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通用6篇)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通用6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藉助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物件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徵。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1

  新鄉縣翟坡鎮東大陽堤村黨支部書記陳來勝,從當幹部那天起,就把治亂、治窮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立志把群眾帶到致富路上。經過10多年奮鬥,如今的東大陽堤村初步建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農村,陳來勝也成為優秀的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示範帶動下,東大陽堤村所在的翟坡鎮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村黨支部書記,優秀率佔全鎮60%以上。最近,該鎮黨委作出開展向陳來勝同志學習的決定。我們調查認為,陳來勝的先進事蹟和優良品質是值得廣大農村幹部學習的。

  陳來勝於2008年5月擔任新鄉縣翟坡鎮東大陽堤村黨支部書記,從當幹部那天起,他就下決心把又亂又窮的東大陽堤村建成富裕文明的新農村。在他的帶領下,經過10餘年接續奮鬥,如今的東大陽堤村已經成為省內外聞名的先進村、鄉村振興的“標杆村”。

  陳來勝由此成為新鄉先進群體的重要一員,他具有講政治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全身心為群眾服務的崇高情懷、敢想敢幹會幹的做事能力。陳來勝先後被授予“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範”“新鄉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東大陽堤村也先後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文明村”等稱號。

  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我市如何能夠湧現出更多的“陳來勝式好書記”“東大陽堤村式先進村”?新鄉市委黨校組織力量進行深入調研後認為,陳來勝是新時代鄉村振興中湧現出來的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他的事蹟值得肯定、值得全市農村基層幹部學習。

  一、他具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責任

  陳來勝原在新鄉縣糧食系統工作,2004年,按照國家糧食系統改革政策要求,提前光榮“下崗”。他平時喜好經商做生意,曾幹過業務員,辦過企業,當過個體老闆。2005年投資興辦了快遞公司,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然而生他養他的東大陽堤村,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卻一直又窮又亂。村“兩委”班子像翻燒餅一樣動盪不停,越翻越亂,越折騰越窮,曾經兩次換屆選舉都不成功,村裡存在大量矛盾,如宅基地糾紛、鄰里矛盾、派性鬥爭等。由於內亂,導致村子建設落後,道路坑窪難行,路燈經常不明;有水但汙染難吃,村民怨聲載道。陳來勝看在眼裡急在心上,2008年5月,翟坡鎮黨委透過深入走訪,採納多數村民意見,決定做好陳來勝的思想工作,由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陳來勝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共產黨員初心使命的政治責任感戰勝了私心雜念,他毅然回村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他說:“我是共產黨員,要學史來賀、劉志華、梁修昌、張澤橋……這些身邊的典型,人家能辦成的事,我為啥辦不成?我不忍心自己村目前的現狀繼續下去,我要改變東大陽堤村的落後面貌!”如今,陳來勝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已經是第14個年頭了。在他的帶領下,昔日髒亂窮散的東大陽堤村,成為一個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群眾富裕的先進村。因此,農村幹部學習陳來勝,就要像他那樣,在黨愛黨、在黨言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起共產黨員的政治責任,把帶領群眾致富的擔子挑在肩上,力爭當一名“紅色書記”。

  二、他具有心繫群眾、為民謀利的崇高情懷

  陳來勝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根據群眾意願,不斷解決群眾難題。經過10多年努力,東大陽堤村發生了鉅變。他針對群眾迫切需要改變居住環境的願望,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總面積13餘萬平方米、戶均面積290平方米的獨院住宅,6棟11層高的花園式村莊。一個高低有序、錯落有致、功能齊全的美麗鄉村拔地而起。他始終關心、關注村裡部分弱勢群體,專門規劃建造了安居房,每戶平均面積110平方米,集體免費裝修,並給予各類補貼,使這一部分群眾提前實現了脫貧。正因如此,在脫貧攻堅中,東大陽堤村無一戶村民因經濟困難住在危房之中,無一戶人家因住房問題列入貧困戶。他牽掛群眾就業難的問題,挨戶排查、挨個詢問,與各個企業進行聯絡,先後安排上百人就業,讓東大陽堤村群眾都富裕了起來。新村建成後,他針對群眾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集體出資讓群眾享受“吃水免費、物業管理免費、停車存車免費”三項服務。他注重精神文明建設,針對群眾文化需求,每年舉辦籃球比賽、廣場舞比賽、孝道大餐、農民春節聯歡會、星級文明家庭評比和學雷鋒志願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實現了“文化活起來,文明樹起來”的目標。因此,農村幹部學習陳來勝,就要像他那樣,心裡時刻裝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隨時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期待,力爭當一名“親民書記”。

