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生活又將謝下帷幕,回顧過去的實踐活動,倍感充實,收穫良多,那麼我們需要好好地進行總結了。為自己以後能更好的走向社會做準備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1
活動背景
在放寒假之際,接到省團委發到各高校的關於寒假社會實踐的通知,要求團委大學生在寒假裡積極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為農民工留守子女提供學業輔導、自護教育、親情陪護等幫扶;為農村創業青年提供技術、資金、資訊等方面幫助;為鄉鎮基層團組織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專案、創新工作載體提供指導與幫助。
我是新聞傳播系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會長,接到通知後思量決定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我是農村子女,便在本地聯絡同伴和幫扶物件展開活動。
活動時間:
xx年xx月xx日
活動地點:
xxx
活動內容:
學業輔導 親情陪護 關愛老人 走訪敬老院 贈書孩童
活動體會:
一、針對孩童篇
學業輔導
村落裡的年味也越來越濃,孩子們的興致也隨之高漲。從1月19日開始我和聶青開始對鄰居家小孩張賽進行學業輔導。張賽,男,13歲,六年級,現就讀於中心小學,其父母都在家農耕。我們以他這次期末考試成績為參考,幫他補習數學和英語。補課時間是1月19至1月31日(除過年四天)每天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半,以寒假作業為主線,以點帶面的講解知識點,我負責數學,聶青負責英語。其父母也積極配合督促他完成規定作業,在給張賽補習之餘也和他隨意交談,說讀書的重要性,講學習的方法。這次補習活動得到家長的支援與讚賞,他收穫知識的同時我們也以收穫傳遞知識的快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贈書活動
冬日的暖陽格外舒適,新年的氛圍也顯得格外的和諧,
空氣中依然迴盪著鞭炮聲,充斥著煙火味。1月28日我和聶青把前幾日收集、整理的舊圖書贈給本村經濟較貧困的讀書子女。受益人有陳莎、黃江淼、張賽、陳迎傲和陳學煉五位同學,其中陳莎是高二的學生,黃江淼是初一學生,其餘三人皆是六年級學生。此次贈書活動規模雖小亦使我們學到了經驗,為以後開展此類活動奠定了基礎。
親情陪護
陳天涯, 男,21歲,大二,現就讀於荊州職業技術學院。一家四口,姐姐已出嫁,以種田為主要經濟來源,在農閒時節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去年晚稻收成之後,其母在武漢餐館打工,其父在工地上。在新年元旦之際,其父騎摩托往返工地途中突發腦淤血導致發生車禍,把這一家推入痛苦的境地。其父經過治療調養病情雖有好轉但狀況仍然不佳,目前半身癱瘓,大腦意識處於半模糊狀態,暫不能與他人語言交流,無法進行基本日常活動,生活起居都是在其母的照料下完成。
在得知具體情況後便與他的老同學展開親情陪護工作,組織活動邀他參加希望幫他早日走出陰霾。在大年初二老友聚會時,找關係與他較好的和他單獨談心,傾聽他的苦惱和內心的悲痛,給他支援與力量。也找開朗健談的長者給他安慰、勸告和建議。後來在他空閒時也經常小聚,避免他把自己關在家裡,暗自神傷。
2月2號下午,陳天涯和我等四人一同去湖邊烤魚,出發時陳就跟我們說他要四點之前到家,幫家裡做飯。但是其過程卻很享受。陳少有的笑也讓我們感到輕鬆,他也跟我們傾談心中的想法,想以後在學校裡學好專業知識課餘時間多做些兼職,認真的走自己的路。希望他可以一路堅定快樂的走下去。
二、老人篇
關愛空巢老人
人依舊,物依然,又是一年。
大時代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是更多的人走出農村在外打工,是更多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新年團圓歡聚的時刻裡,由於種種原因,使一些外出打工人沒能回家過年。這不僅是他們的煩惱更是老人的傷悲,老人只能在內心裡期待著、盼望著也幻想著。
在他們追逐身後,我們看到的是天真年幼的孩子,我們看到的是蒼桑的老人,我們也看到他們無奈孤獨的身影。他們走了,留下的不僅一兩個老人或老人和孩子而是一個家,為他堅守的給他們信念的家,而兩鬢白髮身形佝僂的老人是這家裡的擎天柱呢?
