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範文(通用6篇)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範文(通用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麼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1

  我們,是黨員,是社群工作者,是一群最平凡的人。但是你卻無法忽視我們的存在。因為無論你走到哪裡,或是喧鬧的大街、謐靜的小巷,或是錯綜複雜的住宅區,都能瞥見那匆匆而過的身影;無論你是家藏萬貫,或是貧寒無助,還是安享小康,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是會第一個想起我們,因為我們是你的知心人,是與你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個群體。我們就像社會這部大卡車上的螺絲釘,不經意卻又時時維繫著車的完整和安全,用我們辛勤的汗水呵護著你的安寧和幸福。我們就像永遠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任勞任怨、勤勤懇懇,默默的耕耘著歲月,耕耘著這一片熱愛的黃土地。

  我們是繁忙的。社群的工作千頭萬緒,是總也做不完的,我們是辛勤的蜜蜂,不知勞苦的為這個世界增色添彩。小小的辦公室裡永遠擠滿了前來辦事的群眾,舊舊的辦公桌上永遠堆滿了做不完的資料,而那輛吱呀亂響的腳踏車上永遠載滿了我們為人民服務的一腔熱情。人口普查期間,我們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吃過一頓熱飯菜。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頂風踏露,披星戴月,總是趕在人們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後,守在門口調查登記。熟悉的、陌生的、熱情的、冷漠的,我們看遍了所有人的臉色。在關鍵的時期,一眼望去,辦公室裡的燈總是通宵透亮。有多少回,婆婆抱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尋找年輕的母親;有多少回滿眼痛心的丈夫陪伴著身懷有孕的妻子,有多少回擔憂的父母一遍遍地催問深夜還不回家的女兒。我們是辛苦的,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世上最辛苦的職業,但我們是快樂的,因為忙碌讓我們體驗到了人生的價值。

  我們是無畏的。非典肆虐的時候,市民談之色變,而我們卻不得不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挨家挨戶噴藥消毒。發放宣傳資料和藥方,還要配合白衣天使上門為返鄉的人員建立檔案,跟蹤查訪。全天24小時只要電話鈴聲響起,我們就要走出家門。我們來不及為家人和孩子熬一碗中藥,也顧不上多安慰年邁的雙親,更無暇顧及自己的安危。因為我們知道群眾需要的是我們真誠的微笑和熱情的關懷,我們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所以,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是無私的。5月12日,撕心裂肺的大地震摧毀了兄弟姐妹美麗的家園,也撕碎了我們的心。當黨和政府日夜營救著每一個生命時,千里之外的我們,也站在了同胞們的身後。我們為親人哭泣、與國同殤;我們微笑喊加油、鼓勵同胞挺起胸膛。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捐款,繳納特殊黨費;我們四處奔走,發動群眾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為災區人民分擔痛苦。因為我們是黨員,與國家共進退,與人民共患難是我們應盡的職責。

  可是我們也是脆弱的。當同樣忙碌的家人好不容易抽空想和我們談談心時,我們只能報以歉疚的眼神;當鄉下的父母想要我們陪她們逛逛街,我們又讓老人失望而歸;當因為加班而把年幼的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時,孩子委屈的面容依然會讓我們潸然淚下……想起這些,我們便會感到滿心的酸楚和難過,因為我們也是人,有著和別的人一樣的心情和慾望。我們渴望富足、平淡和安逸,我們渴望別人的理解、寬容和信賴,但因為我們是黨員,當我們站在黨旗下莊嚴的宣誓時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無私的付出和奉獻,得到的卻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沒有奢華的住房,沒有優厚的待遇,也沒有令人羨慕的地位。

  可我們為什麼卻從不退讓?詩人艾青曾這樣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滿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為愛,我們努力拼搏;因為愛,我們開拓創新。我們用青春的色彩讓黨旗在陽光下更加鮮豔,我們用無私的愛讓黨性在平凡的崗位上熠熠生輝。讓我們張開真誠的翅膀,在社群建設的藍天上自由飛翔,用我們的汗水和智慧譜寫出人生最華麗的篇章。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2

  劉英明,女,高階教師,西安高新第一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多年來,劉英明書記篤實黨建工作,發揮基層黨織織的作用,學校黨支部連年榮獲高新區黨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劉英明書記多次榮獲高新區優秀黨務工作者、高新區“雙愛雙評”活動優秀經營者、西安市“三八紅旗手”、全國創新名校長等榮譽稱號。

