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愛大餅子初中散文

我的最愛大餅子初中散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最愛大餅子初中散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老家,玉米麵“大餅子”是種非常常見的主食。我是吃“大餅子”長大的。玉米麵“大餅子”也是家鄉的一道美食,要是在燉菜的大鐵鍋內貼“大餅子”,大餅子下邊沾點菜湯,配本地特產油煎“乾巴鹹菜”,再來二兩“三溝百年窖”,那真的就是神仙過的日子,說不定會讓你找不到北。

  這樣的事還真出過。那年,省城一家知名電視節目製作小組來我們鎮採訪。千里為官,為了吃穿。領頭的是位實在人,同我們領導講:我們來自大都市,吃過山珍海味,到你這我們也不要那些,其實想吃也沒有,你們就給我們做點本地風味美食,做些我們平日裡吃不到的小吃就行。咱們是來工作的,不挑吃喝。其實就是想吃點好的。響鼓不用重棰,辦公室主任也是位明白人,絞盡腦汁,想出了包括玉米麵大餅子在內的多種美食,客人很感動,結果吃出了感情,吃出了生產力,更吃出了人的本性。

  那是剛入伏,天悶熱,客人忙了一天,晚上在食堂就餐。不論主食還是副食都是經心挑選的風味美食:當地俗稱的“三羊開泰”打頭陣:手把羊肉、羊下水湯、羊肉餡餃子;隨之是溜達雞燉紅蘑;還有水庫邊吃魚蝦的鴨子產的紅瓤鴨蛋;反正就這麼說吧,都是家鄉的特產,都是有名的地方風味美食,弄了滿滿一大桌子,60度的地方特產酒,一開瓶就飄出濃郁的酒香,好酒者都用力做了幾下深呼吸,盡最大限度地品酒香。酒席宴間,稱讚聲不絕於耳,一桌人是吃得開心,喝得陶醉。酒至半酣,上來了玉米麵大餅子等特色主食,可讓多位省城的客人開了眼。那黃澄澄光亮誘人,背面一層金黃色厚厚嘎吱兒的玉米麵大餅子飄著原始的香味,讓人垂涎三尺,人們是邊吃、邊喝、邊讚譽。也許是美味、美酒太誘人了,客人有的吃好了,喝高了。

  N先生握著年輕女炊事員的手不放,一再說著:我走遍了遼寧乃至全國,從沒吃到這樣可口的飯菜,尤其這玉米麵大餅子太好吃了!我看你隨我們一起去瀋陽,我們合夥開個飯店,就這樣做,就做這些地方美食,主食就是這玉米麵大餅子,你同你愛人核計一下,同我們一起去吧!一年怎麼也得賺百八十萬元的,每月最低工資一萬元。外加提成。炊事員的臉都紅了,滿臉流汗,幾次欲將手從先生的手中拿回來,都沒有成功。只好說:“你放開我的手吧,我現在就回家同我的家人商量一下,明天給你回話好嗎?”N先生這才戀戀不捨地放開了手,還一再說:“好好商量,一定得去,一定能賺大錢。”“好的,放心,你去休息吧。”

  第二天早上這位先生還沒忘那件事,見面就問炊事員:你們兩口子商量得怎麼樣?得到的回答是:孩子太小,走不了。等孩子大點再說吧。“我可是誠心的,好吧,我將電話留給你,你什麼時候方便什麼時候同我聯絡,工資只多不會少。”“好!謝謝。方便了一定去。”過了幾天以後,同事同炊事員談起這件事,問:當時你怎麼沒答應同他去?她回答:“剛見面就握著我的手不放,要是時間長了還不得抱著不放,我可不敢去。那錢不好賺,還是好好做我這份炊事員吧,讓同事們吃好比什麼都強了。”這就是吃大餅子的趣事。

  其實家鄉的大餅子就是玉米麵經發酵加適量面起子由大鐵鍋貼熟的。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大餅子已經進行了改良,不是當年的純玉米麵了,味道也改了不少,但味道是越來越好。現在的大餅子是將玉米去了皮,再新增適量的大豆、小米磨成面。然後用開水將一部分面燙一燙,再加少許冷水將燙過的面與未燙過的面和一起,發酵12小時以上,直到有點酸味,加適量小蘇打粉和勻,做成手掌大小的麵糰,貼在燒熱的鐵鍋邊上,鍋裡最好是燉著菜,蓋嚴鍋蓋,一定不能有洩氣的地方,十五分鐘後,一鍋玉米麵貼餅子就做好了。