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生活、責任與牽掛,而家人特別是家裡的老人我們是不是該替他們想想了。新年到,歡聚時,憔悴兮,老人心。
拜訪敬老院
1月27日,暖陽高照,和風習習,我和羅裔坤兩人結伴去燕窩鎮福利院看望本村的老人。燕窩福利院居住著燕窩鎮及各鄉無親無故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陳世漢和王珍珠老人,我們都是未畢業大學生能力也有限,買了些老年人能易吃的東西,東西雖少但是卻溫暖了老人的心,我們也很開心。
三、活動總結
乍暖還春,龍年始作,假期也要準備在二月稍稍停留與告別。我帶著寒假的感悟與信念的渴望,收拾行囊開始我新的征程。只是站在假日的尾巴上,收拾自己的心情,整理繁雜的思緒,也不經意間泛起我心中的層層漣漪。
這個寒假我和我朋友們都過的很開心很充實很滿足,它的每一天,我都有自己的計劃;它的每一天,我都能開心微笑;我也從中慢慢地找到與明白生命賦予時間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去年的寒假我好象與時間躲藏,總在時間裡蹉跎時間。也許是自己的承受能力有限,在面對一些突來的‘暴風雨’不知所措,現在風雨過後雖不見彩虹但是我一很開心很感恩了。這些經歷讓我成長,而今年寒假讓我豐富。
雖然寒假實踐有點硬性要求,但是對著並不象作業般也使我做活動時更輕鬆更快樂。和鄰家小妹一起想些活動,並加以實踐如給小朋友補習、關愛孤寡老人、拜訪敬老院、河邊烤魚、做糰子等等,還有些夭折如宣傳自護教育、鄉鎮管理學習。我們沒事時,就坐下來在陽光的'溫暖下,閒情逸致看看書,隨心所欲的談天說地。
在做有關社會實踐的活動,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如過年時孩子特想玩,靜不下心來學習;輟學的比較多;老人比較陌生等。在做補習時,我們想盡可能多的聯絡一些孩子,再結合村裡實際情況和走訪之後也只聯絡到4個孩子,我們想要就這樣也要盡全力做好,誰知道到正式上課時只來了1人,面對次情況我們不得不總新調整與再次走訪。最後,我們只能和張賽小朋友固定補課。這個活動最大的感受是在走訪過程中,深深地印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憐天下父母心’‘讀書是較好的出路’等等類似的話。每個父母讀說會盡一切努力讓小孩讀書,只要他肯讀。在這個時代下一定的知識學歷是必須的,而在農村讀書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必須了。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啊,我們瞭解到很多上初中的孩子都打工去了,原因都不在其父母而在自身。有一個原因可以參考就是‘風氣問題’,很多孩子盲目的跟風,家長也管不住,不得不說農村的教育似乎有點倒退。
所有活動的最終體會就是:愛,最能溫暖人,最有力量感,最有快樂感。對小朋友的喜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老人的憐愛,對親人的疼愛,對他人的友愛,我們自己會感到生活的美好,並引起他人生活的不同或變化。那些剛與家庭出現裂痕的準備離婚的陳莎接觸時,感到家的拆散就是用愛來刺痛最直接的人而她也同時渴望著。在和空巢老人談心時,他們就跟需要親人的關心、關愛了,外界的愛也像陽光讓他們感到溫暖。在給愛的過程中,我們先要整理自己的心,把愛看成一種行動,不要讓世俗使愛夭折。
給我一些思考是:什麼是農村孩子的出路,農民工留守兒童的命運,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等。其實,我更想說的一個體悟是想做什麼時就千萬不要等。等,是最大的阻擾。
這個寒假過得很豐富多彩,這個寒假過得很充實快樂,這個寒假成長了。
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2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自然假期裡與農村的父老鄉親接觸最多。然而,今年的寒假,卻與往年不同,因為我已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看待一些問題的時候較以前更深了一些,並學會了從多方面考慮問題,以致我對假期的所見所聞產生了興趣,稍做,以示我這個寒假的收穫。
農民思想觀念的改變是一個突出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分配的變化。
工業生產的擴張離不開機械裝置數量上的集中,農業生產的擴張同樣離不開土地規模上的擴大。它們都是各自產業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生產要素,而這種生產要素的集中,和擴張是其產業得以發展的必要前提。日前,大量的農民在外打工,除補貼家用外,還可以儲蓄一部分供不備之需。這類農民一般都是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可以獨立生活。而這類人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外出打工了。而這部分的人的土地就需要轉包給其他在家裡務農的人們。這樣就又出現了另外的一部分靠經營大面積土地的人,種植大量的農作物,在農閒時,還做點小生意,或是靠自己的手藝,賺些零花錢。在這裡,就又引出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面積的土地,靠自己來經營是有難度的。然而,高度的機械化,又替農民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種花生的時候,有種植花生的機器;收花生的時候,有收花生的機器。雖然還遠遠達不到每家都有各種種植收穫農作物的機器,現今的情況也已足夠樂觀,充分說明了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和農村進步的步伐之大。
