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通用5篇)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1
高原七月,陽光明媚,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
行走在素有“堆諧之鄉”的拉孜,無論是鄉村、城鎮,還是學校、寺廟,處處可見“四講四愛”的橫幅標語,人人爭做“四講四愛”踐行者,到處都充溢著“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濃厚氛圍。
在拉孜縣柳鄉,人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一個瘦瘦的身子,一手拿著一堆材料,另一手拿著橫幅,穿梭在小巷和田間,她匆忙的腳步總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她的聲音是基層幹部和群眾心中最強的動力。
學習,只為更好地宣講
2006年,扎西邊宗畢業於西藏大學外語系,2007年1月,志願到山南市措那縣庫局鄉。在那裡,她讓外面世界的聲音傳進當時的庫局鄉。從那起,她與宣傳工作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0年,扎西邊宗被分配到拉孜縣,先後在拉孜縣錫欽、查務鄉工作。工作地點換了好幾個,但她一直奔波在政策宣傳的路上。
2017年7月,扎西邊宗開始在拉孜縣柳鄉工作,擔任宣傳委員,負責各項宣傳工作。不久之後,我區“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春風吹遍高原大地,鄉里宣講重任落到她的肩上。
“剛開始,因為自身經驗不足和宣講的方式方法欠缺,宣講的時候,出現過自己在上面說,群眾在下面有說有笑的尷尬場景,更有過被群眾嘲笑的經歷!”扎西邊宗說。
萬事開頭難,只要肯登攀。面對困難,扎西邊宗曾有過心灰意冷,也有過應付了之的想法。但在一次宣講上,扎西邊宗嘗試用身邊的鮮活例項講解,時而發人深省,時而逗得群眾哈哈大笑,宣講效果很好,這給了她很大的鼓舞,也讓她重拾信心,直面困難,解決困難。
“宣傳教育是個很重要的工作,想要講得好,首先就得自己學好,領會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重要論述及黨的各項富民政策。這樣宣講起來才能有溫度,群眾才更容易接受。”扎西邊宗說。
2017年,扎西邊宗等幾個鄉鎮宣傳委員,被派到日喀則市舉辦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訓班,認真學習、領會精神,讓他們的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同時,扎西邊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網際網路資源,經常性地學習一系列檔案精神和其他市地“四講四愛”群眾教育活動好經驗、好做法,蒐集資料推出身邊的典型人物,不斷改善自己的宣講方式,儘量做到宣講走進群眾的家門口,講到群眾心坎上。
扎西邊宗除向書本學習外,還向老同志、先進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優良作風,他們的宣講方式方法,他們的為人處事原則。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提升自身水平的唯一途徑。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學習,讓自己的理論知識更加豐富,從而用這些知識,教育引導我們可愛的群眾!”
創新,讓宣講落地生根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講黨恩愛核心’這一章。你們知道我們黨的核心是誰嗎?怎樣才能愛核心?”2018年8月,扎西邊宗對著拍攝手機說道。一個自拍杆、一部手機,這是扎西邊宗的重要宣講工具,更是她創新宣講的重要手段。
拉孜縣是勞務輸出大縣,加之群眾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集中宣講很難做到吃透精神、全覆蓋。針對這一情況,2018年8月,扎西邊宗在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精心組織謀劃,創造性地推出了拉孜縣柳鄉微信雙語平臺傳播室。
“第一次錄製影片,一沒經驗、二沒裝置。我們就地取材,用手機拍下了第一個‘四講四愛’影片,發到群眾微信群。群眾紛紛將影片分享到朋友圈,新穎的方式很受歡迎。”回憶起第一次錄製,扎西邊宗激動地說道。
截至目前,扎西邊宗透過拉孜縣柳鄉微信雙語平臺製作宣講影片47個,宣講錄音124個,在網路上廣為傳播。
次旦是拉孜縣柳鄉孜龍村群眾。曾經,他家在村裡是有名的髒亂差:穿著髒兮兮的衣服,住在亂哄哄的家,因為思想保守,發展觀念落後,是村裡各個方面較差的一戶。扎西邊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主動策劃了一期宣講,用身邊人和事,講通俗易懂的道理,引導次旦一家摒棄不良生活習慣和不好習俗,逐步過上健康文明的生活。
