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泰伯廟會上的藝人與乞丐

散文泰伯廟會上的藝人與乞丐

  以前有個同事是梅村人,雖然是一腿稀泥走到城市,可是眼裡的神氣絕不輸給城裡人。她引以為傲的,就是家門口的泰伯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泰伯廟歲歲年年,煙火繚繞,泰伯的功績和德行日積月累,豐厚人生底蘊。

  馬年初九,泰伯廟會依舊紅紅火火。

  車水馬龍,無處停車。街市嘈雜,各得其趣。

  沒有願望中那些獅子前導,寶蓋幡幢隨後,一對對巡城般的祭祀活動。從大門外起,兩邊一溜市集。廟會,其實該叫廟市。從明朝起,便是商家搭臺,百姓軋鬧猛的遊樂地了。

  不過,看到那些傳統的民俗工藝,看到手工藝人低頭專心工作的模樣,頓覺親切不少。捏泥人、吹糖人、糖畫、麥芽糖、棉花糖……,穿著土氣的`鄉里人用粗糙的手掌拿捏著一個個小巧的、玲瓏的、五彩的小玩意兒,那份細膩的心思、那股子與世無爭的從容神情,讓今人在利益決定快慢的生活面前,頓覺乏味與茫然。

  泰伯廟前,煙火依舊鼎盛。磕頭、焚香、祈福,合十默然,唸唸有詞。每個人都很虔誠,想來有求必應,求啥的都有吧。至於泰伯何德何能,並非都瞭然。我只知道,泰伯讓王,孔子稱為“至德”,司馬遷列為“世家第一”。我只信服,兩千多年前,泰伯來到梅里,斷髮文身,入鄉隨俗,建立吳國。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荊蠻之地逐成魚米之鄉,吳文化日積月累,熠熠生輝。塑像立祠,祭祀敬仰的是吳人的始祖。這是一份脫離荒蠻,走向文明的開天偉業。除了勤勉實幹,不知世人祈願泰伯還能點化什麼。

  泰伯井邊,一群一群的人,打水洗手。七層塔下,一撥一撥的人,爭先恐後往塔門裡投錢幣。殿廊之內,數尊雕像,與泰伯遠親近交,一一沾光成佛,恭然接受供奉跪拜。都是祈福增壽討個吉利,管它是否銅錢味,是否為古人不齒。比起廟市上乞討為業的那些學生,不算丟臉。

  泰伯當年來到梅里,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開通江南第一條運河:伯瀆河,造福兩岸千載。靠的就是真知卓見,勤勞實幹。這些學生乞丐衣裝乾淨、容貌清秀,或假唱、或跪求、或行騙,是否來錯了地方,梅里古都,是否有點尷尬。

  泰伯至德,民無得而稱焉。泰伯之鄉,吳儂軟語、安寧若水。泰伯在上,願梅里古都,歲歲年年,精神不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