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題鑑賞練習之秋夜懷吳中
詩歌題鑑賞練習之秋夜懷吳中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考試,接觸到練習題,只有多做題,學習成績才能提上來。學習就是一個反覆反覆再反覆的過程,多做題。你知道什麼樣的習題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歌題鑑賞練習之秋夜懷吳中,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歌題鑑賞練習之秋夜懷吳中1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秋夜懷吳中陸游
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
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
(1)前人在評價首詩時說,這首詩尾聯的思路獨闢蹊,由自己在蜀川懷吳中聯想到吳中無人懷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顯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獨與苦悶。在寫法上這一聯有兩重含義,試分析這兩重含義的所指。
(2)詩中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怎樣的願望?
答:
(1)一是用“柳”音“留”,明寫留戀吳中;一是用“灞橋”暗指京都,暗示朝廷無人賞識自己的才能。
(2)借思鄉之情抒不能為國盡力之恨;表達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賞識自己,讓自己能為國盡力的願望。
《秋夜懷吳中》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將鄉愁和《楚辭》中的憂思及自己對國事的`關切三者結合起來寫。頸聯中“客恨”照應首聯,當與楚辭“句句”所含之恨有關,“歸期”照應頷聯,同時又是“懷吳中”的進一步深化。尾聯離開前六句的思路獨闢蹊徑,由自己在蜀川懷吳中聯想到吳中無人懷念自己。這首詩意蘊深曲,耐人尋味,對仗工整,使事熨帖。
詩歌題鑑賞練習之秋夜懷吳中2
秋夜懷吳中
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
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
【詞句註釋】
⑴吳中:指作者的家鄉紹興。紹興古屬“三吳”。故以“吳中”稱之。
⑵楚辭:戰國屈原、宋玉等人及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等所創作的騷體類文章的總稱。這裡特指屈原、宋玉的作品。
⑶不吾欺:“不欺吾”的倒裝,“沒有欺騙我”的意思。
⑷更堪臨水登山處:用《楚辭·九辯》“僚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意。
⑸浮家泛宅:以船為家,到處漂泊。
⑹巴酒:夔州鄉村所釀的一種酒。
⑺蜀巫:蜀中占卜的巫師。
⑻灞(bà)橋煙柳:灞橋在漢唐故都長安城東漢文帝陵附近,為漢唐人折柳送別的所在。
⑼行人:指作者自己。
⑽一枝:指“灞橋煙柳”。
【白話譯文】
秋天淒冷的夜裡詩人獨自坐在燈下讀著《楚辭》,讓我感到古人的每一句話都沒有欺騙我。如今,我羈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處漂泊之時,正是我對家人思念的時候。想借酒澆愁,可是巴蜀的美酒並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地的巫師也無法告訴我回家的日子。灞水橋邊那麼多的柳條,又有誰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給我這遠行的人寄來一枝呢?
【創作背景】
陸游於乾道六年(1170年)赴夔州通判任時即慨嘆“侷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嘆學齊優”。國勢不振,壯志難酬,因此他又常常寄同情於屈原。“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後來終於有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赴南鄭佐王炎幹辦公事,但不到一年就調任成都宣撫使參議官,詩人曾痛心地唱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卻攜琴劍錦官城。”不久,又被調離成都,在蜀州、嘉州、榮州任職,過著“似閒有俸錢,似仕士薄書。似長免事任,似屬非走趨”的生活。閒散之中,“匹馬戍梁州”的英雄竟“身如林下僧”,所以同因讒遭逐的屈原感情上就更接近了。這首寫於淳熙元年(1174年)離蜀州通判任後,即借思鄉之情抒不能為國盡力之恨。
【整體賞析】
第一聯中的“挑燈”、“句句”看似尋常,其實卻是理解全詩的關鍵。這一聯裡詩人只說楚辭“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辭·九辯》中的句意,“不吾欺”的當是指楚辭中慨嘆遠遊漂泊的詩句。這樣理解自然不錯,因為傷羈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著力描寫的內容,也是全詩的重要主題。但是,如果研討一下“挑燈”、“句句”四字,那麼認識還有可能更進一步。詩言“挑燈”,當然是久讀,因而所讀的絕非楚辭中的一篇一章;又說“句句”,我們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單是“登山臨水”一意,相反,貫穿在楚辭“句句”中的主要精神————關心國家命運、指斥權奸誤國、對因讒被逐的不滿等等,應該也是作者內心所深許的嚴羽《倉浪詩話》說,寫詩“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陸游此詩即用“引而不發”的方式,把鄉思和楚辭中的憂憤聯絡起來,不但形式上含蘊深曲,耐人咀嚼,而且內容也遠遠超過了一般遊子懷鄉、志士不遇的篇什。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說:“詩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稱‘廣大教化主’者,於長慶得一人,曰白樂天;於元年豐得一人焉,曰蘇子瞻;於南渡後得一人,曰陸務觀:為其情事景物之悉備也。”把陸游和白居易、蘇軾並列,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陸游七律,前人推崇備至。沈德潛說:“放翁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帖,當時無與比埒。”劉克莊更說:“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這首詩中間四句不僅對偶親切、自然、工緻,而且含義也十分豐富。“臨水登山”與“浮家泛宅”雖同寫羈旅,但前者側重遠遊,後者側重漂泊,而且一句用“處”,一句用“時”,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突出作者的旅寓情懷。即使是“更堪”、“正是”這些虛字的使用,也道出了詩人已經不堪宦遊而又不得不繼續寄旅的內心世界。頸聯中“客恨”照應首聯,當與楚辭“句句”所含之恨有關;“歸期”照應頷聯,同時又是“懷吳中”的進一步深化。“巴酒”不能消恨,可見舊恨猶在;“蜀巫”空報歸期,則新恨又添。此外,“巴酒”、“蜀巫”雖是前人詩歌中常見的熟語,但是作者當時身在成都,用得便更顯切當。
尾聯離開前六句的思路獨闢蹊徑,由自己在蜀川懷吳中聯想到吳中無人懷念自己,兩相對比之下,更加顯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獨和苦悶。寫法上,這一聯有兩重含義:一是用“柳”音關“留”,明寫留戀吳中————這是古人詩文中的常見用法;一是用“灞橋”意關京都,暗示朝廷中沒有人賞識自己的才能————這則是本篇的獨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