第二,孝道的發揚。
在我懂事以來,常常會聽人們談論誰家的兒子不孝順,誰家的媳婦不孝順等等關於不孝順父母事。然而,今年回家,聽到的卻與以前截然不同了。聲聲都是讚歎,面面都是笑容。常在外工作的人們,在春節的時候,無論有多忙都回家看望他們的爸爸媽媽,並給他們帶去物質和精神上的禮物。山東電視臺的十大孝子評選節目上,姜昆說,無論有多忙,都要回家看看老媽媽。是啊,孝道是一種品德,孝道是一種力量。這也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吧,更重要的還是為自己的生命感恩。
第三,傳統觀念的淡化。
人口問題向來是我國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國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農村,第一個孩子如果是女孩,就有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如果是男孩,就沒有這樣的權利了。然而,儘管計劃生育工作做得那樣認真、嚴密,在前幾年仍然經常有超生的現象。這些人的想法無非是這樣幾種: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用農村的傳統觀念就是斷了香火了,必須要一個兒子才肯“罷休”;家裡有錢,要個孩子罰點錢不是問題等等不遵守計劃生育規定的思想。然而,現在,情況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有很多家庭第一個是女孩,但是他們不再要孩子了,並表示一個孩子就很好,男孩女孩都一樣。現代的思想感化了他們的靈魂。
這些變化,充分說明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之大,是我國公民思想素質提升的一個有力證據。
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3
“叮咚,叮咚……”老牛脖子裡的鐘聲,日復一日地在那遙遠的山村裡響著,好像是期待著,期待著有一個人能夠聽懂它滄桑歲月裡的訴說。也許,這樣的訴說,是一段故事,也是一種傳說——
旱菸袋裡冒起的縷縷青煙,在那山谷裡結成了煙霧,把整個山村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寧靜,清幽,飄渺,脫俗。老農額頭上橫流的汗水,澆灌著那板結的紅土地,渴望著秋後的好收成。在山路上佝僂著的身軀,邁著蹣跚的腳步,找尋著明天的生計。扁擔兩頭的水桶中,流淌著清冽的山泉,灌溉著山村裡的清貧與渴望。
這樣的故事裡,沒有讓人過目不忘的主人公,卻有一個讓大家無法忘懷的主題:貧窮壓彎了山村的脊樑,山村卻用彎下的脊樑擔起了歲月。沒有人為他們寫歷史,但他們的故事卻在時光裡流傳,牛郎織女,李娃傳,沉香救母,姜太公封神等被繁華拋棄的傳說,卻在那沒有文化的人群裡口耳相傳。就在這赤裸裸的貧窮背後,卻有著赤裸裸的赤誠。在那沒有車水馬龍的擁擠,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品的地方,一直都被繁華以往的角落,卻有著人性裡所有的真善美,知足,感恩,互助,樂觀,吃苦耐勞……
一、 寒假“三進三同”社會實踐綜述
此次寒假,我來到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德來村委會,深入農村,開展了我的個人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從一月十三號開始,持續到二月十號,歷時將近一個月。在實踐過程中,我深入農戶,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了農民的多種勞動,參與了山村修公路的施工,農民殺年豬慶豐收,為死者立碑紀念,過年給祖先拜年,到山林砍柴等勞動。此外,還走訪了當地的部分留守兒童。從多個角度理解了農民的生活情況,鍛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定了我到邊疆從教的信念。
二、實踐過程概要
在我開展社會實踐的地方,有個村子,叫半坡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裡原來修通的公路大概十公里左右,村子前青竹含脆,村後蒼松迎客,可謂是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但是,自從光緒年間開始有人煙以來,那個山村裡從來沒有開進過一輛汽車,或許連摩托進村都可能是奢望。在那裡的人,祖祖輩輩靠著人背馬馱搬運東西已經經歷了上百年。到現在,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要在農村實現電通,水通,路通的三通政策,那裡的村民才開始想,是不是村裡也該修條公路呢?於是在零七年過年的時候,幾個老百姓一商量,說要自力更生,自己給自己修條公路。
