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精選7篇)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精選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1
9月6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紅星一場康樂小區居民周先生走進“領先電腦科技”說到,“老闆,我要一根網線。”老闆詢問了尺寸沒用多久就將網線做好,測試完畢後遞到他的手中。
曾幾何時,紅星一場的居民但凡電腦出現故障,打電話找維修得到的回覆大都是路途太遠不提供上門服務,最終只得抱著電腦跑一趟哈密市。"別看這小小一根三元錢的網線,如果沒有這個店,我還得坐上公交車去市裡買,那真是太麻煩了。”周先生感慨地說道,“四年沒回來了,一場變化真大,有這樣的店真的很好,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位於紅星一場文化西路25號的“領先電腦科技”開業於今年3月15日,店面並不大,一進店門正中間黃底白字的招牌赫然眼前,下方便是老闆的辦公桌,左邊的牆上和櫥窗裡整齊的擺放著耳機,攝像頭,滑鼠,音箱等電腦配件,右邊擺放著沒拆封的主機、兩臺電腦及傳真機,鐳射列印、影印一體機。老闆張鴻是一位年輕帥氣的小夥子,他看看自己的店招牌笑著說:“我的口號‘天天都是3.15’”。
自從1997年外出求學工作,14年來,張鴻沒有和親人過過一箇中秋節,這種團聚和睦的時刻總讓獨自漂泊異鄉的他心生悲涼。今年春節,張鴻從深圳回到了家鄉紅星一場,看著家中漸漸花白了頭髮的父親母親,他最終辭掉了深圳一家港資公司“電腦工程師”的工作留了下來。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後,發現一場沒有電腦公司,加之人們對電腦維修及電腦操作技能的需求,他的“領先電腦科技”熱熱鬧鬧開張了。
據張鴻介紹,自開店至今半年時間內,陸陸續續有20餘人前來進行電腦培訓,這其中不僅包括一場的居民,學生,還有很多是來自工業園區、中鐵一局的職工及外來務工人員,團場居民主要學習電腦基礎知識以滿足上網娛樂之用,而單位職工因為配備了電腦,他們主要想掌握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具體操作技能。“當初開店預計兩年立足,三年收回包括自身人力在內的全部成本,但是現在看來一切比我預想的要順利。”他自信地說到。
以前,團場職工子女外出求學後都不願意再回來,團場職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跳出“農門”,團場人才就此一批批流失。隨著紅星一場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一幢幢6層居民樓拔地而起,佔地2.85萬平方米集文化休閒、健身娛樂、人文景觀、綠色生態於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基本建成,購物、餐飲、美容等服務性店鋪佈滿了沿街底商,優美舒適的環境,使得周邊居民紛紛向城鎮中心聚集,加之中鐵一局貨運編組站建設專案開工,二道湖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人們穿梭忙碌於紅星一場這片發展的熱土。現在已經有不少像張鴻這樣的團場老職工子女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團場工作,,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中活躍著他們年輕的身影,他們在一步步找尋人生定位的同時也為團場發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今年中秋對於和張鴻有相似經歷的人來說,能和家人一起溫馨度過,眼中的月亮是否會更圓、更亮一些呢?
一次創業教訓多 二次創業更理性殘疾大學生王福如:創業其樂無窮 追夢只爭朝夕校園淘寶網 創業新突破丁俊林:一位貧困大學生的創業路母親賣房助兒子創業 大三時合同額破千萬曾文頔:大學生葡萄酒品酒師的“愛與專”大學生創業兩年賺70萬大學生創業:種西紅柿比農民好 銷得比農民俏一個創業者在小米首發App的極品、曲折故事矽谷創業的華人守望者 —— 中國草根矽谷創業現狀。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2
家住江西省鄱陽縣銀寶湖鄉大山村的操道元和何勇去年從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回鄉養殖秦州鵝。他們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不到一年時間,養殖的首批3萬隻秦州鵝銷售一空,今年獲利30萬元左右。據瞭解,目前像操道元、何勇一樣畢業後回鄉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鄱陽縣有1000多人。
近年來,鄱陽縣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從多個方面給予扶持。例如針對大學生創業融資難的問題,鄱陽縣各金融機構在上饒銀監分局的指導下,堅持對有想法、有特長、有專案、有舉措的回鄉創業大學生,做到發現一個、扶持一個,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援。不久前,鄱陽縣珠湖鄉返鄉創業大學生李翔,獲得70萬元政府貼息創業貸款。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3
今年29歲的揭花蓉是鳳鳴鎮龍洞村4組人,2008年在成都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那裡打拼。幾年後,她放棄城市打拼,決定返鄉養殖蚯蚓。
說幹就幹。回到家鄉的揭花蓉姐弟倆在父母的支援下,投入10多萬元,承包了附近村民1公頃多土地,從成都引進優良蚯蚓品種,請朋友進行技術指導,在網上查閱相關知識。就這樣,他們的蚯蚓養殖工作開始了。
