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屬於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

  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對各學科提出的各個校本課程,進行了認真的評議,全面分析了學校現有資源,討論後確定我校校本課程的設定框架: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基礎上,框定我校校本課程分為四大類: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主要從學生髮展的角度、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發展三個方面進評定,確定本學年的校本課程。

  一、課程設定:

  1、人文類:

  (1)時事開講。

  (2)生活中的經濟學。

  (3)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4)花卉與生活。

  2、科學類:

  (1)身邊的化學。

  (2)航天科技。

  3、藝術類:

  樂器、聲樂、素描、動漫、硬筆書法、立體構成、服裝設計、裝飾畫、絹花製作、風景畫。

  4、體育類:籃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課程綱要編寫要求:

  1、課程名稱:(包括適合年級)。

  2、主持教師:(待定)。

  3、課程型別:(說明是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等)。

  4、課時量:說明總課時量及課時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課程具體設計:

  (1)課程目標:逐點陳述目標,要全面而具體。

  (2)課程內容:知識內容、活動形式等相關方案;具體的組織等。

  (3)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如學習方式與活動安排、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等。

  (4)課程評價:評價的標準。注意:要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如過程評價、評價角度要多元化。說明學分值計算方法。

  (5)環境條件:(硬環境:需要學校提供裝置、場地、資金等;軟環境:工作量的計算、教學的評價等。)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2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是相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實施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根據實驗中學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此方案。

  一、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2、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二、基本理念

  1、學生是校本課程的主體。一方面學生是課程開發的依據;另一方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創造課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課程內容的範圍。

  3、課程是學生透過反思性、創生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反思和創造的環境、物件。

  4、校本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本,旨在改變學生的單一學習方式。

  5、教師和學生不是校本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校本課程的創生者。

  三、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必修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可能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與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願,報名後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做出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四、教學形式

  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打破課堂教學固有的模式,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上擬採用以下形式:

  1、個體式。如書法、計算機、剪紙、舞蹈、音樂、美術、體育專案訓練、棋類等。

  2、集體活動式。如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體育競賽、藝體節、科技創新大賽等。

  3、團隊式。如合唱、舞蹈、球類選項、學科競賽等。

  五、課時安排

  校本課程每大周5課時,安排在下午3、4節公共自習課上。

  六、教學內容及目標

  我校實施校本課程,要遵從我校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構建學校豐富的課程體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構建學校教育人性化、個性化的課程,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七、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的評選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透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小組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載入學生成長檔案。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

  料。

  (4)教務處透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八、師資培訓

  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是承擔校本課程的主體,依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結合各地的教研情況,目前師資培訓應採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回校後積極輻射。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專家,對我校教師進行培訓。

  3、老帶新——透過名師帶教,“一幫一”結對互助,培養青年教師。

4、自學——透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讓教師自主學習,以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九、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校本課程的基礎。任課教師要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務實鑽研學習,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資助教材的刊印,透過實踐,反饋調節,最後形成有特色的褡褳學校校本課程教材。教師開發教材,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調查收集學生現階段的發展基礎和差異。掌握學生現有知識、技能素質的水平,收集適應技能高低和知識多寡不同的各種活動材料,為課程選材的提供依據。

  2、提供反饋資料,特別是向學生指出學習中的差錯並分析原因的反饋材料,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出課程學習中的難點。

  3、組織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

  4、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教師要不斷地提高透過自我總結和積極借鑑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習風格的能力。

  5、發揮網路資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資源,促進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在我看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是學校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學校領導和教師應該繼續努力,積極投身於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開拓、去創新,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篇章,開發學生的潛力,使他們能夠找到最優秀的自己。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3

  為了讓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讓所有學生的素質與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與培養,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我校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我校辦學特色特點,進一步整合最佳化校本課程,不斷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特草擬本方案。

  一、校本課程委員會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z

  副組長:z

  組 員:z

  執行辦公室主任:z

  二、校本課程的具體目標

  1.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促使每個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2. 熱愛生活,學會交往,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3. 培養社會精英人才。

  三、校本課程類別:

  1、 文化類(中國文化、紅樓夢賞析、法語入門、日語入門、德語入門、英語語言文化類、……)

  2、科學類 (學科競賽、電腦類、理科學科拓展、 ……)