如今,走進次旦家,客廳中央擺放著領袖像,各式傢俱擺放整齊、乾淨整潔,桌上乾果點心一應俱全,處處洋溢著文明氣息。“透過阿佳‘四講四愛’的宣講,使我認識到以前的很多習慣不健康、不文明,所以痛改前非,才有了現在的新生活、新家庭。”次旦說。
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拉孜縣柳鄉開展各類宣講活動73場次,受教群眾達七千餘人次。
村子環境變美了,人人變得文明瞭……老百姓懂得感恩、懷揣夢想,家家戶戶闊步邁向小康路、文明路。
青春,奉獻中無悔綻放
“阿佳‘四講四愛’,您講的內容不僅我們記住了,我們的耕牛也記住了!”在一場田間宣講完後,拉孜縣柳鄉孜龍村村民扎西打趣地向扎西邊宗說道。
一聲阿佳“四講四愛”,一句我們的耕牛也記住了,這不僅是扎西邊宗與群眾之間結下親密無間幹群關係的見證,更是對一位普通宣講員的最美讚譽。
每逢節日,扎西邊宗就想方設法豐富宣講形式,寓教於樂,結合《恩從何來、恩向誰報》《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民族團結在我身邊》等文藝節目開展宣講。同時,她作為鄉宣傳委員進行示範演講,帶動了一批能說會道的村級宣講能手,推動宣講工作做到一章不少、一節不減、一人不落,讓大家聽得進、記得住、管用“解渴”。2018年,扎西邊宗被評為自治區“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
青春,在耕耘中收穫;青春,在奉獻中綻放。
“作為一名宣講員,教育引導群眾是我的職責。透過自己的宣講,看到群眾觀念得到改變是我最開心和最值得驕傲的事情,看到村容村貌、民俗民風得到進一步改善,我從心底裡為鄉親們高興。群眾都這麼積極,我們何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扎西邊宗看著眼前日新月異的村莊說道。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2
夏雨陣陣,她克服重重困難來到百姓身邊拉家常、談變化;農忙時節,她深入田間地頭給群眾宣講“四講四愛”;政策難懂,她就用群眾最熟悉的家鄉話解疑釋惑。
她,就是察隅縣竹瓦根鎮黨委宣傳委員、“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宣講員四朗卓瑪。
自“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她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方針,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群眾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把“四講四愛”的宣講內容同聽課物件相結合,在短短的時間內,深入到察隅縣竹瓦根鎮15個行政村及其他鄉鎮,開展宣講40餘次,3500多名幹部職工、農牧民群眾聆聽過她的宣講,受到了幹部群眾的高度讚揚。
察隅的夏季,雨水豐沛,伴隨著雨水而來的是道路泥濘難行和泥石流、碎石滾落等危險。但為了把黨的聲音與“四講四愛”精神要義傳遞到每一戶人家,四朗卓瑪和宣講組的成員們決定首先深入竹瓦根鎮最偏遠、最難行的吉太村宣講。
吉太村,是察隅縣竹瓦根鎮的一個偏遠山村,從縣城出發到吉太村有120多公里的路程,必須翻越兩座近5000米的大山、繞過數不清的彎、克服許多的危險才能到達。
在宣講那天,四朗卓瑪早早就收拾好行李,將兩個還未上學的孩子送往親戚家裡後,便和宣講組成員一起踏上了艱難的宣講之路。
“由於下雨,路面比較滑,尤其是拐彎的時候,會感覺到汽車在打滑。”四朗卓瑪回想起去吉太村的路況。
在擔心各種危險的時候,宣講組一行也確實遇到了一個去吉太村常見的事情——他們的車爆了胎。
“這很正常,去吉太村的汽車十個有八個都會爆胎。”四朗卓瑪笑著說。這時,宣講組成員便開始在雨中換好輪胎繼續上路,同時默默地祈禱一切順利。
經歷了6個小時的顛簸與擔憂,宣講組成員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吉太村。四朗卓瑪來不及休息,就立即投入到宣講之中。
簡陋的村公房裡,牆上掛著國家領導人的畫像,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臨近的村民也早早等在此處,盼望四朗卓瑪的宣講。
開始的時候,四朗卓瑪心裡想,“四講四愛”宣講如果用普通話講,百姓很難聽懂,如果用純正的藏語講,聽得懂的人也寥寥無幾。四朗卓瑪憑藉著自己是察隅本地人的優勢,最終她決定用普通話、藏語、察隅家鄉話三種不同的語言來向百姓宣講“四講四愛”的深刻內涵。
有些話太官方、有些詞太難懂,怎麼辦呢?四朗卓瑪就把百姓不易理解的話結合身邊的先進人物事蹟來教育引導百姓。
“在我們的日東村,有一個有名的擁軍老阿媽叫旺秋卓瑪,去過日東村的人都認識她,她真誠幫助關心每一個人,並且堅持給駐守日東部隊的官兵們送雞送蛋送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軍民團結。每年大雪封山,當地百姓生病得不到及時救治就會去部隊求醫,軍醫們也會給村民免費治療、發放藥品……看這不就是一個講團結的例子嗎?”“不管是什麼民族、不管是農牧民還是軍人,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只有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互相幫助,我們才能建設好西藏,建設好我們國家。”話語親切、事蹟簡單、道理明白。