揭花蓉在成都工作生活時,看到有人用牛糞養殖蚯蚓,這種變廢為寶的做法,既消除了牛糞對環境的汙染,又可以改良土壤,還能增加收入。她覺得這既是商機,又是責任。
由於不斷改進蚯蚓飼養方式,並吸取經驗教訓,揭花蓉姐弟的蚯蚓養殖已經卓有成效,每公頃收入22.5萬元左右。從一開始的零散出售到現在的大批次銷售,從內江本地一些漁具店到成都、自貢等地的定期銷售,她的蚯蚓很多時候都是供不應求。兩三年後,其蚯蚓地裡的土壤也將作為天然有機肥進行出售,這樣往復迴圈,效益將會大增。
她這種迴圈往復,變廢為寶的商業模式在現代的社會中很受推崇,一方面整合了有效資源,不讓有效資源無故流失,同時也能增加收益,一舉多得,正是商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4
“我們合作社目前參與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貧困戶。今年四五月賣出了18萬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純收入。”近日,馬山縣白山鎮興華村潤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情告訴記者。
兩年前,90後大學畢業生韋情作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返鄉種植木瓜。對此,父母和鄉親都不理解。
“大學學過種植技術,有一點理論基礎,畢業前又在市場上作了調查,覺得種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週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產品了,資金週轉快。”透過自籌40餘萬元啟動資金,韋情和同窗好友歐學昌從村裡流轉155畝土地,開始種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兩個創業的大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全用上了:採取水肥藥一體化技術,花費十幾萬元建設了滴灌設施。2012年夏天,當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溫,滴雨未下。讓村民們認為“花多餘錢”的滴灌設施,保證了澆灌,木瓜獲得了豐收。平時少有車輛的村子一下變得熱鬧起來,幾乎每天都有大卡車進來裝木瓜。
“沒想到啊,90後種地居然這麼有出息!”看到兩個年輕人幹得有模有樣,村裡的群眾也起了種植的念頭。今年初,經過村委牽線,韋情帶領10名村民成立了潤田種植專業合作社。
記者瞭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單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地的大客戶40多個,每個客戶對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萬公斤。為此,韋情計劃3年內把木瓜種植擴大到500畝,帶動農戶種植200畝,形成村裡的特色支柱產業。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5
三臺縣靈興鎮豐收村二組的王慧玲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家人本來希望她留在城裡找個輕閒工作,但她卻毅然回到家鄉創業,建起果園,種植檸檬。她深信,只要努力,在農村也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種檸檬好管理,不費工,結合生態立體種植、養殖,效益也很好。”近日,在王慧玲的果園,正在採摘檸檬的她對記者說。一個個檸檬像鵝蛋一樣大,黃橙橙地掛滿枝頭,林下,一群土雞正在爭搶食物。
利用在大學裡學到的知識,王慧玲承包了村裡的40畝山地,開辦了種植、養殖場。透過對山林的改造和綜合利用,在種植了30多畝核桃後,又試種了2畝檸檬。為了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發展林下經濟,她又在林下養土雞,實現了生態立體種植、養殖。林下養殖既能使家禽有了一個棲身之地,又能給果樹提供農家肥,一舉兩得。
王慧玲先後前往安嶽等地考察取經,引進栽種了200株檸檬樹。今年就是檸檬的豐收期,預計產量可達1.4萬斤。“已經賣了一部分,收入5萬多元了。檸檬掛果季節長,到春節還可以採摘,預計還可以收入2萬多元。”她說,由於上大學時學的是農業,她把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檸檬生長的技術。
王慧玲在村裡種植檸檬成功,經濟效益見好,這些村民都看在眼裡。“我們從來沒種過檸檬,現在種出的檸檬在市場上好銷。還是大學生有眼光、有知識哦!明年,我也要種2畝檸檬。”村民李桂華羨慕地算起賬,“市場上檸檬一斤賣5元,一棵檸檬能產70—80斤,2畝檸檬有約200棵,收入可達7萬多元,這個效益好高!”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6
小朱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動物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2002年大學畢業後和大多數人一樣去了深圳闖蕩,由於專業不對口,小朱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再加上老家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子女近身照顧,多方因素考慮之下,小朱決定回家創業。