  3、社會類 (文科學科拓展、 ……)

  4、德育類 (心理、衛生、 ……)

  5、藝體類

  6、實踐類 (烹飪、插花、編織、陶藝、汽車、……,)

  7、特色類 (航空航天俱樂部、生命科學及宇宙興趣俱樂部、科技創新俱樂部、領導力課程、……)

  四、實施步驟

  1、 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提供校本課程類別,學校全體教師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申報。要求全體老師人人參與校本課程 的開發,選題不限於本專業領域,一旦選定則不隨意變動,應著力於持續、深入、豐富、完善課程,力爭三年左右能形成成熟的校本課程,教師成長為所選領域的專家。原則上合作專案原則上不超過三人,擬定校本課程開發簡案。(學期末)

  2、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協調整合課程人員安排,審議上報的校本課程開發簡案。(學期末)

  3、校本開發人員開始選定或編輯教材、撰寫課程計劃,設計學生活動材料等,學校對部分特色課程組織人員培訓。(假期)

  4、審議通過後的校本課程專案將全部放到校園網,在規定時間內學生透過校園網選課系統自由選擇,每位學生限選一門,先選先得。除某些特殊課程外,原則上須有20人以上方可成班。(開學第一週)

  5、校園網上公佈最後成班的校本課程開設安排,包括時間、地點、學生姓名等。(開學第二週)

  6、校本課程開始上課(開學第三週)。

  五:管理制度:

  (一)教師

  1、開學前準備好教材、制定好教學計劃。

  2、做好學生考勤,並將遲到、請假、缺席的學生名單當天反饋給年級主任,年級主任於第二天反饋給相應的班主任。

  3、做好學生考核工作,在校本課程結束後把學生考勤登記冊、學生成績冊、學習成果、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照片交到教務處歸檔。

  4、一學期校本課程結束後,教師應上交教材和教學小結。

  (二)學生

  1、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願選擇學校課程,在開學第一週登陸學校網站“校本課程選報系統”選擇。

  2、不得隨意缺課,如無故缺席1次或因故缺席3次不得參加該課程考核。

  3、達到出勤率的要求、參加該課程的考查合格可獲得該課程所發證書,成績按合格、不合格記錄歸檔。

  六、評價

  1、每學期校本課程結束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透過日常教學檢查、問卷調查、學生學習成果以及教師撰寫的相關論文來對教師進行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評選表彰獎勵。(學期末)

  2、學校鼓勵優秀校本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講義,在專家指導下形成校本教材。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4

  中學新課程校本教研實施方案提要:提升全組教師的理論水平。鼓勵並組織本學科組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教改,確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課題,組織全組成員學習新理念,不斷總結教學成果。

  一、原則和依據

  1、組織管理的發展性原則

  以可持續性發展為根本,提升學校整體和個人的競爭潛力。各項制度的制定圍繞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並針對階段工作重點,體現動態化的目標管理思想。

  2、研究方法的實證性原則

  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研究內容以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主。鼓勵教師透過有效的調查、分析、研究、探索與實踐。

  3、研究目標的效率性原則

  校內各級單位樹立“半成品”的引導和服務意識,採取各項有效措施,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的探索與研究,克服形式主義,以提升個人專業素養,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教學效率為目的。

  4、研究過程的學科性原則

  以“課改”為指導,“課標”為依據,加強對教師研究過程的專業性指導,強化研究的學科性意識。

  二、組織和管理

  學校實行“校長領導下的教務處——學科教研組——教師個人”三級教研組織網路。

  1、校本教研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職責:

  ①制定學校校本教研的總體規劃。

  ②領導小組必須深入校本教研第一線,每人參與1—2項校本教研活動。

  ③為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軟、硬體環境。

  ④適時聘請有經驗的老師來校指導校本教研工作,舉薦教師參加相關的教學研討會。

  2、校本教研工作小組

  組長:

  副組長:(各年級主管領導)

  成員: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

  職責:

  ①制定學校校本教研的工作計劃,指導各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

  ②收集、整理學校校本教研的各種資料,總結校本教研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校本教研領導小組”提出建議。

  ③定期完成對教研組、教師個人的評價。

  ④向領導小組推薦優秀教研工作者人選。

  學校的教研部門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協同相關部門,結合學校發展規劃,針對個人階段性教學中普遍問題,制定近期和遠期的研究目標,並做好各項具體實施方案。努力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專業支援,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確定每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相關措施並具體落實。