  三、他具有嚴於律己、樂於奉獻的優良品德

  陳來勝對群眾充滿深厚感情,公而忘私,率先垂範。新村建設初期,他不分冬夏寒暑,率領幹部吃住在工地、辦公在工地、解決問題在工地。有幹部抱怨:“老陳,跟著你太受罪了!”陳來勝說:“幹部受罪了,群眾就享福了;幹部享福了,群眾就受罪了。既然選擇了當幹部,就得學會受罪!”村民們誇讚說:“沒有來勝,住樓、住別墅的幸福生活,做夢也夢不著。”周邊村的群眾羨慕地說:“陳來勝把東大陽堤村人的生活水平,至少向前推進了10年。”新村建成後,為確保公平,村裡採取“抓鬮”的辦法進行分房。陳來勝寧願自己吃虧,也要讓群眾滿意,他先後兩次把自己抓鬮分得的房子讓給群眾。陳來勝心裡考慮最多的是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每年自掏腰包近2萬元資助困難群眾。陳來勝善於總結農村工作的經驗教訓,他除了在每月的“月末例會”上公佈財務收支情況之外,還利用“智慧社群”平臺,讓需要公開的事項進家庭,方便村民進行有效監督。

  因此,農村幹部學習陳來勝,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保持吃虧擔當、無私奉獻的優秀品德,始終保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先進黨性,力爭當一名“廉潔書記”。

  四、他具有敢於擔當、勇破難題的幹事能力

  陳來勝上任之初,東大陽堤村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他經過深入調研,瞭解到由於宗族矛盾、派性鬥爭導致東大陽堤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亂村、窮村,他認真總結了以往村“兩委”班子建設的經驗教訓,找準了“要想治亂,先抓班子”這個突破口。於是,在村委換屆時,他根據村情創造性地提出用“民主協商”的辦法產生候選人,即先由黨支部提出候選人資格條件,然後由各家族分別推出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每名候選人在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上進行施政演講,講出自己當選後的思路辦法,讓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評議和審議,推選出的候選人報鎮黨委批准後,再由全體選民投票選出新一屆村委會。村委會產生後,在鎮黨委領導下又進行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村“兩委”班子成立後,陳來勝針對“兩委”幹部思想不統一、行動不一致的矛盾,每天早上組織大家進行學習,提高認識;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採取民主協商的辦法逐步達成共識,經過不懈努力,東大陽堤村終於建成了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陳來勝還善於透過化解主要矛盾,帶動其他矛盾的有效解決。上任以來,他根據矛盾狀況,按照輕重緩急,先後解決了“兩委”班子選配問題、新村建設問題、集體資產資源整合問題,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問題,逐漸地使東大陽堤村實現了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目標。

  陳來勝認為,村“兩委”主要幹部必須心胸開闊,寬宏大量,會做思想工作,這是開展各項工作的“法寶”,也是當幹部的本領。陳來勝看到,有些時候幹部的想法或打算,群眾一時不理解,這時就需要耐心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群眾思想工作做好了可以聚人氣,群眾心平氣順了,思想情緒穩定了,各類矛盾就會逐漸化解。陳來勝在做群眾思想工作時不怕麻煩,不怕得罪人,不管是長輩急了罵,還是年輕人火了蹦,他都能忍得下,等群眾氣兒消了,重新再去做工作,真正做到了不厭其煩。陳來勝在化解矛盾糾紛上有個“法寶”:就是對曾經與自己或家人有過節的“仇人”,他主動上門讓步求和,平時積極為他們辦事情,能讓對方沾光決不讓對方吃虧,以此感化對方,消除隔閡,最終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援。陳來勝這種簡便易行的辦法,有效地促進了全村的和諧穩定。因此,農村幹部學習陳來勝,就要像他那樣,勇於擔當,直面碰硬;破解矛盾,創新思路;做思想工作不厭其煩,不斷提高解決複雜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力爭當一名“能人書記”。