“我駐過村、當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基層工作了7年,也是在察隅縣本地長大的,我瞭解百姓的生活與心理,知道他們能聽得懂哪些話,喜歡聽什麼,這樣就有利於"四講四愛"宣講工作的開展。”四朗卓瑪說。
為了和百姓交流互動,加深他們對“四講四愛”的印象與理解,四朗卓瑪還經常自掏腰包帶一些獎品,鼓勵村民積極發言,談談對黨、對國家的感情,談談近年來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在四朗卓瑪的鼓舞下,每次宣講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她說:“記得有一次去目若村宣講,村裡有位60多歲叫格桑的老阿媽講起了發生在她身邊的變化,聽著她講那些過去的艱難經歷,很多村民們都哭了,並且不停地說著共產黨的好、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大家都說沒有共產黨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蹚過河水、淋過大雨、遇到過泥石流、陷進過水溝,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阻擋四朗卓瑪在“四講四愛”宣講中前進的步伐,有時候一天要連著去幾個村莊宣講,飯也顧不上吃、家裡的小孩也只能交給親戚帶。這樣的精神與行動,贏得了竹瓦根幹部群眾的高度評價。
竹瓦根鎮黨委書記馬軍如此評價四朗卓瑪:“她不但是我們縣裡的宣講員,更是我們鎮上宣講的主力軍,是我們每個幹部學習的榜樣。”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3
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仲莎鄉,有這樣一位大叔,戴著傳統的工布帽、揹著醒目的“四講四愛”宣講包,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村裡村外,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阿達白瑪”(意為白瑪大哥)。他是傾聽群眾呼聲的縣人大代表,是廣受尊敬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全鄉乃至工布江達縣遠近聞名的“紅色宣講員”白瑪加措。
勤學善思, 確保宣講有“硬菜”
“說起黨的恩情,幾天幾夜也講不完,不求人人會說,但求人人都記在心裡”。白瑪加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2017年“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開展以來,白瑪加措主動請纓,擔任工布江達縣仲莎鄉那崗村示範宣講員,積極參加各級宣講培訓,並學以致用,多次開展示範宣講,不斷提升自身的宣講能力。2018年白瑪加措被評為林芝市“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問起白瑪加措開展“四講四愛”宣講的經驗,他充滿自信地說,自己有“三大法寶”。
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宣講員,白瑪加措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他視若珍寶的印有醒目“四講四愛”字樣的宣講包裡,2017年至2020年連續四年的《宣講提綱》每天隨身攜帶,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上寫滿了他的學習筆記。每當遇到不懂的地方,白瑪加措都主動向駐村幹部請教,努力做到對“四講四愛”學懂學深,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宣講內容,他還認真撰寫農牧民群眾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的宣講稿件,確保每次宣講內容有“硬菜”。自開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以來,白瑪加措已撰寫超過3.6萬餘字的學習筆記,宣講超過150餘場(次)。
