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精選16篇)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精選1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從先進物件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

  刁娜,女,25歲,山東省煙臺市南山國際旅行社龍口分社業務部副經理。2011年“山東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範。

  2011年10月23日傍晚5點多,天色陰暗,空中飄著小雨。刁娜和愛人下班開車回家途中,突然發現前方路中有一個模糊的東西,像是一個人。車子小心繞過時,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刁娜才看清是一名女子倒在地上,滿身是血。此時正是下班高峰期,車流如梭。“天這麼暗,她會不會被車軋到?”刁娜腦中閃過一絲擔心。“停車!”夫妻倆幾乎同時作出決定,將車倒了回去,二人下車仔細檢視女子受傷情況。因為不懂急救知識,不敢輕易移動傷者,兩人就站在受傷女子前方,迎著駛來的車輛,用自己的身體為她築起一道防護牆。他們不停地打手勢、喊話,指揮過往車輛繞行,並迅速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120還沒有來,天卻徹底黑了,過往的汽車都開啟了車燈。為了給過往車輛更明顯的提醒,刁娜的愛人回到車裡拿警示牌,刁娜一人站在雨中指揮過往的車輛。這時,一輛轎車徑直衝了過來。雖然在司機看清刁娜的一瞬間,猛打了一把方向盤,但還是晚了一步,刁娜被掛倒在地。“當時天已經很黑了,又下著雨,可能司機視線不好,直接就衝這邊過來了,因為怕傷者被第二次碾軋,我當時本能得就擋在前面,啥都沒想”刁娜後來講述道。

  救護車趕來了,將受傷女子和刁娜一起送往醫院。拍片後發現,刁娜右腿嚴重骨折,需要立即手術。被救女子受傷更為嚴重,車禍造成她十根肋骨骨折並顱內出血,幸虧發現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做完手術後,刁娜連續發燒好幾天,每天都得依靠大量止痛片來緩解術後劇烈的疼痛。但她說對救人這件事,從不後悔。刁娜說,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些溫暖,一條腿能換回一條命,值!

  刁娜以及家人以為這件事就此過去了,也從不曾想過要對外人提及。3天后,一名當地記者到醫院體驗生活,在與救護車司機聊天時偶然得知了刁娜救人的事蹟,立即進行了報道。隨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紛紛跟進報道,刁娜見義勇為、捨己救人的事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成為“小悅悅”事件導致的“道德寒冬”裡一股最為溫暖的正能量,廣大網友盛讚刁娜“不但人長的美,心靈更美”,並親切地稱她為“最美女孩”。

  11月11日,刁娜在出院前做的最後的一件事情,就是坐著輪椅,去看望她救下的王園園,把社會各界捐給她的1萬元善款轉贈給了王園園。

  2011年11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女孩車流中捨身救人”為題對刁娜的見義勇為進行了報道。12月4日晚,由中央電視臺和全國普法辦聯合舉辦的“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揭曉,刁娜獲得“2011最美中國人”稱號。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2

  沈星,男,1981年6月出生,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營職參謀、上尉軍銜,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範。

  2012年5月11日,沈星請假回山東青州,為準備畢業論文收集相關材料。2012年5月13日10時許,青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生王鴻昊在青州市南陽河不慎落水。途經此地的沈星聽到呼救聲後,奮不顧身立即跳入水中實施營救。他一次次將王鴻昊推向岸邊,由於水流湍急、河堤坡陡溼滑,王鴻昊一次次從河堤滑下來,經過沈星數次奮力推舉,在聞訊趕來的一名婦女和中年男子協助下,終將落水學生營救上岸,但沈星因體力透支沉入水中。在軍地共同搜救下,沈星被救撈上岸,但因溺水時間過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當沈星被打撈上岸時,在場的人們都驚呆了,他仍然舉著雙手保持著向上託舉的姿勢。他用生命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莊嚴承諾。

  沈星同志是一個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掛在他宿舍檯燈上的小卡片,寫著這樣一段話:“共產黨員的稱號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感召,蘊含著把優秀的人、高尚的人引領凝聚到一起的無窮力量!”。沈星同志是一個奮發有為、恪盡職守的人。每次崗位調整都能很快進入角色、勝任本職。先後參與編寫了6項教學規範和教材,2套教材分獲二炮一、二等獎,發表多篇教學理論研究文章。沈星同志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根植頭腦、融入血脈。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小就對人民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經常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洗衣服挑水打掃屋子。沈星還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曾組織策劃同學“保衛母親黃河”活動,腳踏車騎行1000多公里,力所能及開展社會調查和宣傳活動。

