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離開的詩句(精選130句)
表達離開的詩句(精選130句)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詩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詩句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詩句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表達離開的詩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表達離開的詩句 篇1
1、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晏幾道《少年遊·離多最是》
2、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3、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
4、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寇準《踏莎行·寒草煙光闊》
5、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駱賓王《送別》
6、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錢起《送僧歸日本》
7、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
8、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9、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周紫芝《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10、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11、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頎《送陳章甫》
12、把酒送春春不語。——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13、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王之渙《九日送別》
14、江上數株桑棗樹,自從離亂更荒涼。——王建《維揚冬末寄幕中二從事》
15、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張籍《薊北旅思》
16、莫避春陰上馬遲。——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17、衣上酒痕詩裡字。——晏幾道《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18、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駱賓王《送別》
19、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韋應物《送楊氏女》
20、相思一夜天涯遠。——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21、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22、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23、遠鶴無前侶,孤雲寄太虛。——錢起《送外甥懷素上人歸鄉侍奉》
24、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秋江送別二首》
25、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26、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7、蕃漢斷訊息,死生長別離。——張籍《沒蕃故人》
28、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蘇軾《臨江仙·送王緘》
29、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杜甫《水檻遣心二首》
30、水浸碧天何處斷,翠色冷光相射。——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31、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32、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33、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34、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歐陽修《別滁》
35、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36、江心雲帶蒲帆重,樓上風吹粉淚香。——嚴仁《鷓鴣天·惜別》
37、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鄧剡《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38、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吳潛《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39、別後不知君遠近。——歐陽修《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40、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駱賓王《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41、野渡波搖月,空城雨翳鍾。——方幹《送從兄郜》
42、一鞭清曉喜還家。——万俟詠《訴衷情·送春》
43、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貫休《春送僧》
44、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45、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李白《久別離》
46、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張籍《春別曲》
47、可憐人意,薄於雲水,佳會更難重。——晏幾道《少年遊·離多最是》
48、獨自淒涼還自遣,自制離愁。——龔自珍《浪淘沙·寫夢》
49、稍離煙瘴近湘潭,疾病衰頹已不堪。——呂本中《連州陽山歸路》
50、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表達離開的詩句 篇2
1、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葉清臣《賀聖朝·留別》
2、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李白《別儲邕之剡中》
3、黃昏卻下瀟瀟雨——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4、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5、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
6、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7、秋雨晴時淚不晴——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8、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9、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周邦彥《夜飛鵲·河橋送人處》
10、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1、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蘇軾《臨江仙·送王緘》
12、無端更借樵風送——賀鑄《菩薩蠻·彩舟載得離愁動》
13、賈傅松醪酒,秋來美更香——杜牧《送薛種遊湖南》
14、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15、秦箏算有心情在,試寫離聲入舊弦——晏幾道《鷓鴣天·手捻香箋憶小蓮》
16、離魂暗逐郎行遠——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
17、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岑參《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18、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鄧剡《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19、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0、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21、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頎《送陳章甫》
22、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
23、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聶勝瓊《鷓鴣天·別情》
24、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25、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杜荀鶴《送人遊吳》
26、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27、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2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9、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0、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李白《勞勞亭》
31、目送徵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孫光憲《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
32、觸簾風送景陽鍾,鴛被繡花重——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鍾》
33、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
34、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杜甫《野人送朱櫻》
35、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36、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王昌齡《送魏二》
37、相思一夜天涯遠——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38、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杜甫《別房太尉墓》
39、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王維《送康太守》
40、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送別》
41、野渡波搖月,空城雨翳鍾——方幹《送從兄郜》
42、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43、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白居易《青門柳》
44、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45、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陸龜蒙《別離》
46、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徐昌圖《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
47、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48、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王建《田家行》
49、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趙孟頫《嶽鄂王墓》
50、目斷楚天遙,不見春歸路——如晦《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
51、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王維《送李判官赴東江》
52、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蘇武《留別妻》
53、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盧綸《李端公》
54、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韋應物《送楊氏女》
55、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56、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王昌齡《送任五之桂林》
57、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竇叔向《夏夜宿表兄話舊》
58、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納蘭性德《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59、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60、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61、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裡題詩淚滿衣——岑參《送崔子還京》
62、一枕初寒夢不成——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63、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64、高館張燈酒復清,夜鍾殘月雁歸聲——高適《夜別韋司士》
65、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柳》
66、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南浦別》
67、黃菊開時傷聚散——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68、有意送春歸,無計留春住——如晦《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
69、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杜甫《別房太尉墓》
70、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71、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柳永《採蓮令·月華收》
72、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陸龜蒙《別離》
73、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楊基《天平山中》
74、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75、涼生岸柳催殘暑——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76、不見居人只見城——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77、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嚴仁《鷓鴣天·惜別》
78、萬葉千聲皆是恨——歐陽修《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79、燕子不來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兒小——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
80、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