小朱在外務工期間,曾在廣州、深圳的農貿野味市場進行過詳盡的市場調查,發現特種養殖業的市場潛力巨大,以野鴨為例,一隻野鴨的市場利潤是家鴨的好幾倍但飼養起來卻不會比家鴨困難多少。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養殖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支援,給了小朱創辦養殖場的信心。小朱的養殖場位於湖溪鄉東堆村中格田組,以養殖大雁、孔雀、野鴨、天鵝、貴妃雞、野雞、鴕鳥等特色品種為
再找不到病因,這批山雞苗將損失殆盡,到時將給養殖場造成致命的打擊,小朱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也和同行們溝透過,最後還諮詢了相關的專家,最終確定山雞是感染了一種混合疾病,可是這時500羽山雞苗已近乎全軍覆沒,只倖存了幾十羽。小朱沒有時間傷心,他要保住這最後的山雞苗,發現病因之後,小朱奮力治療補救:每天按時對雞舍清洗消毒;對山雞苗定時注射治病藥物,不眠不休的關注山雞苗的健康狀況;將病雞進行隔離治療,病死和重症山雞及時清理,並撒上石灰深埋。考慮到倖存的山雞抵抗力弱,小朱還在飼料里加入治病的藥物並使用大燈進行保溫,採用網床飼養減少山雞與帶菌糞便的接觸,由於措施得當,病菌終於得到了有效控制,減輕了損失。
2005年,小朱透過和其他養殖戶溝通養殖經驗和實地調研發現孔雀養殖在我縣還是一片空白,市場需求巨大,且孔雀養殖難度小但利潤巨大,只要做好孔雀苗的保暖工作,養殖起來甚至比飼養家禽還要容易,所以這一次他又購買了100只孔雀進行養殖,積累了前幾次的經驗和教訓,小朱小心翼翼的呵護著這批孔雀的幼苗,充分做好了幼苗保溫、防病害和舍棚清潔等各項措施,養殖孔雀的效果很好,甚至還開發了孔雀的附加產品如孔雀扇、孔雀蛋、孔雀標本的經營業務。每當孔雀養成,開屏之時,五彩斑斕的孔雀扇成為了這個小山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無數人慕名前來觀看。
經過幾次危機,小朱意識到要想把養殖場做大做好,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湖溪鄉政府知道了小朱面臨的困境,一是十分支援小朱回家創業的.行為;二是希望能透過小朱的養殖場帶動周邊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因此在養殖場的運營上給予了大力支援,積極為養殖場辦理無息貸款幫助小朱渡過難關,還幫助養殖場修建了一條長約300米的“致富路”,總投資十幾萬元。並在2008年,為小朱的養殖場成立了專門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二十餘戶貧困戶加入,以“基地+貧困戶”的形式帶動貧困戶加盟合作社進行特種養殖,小朱負責提供場地和技術支援,貧困戶只需對養殖場的動物進行飼餵、消毒、清潔等工作,基地會統一負責防疫和銷售工作。還幫助小朱開發起了旅遊業務,現在已經有了放飛大雁、多彩孔雀、鴕鳥歡騰幾個觀賞專案。
養殖的難題解決了,如何廣開銷路又成了小朱的一塊心病。為此,鄉政府主動承擔起了幫助養殖場開啟銷售市場的任務,先是印發宣傳手冊到縣城的各大酒店商家爭取供貨權;又主動聯絡縣城周邊和其他省份的野生動物收購商前來小朱的養殖場洽淡珍野動物收購業務;還利用網際網路成為惠農網的註冊商家在全國範圍內開啟知名度;又幫助小朱在縣城辦了一個“湖溪珍野動物展館”,大大提升了養殖場的知名度。
有了政府的幫扶,小朱在經營起養殖場來越發顯得得心應手,現在養殖場已經把發展重心放到了廣開銷路上來,尤其是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對養殖場進行宣傳成為了小朱每天思考的問題。在鄉政府的推薦報名下,小朱成為了我縣自主電商平臺“贛貨網”的註冊商家,現在成為了一名電商新手,併成為了我縣組織的電商培訓班的一名學員,現在正努力學習電商知識,爭取早日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網店中去,讓養殖場發展的越來越好,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加入進來,共同致富。雖然養殖場在以後的經營中還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小朱相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再加上鄉政府的幫助,一定都能逢凶化吉,讓自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返鄉創業之星事蹟材料7
2008年9月,從寧夏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畢業的李成,懷揣著創業的夢想和回報家鄉的決心,放棄了城市裡一份穩定的私企工作,回到家鄉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開始了他的養牛創業之路。
創業之初,李成得到了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的5萬元無息貸款支援,他購進40頭肉牛,並吸納當地養牛戶成立了宏達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滿懷初次創業的激情,李成天天鑽牛棚、學技術、研究飼料配方,當起了牛倌。就在飼養初現成效的時候,他的牛感染了牛瘟,大部分肉牛病死,損失巨大。
遭受重創的李成沒有氣餒,他三番五次前往銀川請教YBC創業導師。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李成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決心重振旗鼓。透過嚴格管理、學習養殖防疫等實用技術,並在購進肉牛的時候簽訂肉牛“健康合同”,合作社逐漸開始贏利。
目前,李成創辦的肉牛養殖合作社已發展社員45戶、肉牛存欄量260多頭,初步實現了肉牛繁殖、飼養、防疫、銷售一條龍。目前,李成正四處籌措資金,計劃在家鄉建立一個肉牛產業基地,發展肉牛屠宰等後續加工產業,帶動更多的鄉親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