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幾何專項複習題目及答案

立體幾何專項複習題目及答案

  習題課

  【課時目標】 1.能熟練應用直線、平面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及性質進行有關的證明.2.進一步體會化歸思想在證明中的應用.

  a、b、c表示直線,α、β、γ表示平面.

  位置

  關係判定定理

  (符號語言)性質定理

  (符號語言)

  直線與平面平行a∥b且__________?a∥αa∥α,________________?a∥b

  平面與平面平行a∥α,b∥α,且________________?α∥βα∥β,________________?a∥b

  直線與平面垂直l⊥a,l⊥b,且____________?l⊥αa⊥α,b⊥α?____

  平面與平面垂直a⊥α,____?α⊥βα⊥β,α∩β=a,

  __________?b⊥β

  一、填空題

  1.不同直線m、n和不同平面α、β.給出下列命題:

  ①α∥βm?α?m∥β; ②m∥nm∥β?n∥β;

  ③m?αn?β?m,n異面; ④α⊥βm∥α?m⊥β.

  其中假命題的個數為________.

  2.下列命題中:(1)平行於同一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2)平行於同一平面的兩個平面平行;(3)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4)垂直於同一平面的兩直線平行.其中正確命題的為________.

  3.若a、b表示直線,α表示平面,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有________個.

  ①a⊥α,b∥α?a⊥b;②a⊥α,a⊥b?b∥α;③a∥α,a⊥b?b⊥α.

  4.過平面外一點P:①存在無數條直線與平面α平行;②存在無數條直線與平面α垂直;③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平面α平行;④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平面α垂直,其中真命題的個數是________.

  5.如圖所示,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P在側面BCC1B1及其邊界上運動,並且總是保持AP⊥BD1,則動點P的軌跡是________.

  6.設a,b為兩條直線,α,β為兩個平面,下列四個命題中,正確的命題是________.

  ①若a,b與α所成的角相等,則a∥b;

  ②若a∥α,b∥β,α∥β,則a∥b;

  ③若a?α,b?β,a∥b,則α∥β;

  ④若a⊥α,b⊥β,α⊥β,則a⊥b.

  7.三稜錐D-ABC的三個側面分別與底面全等,且AB=AC=3,BC=2,則二面角A-BC-D的大小為______.

  8.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那麼,稱此直線與平面構成一個“正交線面對”,在一個正方體中,由兩個頂點確定的直線與含有四個頂點的平面構成的“正交線面對”的個數是________.

  9.如圖所示,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P為BD1的中點,則△PAC在該正方體各個面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填序號)

  二、解答題

  10.如圖所示,△ABC為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點,求證:

  (1)DE=DA;

  (2)平面BDM⊥平面ECA;

  (3)平面DEA⊥平面ECA.

  11.如圖,稜柱ABC-A1B1C1的側面BCC1B1是菱形,B1C⊥A1B.

  (1)證明:平面AB1C⊥平面A1BC1;

  (2)設D是A1C1上的點且A1B∥平面B1CD,求A1DDC1的值.

  能力提升

  12.四稜錐P—ABCD的頂點P在底面ABCD中的投影恰好是A,其三檢視如圖:

  (1)根據圖中的資訊,在四稜錐P—ABCD的側面、底面和稜中,請把符合要求的結論填寫在空格處(每空只要求填一種):

  ①一對互相垂直的異面直線________;

  ②一對互相垂直的平面________;

  ③一對互相垂直的直線和平面________;

  (2)四稜錐P—ABCD的表面積為________.(稜錐的表面積等於稜錐各面的面積之和)

  13.如圖,在多面體ABCDEF中,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2EF,EF∥AB,EF⊥FB,BF=FC,H為BC的中點.

  (1)求證:FH∥平面EDB;

  (2)求證:AC⊥平面EDB.

  轉化思想是證明線面平行與垂直的主要思路,其關係為

  即利用線線平行(垂直),證明線面平行(垂直)或證明面面平行(垂直);反過來,又利用面面平行(垂直),證明線面平行(垂直)或證明線線平行(垂直),甚至平行與垂直之間的轉化.這樣,來來往往,就如同運用“四渡赤水”的戰略戰術,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目的.

  習題課 答案

  知識梳理

  位置

  關係判定定理

  (符號語言)性質定理

  (符號語言)

  直線與平面平行a∥b且a?α,b?α?a∥αa∥α,a?β,α∩β=b?a∥b

  平面與平面平行a∥α,b∥α,且a?β,b?β,a∩b=P?α∥βα∥β,α∩γ=a,β∩γ=b?a∥b

  直線與平面垂直l⊥a,l⊥b,且a?α,b?α,a∩b=P?l⊥αa⊥α,b⊥α?a∥b

  平面與平面垂直a⊥α,a?β?α⊥βα⊥β,α∩β=a,b⊥a,b?α?b⊥β

  作業設計

  1.3

  解析 命題①正確,面面平行的性質;命題②不正確,也可能n?β;命題③不正確,如果m、n有一條是α、β的交線,則m、n共面;命題④不正確,m與β的關係不確定.

