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作者春雨的詩句
帶作者春雨的詩句
三月的雨像無數只小手,打在林葉的琴鍵上,奏出了一曲春天的讚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帶作者春雨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者,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作者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作者,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2.《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作者介紹: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靠,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 中興四大作者”以及“二泉先生”(上饒二泉)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介紹: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作者、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4.《滁州西》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作者,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山水田園詩派作者,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他的作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5.《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介紹: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6.《本事詩十首·選二》
清·蘇曼殊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作者介紹:
蘇曼殊(1884--1918),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號曼殊,廣東香山人,文學家,能詩文,善繪畫,通梵文。父為旅日華僑,母為日本人。曼殊曾人日本橫濱大學預科、振武學校學習。1903年,在廣東惠州削髮為僧,法名博經,旋至上海,結交革命志士,在《民國日報》上撰寫小品。1906年夏,革命黨人,著名漢學家劉光漢邀其至蕪湖皖江中學、安徽公學執教,與在日時舊友陳獨秀相遇,是年與陳東渡日本省親未遇,歸國後,仍執教於蕪湖,並與清代書法家鄧石如之曾孫教育家鄧繩侯相識,結下筆墨之誼。離蕪後常有詩畫往來。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詩風“清豔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7.《田家》
宋·歐陽修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的詩文的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8.《更漏子·柳絲長》
唐·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繡垂,夢長君不知。
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男,漢族,唐代幷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晚唐時期作者、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
溫庭筠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為放浪。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有 《花間集》遺存。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9.《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作者介紹:
陸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作者、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佃之孫。紹興三十二年進士,官至寶章閣待制。中年曾在川陝一帶參加軍旅生活,先後九年。詩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齊名,稱南宋四大家,有《劍南詩稿》、《放翁詞》。[1]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作者之冠。陸游是現留詩作最多的作者。陸游曾經請求廢除凌遲,《請除凌遲刑》雲:“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明尤存。感傷致和,虧損仁政,實非聖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10.《落梅風·斜陽外》
元·李致遠
斜陽外,春雨足,風吹皺一池寒玉。
畫樓中有人情正苦,杜鵑聲莫啼歸去。
作者介紹:
李致遠(約公元一三五四年前後在世)字、裡、生卒年及生平事蹟均不詳,約元惠宗至正中前後在世。工曲,今僅存還牢末劇一種,散曲散存太平樂府等選本中。何夢華抄本《太平樂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陽(今屬江蘇)。存小令26首,套數4篇及雜劇《還牢末》。仇遠相交甚密。據仇遠寫給李致遠的《和李志遠君深秀才》詩中說他“有才未遇政績損”“亦固窮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雲野鶴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順,一生鬱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譜》列其為曲壇名家,評其曲曰:“如玉匣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