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和諧意味審美的分析總結

唐詩中和諧意味審美的分析總結

  和諧是人的審美物件中的重要審美屬性之一,它是指審美物件各組成區域性之間處於矛盾統一之中,相互協調、多樣統一的狀態。

  閱讀課堂教學既有內在的科學的美,又有外在的形式的美;既有內容結構的有序的美,又有節奏、韻律動搖的美;既有方法、戰略的多樣的美,又有追求效率的統一的美;既有課文主線顯志之美,又有副線扶襯之美……所有這些要素的整合,便貴在一個和諧,如不和諧,會水火相剋、冰炭不容,功能互相抵消;如配置和諧,則可收相得益彰,互動輝映之美。課文《月光曲》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難學的`一篇,文中將貝多芬與兄妹的接觸過程和心情,《月光曲》的基本旋律,透過兄妹感受反映的《月光曲》的內容等三條線索,藝術地揉合在一起,使文章十分優美和動情。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執教此課時依樣畫葫蘆地處置,使教學過程和文章一樣優美和動情,令筆者讚歎不已。他在板書課題後,從“曲”入手簡介貝多芬其人和創作傳說,再從本課中除第一自然段外,還有哪一段是“創作”曲子之外的事情,從而引證《月光曲》確是即興演奏之作。至此,斬頭去尾之後,便凸現《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於是教師把課文設計成三個板塊,形成了主幹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同學自主研讀:

  第一個主幹性問題情境是:《月光曲》的基本旋律——樂曲的基本曲調和節奏是什麼樣的?在同學自主研讀、交流的基礎上,自然地形成如下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月光照耀 驚濤駭浪

  第二個主幹性問題情境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從何而來?於是同學便仔細研讀課文第2—7自然段,討論交流後形成板書:

  聽到琴聲 一分震動

  看到兄妹 十分感動

  遇到知音 萬分激動

  第三個主幹性問題情境是:那麼《月光曲》的內容是什麼呢?抒發了貝多芬什麼樣的內心感受?在同學研讀過程中,教師以詩人李白創作《望廬山瀑布》和畫家列賓創作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些同學比較熟悉的課文啟發引導同學考慮:難道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只是憑空想象嗎?於是課文的難點便隨之突破:他正是在與兄妹倆的接觸中深受感動,又憑藉當時月光的聯想,才即興創作出《月光曲》,來表達這種情感的。這時,前邊的板書得到了一一對應,也正是在這種對應中,將課文的深邃含意,剖析得一清二楚,使三個主幹性問題情境得到了藝術的整合,使整堂課充溢了和諧的美:

  聽到琴聲 一分震動——(輕柔徐緩)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看到兄妹 十分感動——(繁重剛鍵)月亮升高/風捲巨浪

  遇到知音 萬分激動——(高昂激盪)月光照耀/驚濤駭浪

  教育美育要求閱讀課堂教學應該是美的載體,而課堂教學之美,又怎能離開了優秀教案之美這一基礎。所以,閱讀課堂優秀教案首先應該是美的載體;把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引進課堂;以哲理美、形象美、聲韻美設計教學過程;將美育原理全面地應用於閱讀課堂教學,成為一個主體的、美化育人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