  這裡說著簡單,真的能將餅子貼在鍋裡,出鍋的時候是一鍋金黃、鬆軟、蓬鬆,且均勻,沒有手指印,真得下一番功夫。

  母親去世後,我做過好多次大餅子,當初幾次都因為不懂其中的竅門失敗了。最常見的失敗是貼不住,流到鍋裡了。原本是做大餅子,結果成了玉米麵糊糊,但由於面是發酵過的`,還放過面起子,那樣的糊糊十分難吃。追其原因,就是鍋的溫度掌握不好,俗稱“涼鍋貼餅子——溜了”。原因是灶裡柴草添的有問題。因為怕火大糊了,灶裡只放很少的柴草,由於放的柴草很少,只集中在鍋臍周圍,看著水是沸騰了,但鍋的其它部分沒什麼溫度,鍋底的水是開了,貼餅子的地方是涼的。這樣的情況還不是我一個人遇到,鄰居住著14位知識青年,輪著做飯,女青年做飯都怕糊,結果多數人的餅子都有溜到鍋裡的情況。

  在後來的多次實踐中,我終於摸準了貼餅子的火候,單獨看水開了不行,得等到鍋沿用手摸都燙的受不了,這時候貼絕對沒問題。

  貼餅子的另一個問題是色不好看,不鬆軟。色不好看的原因好找,多是面起子放多了。不鬆軟多是面起子放少了,放面起子多少受放發麵盆環境的溫度、面的多少、發酵時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在後來,我掌握了憑和麵時手的感覺放面起子,只有感覺放過面起子後和麵有蓬鬆的感覺,聞一聞有微酸甜的感覺就比較合適。到底什麼是和著有蓬鬆的感覺及微酸甜的味,只有做的次數多了自我摸索。在這裡怎麼說我想也說不清楚。

  在我的老家,玉米麵大餅子是人們的主食,哪家主婦都有自己做大餅子的絕招。

  當年,右邊鄰居大嫂過日子仔細,怕將大餅子做好了吃的多,費糧食,她做餅子的時候不發酵也不放面起子,做出來硬梆梆的,就是熟了,直接做出的硬餅子有濃濃的玉米味,吃著別有風味。只是吃的時候費工夫,得細細咀嚼,大嫂失算了,本來想硬餅子人們會少吃點,殊不知原汁原味的人們吃的更多。

  左鄰二嫂將面和好了不用彎腰就能將餅子擲到適當的位置,擲出去的餅子即圓又不會有手指印。不過也有失誤的時候,那天我去串門,她正在貼餅子,我敲門請求開門,她一手開門一手擲餅子,外邊風大,門開了,怕風颳門,她想拉門又想貼餅子,結果身子一歪,門是沒被風颳走,餅子卻貼偏了,擲到了鍋上邊的牆上,我進屋開了一個玩笑:二嫂真有才,大餅子上炕臺。二嫂當時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隨著市場經濟的普及,大米白麵已同玉米麵同樣的價格走到了百姓的餐桌,由於玉米麵適口性比較差,大餅子已經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生活,而媽媽用新玉米麵貼的大餅子那股清香味常常在我心中迴盪。

  媽媽用新玉米貼的大餅子可不是誰都能吃得到,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吃得到的。每年能吃到也就那麼幾天,過了那個屯,就沒有那個店了。不來特殊的客人,也捨不得做那樣精細的美食。

  那是將還沒完全成熟的玉米掰回來,扒去皮,沒完全成熟的玉米粒用手搓不下來,得用菜刀將玉米粒削下來。將削下來的玉米粒用石碾子碾,這樣的玉米含水太高,碾碎也不能用籮籮,得用粗篩子篩,篩子篩的面看著很粗,但用這樣的面做餅子由於面新鮮,含水量大,幾乎用不了多少水就能和好,吃起來具有濃郁的自然香氣及甜味。吃這樣的玉米麵餅子有浪費糧食的嫌疑,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還不富有,每家有很少的一點自留地,誰也捨不得將沒成熟的玉米劈了吃,再有幾天就會成熟,產量會提高很多。再者用碾子碾這樣的玉米很費時間,玉米太溼,篩不下來,在我有記憶中只是當年在省城上大學的叔叔領未婚妻來我家品味農家風味,媽媽費了好長時間才給叔叔做了一頓沒成熟玉米麵大餅子,吃飯的時候,叔叔說這是他吃過的最有滋味的大餅子。現在想想那會媽媽做的新玉米麵大餅子,我的口水幾乎要流下來……

  媽媽做的大餅子更是我的最愛!

最近訪問