  五、他具有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工作作風

  鄉村振興擔負的重大任務就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東大陽堤村的集體經濟一直很薄弱。但是東大陽堤村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優勢,這就是如何解決好集體土地承包費不交、集體土地廢棄荒蕪等問題。為此,陳來勝經過深入調研,經過多次會議,決定先從解決磚瓦窯場的承包問題入手,他經過民主協商小組多次反覆與對方進行交涉,承包人終於交出了土地。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多萬元。開啟缺口後,他又採取“三步走”辦法,迅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是對外承包閒置企業,先後將騰飛公司、麵粉廠、膠丸廠、食用油廠、化工廠、窯坑荒地等進行重新組合,使之正常運轉,發揮效益,年增加收入80餘萬元;二是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先後引進13家企業,尤其是今年引進了康養醫養專案,該專案預計投資15億元;三是和周邊企業達成“合作共享單位”,優先招用東大陽堤村勞動力,促進了村民本地就業。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3萬元以上,3年~5年後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將會大幅度增加。

  陳來勝認為,解決農村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有規劃、定製度、建機制,實現黨支部領導下的有效治理。東大陽堤村建立村民民主協商制度,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民代表提案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鄉村治理“一三五”工作法。陳來勝高度關注平時發現的小難題、隱性問題,每次“月末例會”讓村民代表以提案形式提交村黨支部,“兩委”幹部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力求實事求是,及時解決,從而把小矛盾及時地化解在基層,消除了可能引起大問題的隱患。因此,農村幹部學習陳來勝,就要像他那樣,善於把上級精神與本村實際相結合,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管用、實用的好辦法,面對難題迎難而上,敢於擔當,力爭當一名“創新書記”。

  如今,東大陽堤村已成為“名村”,每天省內外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陳來勝也經常應邀外出講課,傳授當幹部經驗。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東大陽堤村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農村的最前列。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2

  兩年前,臨淄生態環境分局幹部王金江肩負組織重託和群眾期盼,被組織選派到鳳凰鎮西劉村任第一書記。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兩年時間裡,他知民情、訪民意、聚民心,推動了村內一項項民生工程開展;他面對面、心貼心,與村民話家常,真正成為了全村群眾的“貼心人”,他紮根百姓心頭,用腳步踐行初心,為生態西劉建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劉村坐落於古齊國人工運河—運糧河畔,現有居民326戶,人口1032人,黨員34名,耕地1500畝,有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府邸—“三歸臺”的舊址。近年來,西劉村狠抓“班子建設”和“黨建引領”,村發展進入快車道,村內收回荒灘地200多畝,建設了12000平米的蓮藕養殖基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4萬元,建設了三歸臺公園、管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紮根百姓心頭,做群眾的貼心人

  兩年前,王金江初入西劉村。村內生活汙水路面直排、村北垃圾灣、違章建築、文化建設滯後等問題,他都一一記在心裡。白天他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院裡屋外……和群眾談,和群眾聊,去真正瞭解群眾的想法和願望。晚上,他同村黨支部書記劉其武等村兩委幹部開碰頭會,一起琢磨、一起研究。漸漸地,很多村民都願意跟這位第一書記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他發現群眾提出來的問題,很多都是由於歷史原因,多年都沒能解決的。他意識到,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這才是他這個“第一書記”真正要乾的事。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研究,他同村兩委一起研究制定出了“生態西劉、美麗鄉村”兩年建設規劃。

  發揮專業優勢,傾力改善村居生態環境

  作為一名生態環保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盡其所能提升村居生態環境建設。為此,解決生活汙水路面直排的問題,成了這名生態環保人幹事創業的首要目標。他不辭辛勞,多次向鎮黨委、政府、環保局黨組和相關單位請示、彙報,積極爭取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扶持資金350萬元,建設了全區第一套村內汙水收集處理系統。村民生活汙水全部進入新建的地下管網,統一到汙水處理站進行處理,徹底解決了西劉村多年來汙水路面直排的問題,村民無不拍手稱讚。

  2019年全市城鄉環境大整治行動全面啟動,藉助城鄉環境大整治東風,王金江帶領西劉村村兩委班子積極向內挖潛、破解村莊發展建設用地問題。從垃圾灣、垃圾坑、閒散院落、私搭亂建、違章建築等歷史遺留問題入手,將“堵點變成資源”。在拆除村內違建時,王金江帶領村兩委的同志不厭其煩的給村民做思想工作,用心交流、用情感化,讓每一位違建戶口服心服,使得拆遷工作順利推進,未發生一起居民投訴上訪事件。兩年時間,西劉村拆除村內私搭亂建32處、房屋150間,為村內提供建設用地22500平方米。先後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歸臺公園、小廣場等標誌性建築物10餘處。原來的垃圾坑如今變成了“管仲湖”,成了書畫家寫生採風的基地;原來閒置的假山改建成了五彩滑道,成了網紅打卡地;原來的村莊墓地處,經過搬遷整頓也變成了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公園。村內柏油路筆直整潔,居民院牆上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宣傳畫亮麗、喜人。村居舊貌換新顏,老百姓的臉上也溢滿了幸福。