  教師個人將參與校本教研作為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反思和發現解決策略。

  三、相關的規章制度

  1、校級管理層面

  (1)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負責人

  ①提供開展教研活動的經費、時間、場所、硬體支援。

  ②為教師提供相關的培訓機會,幫助教師獲得專業性指導。

  ③確保積極參與研究的教師有優先外出學習的機會。

  ④在各項教師評價標準中,要增加教學研究成果考評的權益。

  (2)學校教務處研究本校的教學現狀,向校長,分管業務的副校長提供教學導向性意見,總結,推廣好的教法與經驗,制定學校教研製度,並逐步落實。

  (3)負責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強對學校教師的教學研究的指導與管理,組織各教研組教研成果的彙總、統計工作,檢查教研工作的落實、進展情況和交流情況。

  2、教研組層面

  (1)學期初組織教師學習本學校課程標準,明確本學期課程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重難點及相關策略;討論並確定各年級教學要求,組織教師根據個人特長和任教班級情況,制定個人學期教學計劃。

  (2)根據教學實際,圍繞學校實際確定教研組和個人每學期的教研任務,做好組內職責分工、任務佈置工作,有計劃地開展研究與交流彙報。

  (3)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研究、公開展示課,及時總結、反思、交流、推廣教學經驗,加強與校外教學教研的溝通和交流。

  (4)教研活動每兩週開展一次。做到有依據、有主題、有記錄、有措施、有成果。

  (5)提升全組教師的理論水平。鼓勵並組織本學科組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教改,確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課題,組織全組成員學習新理念,不斷總結教學成果,推廣教學新經驗。

  (6)每次教學檢測後,及時召開各年級組的質量分析會,並針對薄弱教師,或薄弱學科,或薄弱班級進行跟蹤聽課,進行專題分析。組織好新老教師的結對指導和同伴互助。

  (7)注意積累資料和總結經驗。建立本學科的課程資源庫。每學期要向學校提交一定數量的教研成果。

  (8)協助學校科研部門檢查科研任務的落實情況,期末做好工作總結,並定期向學校行政領導和教師彙報工作。

  (9)鼓勵每位教師每學期提出一項教改建議。

  3、教師個人層面

  (1)制定學期教學計劃(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個性化)及個人本學期

  中學新課程校本教研實施方案提要:提升全組教師的理論水平。鼓勵並組織本學科組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教改,確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課題,組織全組成員學習新理念,不斷總結教學成果

  所重點關注的教學問題、研究任務。認真完成教研組佈置的各項教研任務。

  (2)學期初,教師自我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教研部門的協助下根據教學問題擬定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每位教師在整體把握、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制訂問題研究明細表,確保問題研究在教學行動中實現。

  (3)認真參加校內各項教研活動,態度端正,在教研組討論時要認真準備,積極發言。無故不參加教研活動者,按曠課一節處理。各科室人員及實驗員要參加相應學科的教研活動。

  (4)認真參與課堂觀察。教師校內聽課、評課每學期不少於10節,學校建立課堂跟蹤制度。

  (5)教師每學期至少完成以下成果中的兩項:

  ①一篇教研論文。

  ②一本教育教學理論著作的手寫筆記。

  ③一份教育敘事或案例。

  ④組織一次教研組研討活動。

  ⑤一份校級以上展示或獲獎的教案。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5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一七五中學也由課程改革的試點年級進入全面課程改革階段。新的課程改革給本xxx學校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新的舞臺。

  近年來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始終堅持全面育人的方針,以培養現代化人才為目標,以創新教育為方向,形成了“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宗旨。帶領全體教師認真學課程改刻的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師培訓,不斷研究和探索開發校本課程的新路子,特別是在藝術、體育校本課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引領了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為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依據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由學生自主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它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的`靈活程度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願性和靈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校本課程內容

  學校目前安排如下內容作為校本課程:

  1、音樂:聲樂的基本常識 通俗歌曲

  2、體育:籃球技能訓練 校園健美操

  3、美術:版畫 裝飾畫

  四、培養目標

  1、總體目標

  以課程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共同成長。我校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提出了選修課和活動課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

