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通用5篇)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1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細胞,是人們生活的基礎,家庭這細胞的健康與否,將直接影響社會這個大機體的健康,加強家庭建設營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的氛圍,對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重大作用。

  嘉蔭縣常勝鄉勤儉村呂賢花的家庭就是這樣一個讓許多人羨慕的家庭,呂賢花家一共有6口人,上有年過八旬的公公,下有6歲的孫子,一來到他家就會有一種其樂融融的感受,乾淨整齊的家居擺設,窗明几淨的生活環境體現了勤勞樸實的生活原則。斑白的髮絲慈祥的臉龐,無不折射出老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讓我們明白了和諧家庭的真諦。

  呂賢花家正是一個集傳統美德、和平、互助、進取等現代家庭美德於一體的文明家庭,雖自己已經五十六歲還承擔贍養八旬老人的責任,公公病在床上時,能主動把藥送到嘴邊,為公公端水餵飯。在她的影響下兒女們都很孝順老人,正是她的言傳身教一家6口人和和睦睦從未拌過一次嘴。

  作為村婦女主任,呂賢花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勤勤懇懇、紮紮實實,得到了村領導、村民一致的肯定。作為黨員,她一直以來都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確選擇個人愛好,慎重對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築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同時要嚴格要求親屬子女,過好親情關。

  呂賢花經常說:我們是世間最平凡的兒女,最簡單的父母,我們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一顆平凡的愛心,我們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用自己最真誠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各自的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最美家庭,因為有愛,所以我們幸福。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2

  在西寧市城中區南川東路東臺社群,有這樣一個和睦、溫馨、幸福的家庭。它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事蹟,但家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無數點滴卻匯聚成一個愛心之家。這就是古劍平家庭。

  古劍平、馮惠玲夫婦自結婚20年以來,夫妻相敬如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孝敬老人,善待雙方父母,用真心經營自己的家庭,用愛心溫暖每一個家庭成員。這個崇尚文明、積極進取、和睦和諧、相敬相愛的幸福家庭深受單位、鄰里的好評,贏得了周圍人的讚美。

  古劍平,1969年7月出生,大專學歷,22歲參加工作。工作五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古劍平非常注重學習。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學習有關黨的方針、政策,充分利用遠端教育,收看時事政治、富民強國、實用技術等內容的電教專題片,在擴寬自己眼界的同時,也具備了較好的黨性修養。

  由於古劍平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多年來在單位從事黨務工作。工作期間,古劍平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嚴於律己、自覺錘鍊,不斷提升服務黨務工作能力。先後多次被評為省地礦局先進工作者、省地調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古劍平現任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黨群辦副主任、機關一支部書記。古劍平一如既往保持著堅持學習的良好習慣。先後認真學習掌握並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省紀委、廳紀委制定的一系列有關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制度規定,接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

  在工作上,古劍平是一把好手;在家裡,古劍平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古劍平家中同樣表現得更細緻入微。作為兒子、女婿,古劍平和妻子馮惠玲同心同德,始終恪守孝道,不但給與了雙方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且還在精神生活上給雙方父母體貼和安衛,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安享晚年。古劍平和妻子盡心盡力地為雙方父母做好一切,不管多忙,二人都會抽出時間去看望雙方的老人,並不因忙而有絲毫的怠慢。雙方父母的生日,古劍平夫婦始終記在心裡,放在心上。每逢父母的生日,古劍平夫婦總會精心準備一桌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二人總是不忘給老人買禮物;天寒了,二人就給老人買來保暖衣物;天熱了,就為老人換上適宜的衣物、被褥。古劍平夫婦用愛為年邁的父母撐起了一片天,讓他們安享晚年。

  作為丈夫,古劍平能事事尊重愛人,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求大同,存小異。結婚二十年,二人攜手相伴,他們不是沒紅過臉,沒鬥過嘴,只是她們更能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理解,細微體貼是她們家庭矛盾的融化劑,在她們看來,一家就是如此。