  一、篤實黨建工作

  不懈思想建設。一直以來,劉英明書記堅持以理論學習與個人思想工作相結合的原則,組織廣大黨員教師系統學習;學習“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專題教育內容,積極參加黨工委組織的黨群工作會、黨務工作者培訓班等活動;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師德規範等職業理論和素養。嚴以律己、率先垂範,引領廣大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道德境界,昇華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壯大組織建設。劉英明書記帶領黨支部認真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髮展工作;按時召開民主生活會,民主評議,提高黨性修養;制定入黨積極分子“幫扶”計劃,促進成長,創新性地編印支部黨建活動資訊。

  完善制度建設。劉英明書記率領黨支部不斷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制度的執行力和約束力。按照黨建目標責任書考核細則,與時俱進,對現行的制度進行認真梳理,切實做好制度建設廢、改、立工作。

  重視少先隊建設。劉英明書記始終把開展共產主義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主線,緊緊依託少先隊工作,始終如一地進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並結合少先隊工作特點,以活動為載體建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體系,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讓學生認識和追求共產主義,教育引導學生爭當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好少年,促進學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及的形成。

  二、創新學校發展

  踐行群眾路線。在學校工作中,劉英明書記始終將群體智慧與力量的發揮作為管理決策的依據和動力。設法創設機會,搭建平臺,為老師們提供施展才華,提高能力的機會,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自覺接受全體教職員工的監督,暢通言路,群策群力打造高新一小教育品牌。

  文化統領思想。用學校文化統領教師思想,用學校發展願景凝聚教師力量,是我們提升師德素養的另一個有效做法。把全體教師的思想認識、行為準則及是非榮辱,都聚焦到學校文化上來;把全體教師的奮鬥目標、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都集中到學校發展的美好前景上來,充分發揮學校文化和發展願景的導向功能、評價功能與約束功能,從而形成充滿正能量的聚合效應。實踐證明,這是師德建設的有效方法。

  學校的師德建設,注重在文化建設上狠下功夫。多年來構建了高新一小的核心價值觀

  一品文化一馬當先擎高新,一專之長築基礎,從一開啟拓未來,傳承優勢創一流。

  一小精神追求卓越,不斷超越。

  一小校訓更高、更新、更遠。

  培養目標培養合格的社會人。

  人才培養模式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各項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社團為平臺,以特長培養為輔助,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合格人才。

  基本公式課堂+活動+社團+特長。

  團隊作風和諧共處做戰友,和衷共濟促工作,合作共贏求發展;凝聚團隊精神,續延團隊作風,形成組織合力。

  管理模式集體決議,團隊領導,人文關懷。最大化的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能量,最大化發揮團隊智慧與力量,最大化讓老師們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成就感。

  這些價值觀引導教師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提升老師們的思想修養,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快速成長。

  發揮模範作用。劉英明書記率領支部舉辦師德演講、師德徵文、評優評先等系列舉措,激發教師的愛生愛校情懷,弘揚校園正氣;結合雁塔區、高新區“道德模範在身邊”活動,組織教師評選身邊的師德榜樣,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

  積極推進黨員教師示範引領課,黨員教師與青年教師“師徒結對”“黨員先鋒模範崗”活動,建立黨員高階教師工作站,成立“追夢詩社”,最大化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互動作用,為黨建工程做出了貢獻。

  建立發展特色。多年來,劉英明書記強調“科研立校、特色發展”的理念,打造了高新一小“一基一翼一核心”的特色教育典範。

  身先士卒進行教學改革,學校已構建了課題引領——專家指導——全員參與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在所有學科中,校本課程的研發全面開花,成效顯著。

  語文學科“一步三化”作文早起步——破解作文難,提升寫作能力;書寫規範化——培養態度習慣,夯實基本功;閱讀海量化——蓄積語文素養,為終身奠基;課堂生本化——培養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這既是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尤其是作文早起步實驗,大面積、普遍性提高了學生作文水平,被專家譽為“一場顛覆性的作文改革”。目前各項校本教材已編寫完成,其中《作文早起步》已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

  數學學科構建了“四位一體”校本課程體系(數學遊戲激發學習興趣,數學閱讀拓展探究視野,思維訓練提升思維品質,綜合評價促進多元發展),編撰了《數學遊戲大課堂》《閱讀讓數學世界更精彩》《寒暑假數學生活》校本教材,《小學數學思維拓展》三~六年級(上、下冊)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