  沈星的英雄壯舉,感動了古城青州,感動了齊魯三秦,感動了神州大地。駐地數萬群眾自發到英雄犧牲的地方點亮燭光、敬獻花圈、譜寫詩歌,透過各種方式沉痛哀悼英雄、追憶英雄。追悼會那天,200多家黨政、企事業單位敬獻花圈,近10萬群眾自發沿途送別。

  英雄逝去,精神長存。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等10多家主流媒體深入報道沈星事蹟,新聞聯播節目以3分鐘時長在提要和頭條中播出,網路點選量超1000萬,跟帖評論達10餘萬人次。2013年3月,沈星的英雄事蹟被西安電影集團拍攝成專題片《一道星光化彩虹》並進入院線公映,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教材。

  為弘揚英雄壯舉,二炮黨委和山東省濰坊市委分別作出向他學習的決定。沈星先後被軍隊系統追授“第二炮兵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模範”、“熱愛人民好軍官”榮譽稱號;山東省、陝西省分別追授他為“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見義勇為道德模範”榮譽稱號;團中央追授他“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3

  劉吉傳,男,58歲,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鎮謝圩子村黨支部書記,山東省第四屆道德模範。為了眾鄉親能夠過上好日子,2007年以來,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費興修水利,每年都無償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綠化荒山,蔭福後代子孫。

  缺水一直是困擾沂蒙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大難題。2005年3月,經當地黨委、政府批准,劉吉傳拿出畢生積蓄和從親戚朋友處借來的錢,又從信用社貸了20萬元,共計60萬元,歷時兩年,在馬陵山上修築了蓄水量達20萬立方米的蓄水堤壩,可為周邊5個村的近萬畝農田進行灌溉,開創了沂蒙老區個人籌資興建水庫的先例。修築堤壩是一項非常艱苦的活。山路迂迴盤旋、崎嶇不平,運送建材物料的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劉吉傳只好和工人們用手推車一點點往山上送。一天下來,劉吉傳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個來回,膠鞋磨破了底,腳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來,渾身像散架了一樣。因為修築堤壩,他借錢借遍了親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錢,現在仍有20萬元貸款沒有還清;因為修築堤壩,他吃住在山上,兩年沒下過馬陵山;因為修築堤壩,80多歲的老母親去世,他都沒有見上最後一面,這成為了這名樸素漢子內心永遠的痛。2007年堤壩修築完工以來,劉吉傳每年都無償放水,為水庫周圍5個村提供農田灌溉用水。

  如果說修築蓄水堤壩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麼劉吉傳綠化荒山的手筆則更讓人感覺到震驚。他自籌資金專門聘請林業專家進行勘測規劃,請來石料開採專業人員在岩石縫裡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樹木的地方,幾乎全被他開墾起來了。先後在草不生、樹不長的荒山崗轟炸岩層560餘畝,開挖果樹帶680畝,綠化面積達1800餘畝。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山崗,如今已經成為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旅遊觀光勝地。

  劉吉傳做的好事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村民們都把他當作貼心人。2011年春,劉吉傳以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帶著謝圩子村黨員群眾的厚望,劉吉傳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從治理髒亂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後籌資30餘萬元,對村裡所有巷道實施了硬化、綠化、美化、淨化和亮化。昔日泥濘遍佈、汙水四溢的落後村,一躍變成了環境優雅、花紅柳綠的文明村。

  對於未來,劉吉傳充滿了希望:“等還完了款,有了積蓄,就實施水庫二期工程,將水庫大壩加高、加長,實現蓄水50萬立方米。”目標雖然艱難,但劉吉傳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會讓兒孫們接著幹下去”。這就是沂蒙山優秀兒女劉吉傳的錚錚誓言,他用執著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執著信念和樸實情懷。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4

  郭慶剛,男,46歲,山東省青州市東夏鎮雙廟村農民,2012年榮登中國好人榜,山東省第四屆道德模範。

  2008年,郭慶剛與戴某一起收購大姜的生意陷入市場困境,戴某捲走了100餘萬元貨款,郭慶剛毅然選擇了償還本不應該由自己全部承擔的鉅額欠款。5年還債之路,郭慶剛依靠艱辛汗水還清了120萬欠款,他用自己質樸的行動和不變的信念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誠信之歌!

