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歸家的詩句
過年歸家的詩句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句吧,詩句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你知道什麼樣的詩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過年歸家的詩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門庭燎照樓臺,總為新年光急急催。
半夜臘因風捲去,五更春被角吹來。
寧無好鳥思花發,應有游魚待凍開。
不是多岐漸平穩,誰能呼酒祝昭回。
除夜
【唐】成彥雄
銅龍看卻送春來,莫惜顛狂酒百杯。
吟鬢就中專擬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除夜有懷
【唐】杜審言
故節當歌守,新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虯箭,春色候雞鳴。
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
除夜
【唐】方幹
玉漏斯須即達晨,四時吹轉任風輪。
寒燈短燼方燒臘,畫角殘聲已報春。
明日便為經歲客,昨朝猶是少新年人。
新正定數隨新年減,浮世惟應百遍新。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新年。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除夜
【唐】李世民
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新年開明日長。
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
除夜
【唐】尚顏
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坐到四更後,身添一歲來。
魚燈延臘火,獸炭化春灰。青帝今應老,迎新見幾回。
新年的來歷
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新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新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新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曆”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新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佈改陽曆1月1日為“新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為“過新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裡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曆新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曆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曆1月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新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裡,政府一直試圖將賀新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曆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王賢友說,新中國建國後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改革開放後城鎮化、資訊化浪潮也在改變源於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新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新年夜飯、上門拜新年變成電話或網路拜新年等。“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雲裡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透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