示範帶頭, 將宣講融入生活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白瑪加措積極組織修訂《那崗村村規民約》,以此提高群眾參與“四講四愛”學習宣講的`積極性。2019年8月,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透過的《那崗村村規民約》共7項37條,對群眾參加村集體安排的各類學習宣講活動、義務勞動等進行明確規定,同時倡導全村群眾不酗酒、不吸菸、不賭博,主動參與環保活動。有了制度約束,群眾參與村集體事務和理論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開會遲到、會場吃零食、玩手機等現象明顯轉變。大家都說:“還是阿達白瑪監督得好!誰要是開會不認真,阿達白瑪就會邀請他為大家演唱《四講四愛大家唱》,‘四講四愛’不認真學真是不好意思。”2020年,白瑪加措帶頭為武漢捐款,大家紛紛響應,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政治過硬、勤學善思、示範帶頭,這“三大法寶”使白瑪加措在農牧民群眾中樹立了基層宣講員的標杆。他以堅定的黨性修養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用心引領示範,把宣講工作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為把黨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4
“90後”向巴旦曲是洛隆縣孜託鎮加日扎村的第一書記。2016年起,他又多了個身份——洛隆縣“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宣講員。
“我出生在卡若區俄洛鎮大山深處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是知識改變了我的一生。”向巴旦曲深知,要改變群眾的貧困面貌,必須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升文化素質水平。
宣講“四講四愛”就是最好的辦法。向巴旦曲時刻提醒自己,“給人一滴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他把“先學一步、多學一點、學深一層”作為學習領會好、宣講宣傳好“四講四愛”的“先手棋”。
為了讓“四講四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要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入腦入心,向巴旦曲從一開始就著力練就過硬的“喉舌功”。他虛心向洛隆縣宣講經驗豐富的老黨員和宣傳員請教宣講技巧,對著穿衣鏡一遍遍練習。
隨著宣講水平的逐步提升,向巴旦曲的宣講越來越接地氣。他採用身邊人身邊事對比、舉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宣講“四講四愛”,深受群眾喜愛。
在村委會夜校宣講“講黨恩愛核心”時,向巴旦曲向群眾講道:“如今,我們實行了中小學生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農牧區醫療制度已覆蓋全體農牧民,實現了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感謝好政策的同時,我們要更加努力奮鬥,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走上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
聽了向巴旦曲的宣講,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實幹奔小康、奮鬥新時代”的決心更堅定了。
村民向覺是加日扎村有名的“困難戶”,整天無所事事,靠著國家發放的惠民資金生活。向巴旦曲決定用“四講四愛”給向覺“上上課”。
“剛開始做思想工作的時候,向覺十分牴觸,不願和我交流,但我一有時間就會去他家坐坐,也會帶一些生活用品去看他。”日久見人心,向巴旦曲終於找到了向覺的心結,“向覺以前是跑運輸的,日子過得挺好,但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日子越來越難過,人也變得消沉了。”
用真心換取了理解和信任後,向巴旦曲主動擔任了向覺的幫扶人,並鼓勵他去藏刀加工廠工作,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
有了穩定的工作後,向覺的生活開始發生轉變。2017年,向巴旦曲又介紹向覺的妻子種植溫室大棚,一家人都有事可做了。
2018年,向覺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藏刀加工廠的技術員,工資漲到了4000多元;妻子於2019年10月又承包了2座溫室大棚,夫妻倆成了村裡有名的致富能手。
“雖然我以前也挺有‘名’的,但我更喜歡現在大家對我尊重的樣子,這一切多虧了向巴旦曲。”如今,向覺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幹勁十足。
“光說不行,還得有實際行動!”2018年,向巴旦曲聯合駐村工作隊,打造了洛隆縣第一個村級新舊西藏對比展覽室。透過新舊物件展示、圖片資料對照、影片播放、邀請老黨員開展憶苦思甜講黨課等各種形式,每年對全村黨員、群眾開展5次以上集中教育活動,使黨員、群眾透過自身生活變化,切實感受黨和國家對西藏人民的特殊關懷。
在日常生活中,向巴旦曲還以個人名義為貧困群眾、全村孤兒購買衣服、酥油、青稞等生活必需品,為受傷群眾墊付醫藥費用3000元,帶動村“兩委”班子為特別困難群眾捐款2萬餘元。他還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各組組長、雙聯戶戶長、全村黨員義務投勞,為貧困戶修建新房。