  自2006年起,郭慶剛與戴某一起做大姜生意。生意過程中,以戴某為主。為此,郭慶剛給了戴某最大的信任,資金和銷售賬目都由戴某負責。在當地農民銷售大姜,都採取先賒後付款的模式。2008年,戴某與郭慶剛分別給302戶姜農打下了欠條,其中,戴某打欠條72.55萬元,郭慶剛打欠條48.2萬元,倆人共欠120.75萬元。而戴某要回的姜款卻始終沒給郭慶剛,年底,對方不見了蹤影。

  訊息不脛而走,上門送姜的農民變成了要賬的債主。面對困境,郭慶剛沒有逃避,“戴某走了,我還在!他留下了債,我來還!戴某欺騙了我,我不能欺騙姜農!”。他一諾千金:“所有的欠款我一個人還!”

  突然變成百萬“負翁”的郭慶剛,想重新起步,談何容易。最初,姜農還擔心他還不起錢,不敢把姜賒給他。經過短暫的困難期,人們發現,郭慶剛是講誠信的,他不僅沒有跑,反而想方設法湊錢還債,有好心,夠實誠。於是姜農再度把姜交到他手上,甚至主動提出賣姜的錢不用著急還。

  為了儘快還清欠款,郭慶剛沒日沒夜地幹。生意忙時,晚上打通宵裝集裝箱,白天走村串戶收大姜,很難睡上一個囫圇覺,一天的飯都忘了吃。他的妻子、女兒都在洗姜廠裡忙生意,賺錢還債。去年10月,郭慶剛的妻子被確診為乳腺癌骨轉移後,一家人仍然償還了15萬多元的債務。

  郭慶剛做一年生意能有二三十萬元的利潤,但他們一家人卻過得極其清貧。想到妻子跟著自己吃苦受累,孩子連肉都吃不起,這位總是掛著憨厚笑容的漢子,深夜裡,一個人經常是淚流滿面。

  幾年來,他每天的飯菜總是煎餅、饅頭和鹹菜,沒買過一件新衣服,郭慶剛用的手機還是6年前花100多元買的“老頭機”,他最值錢的東西便是用了8年的舊款2輪摩托車。但是,洗姜廠每年2.6萬元的租賃費,20多個工人的工資,他沒欠過一分錢。

  他把“欠賬”衝清了,卻將“誠信”累積得越來越厚,替人還款的“誠信農民”郭慶剛,被許多人譽為“用一擔擔生薑挑起誠信的‘農民哥’”。都在說中國夢,他的夢想是讓周圍更多人講誠信,從誠信中獲得財富。

  好人有好報,他的感人事蹟經中央電視臺等百餘家新聞媒體跟蹤報道,生意也越做越好。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5

  陳葉翠,女,58歲,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範。

  1988年,她服從組織安排到基層社群工作,一干就是25個春秋。25年來,她以社群為家,把全部心思投到社群工作中,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帶領社群黨員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讚譽和群眾的擁護愛戴。她有60多本寫滿家長裡短的筆記本,記錄著她如何踐行“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的座右銘。下崗女工楊國雲遭侄兒奪房,陳葉翠幫她打官司找證人;社群矯正夫妻無力從農村接回孩子,她求人把孩子轉學到濟南;低保戶王景山生病,陳葉翠組織居民為他捐款,去世後,帶領大夥為他送行……

  陳葉翠這位社群“管家婆婆”,以對群眾的一片深情和敬業之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她的努力下,這個0.4平方公里的小社群,擁有了17支社群文體活動隊、13支志願服務隊、3支黨員服務隊、2個俱樂部,擁有自己的社群養老院、社群誠信就業促進會、知心暢語工作室;他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上了中央電視臺;他們組織的“金婚銀婚夫婦重溫慶典”活動,吸引了數千人參加。在她的努力下,這個擁有2744戶、11400多名居民,困難住戶多、下崗人員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的大社群,多年實現轄區居民零失業、計劃生育零超生、群體性上訪零案例。在她的努力下,這個修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嘈雜混亂的老社群,變成了環境整潔有序、居民歸屬感強、人們安居樂業的優美宜居家園,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等5所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和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專家來社群參觀考察。