  2、具體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上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煉、多動,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與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願,報名後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興趣等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及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六、課時安排

  音樂每學期6課時。

  籃球每學期8課時。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6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是基於學校的課程資源,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學校的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開發的課程。新課程內容加強了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絡,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自立和科學探究精神。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資源的補充和延伸,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營造一個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個性化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人的培養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學校教育的一個新的支點。我們覺得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生物學科的是一門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自然科學,學生透過對生物學的學習,能夠深入瞭解大自然生命的奧秘,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從新課程改革以來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學的各項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內容的分值佔生物學科總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由此看來,只侷限於現行教材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因此,進行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也是勢在必行了,本課題也就成為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的著眼點。我校生物實驗室條件的完備,校園網路的改善,新農村生態基地和星海湖生態旅遊基地的建立以及當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園林化的工業城市等等,這一切都為本課題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國內外關於本課題的發展趨勢及研究現狀

  《生物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學教學的傳統做法,這些都給校本課程的開發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雖然在一些地區(如山東、江蘇、廣東等)的一些學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經驗和做法。但是由於各種因素制約,校本課程建設仍處於初始探索階段。尤其對高中學校來說,如何在高考升學壓力下,根據學生全面成長的具體需要,建設好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始終是急需解決的實際課題。就我區、我校來看,現在沒有一套適合於我校的生物學校本課程教材。

  二、預設的研究目標和任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任務是開發並撰寫適合我校學生需要、體現辦學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區實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的校本課程教材,並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校本課程教材的撰寫擬以現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與生物學科高考相聯絡,以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和生物學知識為編寫內容,更好地體現“趣味性、探究性、實效性、同步性、開放性、選擇性”的研究目標。擬包括三大模組即:高中生物怎麼學、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一)高中生物怎麼學

  1.透過本專題的探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技巧和方法。

  2.使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迅速提高生物學成績,進一步達到多學科的交叉,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3.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靈活的將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二)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

  透過對高中生物中趣聞趣事的瞭解,讓學生對高中生物中的一些難點、比較抽象的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知;透過本課程也使高中生對自己日常行為不好的方面有所瞭解,並使其積極糾正;也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生物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生物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生物的有用性及其社會價值。

  (三)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1.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本課程透過對課本知識與現實情境的有機整合,開發出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學以致用的生物實驗,實現對學科課程資源的充分挖掘,讓學生在做中學,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本課程擬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透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進行大量資訊的收集、分析、判斷和動手操作,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使知識和技能真正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財富。養成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的精神。

  3.透過本模組的學習對現行教材中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初步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式和實驗設計方法。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用時約兩年半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0月)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1.組建課題小組,做好研究分工,制定實施方案。

  2.確定實驗物件:高二年級11個理科班。

  3.進行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屬於校本課程的問題)再進行彙總、分析、討論制定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框架內容、操作程式。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2月)

  1.調研、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課題前期背景情況調查

  2.對子課題部分內容進行嘗試性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交流—總結

  3.陸續完成子課題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總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0月)

  1.彙集完成本課題的編寫、評價,進行校內成果研討鑑定,根據鑑定意見進行修改、補充、整理出書,課題組完成專門性總結

  2.整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各種資料,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3.召開結題會議,進行課題工作總結,聘請專家評審,修改課題報告

  4.結題材料及研究成果裝訂成冊或書上報

  (二)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組成員

  負責人:陳維強

  成員:耿佔榮、楊玉芳、陳維強、馬桂蘭、吉義東、王永峰、劉春輝、於洋、孟進、寧春曉

  2.課題組成員分工

  陳維強負責課題申報,管理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的全面工作,負責活動內容的記錄、活動過程的拍照、攝像、外出參觀考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事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和後期研究報告。

  陳維強、耿佔榮、楊玉芳負責課題實施方案的策劃、制定,課題實施的組織、管理、協調及研究成果的彙總、上報及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工作,參與校本課程的《高中生物怎麼學》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王永峰、孟進負責學生問卷的設計、調查、統計分析及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參與校本課程的《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於洋、劉春輝、寧春曉負責學生參加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報告、調查及小論文、製作的各種模型的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工作,並參與校本課程中《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吉義東、馬桂蘭負責有關生物實驗和實習考察等實踐的設計、準備、實施及分析,並參與部分校本課程中《趣味生物探究實驗》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三)課題的管理

