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卓越績效管理學習心得體會

關於卓越績效管理學習心得體會

  企業作為國家政治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企業不僅生產產品、創造效益,而且解決就業、培養人才。企業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斷地完善管理、走向規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企業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全世界的企業都在不斷地發展和改進自己的管理體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滿足產品國際化的要求。

  以前我們談質量,談管理,往往都是片面的,或是孤立的。抓質量只抓終端產品,而不重視過程質量;抓管理只抓裝置生產,而不重視人的管理;抓效益只重企業效益,而不重視環境負擔和社會效益;抓目標只重短期效益,而不重視長期戰略和缺少大局觀。這些管理上的片面性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必將使企業處於被動,甚至會使企業走向滅亡。qeo三標管理體系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給我們建立了企業管理的規範和努力的方向,使我們企業的發展不再是盲人摸象,不再會走向歧路而不知覺。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們的企業已不可能象從前那樣在自己的封閉體系中,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得過且過了。我們的產品必須面對世界各國企業的競爭,雖然在一些行業我們可能有短期的保護,但那只是暫時的.安慰。我們每種產品,每個企業都必將接受競爭的挑戰,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管理模式上與國際接軌,得到國際通用認證體系的承認,我們才有了與別人競爭的資格,才能拿到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從這一點上來說,在我們每個企業推行oeo三標體系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有的人會說,一會兒是qeo三標體系,一會兒又是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不是有點重複,有點多餘,有點煩瑣。答案是否定的,這兩種體系並不衝突。兩種質量管理體系都是從大質量觀出發,qeo體系是一個符合性的標準,也就是最低要求,是國際認證的合格評定標準,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一個成熟性的標準,它引導企業持續改進和創新,不斷完善和趨於成熟,永無止境地追求卓越。所以說,qeo體系達標是讓我們拿到競爭的通行徵,而卓越績效管理是讓我們在競爭中名列前茅,卓越績效模式是優於qeo體系的,但它又必須有qeo體系的內容來支撐。

  qeo三標體系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兩個體系都是系統工程,它們涵蓋了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qeo體系包括質量,職業健康和環境三個國際標準的細則,企業要達到標準的要求,就必須從建設、原料、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每一個細節上把關,做到精細化管理。而卓越績效管理從領導、戰略、顧客和市嘗資源、過程管理、經營結果、測量分析和改進七個方面展開pdca迴圈,它特別強調大質量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社會責任、強調戰略的重要性、強調對結果的評價和改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將使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融合得更緊密,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真正的科學發展觀。

  兩種體系無疑都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的提高,對企業產品的要求肯定也會不斷變化,所以任何體系都不會是固定的死框架,不會一成不變,也不會有絕對完美的體系。我們必須不斷地更新管理體系,以適應社會和人類的需要。所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靈魂就是“改進和創新”,強調實現雙贏。

  任何體系都是死的,只有我們把它用起來,落到實處,體系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真正地造福社會,造福人類。我們在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要真正做到過程管理,將體系中的標準和要求貫徹到每一個細節中,才能使我們的管理見成效,才能達到卓越管理。如果我們只是學學體系,然後埋頭編資料,造檔案,應付稽核,我們就背離了管理的初旨,長期下去,不僅我們的管理模式喪失了作用,我們自己企業也將為此會出慘痛的代價。

  要讓兩種體系良好運轉併發揮作用,僅僅靠企業的自覺和良知是不夠的。三鹿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三鹿曾經得到過各種榮譽,通過了許多體系認證,被各種媒體和名人大肆宣傳,還是全國馳名商標,老百姓對其產品高度信任,其結果卻是讓數十萬兒童受害。由此可見,一種認證體系若沒有有效的監督體制和制裁措施,其危害比沒有這種體系更大數倍。我們可以設想,一種三無產品或是名氣不大的產品,我們使用它必定是小心謹慎的,一旦有不好的影響我們必棄之不用,而一種馳名產品,我們用它毫無防範心理,即使有了壞結果我們也寧願從其它方面找原因,這種危害日積月累,就會釀成三鹿事件一樣的彌天大禍。所以,要讓oeo三標體系和卓越績效模式這兩種體系發揮其作用和長處,我們必須在立法和監督上加強,要對獲得體系認證的企業建立長效監督機制,要用法律來約束體系論證機構,合格企業和產品出了事,認證機構要負連帶責任。這樣才能避免論證走過場或是用金錢來交易,才能讓體系成為一種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積極因素。

  兩種體系是社會和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全社會和人類的一種需求,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規則,我們每個企業必須要遵守這種規則,並不斷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