  綜合學科遵循“生活為基、體驗為法、開放為策、素養為核”的原則,開發出了系列學科課程。

  真正的忠誠源於覺悟,堅定的追隨來自認同。劉英明書記為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體現,是發自內心的覺悟和認同。用她的話講只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能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始終內心堅定充實,始終奮鬥無怨無悔。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3

  我所在的xx社群,98%的居民是xx集團原四礦的職工和家屬。因為企業轉型的原因,許多職工分流到xx所屬的外地企業,社群裡空巢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特殊人群多,家庭、鄰里之間的矛盾不斷。怎樣才能做好這個社群的“當家人”呢?

  記得剛剛擔任社群居委會主任,有位李大娘因為被物業停了水電找到了我。來到大娘家裡,我吃了一驚:家裡僅有的衣櫃和床都是30年前的樣式,連油漆都褪了色。原來,大娘的兒媳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兒子入獄,老伴去世後就只有她跟孫子小華相依為命。因為過早地失去父母的關愛,還要承擔爸爸入獄帶來的壓力,小華變成了一個內向、敏感、自閉的孩子。看著眼前的這一老一小,我就想:一定要幫助這個家解決難題!我墊錢為李大娘家送上了水電,又為她爭取減免費用。我把小華當作自己的孩子,買衣服、輔導功課,週末還給他包餃子……漸漸地,內向不語的孩子發生了變化。有一天下班路上,小華迎面走來怯怯地叫了一聲:“主任媽媽好!”這一聲,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不僅僅是留守兒童,我牽掛的還有社群裡的空巢老人。他們的門牌號和家庭情況都刻在了我的心上。每天早上,我總要看看這些老人的窗簾是不是拉開了;到了晚上,我會再去看看他們家的燈亮了沒有;社群的老年活動室,我經常看看哪位老人今天沒有來。“早看窗簾晚看燈,社群樓裡數板凳”,成了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那些被分流到外地的職工,有些逢年過節才能和家人團聚,過著像候鳥般的生活。於是,我將“鴻雁”作為社群為民服務的標誌,構建“鴻雁”社群服務品牌,弘揚“奉獻、責任、服務、創新、誠信”的“鴻雁”精神,把社群打造成溫暖的“大雁巢”。

  疙瘩要在基層解,鮮花要在基層開。我把社群“愛管閒事”的樓院長、有威望的大爺大媽和專業律師、社群民警邀請到調解隊伍中,讓調解更加有效;我們經常開展法治講座、道德講堂,讓大家學會自己妥善地處理矛盾糾紛;我們搞“鴻雁藝術團”、歸雁親情屋、百姓大舞臺,把居民從各家房門後請出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聊天談心,相互之間熟了,遇到矛盾就不好意思紅臉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有人問我調解矛盾有什麼訣竅,真沒有。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很多時候,一杯茶、一張紙巾、一個溫暖的眼神或是一句貼心的話語,就能讓怒氣衝衝的居民平復情緒,敞開心扉。作為一名社群工作者,能夠用自己的奮鬥,讓居民過上好日子,能夠每天看到大家開心的笑容,這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4

  作為一名志願者,奉獻自己的愛、身體力行地服務社會,是她一直以來的志向和目標。她立足崗位,服務社會,無私奉獻,為促進志願者活動的深入發展不停奮鬥和探索。在服務群眾需求,弘揚互助風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在服務活動中尋求創新的理念和方法,開發志願服務的新亮點、新領域。在參與志願服務中,讓她懂得了什麼是志願者,明白什麼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體會到了什麼是“志願付出,快樂奉獻”,同時也收穫了無盡的感動與快樂。

  樹立形象,強化自身素質和人格修養。她一直把思想道德培養和業務能力學習作為強化自身素質提升、樹立良好形象的前提和基礎,透過自身素質和人格修養的提升,更好的做好志願服務。她一直堅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團結同志,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兢兢業業,努力肯幹,全力提高志願服務水平。

  立足本職,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助人自助”,從從社會使命看,強調“扶弱濟貧”,以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名社群工作者,她時刻牢記社會工作價值觀,同時作為一名志願者,她也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準則:志願付出,排憂解難。