  陳葉翠創造性地總結出以黨建為龍頭、以文化為靈魂、以服務為核心、以居民自治為方向的“四位一體工作法”。她狠抓社群黨建,建立了流動黨員聯絡站和在職黨員活動站、黨建工作聯席會和黨員議事會、黨員責任區,組建了老黨員環境衛生服務隊、老黨員治安巡邏隊和在職黨員互幫互助服務隊,30多名黨員與17個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社群43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中90%以上由黨員擔任,黨員成為社群群眾的標杆和依靠。她常年堅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立了上善若水俱樂部、好媽媽俱樂部、青少年成長俱樂部,開展家庭教育課堂等系列講座,讓居民在教育中提高素質,懂得感恩奉獻。她探索出“四議三評兩公開”自治工作法,凡是社群重大事情,都要經過社群黨委會提議、社群黨員議事會商議、社群居民議事會建議、社群居民代表會議或居民代表大會決議四道程式,每季度、半年、一年組織黨員群眾對社群工作進行民主評議,評議結果向黨員和群眾公開,形成社群社務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評的民主氛圍,社群也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社群建設資訊直報點。

  陳葉翠的工作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她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全國優秀社群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2012年還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6

  韓瑜,女,23歲,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中心小學教師。韓瑜是一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毅然將自己的左腎捐給生命垂危的父親韓遠德,用孝心譜寫了一個“古有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孝女捐腎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眾譽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欽北區小董蠶種場當司機的韓遠德因帶病堅持工作,病情惡化,發展為尿毒症。一個星期兩次血透治療,每月費用高達5000元,幾年下來,一家負債近10萬元,陷入困境。為減輕家庭的負擔,學習成績優異的韓瑜放棄上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報考了中師。她生活節儉,將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塊錢以內,不斷攢錢給父親治病。

  2003年,她的兩個哥哥從報紙上得知換腎可以治癒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檢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腎要求。年僅18歲的韓瑜也悄悄到醫院做了比對檢查,在確定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後,毅然決定把自己的一個腎捐給父親。當她向父親提及捐腎的時候,慈祥的父親寧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腎,說“我怎能用犧牲女兒的健康、幸福來換這一條老命呢!”家人知道韓瑜的想法後,也沒有一個人同意。但瘦小的韓瑜,卻有一股韌勁,堅決地說“父親今年才46歲,他與母親將我們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沒過上一天舒心日子。何況醫生說了,捐一個腎,對身體沒什麼影響。就是有影響,為了救父親,我也心甘情願。”她每天跪在父親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後,無可奈何的父親終於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動,答應了女兒的請求。

  2003年1月24日,韓瑜和父親在桂林解放軍181醫院成功完成了換腎手術。資深的主刀醫生說:“我做過許多例腎臟移植手術,可謂輕車熟路。但面對這位18歲的美麗女孩,我卻於心不忍,遲遲下不了刀啊!”韓瑜以腎救父當時在全國是首例。她的壯舉感動了社會,人們稱讚她是個道德高尚、勇敢孝順的好姑娘。

  2003年,韓瑜榮獲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和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對韓瑜的孝老事蹟作了報道。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7

  韋正雄,男,47歲,布依族,貴州省望謨縣油邁瑤族鄉教育輔導站教師。韋正雄的家在平卜河邊,附近的平卜小學宿舍較少,他主動把自家一樓騰出來讓32名學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洪水很快淹沒了房屋。從睡夢中驚醒的韋正雄一家,趕緊搶救困在一樓的學生。女兒海豐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兩個嬸子和弟妹們肯定也在水裡,“他們也很危險呀!”聽到此話韋正雄頓時淚如泉湧。但情勢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兒:“快!快到後牆處喊叔娘和弟妹們,我去救學生!”說完就衝到樓梯口處下了水,摸黑向樓下幾個房間游去。兩個女生最先摸到門口出來了,有5個學生在水中掙扎著,由於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韋正雄急忙用嘴含著手電筒,往水裡趟去,把這5個學生一個一個拉到樓梯口。接著他又撬開一間被泥沙堵住門的房間,把6個男生拉出來。

  洪水還在暴漲,上氣不接下氣的韋老師不顧一切,馬上游到另一間快被洪水淹沒的女生寢室裡,兩次拉出來4個學生並把她們送上樓。還有15個學生被圍在洪水裡。幸好韋正雄家樓房牆縫都用水泥和石灰糊過,大水來勢太猛,裡面的空氣被擠壓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約20公分的空間,學生們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強呼吸。此時進去救人,會捲走空氣,學生反而會被憋死,韋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勵孩子們堅持住。到13日凌晨1時許,洪水從二樓屋面消退,一樓大半截還浸在水中。韋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長竹竿游下樓去,將孩子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只有一名學生不幸遇難。