  發揮書畫特長,傾力打造鄉村文化

  如今的西劉村,清風綠水、萬木蔥蘢,步步入畫、處處皆景,鳥語蟬鳴、蛙鼓蟲簫,宛如走進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如村民王召福所說“以前我家門口就是垃圾灣、氣味大、夏天蒼蠅蚊子也多,沒辦法我只能搬到城裡去住了。現如今的垃圾灣變成了荷花池(管仲湖),蒼蠅蚊子少了,環境也乾淨漂亮了,在家裡能聞到荷花香、聽到蛙聲鳴,我立馬從城裡回來了”。

  “時刻站在群眾中間,讓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是王金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工作之餘,書畫是王金江最大的興趣愛好。他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村裡的孩子們進行書畫創作和讀書交流活動。他利用自己所長,依託管仲府邸——三歸臺遺址文化,在西劉村打造了“管仲府邸,畫中西劉”的品牌文化,創辦了農家書屋,稷下學堂等群眾活動場地,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西劉村的古老歷史賦予了這塊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西劉村的農家書屋裡,書屋存書已增至13000餘冊,字畫作品20餘幅,其中,所有書畫作品均來自王金江之手。他將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捐贈給了西劉村,來表達他對西劉村文化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王金江還發動村裡的年輕人在鳳凰鎮率先成立了志願服務隊伍,積極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利用傳統節假日,組織村內的文藝骨幹開展文藝活動,表演給群眾觀看。他提倡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助推鄉村振興。在他的帶領下,西劉村重點打造了“孝老愛親暖人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專案,在村內推行了“孝老愛親零花錢”工作法,真正讓“孝”文化傳播到每家每戶,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村民的“幸福園”。

  兩年來,西劉村村居環境越來越好、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向上,該村先後獲得了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山東省文明村、山東省宜居村莊、淄博市美麗休閒鄉村等多項榮譽稱號。王金江精心耕耘的“責任田”展現出了“勃勃生機”、結出“累累碩果”,西劉村也當之無愧的成為全區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領跑者”之一。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3

  興仁市委統戰部梁建平同志自2019年7月帶著沉重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擔任起興仁市回龍鎮坪寨村第一書記。他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紮實工作,牢記職責使命,一心一意抓幫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積極投身到回龍鎮坪寨村鄉村振興工作中,確保各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摸清底數打牢鄉村振興基礎

  坪寨村原來是典型的貧困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資金資源較為短缺,減貧摘帽後,鄉村振興任務較重。2019年駐村以來,他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走訪、熟悉村情,透過一段時間後,完成了300多次入戶調查工作,深入瞭解全村1372戶基本情況。同時與村組黨員幹部、農民群眾、致富能手座談交流,瞭解生產生活狀況,詢問他們對坪寨村發展的建設意見、發展思路。透過開展遍訪、回訪和深入的走訪調研,增進了與脫貧戶的感情,準確掌握了196戶建檔立卡戶的詳細情況,細化幫扶措施,精準對症下藥,注重研判分析,鞏固脫貧成效,為更好的開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強化黨建統領建強村級班子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梁建平到村工作後,首要之事就是瞄準班子建設,他重點從村“兩委”班子、駐村幫扶隊伍建設抓起,把建立一個團結、肯幹、高效的村兩委班子作為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基礎。透過走訪老教師、老幹部、寨老、離任村幹部等,充分了解村支兩委工作情況,分析研判村級幹部情況。村級換屆時,選拔了群眾認可、能擔當作為的村幹部,健全了村支兩委班子。目前,坪寨村的村級班子是“學歷提高了,年齡降低了”且戰鬥能力強的班子。作為第一書記,他教育引導幹部以苦幹實幹詮釋對黨的忠誠,有力促進“兩委”班子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為民辦事本領。

