家兒子也就真當成故事來聽了。每天晚上睡前的最後一個故事便是“軒軒的故事”。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是他自己,故事說的是他自己的事情,於是他常常聽的特別認真,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著我一眨也不眨。而我則在幫助孩子回顧一天生活的過程中,表揚兒子做的好的地方,比如有禮貌,愛勞動,同時也給孩子講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不能亂髮脾氣等,並提出希望。
如果說以上是“原創版軒軒的故事”,那麼還有一種“山寨版軒軒的故事”也是兒子的最愛。
家裡有一本《狼來了》的故事,突然某天晚上兒子就說:媽媽,講軒軒放羊的故事吧!
於是我把放養的孩子變成了軒軒,把小羊變成了懶羊羊,喜羊羊,美羊羊,把大灰狼變成了灰太狼和紅太狼。兒子第一次聽我“山寨”這個故事的時候,那表情簡直是太豐富了,特別是最後“紅太狼和灰太狼向軒軒撲過去,要吃掉軒軒。”的時候,兒子是那麼緊張,眼睛瞪得大大的,那可愛模樣逗得我哈哈大笑。最後我問兒子:“軒軒你還敢說謊嗎?”兒子看著我害怕的直搖頭:“不敢了,不敢了。”
那天之後,我們的“山寨故事”便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山寨”了《小蝌蚪找媽媽》、《匹諾曹的故事》、《小貓釣魚》等等。
孩子的成長世界是一個由許許多多的故事組成的世界,在每晚的睡前時間裡,我和兒子一起分享著成長的故事。一個個的故事用貼近孩子生活和視角的方法,幫助孩子向前邁進一步又一步。
而作為母親的我,在講著《狼來了》這個故事的時候,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不能說謊話”這個道理,而更應關注的是“這個孩子為什麼幾次三番的說謊?”
軒軒的睡前故事,每一個故事中都蘊藏著一個教育的故事,那是對孩子人生路的教育,也是對我“如何為人父母”的教育。
我和孩子在故事的世界裡,一起,成長。
週末的收穫:做“玩伴”
與孩子的交流很少,總找藉口說工作忙,這是不稱職媽媽的表現。想到這裡,兒子的要求一定得滿足。今天下午和兒子一起打乒乓,活動結束後,孩子的文章就是很好對媽媽的教育。正如孫雲曉說的:我們既要做好“醫生”(父母的角色),還要做好“護士”(玩伴),後者的角色我們小時候都是兄弟姐妹所替代的。其實對孩子來說,護理工作很重要。
附兒子的日記:
週末的收穫
今天下午,陽光普照,萬里無雲。我坐在媽媽的電動車上,哼著小調,心情格外舒暢,也十分興奮,因為今天媽媽要帶我到學校打乒乓了。好久不打乒乓了,我的手有點癢了,想痛痛快快地和媽媽殺上幾局。今天我一定要打贏媽媽,我心了默默地想著。
來到了學校的乒乓房,我們開始了乒乓大作戰,規則是打11球,看誰獲勝。我先發球,發了一個同學教我的“超級無敵跺跺球”,第一招跺跺球的奧秘就在發的近,發的快,一下子媽媽就接不住了,敗了一球。我有點沾沾自喜了。第二回合,媽媽發球,她說:“請你瞧一瞧這球。”只見她把球往上一拋,再將板一打,一個“極速奔球”打過來,我連忙用乒乓拍去擋,用手一推,那股力量太大,球飛出界了。媽媽得意地說:“怎麼樣,嚐到我的厲害了吧!”
我說:“這種絕招我也會,看招!”我也學著媽媽剛剛的樣子,也想發個“極速飛奔”,可誰知道。我的力量太大了,“極速飛奔”變成了“緩速高球”,球打的老高老高,但媽媽還是接住了,眼看球快打過來了,我眼疾手快,馬上將豎板換成了橫板,來了一個抽球,打了回去,媽媽更猛,輕輕一擋,球回來了,但我卻沒接住。
接著我還是來個“跺跺球”,但是這一球的力量很均勻,這均勻是一妙計,我已經想好了下面的策略了。固然不出我所料,媽媽上當了,她也用均勻的力量接了這一球,當球飛過來時,我再一次的將豎板換成橫板,用力一扣,媽媽反應超快,接住了這球,這時候飛過來的球速度更快,我馬上學著媽媽的樣子,來個“發抽”,這次總算讓媽媽的板落了個空。我高興的手舞足蹈,還不時地做了幾個鬼臉,痛快極了。……
一會兒11:5,媽媽獲勝。後來,我又和媽媽打了幾局,最終,我還是輸了。
今天的比賽,我學到了許多關於打乒乓技巧的知識,比如發球的招術,接球時手的用力、方向和速度。我再繼續練習,有一天會趕上媽媽,還會超過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