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詩句翻譯賞析

虞美人詩句翻譯賞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為作者絕筆,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透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虞美人詩句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整體賞析

  本詞大概是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3年。在本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這樣的話,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透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鑑賞

  詞的上片首二句登臨即景。楊柳如絲,細雨綿綿,霏霏雨幕中,柳絲輕拂。遠處煙雨籠罩,呈現出一派迷濛縹緲的景象。這二句,一近景一遠景,一工筆細描,一簡筆勾勒,詞人運用了畫家的藝術筆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緻,猶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圖。“絲絲”這一疊詞,看似平常,其實頗見巧妙:既逼真地再現了柳枝隨風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動地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暗襯倚欄人愁緒的萬縷千絲。由於詞人把握準了柳絲、細雨的特徵,寫出了兩者的天然神韻,因而,詞的起句儘管重複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卻並不使人覺得累贅。相反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從音調上講,這兩個疊詞協暢自然,念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樓兒忒小不藏愁”,轉入觸景傷懷的`心理表現。寫愁尤難,因為是一種抽象的思緒情感,很難捉摸,所以,詩詞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載不動喻愁之重的。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皆運用生動的比喻使無法捉摸的愁情具體化、形象化,成為可感的物質。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異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現了詞人對如許愁苦的隱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藏不勝藏,因而這“愁”便衝出小樓,“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著與痴迷,感情色彩顯得更濃重。然而,幻想畢竟不是現實,幻滅後只能更添憂愁。

  詞的下片“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是詞人在急切盼歸不成之後的心理活動。前句點明題旨,詞人憑空拈來一個“天憐”,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層。但“天”憐則憐矣,卻不能賜以歸舟,而只能“借與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響,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這兩句,一“憐’’一“借”,自憐自憫,自我安慰,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以及思鄉懷人、愁苦難消的複雜心理活動。“海棠”兩句,承“花消遣”而來,化用韓偓“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詩意。這兩句連軸而下,輾轉多姿,曲盡其愁。海棠臨檻(欄杆),紅綠相映,而細雨中的海棠,顏色更非一般。唐鄭谷詠海棠詩有“穠麗最宜新著雨”句,宋範純仁海棠詩亦有“濯雨正疑宮錦爛”句。詞人在這裡寫的也正是雨中海棠。從字面上看,詞人本欲賞花遣愁,但映人眼簾的,偏又是競相吐豔的紅海棠。聯想自己久滯客中,韶華漸老,思鄉自憐之情,油然而起。顯然,詞中寫海棠的真正用意,卻是寫愁。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詞人在這裡正是以樂景寫哀,用的正是這種增一倍的反襯手法。所以,貌似紅綠滿眼,實際上卻暗含了蘇軾海棠詩“雨中有淚亦悽慘”的句意。何況捲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風呢。顯然,這是一個婉轉含蓄、餘意不盡的結句。

  上片以描寫景物為主,勾畫出迷離氤氳的春景圖。首句中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詞作的韻律美,渲染出柔美朦朧的春景,“絲絲”二字同時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緒”。“絲”的形態與愁緒貼合,賦予難狀的心理狀態以具體形態。下片開頭便揭示了這首詞詞的主旨,詞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悵,思鄉歸家之心熱切。“借”字點明這份“與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時的,委婉地表達了詞人客居他鄉的孤苦。嬌豔的海棠花與漆刷的綠欄杆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詞人隱秘的深層憂傷藉著強烈的視覺效應透露出來。

  詞人並不刻意雕琢詞采,而是隨性而發,自然天成。纖細精巧的語句慢慢串聯出一首哀婉悲切的遊子思鄉佳作。“楊柳”、“絲雨”、“樓兒”、“海棠花”以及“綠欄杆”無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奪人眼球的景物。但在這首詞中,這些景物構築的意境卻並不明麗,而隱含著詞人深切的愁苦。

  作者介紹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