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鑑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案

古典詩歌鑑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案

  方法

  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去鑑賞詩歌。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主賞析的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黑板

  教學重點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具體含義和鑑賞方法。

  2、運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對簡單詩歌作品進行賞析;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主賞析的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步驟及要點:

  一、匯入:

  我國向來就有“詩國”的美譽。詩歌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幾千年來中國人是吟、唱著詩走過來的,詩歌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地位,也薰陶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梁武帝說:“三日不誦玄暉(謝朓)詩,即覺口臭。”先賢們都強調了學詩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學詩並學透詩則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大考課本第2頁,一起開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對於學詩的一些見解。

  二、看課文,畫重點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確定義,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幾句詩從反面來說明“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1)“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在胡說嗎?

  ——沒有“以意逆志”,不瞭解詩人創作的目的和表達的特點。由於詩人向黃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氣勢,寫出他真實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也符合常人的感覺。用意並不注重說明黃河的真正源頭在那裡。

  (2)杜甫詩中的“朱門酒肉臭”一句,有人則發出“肉可以臭,酒怎麼會臭”的疑問。你認為他的錯誤出在哪裡?

  ——沒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摳詞句,以文害辭。“酒肉”借代朱門富戶奢華生活,不可硬拆來理解。

  (3)杜牧《泊秦淮》詩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人說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認為呢?

  ——錯!只從字面上去讀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作品批評的決不是商女,而是譴責詩中隻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徵歌買笑,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3、結合詩具體解釋“以意逆志”。

  (1)準確理解語詞的特定含義來判斷詩人的'情感。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表達邊關戍卒的思鄉之情。

  (2)主觀感受和生活體驗對理解詩句的作用。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閒看景。

  路途之遠、氣候之寒、山徑之險、天色之晚凸顯楓葉之美,愛賞之深

  (3)整體把握,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豐樂亭遊春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庭前踏落花。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小結:要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對詩歌進行解讀,平時還要多瞭解一些古代文學常識,多掌握一些常見意象的特定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對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進行準確的解讀。

  二、理解“知人論世”

  1、明確定義

  —— “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瞭解這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它為文學閱讀和欣賞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對理解原文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2、為什麼要知人論世?

  ——王國維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創作的背景,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主旨。

  3、怎樣知人論世?

  ——儘量多地瞭解作者及其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但又不過於誇大“知人論世”的作用,忽略對原文的探究,否則必然會望文生義,穿鑿附會,造成新的曲解。

  4、我們怎樣運用“知人論事”的鑑賞方法來鑑賞詩歌呢?課文中怎麼說的

  A、儘量利用現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後人的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謂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際、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質等)

  例如:

  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讀杜甫的《詠昭君》會有什麼更深的體會呢?

  《詠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為什麼會深情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後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板書:詩人不同,詩風各異;

  B、弄清作品創作的具體時間也是十分重要的。

  運用“知人論世”的詩歌理論推斷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主旨。(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可是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種說法,請判斷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A、李白出川時作,他早年出川時的壯志豪情。

  B、此詩寫於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後。我們就可以判斷詩中反映的是他重獲自由的歡快之感。

  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壯志豪情。

  ——明確: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由此引導學生明白:境遇不同,詩情有別

  進一步引導:還有其他影響詩歌情感和詩歌風格的因素嗎?

  C、另外,詩歌能反映特定時代的風氣和時代精神。我們在全面瞭解了作者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之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以及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如同為離別詩,漢末多離別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現樂觀的基調。————時代不同,精神迥異

  三、總結:

  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這就是“知人論世”是欣賞方法。

  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1、詩人不同,詩風各異;2、境遇不同,詩情有別(詩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寫於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感情基調和旨趣。)3、時代不同,精神迥異。

  板書: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1、準確理解語詞的特定含義來判斷詩人的情感。

  2、主觀感受和生活體驗對理解詩句的作用。

  3、整體把握,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1、詩人不同,詩風各異;

  2、境遇不同,詩情有別

  3、時代不同,精神迥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