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西南聯大遺址社會實踐報告
參觀西南聯大遺址社會實踐報告
剛到蒙自的時候,偶爾看到某一公交車的終點站是哥臚士洋行,當時還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說蒙自這小城市怎麼會有那麼“洋氣”的地名。直到後面去了一趟,才瞭解到它的意義。
利用週末,我們參觀西南聯大遺址。旨在緬懷抗日戰爭時期,先進的知識文化分子儲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和教育實力的無私奉獻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遷,在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長沙臨時大學不得不再次西遷雲南,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8年5月開始上課,到1946年5月宣佈結束,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戰爆發,國難臨頭,當年中國的許多知識精英,不甘淪為亡國奴,組成西南聯大,輾轉南遷,以傳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於甫抵昆明時百廢待舉,校舍不敷,只得暫將部分師生遷至蒙自設分校。1938年4月,文學、法學兩院師生就這樣分兩路陸續抵達蒙自:一路由長沙南下,經廣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鐵路火車而來;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從昆明沿滇越鐵路至蒙自。
蒙自是雲南最早開放之地,當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對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納了聯大師生的到來。
“哥臚士洋行”是“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之一。當年單身教師和學生就住在臨近湖岸的哥臚士洋行樓內,是當時蒙自難得一見的西式樓房,帶家眷的教師和女生則住在南湖北邊的城裡。那時在這些樓內暫棲過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陳岱孫、鄭天挺、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錢穆、吳宓、葉公超、湯用彤、燕卜蓀、馬約翰。而今,哥臚士洋行舊樓內已闢出西南聯大校史和聞一多
戰火紛飛下的學園耕耘,孜孜矻矻的學術探究,委實不易,但蒙自畢竟僻處內陸腹地,多少也給心力交瘁、苦苦撐持的流亡者們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政府安置,士紳讓房,把這些流亡師生安頓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住進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關稅務司署舊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課室和辦公機構。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嶄新的容貌展現在世人眼前,讓人彷彿又走進當年的戰爭場面,更深刻地見證了那段珍貴的歷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南聯合大學蒙自分校”舊址的石碑,石碑背後有著名的聯大校訓:“剛毅堅卓”4個大字。庭院裡栽種了各種綠化樹木和花草,環境顯得幽靜。同時,在庭院周圍,設計方還設計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為《吶喊》,幾個學生模樣的青年在大聲喊著口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為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和吶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為《遷移》,幾個學生和老師提著包袱遷移的情景,當時師生們被迫遷移的境況形象生動地展示在眼前。第三座名為《從軍》,很多熱血青年為挽救國家於危難中,前去參軍報效祖國。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賣糖粥的,帶著賣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乾淨,又便宜,我們聯大師生照顧的特別多。掌櫃是個四川人,姓雷,白髮蒼蒼的,臉上常掛著微笑,卻不巴結顧客的樣兒。他愛古玩什麼的,每張桌子上,竹器瓷器佔一半桌子兒;老頭兒有個老伴,帶著一個夥計,就這麼活著,倒也自得其樂,我們管這個鋪子叫‘雷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