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遺》原文、譯文

《寄左省杜拾遺》原文、譯文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寄左省杜拾遺》原文、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寄左省杜拾遺》原文:

  岑參〔唐代〕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寄左省杜拾遺》譯文:

  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臺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著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爐的香氣迴歸。

  滿頭增白髮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里羨慕鳥高飛。

  聖明的朝代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見稀微。

  《寄左省杜拾遺》賞析:

  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詩人悲嘆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表達了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複雜心態。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穫就是沾染一點“御香”之氣而“歸”罷了。“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絡當時安史亂後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髮。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臺詞”的。

  這首詩,採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寄左省杜拾遺》創作背景:

  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從叛軍囹圄中脫身逃到鳳翔,見了唐肅宗李亨,任左拾遺。而岑參則於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東歸。因此,這首詩應該是寫於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前後。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