  平日裡,古劍平夫婦生活簡樸,對物質生活追求淡薄,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儉,精打細算,用之有度。數十年來,二人齊心將家務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受到長輩和鄰里的讚揚。不僅如此,古劍平還和愛人一起學習,共同提高,追求精神同步。這也是古劍平夫婦相知相守20載的秘訣之一。

  作為父親,古劍平教女有方,培養出優秀的女兒。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劍平夫婦深刻地意識到,父母親對子女負有撫養和教育的責任,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愛,要建立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要以科學的方式培養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

  古劍平是這樣好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古劍平夫婦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為此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不斷加深父女之情,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並健康快樂長大成人。

  除了平日的說教,古劍平夫婦還注重身教。女兒是獨生子女,身上難免會有一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等通病。為了改正女兒的小毛病,古劍平夫婦以身作則,平日裡經常和兄弟姐妹走動,分享好吃的、好用的。以實際行動孝敬長輩。夫婦倆在家討論家務事時,總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為標準,不搞封建迷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不斷自身素質和品位,率先垂範,為女兒做榜樣。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切,古劍平的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年來,古劍平的女兒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了孝順長輩,與人分享,懂得了照顧他人、尊重他人。2014年,古劍平的女兒光榮考入心儀大學。

  古劍平夫婦遵紀守法,在社會上是好公民,在單位是好職工,在家是好父母,他們的家庭是一個好家庭。

  長輩說:“看到這個家和和美美,我還有什麼不滿足!”

  外人說:“這樣好的家庭,沒的說!”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古劍平夫婦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共同成長。

  社群此次將該同志作為“五星級文明戶”申報,希望能透過宣傳一個典型,帶動一片群眾,使社群的文明建設更上新臺階。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3

  作為一名黨員,作為村裡的第一書記,他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廉潔自律、心繫群眾,他身體力行,帶領村支部全體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抓實幹,將“垃圾村”打造成“樣板村”,讓一個落後村變身先進村,讓村民的日子好過了,錢包變鼓了,精氣神兒更足了。他的事蹟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他就是西寧市城中區總寨鎮泉爾灣村村支部書記方元邦。

  方元邦今年43歲。2014年底,方元邦被任命為泉爾灣村村支部書記。方元邦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作風,認真抓好理論學習,爭當“四型幹部”,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有本事、作風上過硬的幹部隊伍,服務當地、服務村民。

  泉爾灣村中有一條供村民和周邊村民隨意倒垃圾的大溝,村裡瀰漫著一股股的惡臭味,被村民戲稱“垃圾村”。

  2014年底,方元邦走剛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如何摘掉“垃圾村”的帽子,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成為他這個新任村黨支部書記思考的最多的問題。和村“兩委”班子深入調查研究後,方元邦下決心從“垃圾”這件事著手,改變“髒亂差”村容村貌。隨即,方元邦便帶著其他黨員,深入村民家中嘮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村委制定了《總寨鎮泉爾灣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發展規劃》,確定了“三抓一樹”黨建品牌和“營造靚麗環境,建設美好村莊”的發展目標,形成了全村決戰決勝“垃圾村”的強大動力。

  和前幾任書記不太一樣,新書記做事不但“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要求高,想法新,但村民們都理解,他做啥都是為了大家好。也是因為這樣的共識,群眾願意和他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

  泉爾灣村“家底”薄,是集體經濟接近空白的“空殼村”。村支部書記方元邦一直尋思著,既然當了村裡的領頭羊,就要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村“兩委”結合實際和市場需求,依託現有的土地資源,透過轉讓、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盤活經營,共投資7000萬,引進泉爾灣垣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專案,建成集種養殖、娛樂休閒、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休閒基地,培植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黨組織發展後勁,為群眾服務增添活力。同時,建立20個農村合作社,解決村上100餘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帶動村民增加收入,村民打從心眼裡佩服這個書記方元邦。