  搶抓發展機遇推進產業振興

  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群眾增收致富,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於支援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等利民惠農政策,梁建平帶頭宣傳學習,認真研究政策,抓好鄉村振興和新國發2號檔案的貫徹落實,努力找到與平寨村發展的結合點和落腳點,透過搶抓政策紅利推進各項產業發展。同時,他還積極發揮統戰優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面向農戶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透過現場指導、演示等方式,促進每戶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和技能,引導全村外出務工1500餘人。確保了全村“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致富門路”。目前,坪寨村薏仁米種植3500餘畝,生薑種植100餘畝,烤煙種植1000餘畝,牛蛙養殖60餘畝,蜂糖李種植180餘畝,茶葉400餘畝……

  在鄉村振興路上,他始終堅持好黨員標準,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的種種困難,認真履職盡責、發揮作用,用真心換來真情、用實幹贏得信任,心裡時時刻刻想著脫貧戶、掛著監測戶,時刻戰鬥在鄉村振興第一線,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4

  張利東,1975年10月出生,2003年7月入黨,2012年7月擔任此老氣村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土生土長在此老氣村的村醫,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承擔的不再只是“治病救人”,還要富民強村。他始終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方設法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踐行著一名黨員的人生價值。

  過去的此老氣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上訪村,村容村貌凌亂不堪,村民思想滯後,村內經濟發展不景氣,集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村黨支部、村委會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各項工作一盤散沙,群眾意見很大。張利東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此老氣村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了全旗有名的先進村,先後榮獲包頭市基層黨組織示範點、自治區文明村、包頭市文明村等榮譽,張利東本人也被旗鄉兩級評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在2020年度全旗村黨組織抓黨建促發展“比武爭星”活動中榮獲優勝村第一名。

  組織引領樹新風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幾年前的此老氣村,賭博等積習嚴重,老百姓心不齊,對個人有利的事“爭著要”,需要出力的時候“躲著走”,集體活動很難組織。張利東在認真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決定一方面以黨員為“切入點”,積極主動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提高黨員的政治意識,組織‘‘兩委’’成員和全體黨員每月至少義務清掃1次村內衛生,所有黨員全部建立承諾踐諾工作臺賬,幫助村內殘疾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出資慰問貧困戶等等,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在村民中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得到了信任;另一方面從“當家人”入手,隨著農村外出流動人口增多,村裡的留守婦女已經超過了“半邊天”,認識到這一點後,張利東主動協調建起了文化大院,組織婦女們跳廣場舞,發動婦女講解政策、化解村內矛盾,廣場舞跳出了好民風,現在演出隊已經達到了一百餘人,多次參加旗鄉兩級組織的文化匯演、消夏文化節、元宵節等大型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時,解決了村內矛盾,改變了村民陋習。張利東趁熱打鐵,又積極和上級部門協調,爭取財政‘‘一事一議’’獎補專案,村內又建起百姓戲臺、文化廣場等群眾公益設施,每天早晨和晚上,村內的文化廣場上男女老少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成為了群眾休閒散步的好地方,村民樂了、人心齊了,張利東心頭的一塊石頭也落地了。

對症下藥解難題打造過硬發展根基

  同時作為一名村醫,張利東深知,把準脈,還得對症下藥。張利東把解決村民“衣食住行”的問題放在了首位,任職以來辦了不少好事實事。瞭解到村民急需解決的農田水利問題後,張利東積極向相關部門爭取資金,新打機井12眼,解決了2000畝土地澆水難的問題,對村內17眼農灌機井的地埋電纜線進行了重新鋪設,並鋪設農灌機井地埋管道6500米,極大的改善了農田水利設施,增加了村民收入。村內自來水井周圍環境汙染很嚴重,自來水管道年久老化,針對這件事情張利東多次和水利部門協調,爭取‘‘安全飲水’’工程專案,新打自來水井2眼,鋪設自來水管道1000米,讓村民吃著放心、乾淨的自來水。為了解決低保戶、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群的住房安全問題,張利東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97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村內20戶危房戶的住房安全問題。為了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硬化水泥路7000米,村內大街小巷全部鋪裝環保磚,並對村內排水渠進行改建維修,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和排水排汙不暢的老大難問題,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張利東積極爭取專案資金,對原村級組織辦公場所進行了修繕,修繕後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面積達到了800平米以上,內設綜合辦公、黨員活動、圖書、棋牌、電子閱覽、體育活動、便民服務等服務功能場所,為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千方百計強經濟提升村級造血功能