  本課題由學校領導負責監督指導,課題負責人組織實施,學校負責管理。課題成員分工協作,請專家和有關教研人員指導,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交流經驗、分析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修正。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資料分析法、文獻法、試驗法和走訪參觀。

  1.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透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本課題組透過對學生的進行興趣和需求調查,進行分析,設想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研究思路、操作計劃,進行論證,修定完善,然後按照計劃進行收集有關資料、專家諮詢、調研等準備工作,之後再試編寫--研討—反思--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總結,最後形成成果。

  2.問卷調查法調查物件主要是學生,瞭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瞭解校本課程實施結果,透過調查的資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生物校本課程實施後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情況,為教師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校本課程提供了依據。

  3.資料分析法當前,透過對各階段學生紙筆測驗或調查結果的分析仍然是研究和評價校本課程建設情況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資料分析過程中要注意客觀性和科學性。

  4.文獻法因為我計劃編寫的內容大多數沒有現成的教材可參考,需要透過大量查閱文獻,

  5.試驗法生物校本課程的內容在編寫前後需要反覆的進行試驗,根據試驗反饋的資訊,再進行反覆修改,逐步完善。

  6.走訪參觀透過走訪參觀校外生態基地、種植或養殖專業戶,科研院所等,可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和經驗。

  五、預設的研究結果

  預期本課題研究成果:

  1.彙編成冊的《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試用)》教材。

  2.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3.學生在進行校本活動中的成果:學生參加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報告、調查及小論文、製作的各種模型等。

  4.教師參與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心得和經驗、教學設計、案例論文等冊子及優秀教學課件。

  5.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中期研究報告和後期研究報告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7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校本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將依據國家基礎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了一切學生髮展、為了發展一切學生”的育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及教師的資源,認真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驗。

  一、課程目標

  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使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科學、體驗生活、走向社會,促進學生愛科學、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透過實施校本課程,發展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思維能力,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育觀、課程觀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課程結構,結合本地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1、學生層面

  初步學會如何收集、分析和處理資訊,知道怎樣提出問題、設計方案、並組織實施;會對自然、生活、社會及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嘗試進行生產勞動,體驗勞動和技術實踐過程;會自主地與活動相關的社會部門與個人聯絡,進行表達與交流,並學會自我管理,初步轉變學習方式,體現“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學生形象和“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多元(差異)發展。

  2、教師層面

  透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型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

  3、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路子,建立並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課程的設定模式,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

  二、教學原則

  1.綜合性原則。在活動中,既要對以往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加以綜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綜合;也要關注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以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踐性原則。強調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製作、服務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自主性原則。強調學生自主選擇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實踐和表達結果。教師的指導應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4.開放性原則。強調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在時間安排、主題確定、方法運用、活動操作和成果表達等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生髮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

  5.過程性原則。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表現,關注不斷生成的新的目標和主題,關注實踐活動的方法、態度、體驗、誠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動員全體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2、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制度,以規範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課程開發納入教師業務考核中。

  3、以教研組為單位確定本科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

  4、評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

  5、動員全體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設校本課程。

  6、充分發揮校本研訓的作用,整合各科組教師的特長和優勢共同開發校本課程。

  四、課程結構

  按課程開設的培養目標分為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生活技能類、身心素養類、藝術修養類、資訊科技類、學科競賽類七大類。

  人文素養類:透過人文文化的學習,提升學生人文文化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科學素養類:透過各種科技自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生活技能類:透過生活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學生生活的質量。

  身心素質類:透過體育專案和心理健康輔導,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藝術修養類:透過藝術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增強藝術修養,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

  資訊科技類:透過學習電腦操作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綜合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學科競賽類:以學科競賽來培養學生進取創新精神,科學探索精神。

  五、選課方法

  1、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學校向學生公佈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3、先按正常教學班統計學生選課情況,再根據學生第一、第二志願,學校調整各校本課程科目學習人數,原則上組班不超過50人。

  4、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六、教學評價

  (一)評價原則

  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學校遵循重過程、重應用、重親身體驗、重全員參與原則。

  一要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將評價貫穿於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全過程,重點評價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積極性,評價學生的參與與體會。

  二要注意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根據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實踐體驗、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進行全面評價。

