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關雎全文

詩經·關雎全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關雎全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yao tiao):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裡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u):配偶。 ⑤參差(cen ci):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i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著。 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⑨悠:憂思的樣子。 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絃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⑿毛:拔取。

  【譯文】

  關關鳴叫的水鳥,

  棲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麗的姑娘,

  好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採。

  善良美麗的姑娘,

  醒來做夢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來做夢長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採。

  善良美麗的姑娘,

  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麗的姑娘,

  敲鐘擊鼓取悅她。

  【讀解】

  民間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好男兒見到好姑娘砰然心動,好姑娘見到好男兒傾慕不已,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衝動,才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齡少女懷春,翩翩少年鍾情,大概應該算作人間永恆的主題。真摯動人的情歌,也可以說是千古絕唱。男歡女愛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證發掘,鑽進牛角尖去尋找微言大義,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論文說廢話,還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無病呻吟故作多情。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著鏡子正面地、裡裡外外地看著自己。

  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長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泡麵、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創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南》大多數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關雎》是有關愛情的詩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詩。

  整體賞析

  《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孔子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裡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

  《周南·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間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絡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裡“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慾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慾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所以一切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慾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剋制到什麼程度為合適,卻是複雜的問題,這裡牽涉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採取徹底否定態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範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於《周南·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這首詩採用興而有比的手法,以關雎的鳴聲起興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主題,然後用賦的手法鋪敘開來,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青年男子在追求自己心上人是焦慮急迫以及晝夜思念難以入睡的相思情景。

  名家點評

  周代孔子:《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漢代衛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毛詩序》)

  唐代孔穎達:此詩之作,主美后妃進賢。思賢才,謂思賢才之善女。(《毛詩正義》)

  宋代朱熹:孔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愚謂此言為此詩者,得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詩集傳》)

  元代許謙:以荇起興,取其柔潔。(《詩集傳名物鈔》)

  清代方玉潤:此詩佳處,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細詠只見。(《詩經原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