  為更好的服務社群,深入開展社群志願者服務工作,她透過社群志願服務組織積極為社群居民排憂解難,有力促進了和諧社群建設。一是深入社群居民家中,進行走訪慰問,與社群其他志願者一起去慰問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為他們送去溫暖,使這些困難人員感受到人間真情和社會的溫暖。二是立足實際,在居民中開展“助力美麗集鎮綠島小區換新顏”、“助力文明城市五連創”等為主題的志願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呼籲群眾增強環境意識,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三是利用自己的工作性質,向社群居民宣傳國家的相關政策,積極參與“憶往昔,樹先鋒,喜迎建黨華誕,宣傳教育活動”、“黨旗紅,風氣正,村級換屆共引領,法制宣傳志願者活動”等宣傳教育活動。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5

  xx,xx年以來始終工作在紅星社群,20年的風風雨雨將她的命運和社群6399戶居民緊緊連在一起。她把最美好的時光全部奉獻給了社群居民,她用淡淡的微笑縮短居民之間的距離,用熱情的服務傳遞社群工作者的真情。

  為了方便居民她的手機常年處於24小時開機狀態。社群中有多少特困戶、殘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她都熟記於心。在xx的心裡:社群居民的事兒再小也是大事兒。社群老黨員趙大娘的兒子常年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兒子治病,生活特別困難,xx就多次協調民政為趙大娘申請了臨時救助金,還時常送來大米、豆油接濟大娘的生活,只要一有空閒就幫著幹些家務,讓生活在困境的母子倆倍感溫暖。

  社群中有很多雙職工家庭和留守兒童,孩子無人看管是社群的老大難,她召集熱心的退休老幹部、老教師、老黨員們組建了“五老隊”成立了託管班,義務接送孩子上下學、輔導孩子學習。為了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組建了老年秧歌隊、太極拳培訓班、腰鼓隊、合唱團、健身操隊,還經常帶領大家參加比賽、演出,將原汁原味的社群文化展示給大家。xx年還代表我市參加了“哈爾濱之夏----社群專場文藝演出”,增強社群居民的和諧性和凝聚力。

  xx年的11月份,xx的右眼瞼長了一個腫物,她一直忍著疼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直到視力模糊了才被迫做了摘除手術,術後第二天她就貼著紗布來到居民家中進行調解,因為眼睛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落下了充血脹痛的毛病,但她沒有半點怨言,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為社群居民操勞著、忙碌著。為了加強居民小區的安全防護,她帶頭逐門挨戶地做居民思想工作,直至小區全部換成了嶄新的防盜門,改善了的居民的居住環境,而xx卻累的人瘦了一大圈。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社群居民的動向,她建立了紅星社群居民QQ群。在她的號召下社群黨員志願服務隊積極與駐社群單位聯絡,落實“百千萬”困難幫扶工作,使王桂鳳等10戶特困家庭得到幫助……xx透過這一件件小事兒,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核心價值觀和一位社群工作者對居民的熱愛和無悔付出。

  青年社群工作者事蹟材料6

  走進姜州街,環境舒適優雅,市場繁華有序,商鋪攤點排布整齊,綠樹紅花交相爭豔。姜州街社群居委會,政務公開規範齊全,業務辦理程式通俗易懂。老年協會、義務消防隊、社群志願者等基層組織紮實活躍。這些成就都源於有一位好的基層組織帶頭人——熊建國。

  今年38歲的熊建國,一個普通的社群党支書,在平凡的崗位上,身體力行,踐行著對黨的錚錚誓言;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躬身而為,詮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涵。

  身先士卒抓整治,堅持原則美環境

  姜州街社群居委會,轄7條街,3個居民小組,常住居民920人,暫住居民2600人,趕集天流動人口約10000人。這是一個既有老鎮,又有新街;既有古老的建築,又有林立的高樓;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洋溢著現代時尚氣息的地方,由於地處農村,趕集交易的人大都是周邊地區的農民和流動攤販,沒有固定的攤位,再加之,過去既沒正式的城管執法,又沒有專職的環衛隊伍,街道的髒亂差是可以想見的。

  退休職工李天發說:“這個街,以前哪點像什麼街哦!人行道全部被商販們佔完了。一到趕集天,那些大背篼小提籃的全都擺在街中間,擠都擠不通!”