  隨後,筋疲力盡的韋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牆之隔的弟弟家。然而,兩個弟弟的家已經被洪水沖毀,兩家7口人全部遇難。如果韋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許能救出一個、兩個或者更多,但是身邊學生的急切呼救聲容不得韋正雄有過多思考和猶豫,在痛苦的抉擇中,他捨棄了親人選擇了學生。

  2006年,韋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7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8

  李明素,女,55歲,中共黨員,重慶市沙坪壩區回龍壩鎮中心小學退休教師。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龍壩鎮梁灘河洪峰洶湧,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況萬分危急。站在自家樓頂的李明素髮現50米開外的一個屋頂站滿了群眾,正在大聲呼救。由於地處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強大沖擊,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而一旦坍塌,群眾生還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決定帶領一家三口,立即展開營救。李老師用手勢引導受困群眾利用兩樓之間的四幢房屋屋頂,逐步爬向相對安全的自家屋頂。當30多名群眾爬到隔壁王孝倫家樓頂時,由於兩家間隔太大,群眾被困在了王家樓頂上。李明素來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繩索拼接在一起,將樓梯搭在兩屋之間,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們順著梯子一個個向李明素家轉移。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在李明素的指揮下,老人、小孩、婦女、男人,依次爬了過來。上至65歲的老人,下至2歲小孩,一共32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到李明素家屋頂。就在最後一個人離開不到10分鐘,王孝倫家的房子轟然倒塌,頃刻消失在滾滾洪水之中。由於長時間受驚嚇,群眾情緒很不穩定。李明素又安撫大家說,要相信黨,相信政府,一定會來救我們的。不久,救援隊來了,用繩索搭起一條滑道,驚慌失措的群眾都想搶先透過。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婦女兒童先走,然後老人,最後是年輕小夥子。群眾一個一個脫險,李明素卻把自己的兒子留在了最後。

  李明素說,“在這次洪災中,雖然我的損失很大,但受災的群眾還很多,需要黨和政府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決心和信心與黨和政府一起共渡難關,困難只是暫時的。”樸素的話語,表達出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後被重慶市婦聯、全國婦聯評為重慶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9

  鍾南山,男,71歲,中共黨員,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擊sars的戰鬥中,鍾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並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為抗擊sars的領軍人物;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向國外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介紹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正確措施,維護了祖國的聲譽。他積極在本職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每週二的大查房和週四的專家門診,為患者服務;他堅持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教導學生“學本領和學做人相統一”,以身作則弘揚“醫德就是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的價值觀。

  鍾南山是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3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建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審和答辯。鍾南山積極推動呼吸病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鑑於他的學識和貢獻,他成為世界慢性氣道疾病防治執行小組組員,2006年底又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急性重症傳染病應急委員會顧問,參與國際急性的傳染病諮詢工作。

  鍾南山積極履行政協委員職責,參政議政,積極獻言進策。近年來他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為關注,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並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改進和發展。鍾南山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群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

  鍾南山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範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為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0

  李成環,女,漢族,1987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甘肅省蘭州市二十四中學生活指導老師。

  李成環作為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把幫助他人當成自己最大的快樂,在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關愛孤殘兒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車禍,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蘭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學校。作為生活指導老師,她和其他幾名同事一同照顧著全校600多名學生的.生活起居。儘管崗位平凡,儘管自己家裡並不富裕,但李成環總是盡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一次下了幾天陰雨,學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環一個人將幾個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曬,自己累得滿頭大汗。學校地處農村,女生宿舍樓上下用水不方便,樓內廁所不能正常使用,學生夜間上廁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廁,很多女生膽小不敢去。李成環知道後,不管下雨刮風,都拿著手電筒一路護送。她用自己的熱心、細心和善良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成環和丈夫龔大錟都非常熱心公益,夫妻倆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無論在戀愛期間還是婚後,只要是關於孩子們的公益事業,他們都積極參與。得知青海玉樹震區結古鎮八一孤兒學校缺少過冬棉鞋和學習用品,李成環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購置了700餘雙棉鞋和電腦、書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們手中。當時李成環和丈夫還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懷有孕。由於路途遙遠,丈夫曾勸她不要親自去。但李成環堅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災區的孩子,度過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與另外3位愛心人士前往玉樹結古鎮八一孤兒學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發生車禍,李成環因受重傷搶救無效,於2012年12月4日15時許不幸去世。李成環去世後,人們讚譽她為"最美新娘"、"愛心天使",以多種形式進行悼念追思和慰問。

  李成環先後被追授青海省紅十字優秀志願者、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蘭州市傑出青年志願者、蘭州市優秀青年、蘭州市"三八"紅旗手、甘肅省優秀青年志願者、蘭州市道德模範、甘肅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1

