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

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

  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生活又將謝下帷幕,回顧堅強地走過的這段時間,取得的成績實則來之不易,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實踐報告吧。那麼實踐報告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1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農產品產量、農村經濟總量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整個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經濟也飛速發展。但必須看到,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農業一樣,走的是一條主要依靠石化產品支撐的“石油農業”路子。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等化學產品,對農業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此帶來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面源汙染、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凸顯。同時,農村的環保設施建設不齊全,汙水隨意排放、垃圾到處傾倒,導致河流淤塞、環境惡化。

  本論文從濱州市沾化縣下窪鎮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入手,分析了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村生態環境不容樂觀,探討了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加快農村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最後,文中提出了4條關於解決溼地農村環保問題的建議與對策。關鍵詞:黃河三角洲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對策汙染。

  (1)、調研背景:黃河三角洲地區面積約佔山東省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北翼的主體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這一地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2009年底,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當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開展的同時,深入黃河三角洲地區,感受農村生活環境,瞭解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情況、對生態環境現狀的評價及對環保工作的評價,對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調查時間:20xx年07月6日—20xx年07月17日

  (3)調查區域:xx市沾化縣下窪鎮河劉村、伏加河流域附近、秦口河附近、徒駭河附近

  (4)人員組成:負責人xxx

  (5)調查內容:黃河三角洲農村生態環境現狀、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農民環保意識強弱、農村造成汙染的不良生活習慣。

  (6)調查方式:

  1、問卷調查(問卷一共18道非主觀選擇題,其中包含被調查人基本資訊)共進行100份問卷,回收問卷98份,有效問卷95份。

  2、走訪調查,共走訪十七戶河劉村村民,與五十多口人交談了解。

  3、實地考察,去秦口河、徒駭河、伏加河流域等多個地方實地考察。

  (7)調查結果:

  1、村民家裡的汙水和生活垃圾直接丟棄,是導致河流淤塞、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

  2、垃圾站、公廁等環保設施嚴重缺乏。

  3、農民環保意識薄弱,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正汙染著身邊的環境。

  4、政府及相關部門關於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一)、農村生態環境汙染的主要問題

  在農村普遍存在的汙染中,主要的汙染源有三種:

  一是生活汙水和廢棄物的汙染。由於農村點多面廣,環保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生活汙水、垃圾的收集和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缺乏,包括集鎮所在村莊在內的廣大農村,環境衛生很差,生活汙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糞便、作物秸杆及其它廢棄物在村中路旁隨意堆放或傾倒的現象十分普遍,“垃圾靠吹,汙水靠曬”的現象還十分突出。這些汙水和垃圾基本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圍的環境中,造成汙染危害。部分村莊還存在著人畜混居的問題,畜禽圈舍與人居房屋混雜交錯、衛生廁所覆蓋率偏低,環境衛生條件差,影響著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

  二是粗放型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發展農業生產,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在農業生產中的不科學使用和廢棄農膜在生產造成的農業面源汙染比較突出。

  三是畜禽養殖糞便汙染。農村規模化養殖場、重點養殖大戶數量不多且較為分散,絕大部分的養殖為家庭初放型養殖,在發展過程中投入不夠,存在“重養殖、輕防治”的現象,環境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數農戶的畜禽糞草隨意露天堆放,畜禽糞便的堆放場地大多沒有經過防滲處理,有的直接排放到河流庫塘水體中,對周圍環境的.水體、土壤、空氣和農作物造成汙染。

  造成汙染的種類統計如下:

  農村生活垃圾分佈及處理根據問卷調查及走訪檢視,我發現農村垃圾主要分為生活垃圾和產業垃圾兩大類。生活垃圾是指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指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包括燃料廢渣煤渣、草木灰等、廚餘物剩菜、剩飯、剩湯等、日用品廢棄物、廢玻璃、廢金屬、破舊衣物、各種廢棄塑膠包裝盒等、高科技廢舊物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廢電池等等。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後至改革開放的這段時間裡生活垃圾是農村垃圾的主要來源。

  產業垃圾是指工業、農林業、畜牧業、醫療衛生業等在生產或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例如磚窯廠、木材加工廠、傢俱製造廠、村內私人診所等產生的廢棄物。其中的部分廢棄物帶有一定的毒性。在改革開放後的農村,產業垃圾迅速增加逐漸取代生活垃圾佔據農村垃圾的主要地位。