  為了能夠找到一條快速增加村民收入的好路子,張利東和“兩委”班子成員分析村情、理清思路,確定發展方向和目標,當把發展花卉、綠化苗木種植的方案擺在桌面上後,許多村民不理解、不信任,張利東又帶領“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地給群眾做思想工作,最終取得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同意。接著,張利東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專案資金,在此老氣村建成了佔地83.8畝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基地建成後,聘請了天津花卉種植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同時成立了包頭市瑞源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專業化種植,為村民提供產、銷一條龍服務。花卉苗木種植基地運營後,徹底改變了村民的傳統種植觀念,每畝收入由原來種植玉米時的800多元增加到了現在的20000元左右;現在的種植基地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了500多畝,解決村內300餘人的就業問題,同時,為村內3戶貧困戶在合作社入股,進行產業分紅,目前3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灑下的是汗水,換來的是收穫。在支部書記張利東的帶領下,此老氣村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示範村大步邁進,用張利東自己的話說:“為村民乾點實事,再苦再累心裡都甜!”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5

  一身清爽裝扮的她笑容滿面,身上透著一股可柔可颯的氣質,既有“大丈夫”的雷厲風行,又有“小女人”的心思細膩,她就是竹峰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方蘭。

  秉著“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以及對竹峰村這片土地的熱愛,方蘭從計生專幹幹起,先後擔任村黨總支副書記、書記,已在基層一線奮鬥了21年。21年間,方蘭的足跡早已遍佈竹峰村的每個角落,她把所有的村民都當成她的家人。她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只要大家需要,一個電話她就會立即到場解決。

  2021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她以高票當選為竹峰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成為該村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村書記。

  真抓實幹

  做為民辦事的“帶頭人”

  上任即開考、上馬即奔跑。當選後,為了紮實開展“開門一件事”活動,解決好村民最急迫、最關心的實際問題,方蘭一上任就帶領“兩委”班子走遍了全村20個村民組1211戶村民家中,徹底摸清了全村的'基本情況、村民願望。

  社裡村民組組長提出村子中心十字路口路面窄,拓寬硬化是村民最大的願望。方蘭瞭解後多次入戶做工作,說服村民讓出菜地、院場坪和兩棵桂花樹,並自發把路基墊好,由村裡出資硬化。隨著道路的暢通,村民的心也變凝聚了,大家參與村莊整治的積極性也更加高昂,紛紛主動拆除自家的亂搭亂建。看到“開門一件事”活動取得了紮實成效,方蘭決定以後每年都要為每個村民組至少解決一件民困民憂,在村“兩委”幹部中實行“專案化”“清單化”定人定崗定責,以“月月曬、月月賽”機制推動工作,確保每一項工作、每一件任務幹到實處,見到實效。
  村民張某父子倆均患有多種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而導致家庭困難。方蘭得知這一情況後,除了每次逢年過節都自掏腰包為他們送去米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之外,還為父子倆購買合作醫療多年。
  “你拿什麼心對群眾,群眾就拿什麼心待你,”方蘭感觸良多。一件件為民實事辦出去,她從沒想著回報,但村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用心用力

  做基層治理的“女漢子”

  如何把黨員隊伍管理起來,發動黨員幹部把群眾“急難愁盼”解決在家門口,這也是方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8年,竹峰街道開始實施農村黨員“三亮三樹”工程,建立黨小組之家,規範黨員活動開展。時任村黨總支副書記的方蘭認為這是一個有力的抓手,能夠把黨員團結統一起來,一定要落實好。除了做好規定動作以外,她創新建立學習輔導員制度,在每個黨小組挑選一名優秀年輕黨員擔任學習輔導員,幫助和監督黨員們學習提升。同時,她結合基層實際,賦予“黨小組之家”議事協商功能,村民可以參加黨小組會議,共同商議解決村組事情。

  今年年初,竹峰村老街黨小組在開會時有村民反映,“村子裡原本有條通行的小路,後來被村民種菜、修圍牆等佔用變成了斷頭路,能不能請黨員們去做做工作,把路恢復出來”。當天晚上,老街的幾名黨員代表就自發逐戶上門與相關村民進行協商,做通了工作。看到原來被佔用的地方被清理了出來,其他村民也都自發參與到修路工作中。隨著黨小組作用在防汛救災、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發揮的越來越明顯,“黨員帶頭、村民參與”成為了黨員群眾的思想自覺,竹峰村的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越來越高。

  2021年的基層經歷讓方蘭深刻的認識到,想贏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援,就要動真情、辦實事,努力做百姓的“貼心人”。