  羅瑋,女,漢族,1986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永隆實業有限公司職工。她是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復期間社會各界的捐款在廣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發生後,她志願來到災區全力救助受災群眾,用感人的義舉書寫美麗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羅瑋,從媒體上得知四川省蒲江縣婦女廖紅霞患肝壞死急需換肝,便趕到醫院表示願意捐獻自己的部分肝臟來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風險,如果手術失敗或者留下後遺症,都將威脅羅瑋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時國內尚無一例無償捐肝者,她甚至寫下了遺書:"如果我失敗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羅瑋的決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堅決反對,父母和哥哥專門趕到成都硬把她帶回了廣元。面對家人和朋友的強烈反對,羅瑋耐心說服他們,最終取得大家的支援,成功地為廖紅霞捐出一葉肝臟。在醫務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她和廖紅霞均恢復良好。羅瑋無償捐肝的義舉,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她康復期間,各界人士為她捐款10多萬元。除治病和營養開銷外還剩3萬餘元,她又透過募捐,在廣元市郊區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學習輔導等困難。2007年以來,她又動員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補償款8萬餘元,在廣元市龍山鎮大牟村、雙河鄉場分別建起了"羅瑋留守學生之家"。她還向社會發出倡議,爭取3年內讓全市所有農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個溫馨安樂的家園。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羅瑋一方面安頓好託管中心老人們的臨時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動到廣元市072醫院當志願者,奔赴青川重災區救助群眾,並陸續接收青川受災老人和兒童300餘人到託管中心臨時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災中她光榮入黨。2009-2012年,她幫助劍閣縣的鄉親們引資數百萬,利用閒置土地,帶動村民們種植核桃3000畝,大幅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羅瑋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創優爭先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12年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2

  王結,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殘聯盲協主席,愛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長。

  13歲時的一場飛來橫禍,讓王結雙目失明。面對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藉助盲文和錄音自學考取大學、攻讀研究生,在自己事業有成時,大力幫助其他殘疾人和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王結原本在西吉縣醫院上班,有一個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為了幫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條生存之路,他下決心創辦盲人按摩培訓班,他帶領幾十名從沒出過門的山村盲人,來到縣城接受培訓,尋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藝需要大量實踐,王結就讓學員們在自己身體上練習。為了讓學員們儘快就業,王結放棄固定工作,帶領盲人兄弟姐妹去銀川創業。他聯絡有關部門,搞調研,選店址,為了節省費用,有時晚上就睡在銀川市中醫院走廊的長條椅上。1999年9月,"愛德"盲人按摩診所在銀川亮相;2001年7月,王結創辦的寧夏愛德殘疾人職業培訓學校誕生。這是寧夏第一所殘疾人職業學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殘疾人前來學習。學校以保健按摩培訓為主,同時開設計算機應用、工藝品製作、SIYB創業培訓及盲人定向行走訓練等培訓專案。學校開辦12年來,王結共培訓殘疾人等各類人員7000餘人。幫助4000多人實現了就業夢想,300多名學員成功創業。王結熱心公益事業,雖然家庭並不富裕,至今還與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為特困學員減免學費、補貼生活費及各類愛心捐款達50餘萬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為一線醫護人員捐贈3萬元的醫療按摩卡;汶川、玉樹、蘆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後,他先後為災區捐款4萬多元。他經常帶領師生到社群和福利院為困難家庭、孤寡人員義務查病、治病。2003年,愛德盲人按摩診所員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臟病,拿不出2萬多元的手術費。王結知道後馬上帶頭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師也紛紛解囊,幫助金芳明順利地做了手術。寧夏南部山區的盲人馬世清、銀川市民謝寶華,均在王結的無私幫助下,開辦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脫貧致富,創業成功。王結的事蹟被寫入寧夏黨史和地方中學課本,一位著名詩人稱讚王結道:"不怨蒼天不低頭,潛研科技寫風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結先後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自強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3

  馬俊喜,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在特殊家庭狀況下,用一雙辛勤的手和她那顆善良的心,積極弘揚家庭美德,受到了民眾的好評。