在向巴旦曲和村“兩委”班子的努力下,加日扎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改變。他趁機調動和激發黨員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藉著產業扶貧的東風,鼓勵他們以資金、土地、勞動力入股。
2017年,將49座溫室大棚集中起來,先後成立“斯夢達蔬菜生產基地”和“巾幗脫貧蔬菜銷售示範基地”,實現種植、銷售一體化,2019年分紅214萬元;
2018年3月建成洛隆縣第一家集住宿、娛樂、休閒、餐飲、泊車於一體的南川歡樂谷,帶動加日扎村及周邊村居300餘人,年人均增收3000餘元;
2018年,將藏刀加工、金銀首飾加工、銀刀加工、酥油燈製作等優勢手工業做大做強,成立“南谷民族手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帶動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第一年便實現盈利120餘萬元。今年,還在卡若區開了分店,市場擴大了,收益也會進一步增加。
向巴旦曲的宣講將“講黨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貢獻愛家園、講文明愛生活”深深烙印在了加日扎村村民心中,激勵著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建設美好家園。
四講四愛優秀宣講員事蹟材料5
作為曲松縣首批走出大山的大學生,像白瑪次旦這樣讀完大學又回到家鄉參加建設的為數不多。
1994年大學畢業,聽說曲松縣要籌建中學,白瑪次旦主動申請到縣中學擔任教師。他說:“過去,縣裡只有小學,沒有中學,能夠在縣中學教書,為家鄉教育出力,是我的夢想。”
時間過得很快,大學畢業至今,白瑪次旦已經在曲松縣工作了26年。在白瑪次旦看來,讀書是走出大山的重要出路。白瑪次旦本人就是考上中學後,才第一次搭乘解放牌貨車走出大山的。當時,澤當鎮已經讓他驚訝不已,上大學後,內地城市的繁華,更讓他明白:天外有天,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正因為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白瑪次旦對待教學格外認真。優秀的他很快被提拔為校長,2005年,白瑪次旦又被任命為曲松縣教育局副局長。
雖然被任命為曲松縣教育局副局長,但他的工作地點實際上是在曲松縣縣誌辦。由於對曲松縣歷史較為熟悉,《曲松縣志》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他撰寫的。
為了準確地記錄曲松縣的發展歷史,那段時間,白瑪次旦把大把的時間用來拜訪離、退休老同志和熟悉曲松縣歷史的老人。他說:“縣誌可不能隨便寫,要多方求證,寫出來的內容才經得起時代和歷史的檢驗。”
就這樣,白瑪次旦在曲松縣縣誌辦一坐就是10多年。2017年,“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後,他又被選為“四講四愛”宣講員。
作為一名“四講四愛”宣講員,白瑪次旦的足跡遍佈全縣5個鄉鎮、21個村(居)。他說:“相對而言,宣講員這個工作很不好做,如果一味地講理論、政策、法規知識,群眾聽不進,效果不明顯;但若是一點理論都不講,也達不到宣講的目的。”
為了讓群眾聽得懂、願意聽,白瑪次旦一面吃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面深入群眾瞭解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變化。把這些融會貫通,以講故事的形式,把黨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
在集中宣講的同時,白瑪次旦經常深入群眾家中、田間地頭,開展“面對面”宣講。聽過他宣講的群眾都說:“他講得好,講的都是我們聽得懂的大白話。”
由於宣講效果好,工作成績突出,2018年,白瑪次旦被評為自治區級優秀“四講四愛”宣講員。
榮譽多了,白瑪次旦對自己的要求更嚴了,也更忙了。獲得自治區級優秀“四講四愛”宣講員後,縣裡安排他每年不定期開展“四講四愛”宣講培訓,“傳經送寶”培養優秀“接班人”。
在白瑪次旦的帶動下,截至目前,曲松縣共有5人被評為自治區級優秀“四講四愛”宣講員,7人被評為市級優秀“四講四愛”宣講員、10人被評為縣級優秀“四講四愛”宣講員。
如今,作為曲松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白瑪次旦深受群眾的信任。目前,曲松縣委宣傳部有7名年輕幹部,都是“90後”,大家視他為老師。當工作上遇到不懂的,生活上遇到難題等的時候,大家都喜歡找他聊聊,請他給幫忙出主意、指點迷津。
給年輕人答疑解惑,幫助年輕人進步成長,白瑪次旦樂此不疲。他說:“家鄉好才是真的好。我也是從年輕走過來的,年輕人有朝氣、有活力,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曲松縣的發展會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