  2.2

  解析 (2)和(4)對.

  3.1

  解析 ①正確.

  4.2

  解析 ①④正確.

  5.線段B1C

  解析 連結AC,AB1,B1C,

  ∵BD⊥AC,AC⊥DD1,

  BD∩DD1=D,

  ∴AC⊥面BDD1,

  ∴AC⊥BD1,

  同理可證BD1⊥B1C,

  ∴BD1⊥面AB1C.

  ∴P∈B1C時,始終AP⊥BD1.

  6.④

  7.90°

  解析

  由題意畫出圖形,資料如圖,取BC的中點E,

  連結AE、DE,易知∠AED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

  可求得AE=DE=2,由此得AE2+DE2=AD2.

  故∠AED=90°.

  8.36

  解析 正方體的一條稜長對應著2個“正交線面對”,12條稜長共對應著24個“正交線面對”;正方體的一條面對角線對應著1個“正交線面對”,12條面對角線對應著12個“正交線面對”,共有36個.

  9.①④

  10.證明 (1)如圖所示,

  取EC的中點F,連結DF,∵EC⊥平面ABC,

  ∴EC⊥BC,又由已知得DF∥BC,

  ∴DF⊥EC.

  在Rt△EFD和Rt△DBA中,

  ∵EF=12EC=BD,

  FD=BC=AB,

  ∴Rt△EFD≌Rt△DBA,

  故ED=DA.

  (2)取CA的中點N,連結MN、BN,

  則MN?12EC,

  ∴MN∥BD,∴N在平面BDM內,

  ∵EC⊥平面ABC,∴EC⊥BN.又CA⊥BN,

  ∴BN⊥平面ECA,BN?平面MNBD,

  ∴平面MNBD⊥平面ECA.

  即平面BDM⊥平面ECA.

  (3)∵BD?12EC,MN?12EC,

  ∴BD?MN,

  ∴MNBD為平行四邊形,

  ∴DM∥BN,∵BN⊥平面ECA,

  ∴DM⊥平面ECA,又DM?平面DEA,

  ∴平面DEA⊥平面ECA.

  11.(1)證明 因為側面BCC1B1是菱形,

  所以B1C⊥BC1.

  又B1C⊥A1B,

  且A1B∩BC1=B,

  所以B1C⊥平面A1BC1.

  又B1C?平面AB1C,

  所以平面AB1C⊥平面A1BC1.

  (2)解 設BC1交B1C於點E,連結DE,則DE是平面A1BC1與平面B1CD的交線.

  因為A1B∥平面B1CD,所以A1B∥DE.

  又E是BC1的中點,所以D為A1C1的中點,

  即A1DDC1=1.

  12.(1)①PA⊥BC(或PA⊥CD或AB⊥PD)

  ②平面PAB⊥平面ABCD(或平面PAD⊥平面ABCD或平面PAB⊥平面PAD或平面PCD⊥平面PAD或平面PBC⊥平面PAB)

  ③PA⊥平面ABCD(或AB⊥平面PAD或CD⊥平面PAD或AD⊥平面PAB或BC⊥平面PAB)

  (2)2a2+2a2

  解析 (2)依題意:正方形的面積是a2,

  S△PAB=S△PAD=12a2.

  又PB=PD=2a,∴S△PBC=S△PCD=22a2.

  所以四稜錐P—ABCD的表面積是

  S=2a2+2a2.

  13.

  (1)證明 如圖,設AC與BD交於點G,則G為AC的中點.連結EG,GH,由於H為BC的中點,

  故GH?12AB.

  又EF?12AB,∴EF?GH.

  ∴四邊形EFHG為平行四邊形.

  ∴EG∥FH.

  而EG?平面EDB,FH?平面EDB,

  ∴FH∥平面EDB.

  (2)證明 由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

  得AB⊥BC.

  又EF∥AB,∴EF⊥BC.

  而EF⊥FB,∴EF⊥平面BFC.

  ∴EF⊥FH.

  ∴AB⊥FH.

  又BF=FC,H為BC的中點,∴FH⊥BC.

  ∴FH⊥平面ABCD.∴FH⊥AC.

  又FH∥EG,∴AC⊥EG.

  又AC⊥BD,EG∩BD=G,

  ∴AC⊥平面EDB.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