  不僅如此,抓建設、抓經濟、促增收、辦實事,都提上了方元邦的工作日程。

  方元邦墊資200萬元,又多渠道爭取資金306萬元,清理掉原村口大溝(垃圾場)中的垃圾,並在這個地方建起了老年活動室、圖書室和村級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他還帶領班子綠化了文化廣場周邊,硬化了村裡5公里多的道路,建成了村級活動場所,為村民群眾提供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平臺。另一方面,方元邦依託現有的土地資源,透過轉讓、承包、租賃等形式盤活經營,引進泉爾灣原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專案,並以“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泉爾灣村386戶農戶建立了20個農村合作社,解決了村上100餘名閒散勞力的就業問題,每人年收入可達5萬餘元。此外,他還投資4000餘萬,計劃新建年出欄約十萬只雞的散養雞場......

  除了村容村貌,方元邦還關心村民的生產生活。村民方佔邦去世後,因家裡只剩下老伴和女兒,無力操辦喪事,方元邦得知此事後,和村裡的商量,主動幫助其家屬辦理後事,並給慰問金500元。方佔邦的老伴哭著說:“如果沒有村幹部,我都沒臉見我的掌櫃的啊!村幹部比我的親人還親啊!”為切實方便群眾辦事,泉爾灣村黨支部透過實行幹部坐班制和全程代辦,建立“群眾動嘴、幹部跑腿”工作新機制,免費為村民提供大病救助、低保救濟申請等5大類10餘項服務專案,真正做到讓村民小事不出村,有效解決過去農民辦事往返跑、費時間、人難找等問題。為進一步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兩委”購置了音響、象棋等文體用品,組織開展了“花兒”文藝演出、籃球賽、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受到村民的好評。

  方元邦一心投入到事業中,妻子和家人的支援也給了他強大的動力。在方元邦的引領、感染下,家人也積極為村裡的發展、建設出力。鄰居遇到困難,方元邦的家人總會第一時間儘自己所能,送去幫助。當看見村裡有垃圾,家人也會彎腰,隨手撿起來。方元邦的家人說:“將心比心,老百姓都希望有個好乾部帶領著,過更好的日子。方元邦這樣做了,我們作為家人,更應該支援。”

  看到村裡在方元邦的帶領下,發生了在真真切切地變化,村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一名村民說,“泉爾灣村一直都是城中區的後進村,沒有村集體經濟,村民都窮怕了,就想著來個能人,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方書記沒有讓我們失望。”

  如今,有了家人和鄉親們的支援,方元邦正以百倍的努力,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忘我奉獻,砥礪前行,一步一個腳印書寫著泉爾灣村美好的明天!

  就在他任職一年來,他讓泉爾灣由原來的後進村變為現在的先進村。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為全村的發展做出了無私的奉獻,說到他的無私奉獻,我們還知道他一心愛國愛民,在汶川和玉樹地震後向災區捐款近十萬元。他的心和災區人民在一起。

  幾年來,他還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員切實做好了本村的人口計生工作、安全生產工作、“五好”關工委工作及農村婦聯等各項工作,並且各項工作都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支部和個人先後得到了市、區、鎮的表彰,對於個人先進不先進、優秀不優秀並不重要,這是組織對工作的認可,但同樣離不開支部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支援和努力用雷鋒精神為人民服務,用鐵人王進喜的精神為黨和人民做一輩子的老黃牛,艱苦奮鬥一輩子。一心為民、甘於奉獻、勇於開拓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廣大村民和黨員群眾,在他的引導下,泉爾灣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4

  西寧有這樣一家人,從1995年開始一家人辦了份家庭報紙,目前已經出了20餘期。不僅如此,這個有14口人的大家庭還辦了一臺春節家庭喜樂會。喜樂會上,他們包餃子,玩遊戲,共唱名為《我愛我的家》的家歌。一個大家庭,十幾個成員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在當今社會實屬和諧之音,更難能可貴的是,大家一起辦家報,創家歌,把日子過得多姿多彩,讓人在稱讚之餘,又生出羨慕,這就是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祝方太一家。

