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眾多的人口同步測試題答案參考

初中地理眾多的人口同步測試題答案參考

  5分鐘訓練(預習類訓練,可用於課前)

  1.“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陝甘”是指哪幾個省?

  兩湖:_____________,兩廣:_____________,兩河:_____________,

  兩山:_____________,五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寧:_____________,青陝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歌謠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簡單的方法記住相似的省區。

  答案:湖南、湖北 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 河南、河北 山西、山東 江蘇、江西、黑龍江、新疆、浙江 遼寧、寧夏 青海、陝西、甘肅

  2.我國人口總數佔世界人口總數的_____________以上,居世界第_____________位。

  思路解析:我國人口2002年統計的數字為13.14億,世界總人口為62.15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們常常形象地說:地球上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箇中國人。

  答案:1/5 一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世界人口數量居前三位的國家是( )

  A.中國、印度、美國 B.中國、美國、俄羅斯

  C.中國、日本、美國 D.中國、日本、巴西

  思路解析: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2000年)有:中國12.95億,印度10.14億,美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日本、俄羅斯、奈及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

  答案:A

  2.以黑龍江的_____________市到雲南省的_____________一線,作為我國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分界線。東部地區人口_____________,西部地區人口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從我國人口密度圖上可以看出,人口分佈不均勻。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的一些省區的人口密度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東西之間大致以黑河到騰衝作為劃分的界線。

  答案:黑河 騰衝 稠密 稀疏

  3.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實行計劃生育,控制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思路解析: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落實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並且努力提高全國人民的基本素質,控制人口的數量。

  答案:人口數量 人口素質

  4.(1)根據表1-2提供的人口資料,畫出我國1950—2000年人口增長曲線圖。

  表1-2 1950—2000年我國人口增長表

  年份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人口數(億) 5.5 6.1 6.6 7.2 8.2 9.2 9.8 10.5 11.3 12.1 12.95

  注:表中各年人口數包括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數字。

  圖1-5 1950—2000年我國人口的增長

  (2)我國堅決落實計劃生育國策取得了很大成績,人口增長速度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根據所給的資料和資料進行曲線圖的繪製,是地理學應該掌握的基本繪圖方法之一。在繪製人口增長曲線圖的時候應該注意橫縱座標,橫座標表示年份,縱座標表示人口數量(單位:億),從橫座標找到相應的年份對應縱座標相應的人口數就可以繪製出基本點位,將所繪製的點位連成曲線則成人口增長曲線。

  答案:(1)(略)

  (2)慢

  快樂時光

  地球是什麼形狀

  老師:“同學們,地球是什麼形狀?”

  學生:“地球是圓的。”

  老師:“威利,你怎麼知道地球是圓的呢?”

  威利:“好吧,那就說是方的好了。我爸爸媽媽說過,學生同老師爭執是很不禮貌的。”

  30分鐘訓練(鞏固類訓練,可用於課後)

  1.模擬填寫人口普查表。

  表1-3

  姓名 性別 民族

  曾用名 籍貫

  出生日期 文化程度 政治面目

  家庭住址

  思路解析:每次進行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都會對人口的基本情況進行核實和登記,而普查的基本內容包括表中的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填寫。

  答案:略。

  2.我國人口分佈的特點是( )

  A. 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 B.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C. 黑河—騰衝一線以西人口多 D.西部人口多,東部人口少

  思路解析:我國人口分佈很不均衡,總體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而東部和西部的劃分界線是位於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衝。就南方和北方地區而言,人口分佈界線不很明顯。

  答案:B

  3.關於我國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城市人口多、農村人口少

  B.人多,勞動力充足,所以人越多越好

  C.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總數迅速減少

  D.人口增長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環境相協調

  思路解析:我國13億人口中多數分佈在農村,所以A選項表述不對。人口多的確有勞動力充足的優勢,但是人口多,消費量大,產生的廢棄物也多,同時帶來就業等問題,所以並非人口越多越好,人口的增長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但是由於基數比較大,人口總數並沒有減少,而是增長比較緩慢。

  答案:D

  4.關於我國人口方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人口密度低於世界平均人口密度 B.應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C. 人口總數的增長已經停止 D.人口開始從城市向農村遷移

  思路解析: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所以A項表述有誤。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到1999年的0.88%,全國減少出生人口2.5億,但是因為基數大,人口增長並沒有停止,而是減緩了增長的速度,並且由於經濟的發展和需要,更多的`人向城市湧入,城市人口開始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福利待遇的提高,人均壽命也在增長,所以應該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答案:B

  5.改革開放後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是( )

  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B.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D.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思路解析:改革開放以後,大大提高了衛生條件、醫療水平,所以死亡率降低了。再加上實行了人口政策,人口出生率降低。

  答案:C

  6.有關人口與經濟,正確的敘述是( )

  A.我國人口眾多,對於發展我國經濟百害無益

  B.我國眾多的人口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使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均名列世界前列

  C.孩子過多,只會給家庭經濟帶來困難,不會給國家的經濟發展增加負擔

  D.我國人民每年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有較大一部分都消耗於每年新增加人口的需求上

  思路解析:人力資源是寶貴的,人口的數量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口眾多,要維持人的生存條件和勞動能力,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所以人口眾多對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使得我國各項經濟指標的人均數值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答案:D

  7.讀圖1-6,完成下列問題。

  圖1-6

  (1)圖中反映我國很多自然資源的總量____________,但人均佔有量卻____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

  (2)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國的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勢必____________。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____________。

  (3)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經濟發展、環境條件相互適應,必須把____________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思路解析:從圖中反映的四個方面可以看出,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人均數量位次卻不高。而且隨著人口的繼續增長,這種趨勢還會下降,最終導致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所以,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答案:(1)居世界前列 不高 人口數量太大

  (2)還會繼續減少 持續增長

  (3)計劃生育

  8.人口數量過多,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請舉2—3例說明。

  思路解析:同學們在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的感觸:就業升學的競爭壓力增加;每年春節前後的春運高潮,車站擁擠的人群;很多城市住房的緊張、交通擁堵;等等。儘量結合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說明人口數量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

  答案:略(提示:人均教育經費少,學校設施落後;交通緊張,如每年春節前後的春運高潮;住房緊張;生態環境得不到很好保護,如旅遊點人多,難以管理。這樣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所創造的財富,有一部分消耗於每年新增的人口。)

  9.(山東即墨一模,31)讀圖1-7,完成下列問題

  圖1-7

  (1)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____________。而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國際上,習慣地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____________”。原因是發達國家大部分位於____________,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____________以及北半球的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略)

  答案:(1)80% 2% 經濟發展落後

  (2)南北對話 北半球 南半球 南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