  熊建國擔任支書後,帶領社群一班人,於2006年開始了艱難的街道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為了拆除姜州街面上佔道亂修的違章建築物,熊建國親自登門與業主們促膝長談,最終得到了業主們的理解和支援。在老主任賀秀英的帶頭下,業主們紛紛拆除了自家門市前的違章建築,使這項棘手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面對佔道經營,亂擺亂放的貨主,熊建國不是粗暴的提起來摔掉,或者是亂吼亂罵,而是帶領社群的工作人員幫他們搬到劃定的位置上去。一次,兩次,三次……時間長了,貨主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慢慢地就都自覺遵守市場秩序了。而對於那些蠻不講理的貨主,熊建國則堅持原則不讓步。

  社群主任王宗銳說:“有一次,有一個貨主,蠻橫地要將煤倒在街上賣,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熊書記站到大貨車後面,威嚴而又憤慨地說:‘你今天除非把我壓死,否則的話,我是不可能讓你倒在街上的!’在熊書記的凜然正氣中,那人不得不乖乖地把煤拉到指定的位置。從這件事後,再沒有人敢在街上亂倒貨物了。”

  以前,姜州街上沒有綠化,夏天炎熱難耐,冬天滿目蒼涼,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8年,熊建國多方籌措資金,帶領社群同志在街道兩旁栽植了兩排小葉榕樹,得到了社群居民的高度讚譽。為了鞏固街道環境整治的成果,社群還成立了保潔隊,購置了4輛垃圾車,在街道兩邊設定了30多個果皮箱,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說起此事,姜州街的老百姓無不露出自豪和幸福的笑容。

  奔走呼籲解民困,心繫群眾吃水難

  熊建國常說,今天的事今天辦、能做的事馬上辦、困難的事想法辦、額外的事熱情辦,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離了水,生活就將無法進行下去。姜州街吃水困難,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我們姜州缺水,大家都是曉得的。有能力的人家打水井,沒得能力的人,就只有到處去挑水喝了。遇到乾旱的時候,就連挑水的地方都沒有了。”提起過去,姜州社群的群眾們感慨地說道。

  在姜人人的記憶中也曾有過喝自來水的喜悅,但由於年深日久管道老化,到2008年,已完全沒有了水,所有管道都成了擺設。人們不得不又拿起扁擔挑起了桶……看到這些,熊建國坐不住了,奔走呼籲,向各級領導彙報,尋求支援。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在姜州區域協調辦,鄉黨委、政府的支援下,經縣委、縣政府協調,由縣水利局出資,從梨園水庫引水,經過灣德村、姜州村,更換了5公里長的.老化管道。一度廢棄的自來水管,又流淌起了“嘩嘩”水聲,社群居民為此歡呼雀躍。

  老黨員李天發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還能再喝到自來水。真的太高興了!”

  躬身實踐抓黨建,築強基層硬堡壘

  姜州街社群內的許多老黨員,在退休前都曾擔任過不同的職務,在他們的心裡,三十多歲的熊建國不過是一個“小毛頭”,幹不了什麼大事,有時就連開會他們都賴得去。為了“統領”好社群內退休的老黨員,熊建國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些老黨員們走過坎坎坷坷,經歷滄桑,這是很正常的情緒表現,只要我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辦事,真真切切的去關心他們,就一定能把他們的心凝聚在一起。為此,熊建國帶領社群居委會一班人,設立了圖書閱覽室,購置了象棋、麻將、橋牌、乒乓球桌等娛樂設施。添置了一套音響裝置。開展了廣場健身舞活動。沒有老師,熊建國的妻子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擔起了義務教大家跳舞的任務。參加人數最多時達100多人。每年的九九重陽和七·一建黨節,社群都要召開茶話會,把黨員和60歲以上的老人們聚在一起,大家共度佳節,暢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對社群工作的看法。

  供銷社下崗職工老黨員潘英禮說:“供銷社解體後,支部也沒得了,我就成了沒得人管的流浪漢。自從我的關係轉到這個支部後,熊建國經常把我們這些老黨員召集在一起,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瞭解我們的疾苦。有時,還組織我們外出參觀學習。這下,我又找到了家的感覺,心情也開朗了起來。要不是熊建國啊,我到現在都還打不起精神來!”