  祝方太家庭三代共有15口人,多年來,全家人團結和睦、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積極進取,努力豐富家庭文化生活,建立和諧家庭。祝方太,餘昌桂老兩口退休前都在省市文化部門工作,這也為這個家庭建立獨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奠定了基礎。

  1995年7月,為了更好的促進家庭文化建設,在全家人的倡議下,一份散發著淡淡墨香的祝家《家報》試刊號問世了,從此,一期接著一期,凝聚著家中每個成員的深情和厚愛,《家報》緊緊圍繞家庭文明建設,自己撰稿、自己編輯、自己列印,從“談心亭”到“家常話”,從“個人談家”到“讀者來信”,從“書畫欣賞”到年年評比的“家庭十大新聞”,有的寫教子,有的寫妻頌,有的寫母子情,有的寫姑嫂愛,《家報》成為全家人抒懷和練筆的一塊陣地,成為家庭成員相互溝通的橋樑。

  十多年來,《家報》的內容不斷豐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動活潑,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到目前為止,《家報》已先後印發20餘期,《家報》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讀者也由過去僅限於家庭成員和直系親屬逐步擴大到家庭成員的'朋友、領導,原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曲青山對《家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家報》是促進家庭更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好形式和良好載體,《家報》為豐富家庭文化生活、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心靈溝通搭建了有效橋樑,起到了學校和社會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除了創辦《家報》外,這個家庭成員還結合家庭特點,圍繞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舉辦了一系列家庭文化活動。青海山川秀美、文化多樣,素有大美青海之稱。在家人的倡議下,家庭攝影展應運而生,“草原風光”、“經院”、“雪韻”、“園中人”、“一點紅”等一大批富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攝影作品相繼推出,2002年春節“家庭首屆攝影展”隆重開幕,精心創作的313副作品呈現在家人面前,全家人看著自己的作品入選參賽,個個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攝影創作又引發了祝方太老人的繪畫創作熱情,他利用充裕的退休時間,參加老年大學繪畫班學習,創作了一批富有生活情趣的繪畫作品。並將多年創作的詩歌、散文、繪畫作品彙整合冊,出版了《高原情》詩文集。

  新春佳節是闔家團圓、歡樂喜慶的節日,圍繞過一個歡樂、祥和、文明的新春佳節,特別是給未成年的孩子們創造一個歡樂文明的家庭節日氣氛,從1995年起,每逢新春佳節都舉辦家庭迎新年聯歡會。節目豐富多彩,有老兩口演唱的“夕陽紅”、童聲四重唱、夫妻合唱、相聲、數來寶、頂氣球、猜謎語等等,在歡聲笑語中把家庭聯歡會推向高潮。在美好的季節裡,家人走出戶外,走進大自然,享受美好的田園風光,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

  家是驛站,是每個人風雨人生中最可靠、最溫暖、最甜蜜的港灣。隨著家庭文化的豐富多彩,文化品位的不斷提升,由家長祝方太作詞,青海作曲家王洪光譜曲的《家歌》也隨即創作出來了,全家人每逢家庭連環晚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從中得到愉悅,汲取力量。歌詞中這樣唱道:“我有一個溫暖的家,我們互相體貼,互相關懷,同甘共苦,貧富相依,家給我情,家給我愛,家給我力量和希望。我有一個溫馨的家……我有一個可愛的家……我有一個美好的家……我愛我的家”。這首歌唱出了全家人的心聲,唱出了全家人的追求。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祝方太一家人在家庭精神文明建設中始終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每當家人團聚時,大家圍坐在一起,說國事、說家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開展有益的漫談,有時甚至父子、夫妻、兄弟、姊妹相互辯論,探求真理,辨明是非,消除封建式的耳提面命的家教方法,大家感到心情舒暢,形式活潑,氣氛寬鬆,這種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文化氛圍感染和薰陶著家庭的每一位成員。