  由於經濟水平相對較低,下窪鎮農村生活垃圾的剩菜飯較少,而蔬菜廢物和作物秸稈較多;廢品含量較低,塑膠製品、玻璃等較少,紙張含量較低,由於下窪鎮農村大量使用樹枝燒火取暖做飯,產生大量煙霧,造成空氣嚴重汙染。村裡沒有農村生活垃圾的專門收運和處理處置系統,僅將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或填埋到田頭、路旁或溝塹之中。隨著降水的沖刷,部分垃圾不可避免地進入周邊的河流,導致水體的汙染。此外,垃圾滲濾液也是蚊蠅、細菌、病毒的滋生繁衍場所,會成為水體直接或間接的重要汙染源。隨著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加,組分日趨複雜,農村這種露天堆放、分散式消納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與管理問題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目前,全國大多數鄉鎮缺乏垃圾處理設施,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汙水處理系統,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僅為32.31%,農村各種廢棄物隨意拋散,生活汙水隨意傾倒進河湖或溝渠。

  生活垃圾汙染已成公害。主要表現:

  一是垃圾數量越來越多。據測算,隨著農村鄉鎮的居民點不斷增多,生活垃圾會成幾何級增長。

  二是垃圾成份呈多樣化趨勢。除了常見的生活垃圾外,塑膠垃圾、建築垃圾、電子垃圾等明顯增加。

  三是垃圾沒有得到有效處置。農村普遍缺乏生活垃圾、生活廢水處理設施,甚至連最基本的垃圾填埋處理場地也沒有,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汙水幾乎全部直排,柴堆、土堆、糞堆隨處可見,家禽、家畜亂跑亂拉,環境“髒、亂、差”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嚴重影響到農村土壤、水源和空氣質量,損害農民健康。

  在生活水平不太高的家庭,村民大多將垃圾倒在河邊或家門前的池塘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越來越多原先的垃圾處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垃圾處理的需要。當前情況下一些村民開始採用填埋、焚燒、漚肥等方式來處理農村垃圾特別是農村的產業垃圾。

  村民在面對數量大、成分複雜的垃圾時開始採用焚燒、填埋、漚肥等看似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但是與城市的焚燒、填埋、漚肥等垃圾處理方式相比農村的垃圾處理缺乏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和運作。

  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2

  實踐目的:

  農村的先天優勢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也在農村。相比起城市,農村生態基礎更好,地域更廣闊,治理調整的空間更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鄉村人口占到了中國總人口的半數左右,能夠在農村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改善農業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走向低成本的生態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用行動參與到建設美麗農村的的行動中去。使廣大農村能貫徹落實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讓廣大農村人民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與經濟、生態與發展和諧共生為前提,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使生態文明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

  實踐內容:

  1、大學生是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者

  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思想前衛,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學生要充分發揮和利用這個優勢,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深刻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以及與自身學習、工作、生活休慼與共的關係,並主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2、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

  大學生廣泛開展綠色環保、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實踐活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本領,不斷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鍛鍊能力,將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而然地融合和體現在實踐中。

  3、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創新的推動者。

  大學生群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在生態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內涵、建設方式等方面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使生態文明成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使生態文明更符合經濟建設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從而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大學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引領者。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不僅要成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更要成為生態文明發展的引領者。大學生群體只有站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高度來推動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使自身不斷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帶動更多的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在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實現和發展。

  實踐結果:

  大學生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這也是時代和國家賦予青年的神聖使命。大學生與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是投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大學生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推動社會進步,利用大學生群體的力量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社會變革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毫無疑問,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和重要內容。歷史已經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賦予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要光榮地承擔起這項任務。

  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報告3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一、調查物件與方法

  1、調查物件

  x月x日,運用問卷的形式對陽光大學生網,華中科技大學,xx大學,xx理工大學等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不記名問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資料。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7份,其中有效問卷117份,回收率97.5%,問卷容量為117。

  2、調查問題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學人為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十分擔憂,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學經常關注生態環境。

  2、偶爾關注的佔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認為環保與大學生有關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對身邊的人進行環保宣傳,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環保意識但很少能夠去考慮去付出行動,幾乎所有人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覺得一般或不滿意但只有極少數人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認為地球一小時有意義,認為環境保護作用很大,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行動性差。

  3、80%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

  4、81%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60%同學對當今世界生態資源環境狀況十分擔憂,可見他們對環境十分關心。

  三、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對策

  1)學校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1、學校切實加強宣傳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和懲罰措施。

  4、學校以身作則,決策要符合生態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礎設施的數目。

  2)如何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

  1、積極參加生態環保活動。

  2、養成關注環保知識並向身邊人傳播綠色生活意識的習慣。

  3、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從小事做起。

  4、積極響應有關生態文明宣傳的活動。

  5、從自身出發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結語

  本調查透過對抽樣調查資料的統計分析,以陽光大學為例從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學校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的生態文明觀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在建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應該害怕,我們不應該畏懼,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建綠色家園!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