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詩歌鑑賞表現手法的說課稿

高考古代詩歌鑑賞表現手法的說課稿

  一、說設計思想

  1、透過對十年來高考詩歌鑑賞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明顯的變化:其一是詩歌鑑賞由客觀選擇改變為主觀表達,題型的轉換利於中學素質教育;其二是作文的體裁要求從“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改為“文體不限”。這兩種變化指向同一個資訊,即高考命題者對於詩歌這種文學體裁越來越關注,對詩歌鑑賞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畢業生具備對詩歌的初步鑑賞能力。

  2、本專題的設計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紮實立足課本,緊密聯絡高考,倡導合作探究,落實方法技巧,重點品味語言,培養綜合能力。

  二、說學生情況

  從訓練及考試情況來看,本人所教兩個班的學生對於詩歌鑑賞這一知識點的掌握不夠好,答題失誤頻頻,得分的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資訊答非所問;審題不當任意發揮;尋章摘句任意羅列;生搬硬套術語;先入為主,妄加推斷;就詩論詩,分析不深;不能遷移,弄錯詩意等。

  三、說教學目標

  1、明確考綱要求,明辨復習重點;

  2、構建古典詩歌相關知識網路,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鑑賞基礎;

  3、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4、總結高考試題規律,預測2008年古典詩歌鑑賞試題走向,提出有針對性的備考方略。

  四、說教學重點:構建古典詩歌鑑賞以及相關知識網路和體系,教會學生答題模式和方法。

  五、說教學難點:培養如何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透過教師的示範講授,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消除對詩歌鑑賞的神秘感,增強詩歌鑑賞興趣。

  2、討論法。剛開始進行詩歌鑑賞,會有一定難度,組織有效地討論,會啟用學生的思維。

  3、練習法。透過一些經典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詩歌鑑賞的規律。

  七、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但精神不能貧窮;我們可以不夠淵博,

  但思想不能淺薄。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讀詩。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更是文學藝術的瑰寶。經常閱讀古詩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學們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輕鬆拿到那本該屬於他的分數。今天我們就教給大家獲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詩歌鑑賞模式舉例

  綜觀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詩歌賞析試題 ,考場上我們的考生一般能比較輕鬆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是失分嚴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範,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就常見的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四種問答模式:

  模式1:詩歌意境的鑑賞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提問變體: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是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山居秋瞑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淨。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步驟一)。作者透過塑造這樣一種幽靜深寂的意境(步驟二),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嚮往和對汙濁官場的厭惡(步驟三)。

  模式2:表達技巧的鑑賞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隨景遷,景為情生,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借物抒懷,感物傷懷等。

  (2)表現手法:象徵、用典,烘托,襯托、反襯,烘雲托月,側面烘托,動靜結全,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虛寫實,虛實相生,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寓褒於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畫龍點睛,曲筆逆筆等。

  (3)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擬人、對偶、對比、誇張、反問、反詰、排比、引用、迴環、互文、婉曲等。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試分析這首詩歌的表達技巧。

  答: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寓情於景、用典、襯托的手法(步驟一)其中三四兩句是寓情於景,“自”、“空”二字寫出了祠堂景色雖美,卻無人欣賞,以樂景寫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用劉備三顧茅廬來襯托諸葛亮的傑出才能(步

  驟二),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驟三)。 模式3:分析詩歌語言特色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或這句詩的妙處是什麼?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或這句詩含有什麼深意?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鬱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這首詩語言明白曉暢、多用口語(步驟1)。“黃鶯兒”、“莫教”、“驚妾夢”等語言口語化,民歌色彩濃厚(步驟2)。表達了國中少婦對徵人的懷念之情(步驟3)。

  模式4:詩歌煉字煉句鑑賞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看”字歷來被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答案:“看”在詩句中有“回過頭來望”的意思(步驟1),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我們彷彿看到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的淚花。情景怎能讓人不斷腸呢(步驟2)?“看”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

  (三)課堂總結:

  高考詩歌鑑賞題採用主觀題形式,答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一定要看清題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內容,還是語言、表達技巧,讓回答什麼就回答什麼。弄清出題角度,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2、恰當運用詩歌鑑賞術語,使表達更準確,更符合鑑賞詩歌的要求,提高答題質量。

  3、對詩歌理解、評價、聯想,力求準確、合理、有根據,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發揮及隨意拔高;術語表述要正確,不能生搬硬套、張冠李戴。

  (四)板書設計

  答題模式: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五)課後拓展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全國高考語文卷二)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注:塵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