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優秀詩句賞析
古代優秀詩句賞析
文章摘要:《鴛鴦詩》看上去非常生活,兩隻鴛鴦翩翩起舞,多麼引人喜愛。從圖上可以看出七言絕句八首,上下四首。從“難”“嗔”、“分”“秋”四個字讀起,讀到“年”“來”“書”“人”四個字為止;左右四首,從“年”“來”“書”“人”四個字讀起,讀到“難”“嗔”“分”“秋”四個字為止。
【編者按】《鴛鴦詩》一幅生動的兩隻鴛鴦起舞圖,上下四首,左右四首,交叉斜讀,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個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個字。全圖可讀成七絕律詩八首。
這幅圖夠生動的了,看上去兩隻鴛鴦翩翩起舞,多麼引人喜愛。這幅圖可讀出七言絕句八首,上下四首,從“難”“嗔”、“分”“秋”四個字讀起,讀到“年”“來”“書”“人”四個字為止;左右四首,從“年”“來”“書”“人”四個字讀起,讀到“難”“嗔”“分”“秋”四個字為止。交叉斜讀,每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個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個字。全圖可讀成七絕律詩八首。
其一難向雕籠鸚鵡傳,傳言不到玉關前。鴛鴦枕上鴛鴦夢,夢斷寒宵已隔年。
其二年去年來彩袖殘,殘花不耐依闌看。鴛鴦機上鴛鴦錦,錦織成來欲難寄。
其三嗔忿雙眉鎖不開,開簾小玉喚看梅。鴛鴦裙上鴛鴦繡,繡得郎曾讚歎來。
其四來向花前賞暮春,春園消恨白花新。鴛鴦花上鴛鴦果,果核雙仁亦可嗔。
其五分袂垂楊拂鈿車,車輪盼斷倚寒閭。鴛鴦箋上鴛鴦字,字字相思帶淚書。
其六書系蒼鴻寄白雲,雲連衰草黯斜曛。鴛鴦池上鴛鴦頸,頸欲交時翼已分。
其七秋送微涼到錦裀,裀施席展怯橫陳。鴛鴦屏上鴛鴦畫,畫裡雙棲似笑人。
其八人去天涯懶上樓,樓頭七夕望牽牛。鴛鴦針上鴛鴦線,線待拈將又怯秋。
【賞析】《鴛鴦詩》是描寫的一種閨情,每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個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個字,借“鴛鴦”描寫了愛人之間思念之情,有情人終成眷屬。
《同州端午》
文章摘要:《同州端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長期離鄉背井,而今返里歸心似箭的思想感情。這首詩開頭就寫刻畫了一個白髮老人的形象,略寫了端午節的氣氛。然後就寫到小孩子見到自己的喜悅,想要儘快回到自己的故鄉。…
【編者按】《同州端午》是由唐代大詩人殷堯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現已收藏於唐詩宋詞之中。
《同州端午》
【唐】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註釋】
鶴髮:指白髮。
尺:量詞,舊時長度單位。
【譯文】
白髮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離家三十五天就是端午節了。
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賞析】
《同州端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長期離鄉背井,而今返里歸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開頭就寫刻畫了一個白髮老人的形象,略寫了端午節的氣氛。然後就寫到小孩子見到自己的喜悅,想要儘快回到自己的故鄉。
《楚城》
文章摘要:《楚城》這首詩先點明“城”在“江上”,並用“荒”和“悲”定了全詩的基調,因為楚國的命運與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詩人一見“楚城”的荒蕪,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編者按】《楚城》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七言絕句,題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寫“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則分別寫“屈原祠”和江中“灘聲”。構思謀篇,新穎創闢。
楚城 【南宋】陸游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註釋】
楚城:楚王城。
悲:悲傷。
只有:除了。
【譯文】
楚城如此荒涼,連猿鳥都為之悲傷,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廟啊!
從屈原那時到現在,時間已過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灘聲”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樣“常如暴風雨至”而外,人間萬事都不似舊時。
【賞析】
“江上荒城猿鳥悲”,先點明“城”在“江上”,並用“荒”和“悲”定了全詩的基調。“楚城”即“楚王城”’“楚始封於此”,是楚國的發樣地。楚國強盛之時,它必不荒涼;如今競成“荒城”,就不能不使人“悲”!接下去,作者就用了一個“悲”字,但妙在不說人“悲”,而說“猿鳥悲”,用了擬人法和側面烘托法。“猿鳥”何嘗懂得人世的盛衰?說“猿鳥”尚且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則憑弔者之悲哀更可想見。“江上”二字,在本句中點明“楚城”的`位置,在全詩中則為第二句的“隔江”和第四句的“灘聲”提供根據,確切不可移易。
在第二句,詩人並沒有直接回答“楚城”為什麼“荒”,卻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進一步確定“楚城”的地理位置,但不僅如此。
屈原輔佐楚懷王,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卻遭讒去職。懷王違反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使楚陷於孤立,為秦惠王所敗。此後,懷王又不聽屈原的勸告,應秦昭王之約入秦,披扣留,死在國。楚頃襄王繼立,信賴權奸,放逐屈原,繼續執行親秦政策,國事日益混亂,秦兵侵凌不已。屈原目睹祖國迫近危亡,悲憤憂鬱,自投汨羅江而死。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國終為秦國所滅。
明乎此,就不難理解:因為楚國的命運與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詩人一見“楚城”的荒蕪,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江上荒城,——猿鳥悲!”從語氣看,這是慨嘆;就文勢說,這是頓筆。楚城如此荒涼,連猿鳥都為之悲傷,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廟啊!這無限感慨中又蘊蓄了多少說不出、說不盡處。
兩句詩,欲吐又吞,低迴詠歎,弔古傷今,餘意無窮。
三四兩句,仍然是再伸前說。一三兩句,只用“便是”結合“江上荒城”與“屈原祠”,接下去似應伸說那二者之間的關係。然而這樣寫,其意便淺,所以詩人別出心裁,照應著第一句的“江上”與第二句的“隔江”去寫“灘聲”。
從屈原那時到現在,時間已過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灘聲”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樣“常如暴風雨至”(《入蜀記》)而外,人間萬事都不似舊時。“灘聲”依舊響徹“楚城”,而“楚城”已不似舊時;“灘聲”依舊響徹歸州,而歸州亦已不似舊時。陵變谷移,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似舊時啊!