  透過各種活動的開展,那些退休的老黨員們看到了這是一個真心為大家辦實事,也會辦事的支部,都主動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並向熊建國出謀劃策,發揮他們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

  熊建國說:“最讓我感到驕傲和高興的是,姜州街社群黨支部建立6年來,共發展黨員8名,預備黨員2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由過去的沒得人入黨,連開會都召集不攏人,到現在積極參與,主動向社群黨支部提交入黨申請。”

  扶弱濟困系群眾,體察民情解疾苦

  如果說在邪惡面前,熊建國是一個不屈的鬥士,那麼,在需要幫助的群眾面前,他就是一頭默默奉獻的老黃牛。

  社群內63歲的老人王繼發,由於兩個女兒都遠嫁到了江蘇,2009年,老伴又得了血管瘤,醫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不說,還欠了3000多塊錢的帳。由於沒有收入,生活非常艱難。熊建國知道這一情況後,按照政策給老王夫妻倆辦理了低保,還給他們各自找了一份事做。老王做了社群的保潔工,而他的老伴呢,負責打掃姜州派出所的衛生。這樣下來,一個月也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生活就不愁了。

  老王激動地說:“感謝社群領導,感謝黨對我們的關懷!”

  畢業於涼山衛校的待業青年何冬梅,自從2004年走出學校門後,由於找不到工作,一直靠國家低保維持生計。結婚有了兩個孩子後,那點低保哪裡夠?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於是,準備到姜州街開一個診所。但是,問遍了姜州街,不是門面租價太高,就是人家信不過她。萬般無賴下,她找到了社群書記熊建國。熊建國瞭解情況後,出面擔保給她租了一間門面,還借了5000塊錢給她做流動資金。何冬梅的診所終於開起來了,每個月差不多有3000來塊錢的收入。

  何冬梅說:“要不是人家熊書記的話,我們哪有今天這樣好的日子哦!”

  幫助社群困難群眾,照顧社群弱勢群體,是熊建國任支書以來的必修課;為社群裡殘疾、孤寡老人解決衣食住行,是熊建國認為最起碼應該辦到的事。在熊建國的工作中,有兩件事是從來就沒有中斷過的,一是每年的春節前都要去看望社群內的老黨員和殘疾人,給他們送去黨的溫暖和關懷。在社群內,誰生病住院,熊建國都要代表社群送去真誠的問候。二是為孤寡老人們過生日。每逢老人們的生日,熊建國都要親自操辦,讓老人們能過上一個快樂的生日。由於其中的王樹老人沒有住處,熊建國便將老人接到了社群辦,與大家住在一起。直到2010年,由於社群工作事務繁多,無瑕照顧老人,才不得不將老人送到敬老院。老人在臨走時,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以表達他內心的感激和深深的眷戀之情。

  公僕情懷赤子心,歷經跋涉淚滿襟

  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熊建國初中畢業後,在家務過農,出門打過工;在鄉政府當過小車駕駛員、治安員。在此期間,也曾有過兩次成為國家公務員的機會,但他都把機會讓給了別人。這就是熊建國——一個共產黨人,先人後已高尚品質的真實寫照。心裡,永遠把他人擺在第一位;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

  2005年經縣政府和縣民政局批准,將姜州居委會改建為姜州街社群居委會,並組建一個黨支部。當時還是鄉政府小車駕駛員的熊建國,經過選舉,以全票透過的優勢,兼任社群党支書一職。就在熊建國對前途充滿憧憬時,幸運之神不但沒有把幸運的手伸向他,反而破碎了他心中的美夢。在2007年國家對臨時聘用人員的大清退中,熊建國自然不會是例外。離開鄉政府後,熊建國在家中整整呆了4天。他在心中對自己說,不能倒下,社群的工作還需要我。很快,熊建國便從痛苦的沼澤中走了出來,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社群的工作上。

  熊建國說:“在我38年的人生經歷中,最讓我心裡感到難過的是,那年母親得了癌症到攀枝花化療,由於工作太忙,竟沒能陪母親度過最難熬的日子,走完最後的一段人生路。”

  想起母親,熊建國這個魯崑山下的七尺男兒,錚錚鐵漢子,不由得淚眼婆娑。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誰能體會?如今慈母已去,熊建國只能於清明時節,在母親的墓前,默默述說自己心中深深的思親之情。

  熊建國說:“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我相信我能做好!”

  熊建國乾的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名普通黨員為人民群眾所應該做的細微瑣事。然而,正是這種細雨潤物的實幹精神,注進了人民群眾的心窩,樹立起了實實在在為民想事、為民做事、為民謀福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從熊建國這個普通党支書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民公僕,應有的寬闊胸襟和高尚情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