  作為皖贛鐵路改線的必經地,竹峰村16戶村民的房屋土地需要徵遷。為了保證專案進度,方蘭帶領村“兩委”成員利用中午、晚上村民休息時間走村入戶,耐心解釋土地徵用、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房屋丈量核價方法及房屋安置等政策,瞭解他們所想、所求、所盼,能夠及時解決的第一時間解決,不能及時解決的回應解釋到位,讓大家吃下“定心丸”。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6戶民房均按時間節點拆除,保障了皖贛鐵路改線工程的順利進行。

  銳意進取

  做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鄉村要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先行。而在2018年,竹峰村還是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而如何才能壯大集體經濟,切實提升集體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為了找到答案,方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思考。

  在調研中方蘭發現,竹峰村作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應基地之一,卻仍有很多土地閒置荒廢。“我們有這麼好的產業基礎和地理位置,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優勢利用好?絕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方蘭暗暗下定決心。

  思路明確了,落實是關鍵。為了推動竹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她跟著老書記積極加強與街道辦事處和上級部門的對接,在全市率先推行了農村拋荒閒置土地服務合作改革試點工作,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代管方式。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將農戶閒置的土地進行集中流轉,並招引第三方透過代耕、代種、代管等方式加以利用,杜絕耕地拋荒。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村集體成功從319戶農戶手中流轉了1235畝土地。土地流轉整合工作完成後,方蘭又積極探索,以“黨建+現代農業”為抓手,與鄉村振興集團合作,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專案,種植高品質蔬菜及水果,集觀光、採摘、休閒為一體的新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2021年竹峰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20萬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基層的工作繁瑣而辛苦、普通又重要。在紮根竹峰村的21年裡,方蘭經歷了很多。她說:“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負群眾的期待。我只想在以後的日子裡,為群眾多幹幾件實事兒,真正讓竹峰村變成‘美麗富饒的鄉村’。”

  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事蹟材料6

  陳英憲出生於蘆崗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普通的泥瓦匠幹起,一路打拼下來,最後做到了防腐公司董事長,是個不折不扣的“能人”;但當他放棄年收入三百多萬元的防腐公司,說服妻子孩子,回到西陳村當一個小小的黨支部書記時,在大家眼裡他又成了個“怪人”;可看到他思路開拓、敢於創新,心繫群眾、甘當公僕,把村莊越建越好,趟出了黨建引領發展的新路子時,大家又說,他是飛回我們村裡的“領頭雁”。

  我要回到村裡去

  2019年在蘆崗鄉黨委召開的“雁歸來”中秋懇談會上,蘆崗鄉黨委書記李曉偉介紹了農村發展態勢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並找到陳英憲談話,希望他能夠回鄉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陳英憲最終決定回到西陳村幹事創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但妻子和孩子聽到訊息後,都很反對,面對這個難題,他說:“我就是農民,當時走出去創業,就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年回老家,看到鄉親們的生活,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葉落歸根,咱們的生活好了,也該讓鄉親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才不枉費咱們打拼這麼多年。”家人們聽了陳英憲的心裡話,終於同意他回鄉任職。

  關鍵時刻顯擔當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陳英憲帶領黨員不但繳納了特殊黨費,還自費購買了值班所需的帳篷、消毒液等物品,組織全村黨員群眾全力“抗疫”。他以身作則,始終堅持卡點執勤,率領黨員、村民小組長成立“黨員巡邏隊,在村內輪流值班、定期消毒。當時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他每天都要打上十幾通電話,找熟人、拖關係為村裡聯絡購買消毒液、口罩;由於疫情期間限制外出,很多村民家裡食品出現了短缺,為了防止大量村民外出購買生活物資出現交叉感染,他又組織愛心人士購買了饅頭、大米、麵條、泡麵、榨菜等生活物資,及時為大家提供了生活保障。

  說幹就幹顯身手

  一上任,陳英憲就“盯”上了村容村貌整治,將其作為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帶領村“兩委”走村入戶,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幾經討論,最終決定先從自身建設抓起,首先建好標準化村室,設定村便民服務中心,接著再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更換自來水、改廁、建設汙水管網、汙水處理站、對道路和街巷進行整修鋪設。

