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歌《鄉愁》

余光中詩歌《鄉愁》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這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余光中詩歌《鄉愁》,一起來看看吧。

  余光中詩歌《鄉愁》1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詩歌《鄉愁》2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臺灣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裡)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余光中詩歌《鄉愁》3

  【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賞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詩言志,歌詠情,詩歌是情志抒發的藝術,可是這種感情心志的抒發最忌諱抽象說教,空洞無物,為此,詩人們往往選取一些"情感對等物"(意象)來抒情言志,從而使詩歌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悠長的表達效果。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於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覆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汁,它是祖國撫慰遊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乾渴的旅人對於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痴迷!第二節的"海棠紅"和第四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魂歸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滄海桑田,文化的血脈永遠亙古如斯,一脈相連。第三節的"雪花白"則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瑕隱喻遊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二)、聯想自然,環環相扣。

  《鄉愁四韻》的高妙之處不僅僅在於精選意象,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一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聯想到"鄉愁的滋味";其餘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充套件與第一節類似。這些聯想,一環套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第一節第一層聯想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層聯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則順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鄉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第三層聯想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複雜為淺顯,使人們特別是那些未曾離鄉背井,遊走天涯的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於"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顯然,這比單一的聯想比喻更具藝術魅力,其餘三節的聯想擴充套件作用類似,茲不贅述。

  (三)、音韻和諧,一唱三嘆。

  《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反覆演奏,形成了迴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鑑了中國民歌的迴旋曲式的特點。

  (四)、無理而妙,富於別趣。

  嚴滄浪曾說過:"詩有別材,非關理也;詩有別趣,非關書也。"此處"別材"、"別趣"指的就是"無理而妙"的特徵,所謂"無理"是指因這種逆常悖理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詩美、詩味。《鄉愁四韻》中,作者不說"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匠心在於: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豔燦爛,而這"紅"又與後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後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線。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後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貴滿堂,臘梅,家鄉的象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