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建築認知實習報告範文
城市與建築認知實習報告範文
學習城市規劃這個專業已經兩年,但是對於城市與建築的概念還是侷限於書本和身邊事物。城市與建築認知實習給予了我們一個“走出去”的機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市與建築認知實習報告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城市規劃展覽館
可以說,要了解一個城市的規劃,首先要參觀當地的城市規劃展覽館。
1.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
時間:7月1日地點:南京
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位於玄武門22號。整個建築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層。
一層是序廳,主要是接待處、規劃公示廳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前身是江蘇展覽館。當時所謂的對外開放只是用於市政間交流,並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市民參與。2012年新的《城鄉規劃法》明確提出了公眾參與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公示廳也可以說是新政策的一種反映。
二層是城市規劃廳、建設成就廳、歷史廳以及南京全景沙盤模型。整個展區從歷史和整體出發,使人對南京的歷史風貌、整體規劃建設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識。沙盤利用影片、燈光等效果介紹了南京的空間佈局、交通組織與標誌建築等內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層是南京分割槽規劃展示廳以及3d環幕影院,分別展示了鼓樓、玄武、白下等13個區縣的規劃。
整個建築大方簡潔,外表面的石門與玻璃幕牆對比。
其區位條件也比較優越,它位於中央路口,接近地鐵通道,便於組織交通;毗鄰玄武湖、玄武飯店、明城牆等,離市區比較近。
但是我們發現整個展館儘管是免費參觀,來者卻寥寥無幾。
2.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
時間:7月6日地點:上海
上海城市規劃館位於上海黃浦區,位於人民廣場附近,周圍有一系列的商業與服務性高層建築,交通組織便捷,靠近地鐵站,並且離上海的外灘也不遠。整個展示館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670平方米,建築高度43.3米,展館大樓主體造型從中國傳統的城門形態中獲得設計靈感,以中心對稱的結構圖式巧妙地呼應著中國傳統的美學思維,與現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築上體現出和諧美感,頂部寓意著盛開的上海市花——白玉蘭,網路狀的結構讓建築與藍天、白雲融為一體。
展館分為地下一層以及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為上海1930風情街一層大堂為序廳,展示了外灘濱水區城市設計方案模型(用於方案意見徵詢)以及陸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藝術模型。在一層與二層之間有一個夾層,為歷史文化名城廳,憑藉影視、大型模擬書本、展板、模型等整體重現了老上海的滄桑歲月。二層為臨時展廳,此時作為2012年上海世博會規劃方案展,詳細的展示了其場址規劃設計方案、歷史保護建築與保留建築方案、道路與公共配套設施規劃控制圖等等,並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場館建成後的效果。三層為總體規劃一廳,以上海核心區域城市主體模型為中心分佈城市總體規劃展區、世界之窗展區、浦東新區展區、縣區展區、以及在國內最先進的360度環幕虛擬演示廳。四層為總體規劃二廳,重點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設規劃,涉及交通、環保、綠化、房產、旅遊等內容。五層是服務休閒空間。
儘管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實行收費制度,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來參觀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和南京嘗試規劃展覽館的門可羅雀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不得不值得的我們深思。毋庸置疑,兩者的區位優勢比較接近,但是上海展覽館的科技應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應、網路系統化宣傳更加貼近了普通大眾的認知水平。
二、博物館與紀念性建築
1.蘇州博物館
時間:7月5日地點:蘇州
蘇州博物館新館(下面簡稱蘇博)位於蘇州市東北街,忠王府西側,與拙政園只有一牆之隔。
面積有8000多平方米,與拙政園、忠王府的佈局一致,分中、東、西三部分。中部為入口、大廳和花園;西部為展廳;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服務行政空間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內部共分地下一層、地上2層。
蘇博是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設計理念是“中而新,蘇而新”。但是筆者參觀後卻發現蘇博的貝氏風格要遠遠大於蘇州傳統風味,,整個建築運用了貝氏常用的幾何體,充滿現代感。館內基本上是現代的風格,功能分割槽明確,交通導向性好。屋頂體現了貝氏“讓光線來做設計”的名言。鋼結構和木作斜向撐起的屋頂透光使光線斜射進來,既利於補光,又不會損壞藏品;橫條長天窗使自然光線打在地上和牆上,充滿了光影的虛實感;西部展館樓梯的黑色大理石幕牆採用凹槽使水按流線下落,水譚上映著屋頂漏下的陽光,波光粼粼。在細節處理方面,在樓梯的臺階橫向兩側,可以看到微微翹起的部分,有幾分模仿傳統屋頂瓦楞的感覺。
雖然,蘇博借鑑了園林的粉黛外牆和疊山理水,但是線條卻略有生硬。中庭中雖有園林林曲水遊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體量略顯遺憾。中庭的片假山沒有采用傳統的太湖石,而給人一種遠處山體連綿質感,但是這種感覺卻經不起距離的推敲似乎只能遠觀而已,走近卻失去味道。
據瞭解,蘇博選址時因建館要拆除周邊的一些古建,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而過高的造價又使其備受爭議。在拙政園等一片古建中選址要想不對原物毀損實屬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圍融為一體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更好的保護歷史遺蹟,如何使新生的建築和周邊互生互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雨花臺
時間:7月2日地點:南京
雨花臺位於南京中華門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園,也是紀念性的風景名勝區。全區分為中心紀念區、名勝古蹟區、雨花石文化區、生態密林區、雨花茶文化區、遊樂活動區6個區,其中以中心紀念區為佈局中心,其他5個區環繞四周。我們參觀的主要為中心紀念區。紀念區交通流線人車分流,外圍一圈是車行道,同時也是和其他幾個區的分隔線。進入區內則為步行路線,保證區內肅穆靜謐的環境需求。區內的佈局存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中軸線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築,由南至北分別是忠魂亭、紀念堂和紀念碑,這條中軸線還貫穿了南北大門,成為了整個景區的主軸線。三座主體建築依山而建,順應地形,高起的紀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對景,紀念堂前後的廣場簡單而大氣,具有紀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體建築雖然採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紀念館屋頂選用中國傳統的廡殿頂,但是並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築體型上是採用了簡單的幾何體塊,如紀念館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為立方體塊,而紀念碑為巨型的長方體塊,而建築也選擇了簡單的淺灰磚石。越是簡單的東西,其實越能表現出豐富的紀念意味。
在紀念性建築設計中,樹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樹木和水給人寧靜之感,更能讓人思考生命與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徵集方案中,獲得第二名的英國david chipperfielc設計的方案中個地面部分全是有樹木和水面構成,只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體部分中。
在整個紀念區中,從大部分的遊覽者身上看,紀念區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紀念和震撼效果。個人認為,就現在而言,過於誇大建築的體量和過於明顯的彰顯紀念意義反而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忽視感與迴避感。
三、傳統居住遊憩空間
1.園林——拙政園
時間:7月5日地點:蘇州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佔地5.2公頃。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後的園林博物館。園林佈局以水為主,環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構成。東部佈局則以平岡草地為主,並配以山池亭閣,視野相對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