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應源於生活詩歌
詩文應源於生活詩歌
去年的清明,和兒子走在縣城的街道上,偶然想起了杜牧的《清明》,便順口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我還沒有說出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兒子便脫口而出說出一句“前面全是大酒樓”。
細一想,還真符合當時的情景,滿街的酒樓鱗次櫛比,再也尋不見“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古老酒鋪。那些古詩對於詩人生活的年代,也許非常貼切,讓人一讀就能在腦海裡勾畫出一幅動人的畫卷。這就是詩文源於生活的魅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勞作的農民真實的寫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詩人隱居陶源,遠離俗世的一份閒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詩人佳節裡身處異地的思親之情。“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詩人不捨的兄弟情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詩人與山水相知的真實情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詩人的`高貴氣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是詩人豪放的性情。
總之,古詩讀來,無論是寫景的、抒情的,還是言志的,都有詩人一定的生活背景,或者是有一個故事在裡面。千百年來,才會經久不衰,吟唱至今。
有時,蒐羅枯腸堆砌而成的所謂的詩,沒有等別人拜讀,自己就已經底氣不足,究其原因,是不接地氣,沒有生活的真實感受。古人常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想是讓我們親蒞去感受,而不是道聽途說吧。
寫文章也應如此吧!一篇好的文章,未必要有華麗的辭藻。我想應該要把事情闡述的淋漓盡致,讓人反思,引起共鳴,達到它應有的作用,就是好文章。
有些人非常推崇那些用詞華麗,語句優美,堆砌起來的文章,讀後細一想,到底要說什麼,無從知道,反而覺得心裡很鬱悶。
所以,脫離生活的文章,讀來再優美,還是缺少地氣。就像腳離開了地面,飄蕩在空中,不知重心在哪裡。更像是漂亮的海市蜃樓,雖然美麗,卻不實際。
我也想從眾多名家的散文或詩詞中,找到一篇用詞優美,不談實質的文章來說服自己,然而卻無功而返。所以我還是大膽的談了我的感受,不怕被人抨擊,引為笑柄。
詩也好,文也罷,應該源於生活,腳踏實地,才會走得長遠,經得住歲月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