  每天清晨或黃昏,在馬城村的鄉間小路上,常常會看到一年輕女子攙扶著一個步履有些蹣跚的青年在散步。她就是馬俊喜,每天都會攙扶著自己的丈夫——馬城村小夥兒劉亮散步。

  提起這個姑娘,知情的人都豎起大拇指,發出由衷讚歎。馬俊喜和丈夫劉亮有著極其不平凡的戀愛經歷。2005年,劉亮從部隊復員後,到天津塘沽區康師傅集團打工,與同在該廠打工的馬俊喜相識相愛,兩人情投意合很快談婚論嫁。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6年11月2日,劉亮遭遇嚴重的車禍,由於傷勢過重,醫生告訴馬俊喜,劉亮可能成為植物人。這晴天霹靂給熱戀中的俊喜以極大的打擊。這是個倔強而堅強的姑娘,她經過深思熟慮,擦乾眼淚,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辭去了月工資2000多元的工作,到醫院照顧劉亮。從那以後,馬俊喜肩負起了照顧劉亮的責任。從出事後,劉亮就人事不省,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馬俊喜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戀人身旁,每天早上5點,她便準時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為一天的開始,在晨曦中帶著做好的果汁和粥趕到醫院,為劉亮洗臉、刷牙、按摩、擦拭身體、餵食……她每天都跟劉亮說話,呼喚著戀人意識深處的覺醒。兩個月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功夫不負有心人,奇蹟出現了!兩個月後,劉亮甦醒了!俊喜和家人欣喜若狂,此後又住院兩個多月,劉亮的父母為給他治傷,變賣了所有值錢的家產,還負債近30萬元。俊喜也花去了自己3萬多元的積蓄。

  四個多月後,俊喜陪劉亮回到了家鄉馬城村。在俊喜的精心照顧下,他慢慢地能下床走路了。俊喜每天攙著劉亮進行鍛鍊,由慢到快,由近及遠,持之以恆。純潔高尚的愛給了劉亮強大的精神力量,漸漸地他能自己單獨行走了。如今,劉亮已基本康復,仍然天天堅持鍛鍊,俊喜用瘦弱的雙肩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變著花樣給劉亮做好吃的增加營養。2008年春節前,善良的俊喜與劉亮在馬城村舉行了婚禮。鄉親們都趕到婚禮現場祝福這對有情人。

  婚後夫妻二人一直與家裡老人在一起生活。馬俊喜對老兩口非常孝順。從過門到現在三年了,她從沒有跟老人頂過嘴、吵過架、耍過脾氣、紅過臉,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主動徵求老人的意見。劉亮行動不便,她就無怨無悔地扛起了照顧公婆的任務。2009年他們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養育兒子、操持家務的重擔也落在了俊喜的肩上,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起來,馬俊喜總是先想到丈夫、兒子、公婆,幫丈夫穿衣、洗臉,把公婆服侍好了,又去做早飯,讓家人吃好、喝好,一日三餐做飯洗碗、洗衣拖地而無怨言!全家人的衣褲被褥,她總是拆洗得乾乾淨淨。一年四季,春種秋收,她起早貪黑,既要照顧家裡,又要下地幹活,左鄰右舍都說馬俊喜是一個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媳婦!

  坐在屋外曬太陽的婆婆說起自己的好兒媳,話匣子就打開了:“要是沒有這個好兒媳,我這把老骨頭可就沒有這麼舒服了!以前日子窮,為了這個家,我和老伴小病小痛都沒錢吃藥。現在

  小病都拖成了大病,老倆口天天與藥打交道。多虧了我們家兒媳婦,要不是她在飲食上變換著口味,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顧,我這把老骨頭早就散架了!”

  別人問她累不累時,她總是樂呵呵地說:“怎麼能不累呀,可人都有老的時候,孝敬老人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俗話說:生兒才知育兒苦,養兒才知報母恩。自己的言傳身教都是孩子的榜樣,我們也有老時,我們也有兒女。所以說孝敬老人就是善待自己。”不管富貴,或者貧賤,這輩子她都會全心全意為了這個家忙碌。

  哎,說起她的好,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4

  黃久生,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建七局一公司專案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久生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們共同的兒子。那些得到他照顧的老人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會眼含熱淚。他給老人們帶來的溫暖不僅來自物質,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黃久生是個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黃久生和4歲的妹妹、2歲的弟弟。父親走街串巷修鍋補盆,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把他們養大的。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養育之恩,13歲的小久生曾在一個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鄰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滿水。18歲出門打工,從建築工地小工幹起,靠踏實肯幹逐漸致富的黃久生,內心時刻激盪著報恩的情懷。1996年起,每逢年節,家鄉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傷殘老人都會收到黃久生送來的衣被、米麵、肉油還有現金,17年從未間斷過,黃久生為此累計出資230多萬元。2008年,黃久生投資45萬元在家鄉雙柳樹鎮建設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發給的補貼外,其他費用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包括養老送終。多年受黃久生資助的

