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和彌河源來個約會吧散文

夏日和彌河源來個約會吧散文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陶淵明先生最理想的生活王國。

  一個人,每日穿梭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奔跑在汽車尾氣瀰漫的擁擠的車道上,為車子、房子、位子、票子諸事而奔走操勞,怎麼不會心生煩躁、倍感壓抑?

  在山東省臨朐縣九山鎮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讓你找到陶淵明先生的理想所在。

  在這裡讓時間停頓,可以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氣,充分接受“森林氧吧”的洗禮。

  這裡就是彌河源景區,位於九山鎮抬頭村,這裡有連綿起伏的山峰、莽莽蒼蒼的植被,又有清澈的小溪流水,更有壯美的“雲中草原”。

  彌河是臨朐的母親河,源出九山,曲折北流入海,抬頭村一帶山脈為其發源地之一。

  抬頭村距臨朐縣城65公里,處在臨朐、沂水、沂源三縣交界處,故有“一腳踩三縣”的說法。

  選一個豔陽天,約三五好友背上行囊,去彌河源尋找夏日那一份清涼、幽靜。

  去往彌河源景區,途經素有“高峽出平湖”美譽的淌水崖水庫。水庫始建於1973年,石砌連拱壩由10孔變內徑不變外徑、臥式半圓拱組合而成,壩頂有彎彎的曲拱橋,壩體雄奇別緻。

  新建的淌水崖水庫紀念館全面展示了淌水崖水庫建設的歷程,五大展室分為序言、艱難的抗爭、彌河絕唱、沂山風骨、無盡的征程、再創輝煌、審視與回味七大板塊,可以讓你領略當年建設者們的風采。

  走過淌水崖水庫,就進入彎曲的山間林蔭小道,驅車行走在綠色蔥蘢裡,道路兩旁開滿了白色的野菊花和紫色的荊花,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花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不一會工夫就到了抬頭村,那兩株遙相呼應、偉岸挺拔的銀杏樹,其中一株距今有1000餘年歷史,被稱為臨朐境內的銀杏王。兩棵銀杏樹一南一北,一株樹高27米,直徑2米,一株樹高20米,直徑1.5米,滿樹金黃,頗為壯觀。

  越接近彌河源,道路越崎嶇難行,兩旁有綠油油的田野,清澈小溪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著,一群群小魚在河水裡快樂地追逐玩耍著。到了山下無路可行,於是乎棄車步行,在山嶺中尋一份放鬆的心情。這裡森林密佈滿眼皆綠,有松有槐,樹下有不知名的小草和小花,小溪蜿蜒到山裡去了,林中鳥兒嘰嘰喳喳叫著。

  也許是在喧囂中沉浮久了,會迷失了自己,而靈魂歇腳的'地方,不需要多麼寬敞,一朵小花足矣;不一定富麗堂皇,一縷芬芳足矣;不見得多麼熱鬧,一米陽光足矣。彌水之源,就是你靈魂歇腳的地方。靈魂歇息的地方,就是心靈休憩的樂園。

  村北的張良墓,如同一本千年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館的角落裡,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它別樣的風情瞬間就征服了人的心。

  張良墓不是一座墓,而是一座山,一座山頂之上綠草茵茵的地方,我稱之為“雲中草原”。

  沿著狹窄崎嶇的山路直達山頂,視線瞬間便開闊起來,下車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眼前展現出遼闊無邊的草原。那墨綠的草地如一幅巨毯覆蓋在山頂之上,平坦細膩,一望無垠,好一幅天然和諧、賞心悅目的美麗畫卷啊!

  清新的草地散發出清香的氣息,草兒的芳香直撲鼻息,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好想躺在草地上縱情打一個滾。牛羊散落在草地上,貪婪地低頭吃著嫩嫩的綠草,已經忘卻一切,沉醉於原野上。連牛羊都沉醉的地方,我們還能記起世間那些憂、那些愁麼?在這綠綠的草原之上,唯一能做的就是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任它風雲變幻,任它地老天荒。

  山下傳來陣陣松濤,白雲在頭頂上緩緩移動,讓人記起,這是在山頂,是在海拔662米高山之上。張良墓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著名戰場。1943年5月12日,偽軍吳化文帶領日寇向國民革命軍蘇魯戰區51軍進行報復性進攻,51軍輜重兵團被日偽重兵包圍,在張良墓山頂主戰場上戰鬥慘烈至極,據守該陣地的輜重兵團與敵進行7次搏鬥,斃傷日偽千餘人,51軍損失更為慘重,2000餘人除300人突圍逃生外,全部壯烈殉國,張團副、第一營營副,第―連劉連長、第三營李營長均犧牲在陣地上,崖上崖下敵我屍體橫陳相壓,山溝裡血流成河。

  至於張良去世後是否果真埋在這兒,就無法確知了。因此地四周皆沙土,唯張良墓異峰突起,山皆青石,倒像是銅陵關的烽火臺。又有人說為了保護張良墓,路人每每投石於此,石築漸高而形成山勢,這就更難以考證了。總之,張良墓山的存在,為彌河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個夏天,遠離城市的雜燥,投身山林閉目感受和風的撫慰,穿梭林間呼吸天然氧吧的清新,告別喧囂體驗靜謐空靈的神韻。那連綿起伏的丘陵、蜿蜒如帶的溪流、平坦如砥的草海,無一不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從都市走進自然,從繁華貼近質樸,走進彌河源,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使人有一種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的親切之感,有一種脫離世俗、天人合一的超然之感。

  這個夏天,請接受彌河源誠摯的邀請,和彌河源來個親密約會吧!和彌河源親密約會,會讓你深深愛上這裡;和彌河源親密約會,會讓你依依不捨離去。在彌河源的夏天裡,讓我們一起共圓迴歸自然、休憩心靈之夢,拋世俗之煩憂,領悟生命的真諦,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