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渡河北》全詩賞析

王褒《渡河北》全詩賞析

  《渡河北》是南北朝北周文學家王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二句寫眼前秋景彷彿洞庭之畔,流露出思鄉之情,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王褒《渡河北》全詩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渡河北

  (南北朝)王 褒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註釋:

  這首詩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寫,河,指黃河。南北朝時期,河北以為地區,先後有幾個少數民族的軍事領袖陸續建立政權,漢人認為是異族的統治。

  “秋風”二句,渡黃河,秋風起,落葉紛紛揚揚,好似洞庭湖波湧起,景色好似江南。這裡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正定縣,轄境至唐縣。代郡:漢代北部邊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和山西省東北部。臨,靠近。亭障:當時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

  “心悲”二句:異方:異鄉。隴頭歌:樂府歌曲名,屬《梁鼓角橫吹曲》,歌曲的內容是遊子思鄉。隴頭歌也就是“異方樂”。

  “薄暮”二句:傍晚時將驅動征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處。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的感慨。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 此番情景使詩人想起屈原的名句:“嫋嫋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想來此時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還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三四句寫北渡所見之景,感慨原本漢代的北部邊塞,卻成了北朝異族的工事,把深沉的歷史感慨融入故國之思中。五六句寫北渡所聞。《隴頭歌》是抒寫思鄉之情的樂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慘之際,聽到遠方傳來異國悲涼的歌聲,更覺肝腸寸斷。結尾二句用信馬由韁、茫然迷路的動作來刻畫詩人心灰意懶、悵然若失的情狀,一種惆悵綿渺的情味縈繞在畫面中。這首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同時又具有蒼勁悲涼的格調,表現出南北詩風融和的特點。

  賞析二:

  這首五言古詩,乃南北朝時詩人王褒所作。王褒,原是南朝梁代文學家,仕梁時曾官至吏部上書,是時已有詩作問世。梁元帝時,西魏圍攻梁元帝的臨時首都江陵(即荊州),元帝不敵投降,王褒亦隨之降西魏。西魏人稱善王褒之才能,聘其北行,後還委以車騎大將軍的重任。北渡後,王褒創作更豐。後西魏滅亡,北周建國,北周明帝喜好詩文,常與王褒等人論詩說文,王褒也因而成了北周宮廷的座上客。因而,王褒可說是典型的南北朝詩人。他的文學創作生涯,跨越了南朝梁代,以及北朝的西魏與北周兩朝。他到北期後的詩作,多寫北國風光,詩作也融合了南方與北方的風格。這顯然是與他的坎坷的生活經歷有關。這首《渡河北》是他北渡初期之作。

  開頭“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兩句,寫眼前黃河岸邊的秋景,但也是對南方家鄉秋景的追思與懷念。王褒離江陵北渡,至河北時,正值深秋,眼前是一派北國寒秋景色:秋風吹,黃葉落,樹木稀疏幾剩枝椏;黃河上,風瑟瑟,秋風勁吹秋波盪漾。這使得詩人回想起戰國時楚國詩人所描畫的南國秋景——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黃河水在秋風的吹動下秋波盪漾的情景,使得他思念起南方故國,思念起洞庭湖的秋景來了。然而,這裡的秋水景色,只是“還似洞庭波”而已,它是改變不了它還是北國風光的現實的。於是,由“還似”二字,引出下面四句,直寫眼前的北國風光:“常山臨代郡”一句,說明此時,他已渡過了黃河,到了“常山”,已經臨近“代郡”的地面。(“常山”“代郡”均是河北地名。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正定縣。代郡,是漢代北部邊郡名,用此漢代古地名借代今地名,看來是要強調此已是邊地。)這說明他離故國越來越遠,已經深入北國,靠近北陲邊疆了。接著“亭障繞黃河”,是對眼前的北國邊塞景色的描畫:亭障,是西魏人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它利用黃河天險作屏障,“繞黃河”修起了一座座堡亭、關隘,是極具戒備森嚴的北國邊塞的景象。再接著,“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兩句,則是給這蕭瑟的.北國邊塞景象配上了與南國情調迥異的“異方樂”,和那也許是流落此處的異鄉人吟唱的思鄉的“隴頭歌”(“隴頭歌”屬樂府歌曲《梁鼓角橫吹曲》,歌曲的內容是遊子思鄉)。這是寫景,是景中的畫外音,但也是他進入西魏邊地後思鄉情懷的流露。

  最後兩句是“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是詩人渡過黃河,繼續在河北那陌生的大地上悲苦前行的寫照。天黑了,周圍孤寂一片,他所面對的,就只有面前這一匹不知已經踏過多少路途的“征馬”了。在這“北山”之“阿”(山的拐角處),詩人迷路了(“失道”),四周白茫茫,路究竟在何方啊!——這是詩人在陌生的北國大地上的失落,不言而喻,當然也是他對人生道路的迷茫與失落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