  李鴻金老人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活著你養我,病了你花那麼多錢為我治病,我死前能見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黃久生不遺餘力地支援家鄉建設,先後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裝置等捐款310多萬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災中,他個人先後捐款12萬元。黃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對遭遇困境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他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萬元、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萬元。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打電話給黃久生,說家裡三口人患了癌症,黃久生當晚就籌集3萬餘元現金送了過去。這樣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鄭州打工多年的黃久生,看到老家來鄭打工的人雖多,但比較分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權益被侵害的事時有發生。在黃久生的建議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散居在鄭州市的56名農民工黨員有了"孃家"。農民工黨支部積極為農民工解決難題,僅討薪一項,就為農民工討回兩千多萬元。透過這個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工達一萬多人,每年還為家鄉帶回1.5億元的勞務收入。

  黃久生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5

  龔全珍,女,漢族,192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蓮花縣甘家小學原校長。作為開國將軍的家屬,龔全珍毅然放棄優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來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幾十年如一日,積極扶貧濟困,支援鄉村建設,把對家鄉、對人民、對祖國的摯愛寫在青山綠水間,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龔全珍是已故老紅軍、開國將軍、原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動請辭解甲歸田,返回家鄉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做起了農民。甘將軍逝世後,龔全珍用實際行動延續將軍的夢想。幾十年如一日,她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生活並不富裕的她,經常捐款捐物幫助貧困學生。2003年,她應邀到鳧村中學作愛國主義傳統教育講座,發現該校圖書室書籍匱乏,立即購買了1000多冊書籍送到該校。不久後,她又捐出2400元資助縣關工委購買《激勵永遠》教育光碟捐贈給學校。這些年來,龔全珍與不少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她捐助的學生達百人之多,捐款金額10餘萬元。汶川、玉樹地震發生後,她在女兒的攙扶下,分別將2600元和1000元特殊黨費親手交到縣委組織部。

  龔全珍經常說:"我沒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責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傳承下去。"為了這份特殊責任,離休後,她仍然關心著下一代的成長,走進學校、機關、

  部隊、工廠,義務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沒有人記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報告,但大家都記得,她從不要一分錢報酬,還經常自帶饅頭或麵包,就著白開水當午飯。

  2011年,琴亭鎮組建"龔全珍工作室",聘請龔全珍做名譽輔導員,搭建起一個對黨員幹部和社群居民進行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臺,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她每週都會來到工作室,與群眾溝通交流,幫助群眾解決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甘將軍離世後,她曾在縣幸福院度過了5年。期間她從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顧物件,而是當成院裡的工作人員,幫忙打掃衛生、照顧他人,並拿出生活費給大家買營養品。

  龔全珍榮獲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主要事蹟材料 篇16

  解黎明,女,漢族,1925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家電網山西臨汾供電公司離休幹部。解黎明作為一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耄耋老人,15年間,將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來資助貧困學生和困難家庭,共捐資13.7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50名,貧困家庭33戶。她已將助人為樂、奉獻社會作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1985年,離休以後的解老,本該享受平靜的離休生活,可和老伴兒總想再為黨的事業做點貢獻。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臨汾市堯都區區委和臨汾供電公司黨委寫了一封信,以書面形式鄭重承諾:在每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貧困學生,直至兩位老人離開人世。2002年6月,與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兒因病去世。7月1日那天,她壓抑著喪夫的悲痛,仍按時把2000元送到臨汾供電公司機關黨總支部書記手中。

  老伴去世之後,解老的捐助更加頻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臺電視、一臺熱水器捐給了貧困山區,到臨汾市婦聯認領了5名失學女童,幫助她們完成9年義務教育。2006年,解老決定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山西省內貧困縣的大學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諾:每年再拿出1萬元,資助十戶貧困家庭。今年3月,88歲的解老參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動人物頒獎典禮,在返回的途中,路過家鄉平遙縣香樂鄉大羌村,帶頭捐資1萬元,用於家鄉水源建設,美化家鄉生態環境。

  38載青春獻崗位,27年夕陽紅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靜的離休生活,她卻開始了為民服務的新徵程;原本應該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她的心裡卻始終放不下失學兒童;原本能夠使自己的物質生活更富足,她卻為貧困家庭傾注了滿腔熱情。解黎明的事蹟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解黎明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感動山西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