  施工期間,陳英憲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洗漱過後,先到村內轉一圈,檢視施工進展情況,安排當天的施工內容、人員、材料等,統籌協調下步施工所需,做好明天的施工計劃……不到一年,村民家裡的水龍頭全部流出了自來水,生活汙水得到淨化處理,水衝式廁所幹淨整潔,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贏得大家的一致稱讚。

  如今邁入蘆崗鄉西陳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潔淨的柏油路村道、整潔舒適的靚麗民居、清新古樸的優美環境,再看道路兩側綠植紅花、民宅牆外生動逼真的3D牆體畫,更是猶如一幅幅如詩畫卷。

  堅決啃下“硬骨頭”

  “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開展以來,村民們顧慮很多,我們充分發展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解決了很多實質性難題,消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還順利實施了一系列村集體經濟發展專案,取得了明顯成效。”宅改工作一路走來,陳英憲感慨良多。

  要想做好宅改工作,支部是保障,黨員是先鋒。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首先動員村內黨員率先垂範,無償提供空閒院,為村中停車場、圖書館、村史館及“四院”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場地。在超佔宅基地騰退、有償使用費繳納、宅改政策宣傳等方面,將黨員充實到宅改工作推進小組中,配合支部開展工作,組織黨員入戶走訪,參與政策宣講、繳費情況統計、重點物件分包等工作,並利用積分管理制度,進行積分量化,科學謀劃佈局,全力推進改革。在黨支部和黨員的共同努力下,西陳村群眾從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援,到後期主動配合,該收回的收回,改交費的交費,按時完成了宅改任務。

  要讓群眾得實惠

  正道大街、歸仁路、思齊巷、省身巷、盡善巷……在西陳村,每一條寬敞整潔的街巷,都配有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名字。這兩年,陳英憲帶領村“兩委”班子,多方籌集資金,在村內先後建成了圖書館、國學館、村史館、四點半課堂、黨群文化廣場、養老中心和大禮堂,受到村民們熱烈歡迎。自從村裡建好了圖書館和國學館,每到週末,胡香雲都會帶著孫子去國學館學習國學、去圖書館看書,一是彌補兒時的遺憾,二是學習衝電、修身養性,三是讓孩子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養成愛看書、學國學的好習慣。

  週一到週五,從下午四點半開始,“四點半課堂”的人就多了起來。孩子放學後,家長大部分還沒有下班,孩子就到四點半課堂去寫作業。“有了四點半課堂,我可以安心地上班了。孩子有地方寫作業不亂跑,還有專門的老師輔導孩子,又不用交費用,真是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村民陳春濤一提到“四點半課堂”就讚不絕口。

  村裡的大食堂建好後,因飯菜可口、花樣多,到了吃飯時間,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都來這裡吃飯。“飯菜做得好吃,一週內每天不重樣。孩子常年在外,老說讓我跟他們住,說不放心我,自從村裡建好了大食堂和養老中心,孩子看到我吃得好、住得好,大傢伙還經常在一起做手工活,生活得很開心,都說很放心。”77歲的村民張秀蘭是位留守老人,每天在大食堂吃飯,在村養老中心居住,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此外,陳英憲還組織修訂了紅白理事標準,把婚喪嫁娶等宴席挪到食堂來辦,辦事節儉了,還很體面。

  每到晚上,村裡的黨群文體廣場、遊園內就變得熱鬧非凡,村民們在廣場上鍛鍊身體、跳廣場舞、打球,在遊園內散步、休閒、娛樂,安詳舒適,愜意自在。

  經濟必須搞上去

  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看到陳英憲是真心實意地為村裡辦好事,現在無論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能得到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援。有了這份信任,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時,各項工作推動比陳英憲想象的順利許多。

  首先,村裡成立了農林果經濟合作社,同村內的十幾戶村民簽訂協議,流轉土地七十畝,建成果蔬採摘園,實施採摘園、蓮魚共生池塘等一批文旅融合專案,探索集鄉村旅遊、園林採摘、特色民宿、田園文化等於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目前,村內建成經濟林230畝、集體經濟果園75畝、圍村林38畝、30畝景觀魚塘已初具規模。下一步,陳英憲計劃採取“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梨樹種植300畝,由村裡負責技術和銷售,村民們可自行跟種或承包種植,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大途徑,看著村內蒸蒸向上的發展勁頭,陳英憲覺得很是欣慰,村富民強的願景指日可待。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懷著深重的鄉土情懷,陳英憲迴歸桑梓,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奮力向前,未來的西陳村將乘勢而上,發展成為灘區土地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