於是那一年的春天,村裡的所有人,上到八十老嫗,下到六歲童子,還有些拖兒帶女,修起了公路。大概修了半個月,施工遇到難題了,因為修路得佔別人土地,而那些土地卻是別村人的。他們一無錢財買地,而無政府批文修路,因此,修路的美好願望擱淺,只把靠近自己村子一小段修得像馬路。但是由於沒有相應的技術設施,一切都只靠人力,所以那路冶金只是有點馬路的樣子。雖然遇到這樣的困難,村裡人並沒有氣餒,他們沒有放棄要修一條路的願望。於是在這幾年間,每年過年前後,他們都會聚到一起去修路,一年修一段,買一塊地就休一塊地的面積。雖然那樣的弄了好幾年,但是所修開的還不佔總路程的三分之一,由於沒有技術裝置,寬度,坡度等都有著很大的問題。
大學生農村寒假社會實踐報告4
這一次社會實踐的時間為七天,參加隊員有六名。在這短短的幾天裡,我們主要開展了四項較大的活動,下面我就簡要的進行一下彙報。
一、“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主題班會。
在班會上,我主持的專題叫“美麗照片,精彩北京”,做這個活動我的初衷是想借照片展示給沒到過北京的山村孩子們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照片都是我去下鄉之前親自到北京各大景點拍攝的(包括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故宮、中央電視塔、中華世紀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我的這個專題在班會上是第一部分。當我給孩子們一張張地做講解的時候,孩子們那種渴望知識的眼神深深的打動著我、震撼著我,勤奮、刻苦、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知慾的眼睛裡,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裡,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學生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著《好一朵茉莉花》時,我不知為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到了“從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這次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其實我們的活動時間是有所改變的,不是嚴格按照計劃的。計劃是到達的第二天開展這個主題班會的,但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是晚上六點了,食宿問題還沒有安排妥當,所以第二天開展活動的條件根本不具備,我們就馬上開會,一致透過決定第三天再做。實際證明,我們的調整很正確,主題班會因為準備的充分,所以開的很成功。這也告訴了我們在以後的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計劃是很必要的。
二、走訪農民,尋找科技帶頭人。
為了儘快瞭解舊堡村,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的地點就在村委會,形式很簡單,但內容卻很充實。
村幹部介紹說:“舊堡村共一萬三千畝耕地,二十六眼機井,平均三、四畝地就有一眼井,不算缺水。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其他還種一些蔬菜,象豆角,西紅柿什麼的。養殖業也不算發達,正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品種比較單一,就豬、牛、雞等傳統品種,特種養殖還沒有。”
我是農大東區學機械的學生,這次下鄉的目的有一個就是調查一下農業機械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和農民需要什麼樣的機械。但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村幹部很乾脆的回答:“我們村根本不存在農業機械化,一切農活全部由農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東西,不存在什麼機械化。”當時我真的很驚訝,問他們為什麼不用一些機械代替人來做這些重複性很強有很繁重的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都機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了?”我想農民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許他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們的任務是來調查的,在短短的幾天裡,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就沒有在往下追問。
於是我就轉換話題,說:“在現在的這種耕作過程中,有沒有哪種是農民認為比較繁重的,希望由機械代替的?”村幹部想了想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玉米杆被收割後,剩餘的部分,一部分在地裡,一部分在地上,農民處理起來比較費勁,現在全憑農民用鋤頭一棵一棵的往出挖,又費時又費力。希望能有一種機器代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