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不爭氣的詩句參考

說明不爭氣的詩句參考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禮記·大學》儒家主張的治國,齊家,是有密切關係的兩件事,一個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沒有這回事。

  ●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婦女懷胎三月,出居別的地方,眼不看邪惡的東西,耳不聽胡亂的東西,說話、飲食用禮義來節制。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專利:集中,散逸:分散。這是顏之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要教導媳婦最好在初入門,要教好兒子最好在孩提時。

  ●天下之本在家。

  漢·荀悅《申鑑·政體》天下的根基在於家庭。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唐·韓愈《師說》如果愛護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於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

  宋·林逋《省心錄》孩提:幼兒。善於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做起。

  ●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於人上。

  清·林紓《閩中新樂府》養蒙:教育、啟蒙。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裡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於後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人材之成,自兒童起。

  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起:開始

  ●居身務其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居身:對自身生活行為的操守。義方:道義和思想行為的一定標準。

  ●愛子教之以義方。

  《左傳·隱公三年》慈愛子女,要教育他們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猶:仍然。意指疼愛兒女但不能忽視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父母愛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長遠的打算。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鑑》道:道義,正道。適:正是。不從道義上愛護一個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荀子·大略》君子對於自己的子女,喜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優以辭色,用道理誘導他們而不強制壓服。

  ●賢人智士之於子孫也,厲之以志,弗厲以詐;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賢明的人和有識之士教育子孫,總是勉勵他們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語;勸導他們正直,而不是從事奸詐;示範他們儉約,而不是示範以奢侈;贈送他們以訓誡,而不是贈送以財產。

  ●童蒙無先入之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棗故養正當於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無知。童蒙,指兒童無知的時期。

  ●今教童子棗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意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諷:勸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不能已:不會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齊: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賢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

  清·張履祥《訓子語》童稚:年幼時期。異日:日後。

  ●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願體集》至:最。

  ●愛之必以其道。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

  ●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成:成才。要想成就功業,必須家裡有好的父兄,外有嚴格的師友。

  ●教子須是以身率先。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張履祥《願學記》人們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從我做起,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

  清·張履祥《備忘一》率從:服從。反求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外儲說》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家教還成什麼樣子。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威嚴:既有使人敬畏的氣魄而又嚴格要求。慈:仁愛。畏慎:敬畏而謹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為人應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應崇尚禮義廉恥的風氣。

  ●賢母使子賢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賢良的母親會教育孩子學好。

  ●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徵怨。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子孫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須財富多;如果他們沒有才德,財富多了反而會招來怨恨。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如果對子女偏頗寵愛,看來雖是優待他們,實際上是更危害他們。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元·〈冤家債主·梆子》延:延長。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朋友、夫婦也以“卿”為愛稱。賢: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宋祁《雜說》否:不是這樣。然:是這樣。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見不一致,那麼子女就無適從,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

  ●愛之太殷恩,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寵愛得太過分,操心得太多,棗雖說是愛護它,其實是傷害它;雖說是操心它,其實是恨它。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沒有不敗。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注》對子女的寵愛和驕縱正是害了他們。

  ●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

  漢·傅幹《皇后箴》禍患不產生於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產生於自己所寵愛的人。

  ●打是疼,罵是愛。

  《醒世姻緣注》指有時候的打罵,實際上是疼愛。

  ●恨鐵不成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借代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感到焦急不滿。

  ●父剛母柔,教養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父剛:父親剛嚴。母柔:母親寬柔。

  ●努笞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家中沒有怒責和鞭打,那麼孩子的過錯就出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宋·王應麟《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加教導,性情就會變化。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蘇氏家語》孔子家的兒子不捱罵,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這是家庭善於教育的結果。

  ●我教子,惟一經。勤有益,勸無功。

  宋·王應麟《三字經》我教育兒子的,就靠一本經書。勤奮才有所成就,只知遊玩兒戲是沒有益處的。

  ●遺子黃金寶,如何教一經。

  《神童詩》留給子孫金銀財寶,不如教他們熟讀經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