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詩句
愛國主義教育詩句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吧,詩句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你所見過的詩句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國主義教育詩句,歡迎大家分享。
1、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2、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杜甫《為農》
3、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4、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周邦彥《六醜·落花》
5、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戚繼光《馬上作》
6、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7、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李白《西施》
8、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9、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嚴遂成《烏江項王廟》
10、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1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2、梅似雪,柳如絲。——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13、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曹操《薤露》
14、胸中有誓深於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二礪》
15、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張祜《集靈臺·其一》
16、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李白《清平調·其三》
17、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屈原《國殤》
18、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謝靈運《七里瀨》
19、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楊萬里《竹枝詞》
20、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
21、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洪秀全《吟劍》
22、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楊炎正《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23、四海翻騰雲水路,五洲震盪風雷激。——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24、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25、白髮書生神州淚,盡淒涼、不向牛山滴。——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26、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27、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28、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9、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聶夷中《詠田家》
30、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龍山飲》
31、人情展轉閒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3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33、漢臣曾此作縲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詠北海》
34、漸老念鄉國,先歸獨羨君。——簡長《送僧南歸》
35、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地圖》
36、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37、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38、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39、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0、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41、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2、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43、不惜羅襟搵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陰移改。——晁衝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44、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45、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46、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吳潛《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47、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黃庭堅《送範德孺知慶州》
48、試聽別語慰相思。——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49、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黃中輔《念奴嬌·炎精中否》
50、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鮑防《元日早朝行》
51、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李綱《病牛》
52、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
5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54、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柳宗元《詠三良》
55、紛披乍依迥,掣曳或隨風。——李世民《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56、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夜泊水村》
57、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
58、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雪》
59、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60、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