  三要注重評價的激勵性。結合學生的活動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創設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組織與學習環境。

  四要強調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書面材料評價與學生口頭評價、活動展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法。

  (二)評價內容和方式

  1.學生的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透過實踐創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異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2.教師評價

  學校原則上要求全部教師都參與校本課程的實施工作,因此,教師校本課程參與工作作為教師的業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每學期末,學校教務處負責考核,對認真開展教學和指導工作的教師發給一定的課時補貼。對教師工作考核的標準是: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

  (4)教務處透過聽課、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教師考核,記入業務檔案。

  3.對課程的評價

  對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要求主要包括:師生積極參與,主動活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廣泛交往;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設定合適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能與學科課程整合;活動與社會、家庭有機聯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活動氣氛活躍、愉悅;學生樂於表現自己,發表見解;在活動中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

  七、課程管理

  (一)組織機構

  1.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策劃,宏觀調控。

  (二)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負責組織落實、協調、檢查校本課程進行中的事務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機構

  1、教務處

  (1)制定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課時計劃,加強校本課程師資管理,指導各年級組、備課組制定實施計劃。

  (2)落實各班指導學生了解各門學科,並做好學生選課,以便於對全校校本課程進行規劃。

  (3)根據計劃安排校本課程的課時和教學(活動)場所。

  (4)加強對每位教師開設課程的指導與測評,對活動過程進行監控。

  (5)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2.年級組、班主任和上課教師

  (1)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日常管理,協助教務處做好課程的實施、評價認定工作。

  (2)對學生進行活動的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組

  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八、教材建設

  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九、課程保障措施

  學校校本課程領導小組負責校本課程的組織、實施、管理、考核、存檔、教師培訓與考核獎勵等,負責校本課程實施基地的建設、與外界的聯絡和溝通及活動的各種協調工作。

  1、師資隊伍管理。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工作情況是學校對教師進行業務考核、評優評先等的重要條件,工作成績也記入教師業務檔案,根據各教師的實際指導情況計算工作量,並以學期為單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學校教務處設一名專職教師,負責校本課程的整體規劃、常規組織管理與教學工作。

  2、學生檔案管理。學校建立規範的學生活動檔案,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對學生參與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3、課程資源管理。學校重檢視書資料、師資配備與培養、校內活動場所建設、活動基地建設等課程資源的建設。

  4、誠信安全教育。學校在活動開展前,透過班級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專職教師、各職能部門、班主任和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誠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

  5、課程的研究與建設

  對於校本課程的實施,儘管學校以前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經驗,但不規範;儘管學校的有關部門開展了大量社會實踐和社群服務探索工作,但不繫統;絕大多數教師對校本課程實施的準備不是很充分,學校把校本課程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進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別強校本課程的課題研究:如校本課程資源建設的研究、實施策略研究、過程管理的研究、評價與考核的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課程實施實效影響因素的研究、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關係的研究等等。

  十、步驟與措施

  1、準備階段(第1、2周)

  主要任務是啟動校本課程的開發,作好思想、人員、組織、教學的準備工作:

  A、制訂方案、健全制度;

  B、評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

  c、教務處發放校本課程申請表和參考選題;

  D、教師確定校本課程選題,申請表交教務處;

  E、教務處選配校本課程教師;

  f、教師挖掘教材資源,選擇或編寫教材。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第三週起——20xx年6月)

  A、公佈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B、統計學生選課情況,調整各校本課程科目學習人數;

  c、教務處確定校本課程的形式,開課設節:

  D、教師制訂學期計劃,上交教務處檢查;

  E、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f、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研討教材教學策略,提高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G、定期檢查、記錄、測試,反饋實驗情況,對出現問題進行調查與診斷;

  H、教師按學期對教材內容、教材的使用、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評價。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

  A、教師整理好講義和全部實驗材料;

  B、教師寫出校本課程分析報告,進行反思性評價;

  c、教務處發放學生問卷,對教師進行評價。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8

  生物學是一門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近年來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當今世介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都與生物科學的研究有直接的關係。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範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中國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根據新課程改革目標,中學生的生物學習,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學生生活的聯絡,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主動學習精神,必須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生物課程資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初級中學,各種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20xx年,校生物課題《農村初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研究》榮獲得岳陽市一等獎,並報送省教科院參評。這些有利條件為我們實施生物校本課程,提前準備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課程目標