詩人在此以少總多,納“楚城”和“屈原祠”於“灘聲”之中,並以“灘聲”的“似舊”反襯人間萬事的非舊,而“楚城”之所以“荒”、“猿鳥”之所以“悲”、屈原之所以被後人修祠紀念,以及詩人撫今思昔、弔古傷今的無限情意,許多不便說、說不盡處,都蘊蓄於慨嘆和停頓之中,令人尋味無窮。全詩也就到此結束,不再“伸說”,也無須“伸說”。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文章摘要:《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是宋代詞人黃庭堅在端午時節為送友人的詩,表現了詩人對友人張仲謀的勸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安慰。
【編者按】《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是黃庭堅的一首關於端午節的七言絕句,表現了對友人的勸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勸慰。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北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註釋】
玉女:對他人之女的美稱。
聞道:“聞”聽說,在這裡引申為“得到”,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或者是懂得道理。
畫不成:一種惋惜之情。
翦裁:原指裁製衣服,後常比喻大自然對景物的安排。
萱草:屬於一種植物。
【譯文】
從小就見過你家的女兒,如今能夠明白誰能夠描繪這景物的發展規律。
好像是藉助大自然之手似的,萱草,石榴等都開了花,紅豔似火,耀眼奪目。
【賞析】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這首詩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一首詩,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別友人,或是還鄉,或是感慨於時光的流逝,總是別樣的日子別樣的情啊。
整首詩運用了對仗,比喻的手法。表現了對友人離別時的勸慰,同時也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題榴花》
文章摘要:《題榴花》透過描寫美麗的石榴花無人欣賞的感慨,表達了作者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的落寞心情。
【編者按】《題榴花》是宋代朱熹的一首七言絕句,表達了詩人自己才華雖然如盛開的石榴花般燦爛耀眼,含蓄地表現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與心寒。
題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臺落絳英。
【註釋】
(1)可憐:可惜。
(2)顛倒:錯亂,多指心神紛亂。
(3)絳:紫色,這裡指石榴花凋落的樣子。
【譯文】
五月裡石榴花開了,紅豔似火,耀眼奪目,隱約可見榴子結於枝子間。可惜的是,這麼好的花卻無人來觀賞,此地沒有賞花人車馬的痕跡。大紅色的榴花在人們漠視的冷遇中,百般無奈地飄落在長著蒼苔的地上。
【賞析】
《題榴花》也可稱作《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中的“明”字既點明瞭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將花朵豔麗的顏色描寫了出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才華雖然如盛開的石榴花般燦爛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樣平凡的人混跡在一起罷了。
整首詩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失落與心寒。
《汨羅遇風》
文章摘要:《汨羅遇風》是柳宗元貶到永州期間汨羅江一同遭貶的八司馬已故去三位,唯有韓泰被起用,十年後朝廷按慣例詔被貶官吏回京聽用,子厚在其列,自永州赴長安,一路上寫了這首詩。
【編者按】《汨羅遇風》這是一首柳宗元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抒寫了自己的境遇和政治抱負, 他覺得自己境況終究比屈原勝過許多,得以遭逢“明時”,重入朝廷,去施展自己的抱負,他對未來存有無限的期望。因為是作於汨羅江邊,詩中當然會聯絡到屈原。
汨羅遇風 【唐】柳宗元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註釋】
南:南方。
重入:再一次。
為報春風汨羅道:汨羅,汨羅江。道,指路上。
莫:不要。
枉明:開明。
時:時代。
【譯文】
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再象屈原那樣為報國無門而悲傷自憐,眼看著就能回到長安回到朝堂。
在這春風中行進在汨羅江邊的路上,回想起先賢,激勵著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要辜負了這開明的時代。
【賞析】
柳宗元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期間汨羅江一同遭貶的八司馬已故去三位,唯有韓泰被起用,十年後朝廷按慣例詔被貶官吏回京聽用,子厚在其列,自永州赴長安,一路上寫了很多首詩,這一首是其中之一。
全詩沒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實的語句,卻能感人至深;沒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敘述,卻是發自肺腑。
東坡嘗評子厚之詩: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
觀此詩作,以七絕近體而存古韻,以平實質樸而寄深情,中唐以後少有人能及。
《和端午》
文章摘要:《和端午》是北宋張耒的一首七言絕句,以端午節競渡開始,整首詩表現了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的基調,表現了作者對屈原的懷念之情。
【編者按】《和端午》是北宋詩人張耒的七言絕句,這首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註釋】
⑴競渡:賽龍舟。
⑵詎(jù):豈,表示反問。
⑶殞(yǔn):死亡。
⑷離騷:戰國時楚人屈原的作品。關於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近人或解釋為“牢騷”,或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關於寫作年代,有人認為寫於楚懷王當朝,詩人被疏遠以後;也有人認為作於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江南時。迄無定論。《離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藉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譯文】
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賞析】
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無怪乎北宋進士餘靖作詩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但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