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陀鎮百歲老人吳仁華散文

訪北陀鎮百歲老人吳仁華散文

  在北陀鎮風清書房小組,我們遇到了一位臉色紅潤的老人家,一打聽,原來她正是我們要採訪的百歲老人吳仁華。只見她雙目有神,腰板挺直,顯得硬硬朗朗的,雖然已經明顯老縮,但高度還在1米五左右。

  在吳仁華老人的家裡坐下後,我們對她說:“俗話說,金錢難買長壽,今日親眼得見您老人家這樣長壽,真是高興,亦倍感幸福呀,請您老人家給我們講講健康長壽的故事吧。”老人家眨了幾下眼,臉帶微笑。看上去,雖然臉上佈滿皺紋,但不是很深,老年斑也不是很密。她望望我們,卻不說話,表情有點茫然,這時我們才發現老人家耳朵有些背,沒有完全聽懂我們剛才說話的意思。這時,旁邊一位年約80歲的阿婆,聲音稍大,她用她們之間常常交流的方言、形式,講解我們拜訪老人的目的。得知情況的吳仁華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我這裡是北陀風清書房小組,外家在隔壁民福村,出生年是1907年10月25日;我同胞姐妹三個,我是大姐,接下來是二個弟弟;我20歲嫁到這裡,生養了四個男孩,一個女孩;大兒子2006年走了(去世),還有三個兒子種田;二個兒子上山鉤松油了,小兒子在開三輪車……”

  當時天氣很冷,風又大,路上行人都很少。我問吳仁華老人:“阿太,天氣這樣冷,你覺得冷麼?”她說:“穿這麼多衣衫不冷,冷的話,我不過家玩了,如果冷,小孩不會讓我去的。舊時冬天只穿2件衣衫,1條薄褲,打赤腳,根本沒有棉衣衫穿,沒有膠鞋穿,四五十歲以後才穿過膠鞋”。這時,她的小曾孫女把剛剛充好電的取暖器遞給她,她接過取暖器,放在膝蓋上。接著說:“我20歲嫁到風清村書房組,成為主要勞動力,家裡租種別人2畝田,過了年就沒有米吃了,青黃不接時,我到北陀和馬江交界的山嶺打柴、割草,一日才得一擔柴(草),挑去換米,一擔柴只換到一斤半米。煮點粥,食些木茹、竽頭度饑荒。”

  當我們問到老人家的生活習慣時,老人家的大孫嫂說:“我阿奶從小至今食物很不講究,粗細糧都吃,從來不挑食。都是喝屋面前的小河水,這條小河是由炎山(地名)裡面幾小沖水彙集流到的這裡的。阿奶有點偏愛食甜的`東西,把甜的和鹹的東西放在一起,她會吃甜的多一點。阿奶一生很少疾病,只是2000年病過一次嚴重點的,有一個星期,是感冒引起的,吃過幾天西藥,打過幾針才好轉。還有七十八歲以後,容易便秘,但也算好辦,吃幾粒西藥丸就解決問題。飲食方面嗎,80歲以後,早晚能食一大碗米飯,有時還加點粥或者其他雜糧,中午一般是食粥或雜糧。沒有牙齒以後,多給老人吃肉丸,但是食量不大。”

  接著一位鄰居,一位跟阿太幾乎朝夕相處的80多歲的阿婆,補充說明老人家的生活習慣。老人家愛清潔衛生,穿著整潔,乾淨。一般晚上八點睡覺,天亮起床,不睡懶覺,然後出野外散步,或者過家聊天。老人尚能自理,可以自已燒水,打水洗涼,一勺一勺舀呀,十幾年前還做很多家務,特別是農忙,樣樣家務做完,後生人只管吃,只管做田地活。老人家從不貪別人的東西,遇到性子急,態度不好的人,她肚量大,能謙讓,和諧為本,從不和別人爭吵。另外,別人把不要的東西扔棄在外,她以為是別人丟失的,她幫撿回去,找到失主,別人說不要了,丟棄的,她則跟別人說勤儉節約,浪費不好的道理。

  在採訪中,得知阿太口口聲聲說共產黨好,政府好,我說:“阿太,你講得出好在那裡麼?”她說:“我失去老公以後,一個婦道人,帶著5個高高低低,年紀還不到10歲的小孩,艱難,辛苦呀,為了小孩能吃飽,累得有日沒夜,真是度日如年呀!當時又兵荒馬亂,本地方有黃仲光為首的土匪,九龍、文竹那邊的土匪也非常猖狂,到我們這裡見牛拉走,見好點的東西搶走,還拉婦女,百姓誰不怕?誰不驚?真是聞聲喪膽。後來百姓精了,把好點的東西早早收好,聽聞他們要來,就拖兒帶女躲進山裡去。解放以後,沒有土匪,分田分地,勤耕苦種,得個安寧,得餐飽食。現在更好了,種田不用交公糧,政府還給錢鼓勵種好田,真是好囉!”阿太這一段話,既簡單又明瞭,社會制度的對比,飲水思源,過家聊天也關心社會的發展,說明了老人家腦子還很清醒,也說明了老人家有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我們為阿太清晰的口齒和驚人的記憶力以及樂觀的精神面貌感到驚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