  1、透過參觀調查,關注家鄉的生物資源與環境變遷,產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逐漸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2、透過實踐探究,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基本技能;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參與探究獲取知識的探究性學習方式。

  3、透過給家庭當致富參謀,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把生物知識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提高運用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推動家鄉經濟建設。

  4、使教師在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駕馭新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明顯提高。

  5、使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指導水平明顯提高。

  二、課程內容

  七年級:

  參觀調查

  (一)給校園花木做身份證

  (二)參觀現代農業生產基地

  實踐探究

  (一)無土栽培

  (二)學做園藝師

  (三)吃自己種的蘑菇

  八年級:

  參觀調查

  (一)調查本地魚類資源

  (二)參觀特種養殖專業戶

  實踐探究

  (一)培育綠化苗木

  (二)嫁接

  (三)試種良種

  綜合應用

  致富參謀

  三、實施建議

  (一)建立校本課程資源庫:

  我校生物校本課程修學內容由三個部分構成:必學部分;選學部分;助學部分。所有資料都以資料庫的形式儲存在學校電腦伺服器中,以備師生隨時呼叫,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

  (二)修學內容:

  1、必學部分:是在兩年的生物學習期間,所有學生必須完成的。以後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做適當的增減。

  2、選學部分:資料來源有三個,一是生物教師補充,二是鎮農技術員提供,三是學生在網站上下載。內容同樣要根據形勢,作適當增減。教師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選擇其中的課題開展活動。

  3、助學部分: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要求或家長的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訊與技術支援。

  本套教材是必學部分,共分三個大型別十一個主題,即每個年級設參觀調查和實踐探究,八年級加設綜合應用,主題的實施均以研究性學習形式開展。同類型的主題之間採取梯級開發方式(已在每個主題前註明一、二、三)。

  參觀調查屬於調查類研究性學習,分為兩個梯級:第一級是在教師的示範下,把調查的內容、調查目的、方法與過程(含調查的方法、調查的範圍、調查的時間、調查的路線、調查的過程)、調查結果、結論與建議等全部告訴學生,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調查的方法;第二級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在第一級中學會的方法,合作或獨立完成,達到完全掌握生物科學調查方法的目標。

  實踐探究屬於探究類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梯級:第一級主題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部過程,然後由學生整理探究報告,從中初步學會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第二級主題由教師把活動的主題材料提供給學生,學生再根據材料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案,教師的作用只是幫助學生完善方案,使學生逐漸熟悉科學探究的方法;第三級主題教師僅僅向學生提供部分資料,探究的全過程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使學生能夠完全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主題的梯級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致富參謀是專門針對農村學生而設計的一個大主題。這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項綜合檢驗,它要求運用調查、探究等手段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去,既培養了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又培養了表達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推動了本地經濟建設。

  (三)授課安排:

  注:1、網路資訊收集由電腦教師協助,圖書資訊收集由圖書管理員協助。

  2、可以利用的時間有綜合實踐活動課、勞技課、資訊科技課、生物課,還有學生的假期。教師要根據活動主題的季節特點,靈活安排活動時間。

  (四)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

  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它需要不斷的完善和補充。目前,我們可以利用的場地資源有:校內有綠化植被、生物園、學校種養基地、計算機教室、農民現代遠端教育接收站。校外有鎮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苗圃園、特種養殖場、優質果園、學生家庭承包的種養園場;人才資源有生物教師、聘請的農技員、校外生物科技輔導員。

  四、評價建議

  (一)內容:

  1、學生參與活動時的態度。

  2、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包括資訊蒐集與處理的方式、分工組織、計劃步驟完善等。

  3、學生活動結果的評價。包括參觀調查報告、探究報告、技能考核等。

  4、對教師的評價。由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辦公室制定的評價方案對教師考核。

  (二)形式:

  1、小組評價。學生對本組成員自參加活動以來的變化進行評價。

  2、自我評價。本人對自己參加本組活動以來的變化自我評價。

  3、教師評價。一是口頭考核;二是問卷法(判斷、選擇、填空等)形式考查;三是觀察法,即觀察學生在課程活動中的態度表現。

  4、建立檔案夾。把學生參與活動的所有資料和個人評價結果儲存在檔案夾中,記錄學生成長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