  2012年,已80高齡的祝方太老人在家不慎跌倒,經醫院診斷為雙側慢性硬膜下水腫,住院三個多月,期間,全家人悉心照料,關懷備至,特別是三個兒媳婦和女婿在丈夫,妻子工作繁忙的情況下,主動承擔起照料公公、岳父的義務,從辦理住院手續,到費盡心思調劑飲食,從千方百計尋找藥品,到熬夜守護,盡心盡力,使老人身體得到康復。在家庭關係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和妯娌關係,祝方太的女兒祝萍有三個嫂子,多年來的相處增進了親情,有矛盾不迴避,有困難互相幫,情同親生姊妹,她在《家報》“姑嫂情”的文章中說到:“我很慶幸有三個好嫂子,在嫂子們身上,我學到了她們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對老人的百般照顧,對兒女的細心呵護。我的嫂子就像姐一樣親,我有三個比姐還親的好嫂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家有事大家幫,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親情關係。

  在努力建設家庭文明的同時,全家人還關注社會,回報社會,青南地區發生雪災,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南方地區發生冰凍災害都牽動著全家人的心,捐款、捐物、心繫災區,奉獻愛心。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祝方太一家人在家庭精神文明建設中始終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文化氛圍感染和薰陶著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這是一個家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的實踐和詮釋。

  農村五星級文明戶事蹟材料5

  “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果布扎有一個崇尚文明、積極進取、相敬相愛的家庭。夫妻相敬如賓,女兒和小孫子熱情禮貌健康上進,贏得了周圍人們的讚美。果布扎及他的妻子和女兒、家人一起,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動人樂章,成為建立文明家庭的先進典型。

  一、勤勞質樸,為本村發展獻計獻策

  果布扎,1962年出生,家有4口人,家中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作為一名老黨員,果布扎平時非常注重加強黨的理論學習,從自身坐起,充分發揮老黨員在牧民群眾當中的帶頭作用。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牧民,熱衷於幫助他人,在村裡有著很好的聲譽,在今年精準扶貧的關鍵一年,他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積極建言獻策,探討本村的脫貧發展規劃,一心想著把本村群眾的生活水平再提高。

  二、互敬互助、互愛互持,家庭和睦

  果布扎生活在一個和和睦睦的家庭裡,熟悉他的人都誇讚和羨慕他們這個家庭,因為這是一個融洽、和諧、幸福的家。一個和睦的家庭莫過於生活上互相體貼和事業上的互相扶持。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果布扎一家真正的將這一句話踐行到了實處,村裡的老人提起果布扎,都豎起大拇指。他們不僅在生活上給老人們予以照顧,家中大事小情只要能幫到的都會主動過來幫忙,使他們覺得受尊重,因而心情開朗。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女兒、小孫子都禮貌懂事。

  三、重視教育,悉心培養,勤儉持家

  一個優秀的、安逸舒適的家庭環境,可以給孩子心靈帶來無比的快樂,沐浴這樣溫馨的氣氛裡,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孩子是他們共同的未來和期望。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做一個踏踏實實、穩中靈活、識大體、有愛心的人就行。從小,他就教育女兒和孫子尊老愛幼,從對家人的關心到對同學的關心,對社會上弱勢人群的關心。

  為了使孩子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夫婦一方面潔身自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範,為兒子做出榜樣。

  果布扎與妻子物質生活追求淡泊,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他們還經常教育孩子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他們的教育下,他的女兒和孫子衣著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四、崇尚科學、誠信文明

  該家庭的思想較為開明,對一些不文明的陋習非常反感,。一家人誠信待人,從未發生欺騙他人,做有損害形象的事情。他們每天準時收看電視新聞,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開拓自己的視野。鼓勵孩子觀看有助於學習的課外書籍和電視節目,瞭解一定的社會自然、科技知識。注重對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做到言傳身教,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的修養。

  一個文明、和諧的家庭透過長久不懈的努力,積極進取,和睦相處,不斷完善,工作和家庭生活定能再上臺階,共獲美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