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實驗設計方案四篇
【實用】實驗設計方案四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實驗設計方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發展節水型水產養殖、種植模式,進化水質節約用水,清除魚池中有機質帶來的汙染,綠化池塘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把池塘效益最大化除了最佳化水產品的品種結構外,還可以開發利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空間。這是未來池塘養殖的發展趨勢。利用池塘養殖空間,水下養魚,水面種菜,是發展水池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的方向之一。魚的生存生長產生的廢物,恰好是水生蔬菜所必須的營養。精養魚池的肥水實際上是無土栽培的營養液。在池塘蔬菜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結合中,要根據重慶地區池塘養殖的模式和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季節變化,如何因事利導,趨利避害,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搭配採取相適應的種養技術,是我們魚菜共生實驗成功的關鍵。根據上述思路制定設計方案如下:
一、設計目標
我場位於璧山縣城與獅子鎮之間,養殖水源已嚴重汙染,河水無法使用。其淨化池水水質減少迴圈已成頭等大事。
1。魚菜共生池全年不因養魚投飼料汙染水質而換水(確因天旱池水枯竭,只能適當補給)。利用蔬菜汲取池中氨、氮、磷等多餘元素淨化水質達到不換水的目的。
2。魚產量1000公斤/畝、蔬每畝500公斤。
3。對比池魚產量1000公斤/畝。
二、設計方案
由於該實驗在重慶地區屬初試,在全國也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所以在種植蔬菜的浮床用材方面,既要考慮浮力,又要與就地取材、低成本原則相結合考慮:
1。浮床:
①用竹子做浮筐,在浮筐上用聚乙烯網布作浮床的面和底。使其面、底中空高度在10cm左右、面部開孔植菜,底部透水供菜營養、並防魚吃菜根。
②用塑膠管做浮筐,其他同①。
③用板房填充泡沫作浮床開孔植菜,但下部分需網布防魚吃菜根。
④利用竹塊定型,同樣用網布上下隔兩層,然後在四角用竹棍定植在池中,靠四角竹棍支撐重量,成本最低。
2。植菜的品種:適應水生的品種。
①空心菜:生長期4—10月,時間長、產菜期長。
②水芹菜:生長期10—來年3月,有效利用冬季延續空心菜的產量。
③絲瓜:需大水大肥、可搭架立體利用水面以上的空間。
3。池魚放養模式:結合當地養殖習慣,不迴避草魚。
4。種植面積不超過養魚水面的20%、不低於15%。
三、實驗場地
試驗池安排在18號魚池、對比池與氣幕增氧為同一池塘。及16號池。
試驗池18號為直角梯形,面 積畝。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鑑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並進行簡單的形態鑑定
二.實驗原理
α-澱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澱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澱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取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效能測定。
1、取樣:即採集含菌的樣品
採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佈最多,然後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黴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佔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麵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澱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採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並創造一些有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於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透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4.5mL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恆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瓊脂4.5g、蛋白腖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澱粉0.6g、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採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採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後倒入滅菌並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後,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鑑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徵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澱粉酶鑑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澱粉酶主要依據是鑑定有能否分解澱粉。α-澱粉酶該酶可以把澱粉分解,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澱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澱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澱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後,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澱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並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後觀察菌苔生長情況並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一、實驗原理
(1)鑑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二、目標要求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①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透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鑑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四、實驗材料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五、儀器、試劑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 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1.製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鑑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鑑定、方法、步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鑑定,其原理是被鑑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麼發生顏色反應,要麼產生沉澱,我們生物學上也採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鑑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一)、還原糖的鑑定
1、還原糖的鑑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淨、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製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②斐林試劑要兩液混合均勻且現配現用。
斐林試劑的配製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鑑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鑑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澱;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鑑定
1、脂肪的鑑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製片
製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後,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質的鑑定
1、 蛋白質的鑑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隻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實驗設計方案 篇4
思考:蠟燭紙杯燈為什麼會轉動?
材料:紙杯2個、牙籤1支、蠟燭1支、膠帶1卷、繩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紙杯,在杯身對稱處各剪開一個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蠟燭,作為燈的底座。
2、另一個紙杯則在杯身約等距離位置剪出三四個長方形的扇葉,在杯底中央處穿上繩子,並用牙籤棒固定,作為燈的上座。
3、將兩個紙杯上下對口用膠帶貼好固定。
4、點上蠟燭,拉起繩子,看看有什麼現象產生。
講解:
1、蠟燭燃燒的時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氣受熱會上升,然後沿著上方紙杯的扇葉口流動,因而造成旋轉的現象。
創造:
你能讓蠟燭紙杯燈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嗎?
注意: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